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学习生活记---FIRST MONTH
(原创,写于2006年10月巴黎)
从戴高乐机场出来,就有朋友来接,若干年前我一个人带着很多行李来巴黎时也是这位朋友来接机的,恍惚中好象昔日重来,转眼间很多年就过去了。
以前每次来欧洲,几乎总会在巴黎停留,所以对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罗浮宫、红磨房、凯旋门、凡尔赛宫、艾菲尔铁塔、香榭丽大街...都已去过多次,原以为不会有什么新鲜,但在这一个月中,我体会到巴黎另一种韵味和美丽,那不是作为行色匆匆的商旅所能感受到的。
我所住的公寓位于19区,可能是这个丘陵地带最高处,附近有BUTTES CHOUMONT公园,路边的一条小溪流进公园,化成一条银色的长龙,沿着岩石的缝隙跌落至谷底的山洞,汇聚成清亮的水潭,再悄悄的在山谷里变成河流。山洞里栖息着野鸽一点都不怕人,在行人身边穿梭盘旋,有时竟会留下印记在谁的衣服上。虽然已是深秋,山坡上草坪依然是绿意盎然。特别是在周末的午后,会有很多人躺在草地上晒日光浴,享受青草的芳香和明媚的阳光,披着黑披风的乌鸦也不时过来凑个趣,找些零食什么的。我最喜欢的是山上那些高大的叫不上名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华盖向四周尽情伸展开来,成长的自由和生命力的旺盛,让人赞叹。
有次在公园一个小山丘顶部的凉亭里,遇到两个法国女子投入的练中国太极,四五十岁的那位好象已练了很久,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另一位看起来二十岁左右,可能刚学没多长时间,不时偷眼看对方如何走法。只是所放音乐有点怪,好象有泰国的鼓,这使得两人对打太极有点象是在踩着鼓点表演少林功夫。在钦佩别人认真练习太极的同时,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却还没有学会感到惭愧。我通常只是在傍晚六点左右加入公园跑步的队伍,绕着公园跑一两圈,大概一个小时。巴黎的天黑得很晚,现在要七点天才开始慢慢暗下来。九月份那会儿,晚上八点,太阳还赖在天空不肯走。
同屋的芬兰女孩不仅几乎每天都到公园来锻炼,而且晚上还喜欢在房间里放着热门音乐,跳绳、做操,运动上半个小时,当然她事前都会来问我可不可以移到客厅学习将卧室留给她运动。她只喜欢吃蔬菜和鱼,不用说就知道她是我们当中最苗条的,也是最喜欢巴黎秋天的。MARI说芬兰的秋季不但很急促,而且白天很短,大多时间是在黑夜中,直至大片的雪花将整个原野都覆盖了才显得明亮。
我们中的澳大利亚女孩是最热情好客的,经常做上一大锅饭菜,邀请一大帮同学过来聚餐,其中可能有刚认识不到一天的朋友。她的梦想是到联合国工作,所以除了母语德语外,她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也很好。很少见她做运动,不过我们的公寓大都是她打扫。她也是我们中最热心公益事业和学校活动的人,有时买一些家用东西回来,然后告诉每个人该付多少钱。真的是个非常直爽开朗外向的人。
同住的墨西哥女孩也是个很热诚坦率的人,比较爱玩,经常和朋友结伴出去。还有一位波兰女孩,她是学习最用功的—一学期选了八门课,其中还有法语授课的,颇有居里夫人的精神。隔壁公寓的意大利女孩和德国女孩常过来借用厨房、客厅、阳台等等,虽然她们自己也有,大概觉得这里更方便吧,大家也很乐意集体的队伍壮大,所以在我们公寓墙上的名单中加入了三个人名字---另一位也是融入到我们公寓但住在别处的女孩。
我所在的巴黎管理学院在巴黎有五个校区,通常除语言课外都是英语授课,上课地点在第12区和第14区的校园,我因有MBA的课就多去了一个第11区的校园。还有个校区在第19区,从住处走过去只要5分钟,常过去咨询点事和办理交住宿费事宜,因为收费的是位华人后裔虽然她不懂普通话但很喜欢和我们交流。只有在第17区的校园最远尚未去过,因为我们住在市区的东边,而它却在巴黎的西边。
课堂的气氛愉快而活跃的,同学们来自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人表现也均不相同,总体来自东南亚的同学发言明显少于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可能是我们东南亚人都比较含蓄内向吧,喜欢思考却不善于表达。老师认真授课的同时总鼓励大家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法语课老师更是给每个同学锻炼的机会,按顺序每个人都得讲,不管讲得好坏,所以讲得不好的课后得勤加练习,几个礼拜下来突然发现法语发音一下子就变得地道流畅多了,不象刚来时那么困难和生硬。
巴黎的地铁很方便,市区内的地铁可以任意转换,几乎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方。但我更喜欢走路去我想要去的地方,诸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超市等等。我喜欢一边走一边欣赏街头川流的车辆人群,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场上精美的雕塑……用心聆听巴黎脉搏的跳动,顺便也做些市场调研。去学校的路上,就可以经过篷皮度博物馆,市政议会中心,巴黎圣母院,大法院,先贤祠,卢森堡花园等等,还有些地方虽然很不错,但可惜我尚不知道翻译过来的中文应该是什么,就暂不多说了,下次再叙吧。
从戴高乐机场出来,就有朋友来接,若干年前我一个人带着很多行李来巴黎时也是这位朋友来接机的,恍惚中好象昔日重来,转眼间很多年就过去了。
以前每次来欧洲,几乎总会在巴黎停留,所以对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罗浮宫、红磨房、凯旋门、凡尔赛宫、艾菲尔铁塔、香榭丽大街...都已去过多次,原以为不会有什么新鲜,但在这一个月中,我体会到巴黎另一种韵味和美丽,那不是作为行色匆匆的商旅所能感受到的。
我所住的公寓位于19区,可能是这个丘陵地带最高处,附近有BUTTES CHOUMONT公园,路边的一条小溪流进公园,化成一条银色的长龙,沿着岩石的缝隙跌落至谷底的山洞,汇聚成清亮的水潭,再悄悄的在山谷里变成河流。山洞里栖息着野鸽一点都不怕人,在行人身边穿梭盘旋,有时竟会留下印记在谁的衣服上。虽然已是深秋,山坡上草坪依然是绿意盎然。特别是在周末的午后,会有很多人躺在草地上晒日光浴,享受青草的芳香和明媚的阳光,披着黑披风的乌鸦也不时过来凑个趣,找些零食什么的。我最喜欢的是山上那些高大的叫不上名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华盖向四周尽情伸展开来,成长的自由和生命力的旺盛,让人赞叹。
有次在公园一个小山丘顶部的凉亭里,遇到两个法国女子投入的练中国太极,四五十岁的那位好象已练了很久,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另一位看起来二十岁左右,可能刚学没多长时间,不时偷眼看对方如何走法。只是所放音乐有点怪,好象有泰国的鼓,这使得两人对打太极有点象是在踩着鼓点表演少林功夫。在钦佩别人认真练习太极的同时,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却还没有学会感到惭愧。我通常只是在傍晚六点左右加入公园跑步的队伍,绕着公园跑一两圈,大概一个小时。巴黎的天黑得很晚,现在要七点天才开始慢慢暗下来。九月份那会儿,晚上八点,太阳还赖在天空不肯走。
同屋的芬兰女孩不仅几乎每天都到公园来锻炼,而且晚上还喜欢在房间里放着热门音乐,跳绳、做操,运动上半个小时,当然她事前都会来问我可不可以移到客厅学习将卧室留给她运动。她只喜欢吃蔬菜和鱼,不用说就知道她是我们当中最苗条的,也是最喜欢巴黎秋天的。MARI说芬兰的秋季不但很急促,而且白天很短,大多时间是在黑夜中,直至大片的雪花将整个原野都覆盖了才显得明亮。
我们中的澳大利亚女孩是最热情好客的,经常做上一大锅饭菜,邀请一大帮同学过来聚餐,其中可能有刚认识不到一天的朋友。她的梦想是到联合国工作,所以除了母语德语外,她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也很好。很少见她做运动,不过我们的公寓大都是她打扫。她也是我们中最热心公益事业和学校活动的人,有时买一些家用东西回来,然后告诉每个人该付多少钱。真的是个非常直爽开朗外向的人。
同住的墨西哥女孩也是个很热诚坦率的人,比较爱玩,经常和朋友结伴出去。还有一位波兰女孩,她是学习最用功的—一学期选了八门课,其中还有法语授课的,颇有居里夫人的精神。隔壁公寓的意大利女孩和德国女孩常过来借用厨房、客厅、阳台等等,虽然她们自己也有,大概觉得这里更方便吧,大家也很乐意集体的队伍壮大,所以在我们公寓墙上的名单中加入了三个人名字---另一位也是融入到我们公寓但住在别处的女孩。
我所在的巴黎管理学院在巴黎有五个校区,通常除语言课外都是英语授课,上课地点在第12区和第14区的校园,我因有MBA的课就多去了一个第11区的校园。还有个校区在第19区,从住处走过去只要5分钟,常过去咨询点事和办理交住宿费事宜,因为收费的是位华人后裔虽然她不懂普通话但很喜欢和我们交流。只有在第17区的校园最远尚未去过,因为我们住在市区的东边,而它却在巴黎的西边。
课堂的气氛愉快而活跃的,同学们来自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人表现也均不相同,总体来自东南亚的同学发言明显少于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可能是我们东南亚人都比较含蓄内向吧,喜欢思考却不善于表达。老师认真授课的同时总鼓励大家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法语课老师更是给每个同学锻炼的机会,按顺序每个人都得讲,不管讲得好坏,所以讲得不好的课后得勤加练习,几个礼拜下来突然发现法语发音一下子就变得地道流畅多了,不象刚来时那么困难和生硬。
巴黎的地铁很方便,市区内的地铁可以任意转换,几乎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方。但我更喜欢走路去我想要去的地方,诸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超市等等。我喜欢一边走一边欣赏街头川流的车辆人群,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场上精美的雕塑……用心聆听巴黎脉搏的跳动,顺便也做些市场调研。去学校的路上,就可以经过篷皮度博物馆,市政议会中心,巴黎圣母院,大法院,先贤祠,卢森堡花园等等,还有些地方虽然很不错,但可惜我尚不知道翻译过来的中文应该是什么,就暂不多说了,下次再叙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