提纲
州学——私学。
著名学者都是在大师身边培养出来的。
州学和被收编的书院势颓。
朱熹并不是隐士,反倒是宦海几经浮沉的官员。他不是全职的学术研究者,而是见缝插针的研究和传播他的学说。
宋明理学昌盛这种说法总给初次接触它的人一种错觉就是理学在宋朝大行其道,一帆风顺,几近汉朝的儒,北魏的佛。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理学在宋本朝时竟然如此受打压,甚至有“庆元党禁”这样的遭遇发生。
朱熹和他的理学终究是活下来了,即便官方百般排挤,民间依旧有人敢于追随。一方面说明了理学魅力之强大,另一方面,这未必不是说,封建帝王时代,排挤一个学者充其量是贬他的职,扯他的俸禄,还远不至于判刑坐牢更有甚株连九族斩尽杀绝之行。况且朱熹深陷党争大半是因为受了赵汝愚的牵连,纠缠的是朝廷上勾心斗角的俗事,一切打击并不直接针对他的形上世界,可见权力机构对于理学本身并无非难之意。
《与刘子澄》《答张敬夫》《答陈夫肿》《白鹿洞书院揭示》《答任伯起》《答林德久》《答陈才卿》《朱子语类·总论为学之要》
“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止于至善”
著名学者都是在大师身边培养出来的。
州学和被收编的书院势颓。
朱熹并不是隐士,反倒是宦海几经浮沉的官员。他不是全职的学术研究者,而是见缝插针的研究和传播他的学说。
宋明理学昌盛这种说法总给初次接触它的人一种错觉就是理学在宋朝大行其道,一帆风顺,几近汉朝的儒,北魏的佛。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理学在宋本朝时竟然如此受打压,甚至有“庆元党禁”这样的遭遇发生。
朱熹和他的理学终究是活下来了,即便官方百般排挤,民间依旧有人敢于追随。一方面说明了理学魅力之强大,另一方面,这未必不是说,封建帝王时代,排挤一个学者充其量是贬他的职,扯他的俸禄,还远不至于判刑坐牢更有甚株连九族斩尽杀绝之行。况且朱熹深陷党争大半是因为受了赵汝愚的牵连,纠缠的是朝廷上勾心斗角的俗事,一切打击并不直接针对他的形上世界,可见权力机构对于理学本身并无非难之意。
《与刘子澄》《答张敬夫》《答陈夫肿》《白鹿洞书院揭示》《答任伯起》《答林德久》《答陈才卿》《朱子语类·总论为学之要》
“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止于至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