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
和服(わふく)是日本大和族的民族服饰。“着物”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ようふく),指来自西洋的衣饰。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
和服为一种带有相当长的袖套的T字型长袍,袍底垂及脚踝。和服的穿着方式是右衽(左至右包,左襟在上。死者的和服为左衽)再加上一条布制腰带(帯)从后束紧。穿着和服时通常要配上一对称为足袋的分趾布袜,以及一对日式木屐(下駄)或草履。
今日和服主要为女性于特别场合中所穿着的。根据传统习俗,未婚女性于该类场合只可以穿着一种拥有及地袂(袖套)的和服“振袖”[1]。相比起女性,现今男性穿着和服的场合比较少,通常都是结婚或者一些相当重要的场合才会穿着。不过,也有部分年纪较大的女性以及极少部分的年长男性会以和服作为日常衣装。至于职业相扑选手,由于规例所限,他们必须时常穿着和服,但他们所穿着的那种和服比较偏向浴衣,材质以棉为主。
称呼和服于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称呼,部分称呼更加偏离原意,甚至连日本本身也对这种衣饰有着不同的统称。这些称呼的偏差与其历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和服”、“吴服”跟“着物”(Kimono)是三个最主要的称呼,基本上这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来源及解释。
和服和服,从字面上解释为“和”的服装(“和”一字源于日本人为大和民族)。这种称呼源于明治时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们用以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别之故。后来为了将一般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别,此字逐渐演变成单指某种日本民族服饰。
吴服吴服(ごふく)一字的产生,是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丝绸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分别的(因皇室及公家贵族所穿的和服样式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于唐朝,而该类服装以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现在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呉服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着物着物,于日文字面上意为“着る物”,以语体中文来解释的是“穿着的东西”。初此词是单指“衣服”这种东西,亦因为日本文化本位的缘故,因此日本人会将其民族所穿的衣服以着物著称。这种称呼一直维持到明治时代,因明治维新活动将洋服带进日本之前。后来因为洋服的流入,穿着洋服的人增多,为了区别日本人就将其民族的衣服改称为“和服”,由外地(普遍是指西方)传入的衣服则为“洋服”。现今着物有着两个解释,其一就是直指“和服”这种由东吴时期传入的民族服饰,其二就是指一切所穿着的衣服。
历史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和传统服装。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但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唐末宋初),由于中日因双方内外条件变化而暂时中断交流,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时期),和服的构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东吴传来的编制缝纫风格影响较深,故称为“吴服”。而贵族的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为“唐服”。从镰仓时代起贵族和武士逐渐开始在家里穿着吴服,从室町时代开始上层贵族也开始穿着吴服。江户时代起吴服的样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无几。今天,平民在节日、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偶尔穿着吴服,礼服中最华丽的是十二单。
绳文时代严格来说,绳文时代的日本是没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的。考古学家于当时遗迹中所发现的古物中推测,当时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及麻织成的布制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发掘出来的文物资讯不足,故当时衣服的模样至今仍未明。
弥生时代基于本土史料不足,以水稻耕作为主的弥生时代的衣服样式至今仍不可考。但根据中国史书魏书东夷传的“魏志倭人传”所记载,当时日本人的衣着是以几块大布所剪裁而成。不过因魏志倭人传真伪仍未确定,故该书的描述至今仍未成为对该时代衣服样式的正式解释。男的叫横幅,女的叫贯头衣。因为没针剪,所以不成样式,类似东南亚与百越民族的服饰。
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
高松冢古坟的女子群像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为中国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未有统一国家,故当时中日尚未有正式的外交往来,但是在部分地域,却有着海路商贸的往来。由于前东吴地区临海,故商贸往来较多。当时东吴风格的服饰就是经此商路传至日本,造就了和服的雏形,“吴服”一词亦因此而来。
另外,由于日本出现了第一批正式的史书,包括古事记、日本书纪及古风土记,衣服的样式逐渐变得可考。据上书所述,当时的衣服不论男女,都是由上半身及下半身两部分所组成。但至于实际的样式模样是如何就因为以上史书并没有图画解释而不可考。最早的吴服是阿知使主在晋朝江南求得的织匠制作。
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今人模拟)白江口一役战败后,日本朝廷大力引进唐朝的制度及文化,使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变得更直接。因此于奈良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有着大规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统治者。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饰的模式,而日后贵族阶级所穿着的“唐服”样式亦于此时期留存下来。
现今对当时和服的了解主要来自令义解、令集义解、续日本纪及日本纪略等古籍,以及正仓院等遗留下来的史料。以上大多都没有图画表述,因此研究者对确实的衣服模样依然了解甚少。
701年制订的大宝律令,以及由大宝律令所衍生出来,718年制订的养老律令,都包含了对衣服制式的规定。这两条律令将朝廷的制服定义为“礼服”(らいふく)及“朝服”(ちょうふく)两种。而不同官位、场合、身份等的衣服各自有不同的部件、颜色及剪裁。
另外,于这个时代的719年,和服右衽的传统亦由此时经政令所制定,这亦是经唐文化所影响下的结果。
平安时代于平安时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当紧密,故中国文化对和服的影响仍深。但由于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中断了中日的交往,使和服发展逐渐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开始建立起别于中国服饰的独特风格。尤其是这个时期纹章及染色技术大幅发展,令当时和服的花款变得更加多样化。
源氏物语画卷、年中行事画卷及伴大纳言画词等古代画卷为当时期的衣服样貌提供了确实及有用的证据。另外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三代实录、日本纪略及多个当时的故事、日记等古籍亦为当时衣服发展提供了不少研究资料。
据述,当时衣服的原材料多为丝绸、麻等纤维,另有以金属或木材所制成的配件。不过基于布料容易腐烂,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和服并不多。
基本上这个时期出现的和服成为了日后朝廷及幕府的礼仪服式;当时对和服的穿着法及穿着礼仪亦有部分留传到现代。
镰仓时代及室町时代到了镰仓时代,原本中国服饰中的裤跟裳被省去,袖口亦开始缩小,形成现今和服雏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开始一件化。室町时代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变逐渐减慢。
此时期亦产生了大纹(だいもん)及素袄(すおう)两种款式的和服。另外以平安时期平民所穿着的水干(すいかん)为本所演化出来的直垂(ひたたれ)于镰仓时期成为了武家的礼服,到了室町时代更成为了武家的第一正装。
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及以后的服装主流都是以小袖为主,而于这个时代和服被加上衽(おくみえり)、袖、袴(はかま)等部件。虽然细部的变化于以后的时代仍然持续著,但和服的形态至此已基本定型,直到现代。
姬路城的千姬人形[编辑] 江户时代前期江户时代初期,小袖的样式仍然流行。因平民势力的抬头,平民生活水平提升,衣饰渐趋华丽;反之武士阶级却因连年战争所造成的财政紧拙,样式趋于平淡。作为这种反常现象的应对,德川幕府于此时以儒家的价值观为由,颁行了俭约令,才使这种现象渐渐回复过来。
此时腰带的使用开始流行,及后更成为和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户时代后期江户时代后期,基于锁国政策,由外地输入的丝绸大幅减少,而日本本地生产的丝绸却比较偏少,未能满足制作和服的需求,因此平民的和服开始改以绉丝等比较廉价的材料制作。另外,因1783年至1788年的天明大饥荒,幕府于1785年禁止平民穿着由丝绸制成的和服。平民只好穿着由木绵及麻制成的衣服。再加上社会的动荡,和服的样式自此变得淡薄,直至明治时代初期。这个时期,女子的和服服饰开始流行附有长的袖兜(袂、たもと),形成了日后的振袖。
1864年,因为禁门之变,幕府向长州发兵讨伐,军服决定改为西洋式,洋服开始在日本流行。
一位穿着和服的日本女子,摄于1870年[编辑] 明治时代日本因明治维新的关系,政府推动了现代化的纺织工业,使丝绸之类的和服衣料产量大升。另外重新开国的日本亦大力发展与外国的商贸往来,引入了不少新的衣料,使和服的材质变得多元化。另外,亦因为工业的推动,布料的染色技术大幅提升,亦使和服的纹理及色彩变得斑烂。
另外,因与洋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一些与西洋人有比较多接触的人如华族、政府要员等开始改穿洋服,以便与洋人交涉,充份显现出日本人当时急切求变的心态。至于平民,因洋服的价钱高昂,以及传统对美的观点所影响,江户时代的生活模式基本上维持,故此平民多为穿着和服。由于此时期日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因此“着物”一词就改称为“和服”,将日本传统的服饰与由西洋传来的洋服作分别。
不过,由于明治维新不断力求西化的行径,洋服逐渐取代和服于平民中的地位。于1871年,为了统一陆军及官僚的制服,明治天皇颁布了政令,让警察、铁道员及教员等逐渐改穿洋服。另外军队亦规定必须穿着军服,而当时的军服正是洋服。而当时的军服亦在后来演变成当时男子学生的制服。此时期平民服装的西化大多局限于男性。
大正时代大正时代因明治维新将大量西方文化带进日本,使洋服取代和服成为流行的服式。再加上女性主义的抬头,使得服装西洋化变得不再局限于男性,如女学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灯袴(行灯袴)变为后期西化的水手服。
于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亦是一个洋服取代和服的转折点。由于灾后社会动荡,抢掠时常发生,穿着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为和服紧身的剪裁影响而成为贼人抢掠的目标。翌年,“东京妇人子供服组合”发起了妇女服装西洋化的行动,使洋服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穿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日本国内混乱,和服的发展进入一个完全的空窗期。服装趋向以实用为主,如当时所制订的国民服,为洋服完全取代和服为日常服奠下了基础。
二次大战后战后,由于穿着麻烦的和服变得昂贵,而反之实用的洋服变得便宜,以和服作为日常衣服的人逐渐减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服曾经在1965年至1975年因新款的羊毛和服的面世而再度流行了一段时间。但自此之后和服就一直走下坡,造成和服业界一厥不振而相继倒闭,令其成为少数行业。
现代的和服店[编辑] 现代步入平成年代,和服再度成为部分重要活动或场合的流行服饰,更逐渐成为潮流的一部分。和服自此被定位为节日及重要场合的服饰,不过穿着和服的都是女多男少。而浴衣则因轻便及凉快之故而成为现今很多日常场合或者祭典的热门衣着。
[编辑] 样式在江户时代之前,男女子的服饰分别不大。但过了江户时代,女子的服饰渐渐变得鲜明夺目,而男子的服饰则慢慢变得庄重朴素以显出身份地位。年龄与婚姻状况也影响了和服的款式和花色。
女子和服现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懂得如何自己穿着和服,这是因为现代大部分的和服都包含了至少十二件的部件,而且需要复杂的方法去将其穿着、组合及系稳。故此很多时女子穿着和服都需要别人的协助,甚至需要请到专业人士去协助穿着。现代女性和服的样式大多反映了其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地位,也反映了穿着场合的重要度。
浴衣浴衣(ゆかた)为和服的一种,是以绵为材质的简化版和服。[3]浴衣因材质轻便而令穿著者容易感到凉快,但它与其他日本传统衣着基本上相似,有着直线的缝接与宽阔的衣袖。
振袖振袖(ふりそで)为未婚女性所穿着的和服,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及纹理。它依照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而袖长大约于39吋至42吋之间。
振袖为现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与成人节或者亲友婚礼的常见服饰。
黑留袖黑留袖(黒留袖、くろとめそで)为已婚女性所穿着的和服,色调为黑色,袖口较振袖为短(当女性结婚后,女性的振袖必须剪短),而裙摆及袖口多以刺绣绣上图案,腰带则多镶有金或银色的线。
黑留袖通常于孩子婚礼时,由其母亲所穿着。
色留袖色留袖(いろとめそで)与黑留袖基本上一样,但与其不同的是色调会是单一的其他颜色。通常都是于婚礼场合上,由已婚的女性亲友所穿着。
女子婚礼和服的一种——白无垢[编辑] 花嫁衣裳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为女性结婚时的服饰。日本的婚礼分为两种,一种为神前婚礼(即传统婚礼),另一种为西洋婚礼;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礼的必要穿着。花嫁衣主要分为三种,包括白无垢、打挂以及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红为主。
访问著访问著(ほうもんぎ)是一种穿着场合很广的正式衣着,没有未婚或已婚之分。访问著的下摆多印有俏丽的图案。
色无地色无地(いろむじ)为一种未婚及已婚女性均可穿著的单色和服。通常在参与茶会时所穿着。
普段著普段著(ふだんぎ)的材质、花纹及颜色等都没有特别规定。可以在多种普通场合中穿着,甚至作为家中的穿着。
毕业著毕业著通常为参与一些毕业典礼(大专或以上)时的穿着。与普通和服不同的是,它的鞋可以是马靴。这是明治时代末期至昭和初期的女子校服所演变而成的。
巫女的和服巫女身穿尺寸较长的披风和红色的长裙,脚裹足袋。披风的构造与和服相同。
身着男式和服的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编辑] 男子和服相比起女子的和服,男子的和服远比女子的简洁。男子的和服最多由不包括鞋和足袋的五个部件组成。男子的和服与女子的一样拥有很长的袖套,但不同的是袖套与衣服本身是缝上的,只剩下末端几吋的位置未被缝上。另外为了方便绑上腰带,袖宽比女子的和服要窄。
现今男子和服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布料。典型的男子和服的布料色彩都是偏向暗淡,如黑色、深蓝色、绿色跟啡色都是常见的颜色,布质都是无光泽的而且没有任何花纹。部分新潮的男子和服的色调会比较光鲜,如紫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另外亦拥有一些细小的花纹。
浴衣男子的浴衣相比起女子的浴衣会比较容易穿着,但大体上跟女子的浴衣差不多。[3]
部件一套和服除了衣服的部分之外,还包括了腰带、布袜(足袋)、木屐等不同的部件。
长襦袢长襦袢(ながじゅばん)是一种穿在和服内的长中衣,男女均可穿著。长襦袢的出现是因为和服多以丝质制成,非常纤弱以及难以清洁,穿上长襦袢就可以避免身体与和服的接触,减低弄污的机会。长襦袢通常只会露出衣领的部分,而很多长襦袢的衣领是可移除的,容许人们将衣领配衬所穿着的和服,也方便了清洗。典型的长襦袢是白色的。
腰带穿着和服会用到腰带(帯、おび),将其打结以使其稳固地穿着在身上而不需要用到任何钮扣。而腰带的款式种类也很多,如男的会用窄带,而女的则会用宽带。腰带在日本人的眼中还是一件很重要的物品。每逢七五三节,外祖母一家要给外孙或外孙女送上一条腰带。而订婚时男方亦要给自己的未婚妻送上腰带以表珍重。另外在部分地区,若一对夫妇有一人去世,另一半就要把自己和服的腰带一同放进棺材陪葬,以示悼念。
足袋和服之外和服的色彩丰富,小装饰较多。也有些人脚上不穿木屐,而是穿着凉鞋。
和服胸部以下裹着一条布带,负责调节和服的尺寸,这条布带以下的部分叫端折。端折以达到一定长度为美,如果较短则会让人觉得不成体统。儿童和服不需要留出端折。
袖为了在运动时不会拽动身上的布料,和服的袖子处缝合较浅,肋下部分没有布料。因此在穿着者手臂上举时,和服里面的内衣可能被外人看到。
足袋穿着和服时,通常要穿上一种叫做足袋的布袜子,而足袋通常是白色的。
[编辑] 下駄男子的木屐(下駄、げた)一般较为朴素,大部分都是淡黄色,没有任何装饰花纹;而女子的则变化很大,五颜六色,并且大多有雕刻上不同的花纹。木屐通常以木制成,现今多与浴衣同穿。
女子穿着的草履[编辑] 草履草履(ぞり)通常由布、皮及玻璃等材料制成,男女子皆可穿。与木屐一样男子的会较为朴实而女子的会较为花巧。
草鞋草鞋(わらじ)是由草所织成的鞋,多为僧侣所穿着。
发簪发簪(下簪、かんざし)为女子穿着和服时为头发梳成发髻时所用的装饰品。簪上的装饰品通常有丝制的假花、木制部件或宝石等。
和服为一种带有相当长的袖套的T字型长袍,袍底垂及脚踝。和服的穿着方式是右衽(左至右包,左襟在上。死者的和服为左衽)再加上一条布制腰带(帯)从后束紧。穿着和服时通常要配上一对称为足袋的分趾布袜,以及一对日式木屐(下駄)或草履。
今日和服主要为女性于特别场合中所穿着的。根据传统习俗,未婚女性于该类场合只可以穿着一种拥有及地袂(袖套)的和服“振袖”[1]。相比起女性,现今男性穿着和服的场合比较少,通常都是结婚或者一些相当重要的场合才会穿着。不过,也有部分年纪较大的女性以及极少部分的年长男性会以和服作为日常衣装。至于职业相扑选手,由于规例所限,他们必须时常穿着和服,但他们所穿着的那种和服比较偏向浴衣,材质以棉为主。
称呼和服于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称呼,部分称呼更加偏离原意,甚至连日本本身也对这种衣饰有着不同的统称。这些称呼的偏差与其历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和服”、“吴服”跟“着物”(Kimono)是三个最主要的称呼,基本上这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来源及解释。
和服和服,从字面上解释为“和”的服装(“和”一字源于日本人为大和民族)。这种称呼源于明治时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们用以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别之故。后来为了将一般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别,此字逐渐演变成单指某种日本民族服饰。
吴服吴服(ごふく)一字的产生,是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丝绸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分别的(因皇室及公家贵族所穿的和服样式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于唐朝,而该类服装以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现在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呉服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着物着物,于日文字面上意为“着る物”,以语体中文来解释的是“穿着的东西”。初此词是单指“衣服”这种东西,亦因为日本文化本位的缘故,因此日本人会将其民族所穿的衣服以着物著称。这种称呼一直维持到明治时代,因明治维新活动将洋服带进日本之前。后来因为洋服的流入,穿着洋服的人增多,为了区别日本人就将其民族的衣服改称为“和服”,由外地(普遍是指西方)传入的衣服则为“洋服”。现今着物有着两个解释,其一就是直指“和服”这种由东吴时期传入的民族服饰,其二就是指一切所穿着的衣服。
历史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和传统服装。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但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唐末宋初),由于中日因双方内外条件变化而暂时中断交流,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时期),和服的构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东吴传来的编制缝纫风格影响较深,故称为“吴服”。而贵族的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为“唐服”。从镰仓时代起贵族和武士逐渐开始在家里穿着吴服,从室町时代开始上层贵族也开始穿着吴服。江户时代起吴服的样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无几。今天,平民在节日、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偶尔穿着吴服,礼服中最华丽的是十二单。
绳文时代严格来说,绳文时代的日本是没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的。考古学家于当时遗迹中所发现的古物中推测,当时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及麻织成的布制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发掘出来的文物资讯不足,故当时衣服的模样至今仍未明。
弥生时代基于本土史料不足,以水稻耕作为主的弥生时代的衣服样式至今仍不可考。但根据中国史书魏书东夷传的“魏志倭人传”所记载,当时日本人的衣着是以几块大布所剪裁而成。不过因魏志倭人传真伪仍未确定,故该书的描述至今仍未成为对该时代衣服样式的正式解释。男的叫横幅,女的叫贯头衣。因为没针剪,所以不成样式,类似东南亚与百越民族的服饰。
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
高松冢古坟的女子群像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为中国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未有统一国家,故当时中日尚未有正式的外交往来,但是在部分地域,却有着海路商贸的往来。由于前东吴地区临海,故商贸往来较多。当时东吴风格的服饰就是经此商路传至日本,造就了和服的雏形,“吴服”一词亦因此而来。
另外,由于日本出现了第一批正式的史书,包括古事记、日本书纪及古风土记,衣服的样式逐渐变得可考。据上书所述,当时的衣服不论男女,都是由上半身及下半身两部分所组成。但至于实际的样式模样是如何就因为以上史书并没有图画解释而不可考。最早的吴服是阿知使主在晋朝江南求得的织匠制作。
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今人模拟)白江口一役战败后,日本朝廷大力引进唐朝的制度及文化,使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变得更直接。因此于奈良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有着大规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统治者。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饰的模式,而日后贵族阶级所穿着的“唐服”样式亦于此时期留存下来。
现今对当时和服的了解主要来自令义解、令集义解、续日本纪及日本纪略等古籍,以及正仓院等遗留下来的史料。以上大多都没有图画表述,因此研究者对确实的衣服模样依然了解甚少。
701年制订的大宝律令,以及由大宝律令所衍生出来,718年制订的养老律令,都包含了对衣服制式的规定。这两条律令将朝廷的制服定义为“礼服”(らいふく)及“朝服”(ちょうふく)两种。而不同官位、场合、身份等的衣服各自有不同的部件、颜色及剪裁。
另外,于这个时代的719年,和服右衽的传统亦由此时经政令所制定,这亦是经唐文化所影响下的结果。
平安时代于平安时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当紧密,故中国文化对和服的影响仍深。但由于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中断了中日的交往,使和服发展逐渐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开始建立起别于中国服饰的独特风格。尤其是这个时期纹章及染色技术大幅发展,令当时和服的花款变得更加多样化。
源氏物语画卷、年中行事画卷及伴大纳言画词等古代画卷为当时期的衣服样貌提供了确实及有用的证据。另外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三代实录、日本纪略及多个当时的故事、日记等古籍亦为当时衣服发展提供了不少研究资料。
据述,当时衣服的原材料多为丝绸、麻等纤维,另有以金属或木材所制成的配件。不过基于布料容易腐烂,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和服并不多。
基本上这个时期出现的和服成为了日后朝廷及幕府的礼仪服式;当时对和服的穿着法及穿着礼仪亦有部分留传到现代。
镰仓时代及室町时代到了镰仓时代,原本中国服饰中的裤跟裳被省去,袖口亦开始缩小,形成现今和服雏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开始一件化。室町时代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变逐渐减慢。
此时期亦产生了大纹(だいもん)及素袄(すおう)两种款式的和服。另外以平安时期平民所穿着的水干(すいかん)为本所演化出来的直垂(ひたたれ)于镰仓时期成为了武家的礼服,到了室町时代更成为了武家的第一正装。
安土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及以后的服装主流都是以小袖为主,而于这个时代和服被加上衽(おくみえり)、袖、袴(はかま)等部件。虽然细部的变化于以后的时代仍然持续著,但和服的形态至此已基本定型,直到现代。
姬路城的千姬人形[编辑] 江户时代前期江户时代初期,小袖的样式仍然流行。因平民势力的抬头,平民生活水平提升,衣饰渐趋华丽;反之武士阶级却因连年战争所造成的财政紧拙,样式趋于平淡。作为这种反常现象的应对,德川幕府于此时以儒家的价值观为由,颁行了俭约令,才使这种现象渐渐回复过来。
此时腰带的使用开始流行,及后更成为和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户时代后期江户时代后期,基于锁国政策,由外地输入的丝绸大幅减少,而日本本地生产的丝绸却比较偏少,未能满足制作和服的需求,因此平民的和服开始改以绉丝等比较廉价的材料制作。另外,因1783年至1788年的天明大饥荒,幕府于1785年禁止平民穿着由丝绸制成的和服。平民只好穿着由木绵及麻制成的衣服。再加上社会的动荡,和服的样式自此变得淡薄,直至明治时代初期。这个时期,女子的和服服饰开始流行附有长的袖兜(袂、たもと),形成了日后的振袖。
1864年,因为禁门之变,幕府向长州发兵讨伐,军服决定改为西洋式,洋服开始在日本流行。
一位穿着和服的日本女子,摄于1870年[编辑] 明治时代日本因明治维新的关系,政府推动了现代化的纺织工业,使丝绸之类的和服衣料产量大升。另外重新开国的日本亦大力发展与外国的商贸往来,引入了不少新的衣料,使和服的材质变得多元化。另外,亦因为工业的推动,布料的染色技术大幅提升,亦使和服的纹理及色彩变得斑烂。
另外,因与洋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一些与西洋人有比较多接触的人如华族、政府要员等开始改穿洋服,以便与洋人交涉,充份显现出日本人当时急切求变的心态。至于平民,因洋服的价钱高昂,以及传统对美的观点所影响,江户时代的生活模式基本上维持,故此平民多为穿着和服。由于此时期日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因此“着物”一词就改称为“和服”,将日本传统的服饰与由西洋传来的洋服作分别。
不过,由于明治维新不断力求西化的行径,洋服逐渐取代和服于平民中的地位。于1871年,为了统一陆军及官僚的制服,明治天皇颁布了政令,让警察、铁道员及教员等逐渐改穿洋服。另外军队亦规定必须穿着军服,而当时的军服正是洋服。而当时的军服亦在后来演变成当时男子学生的制服。此时期平民服装的西化大多局限于男性。
大正时代大正时代因明治维新将大量西方文化带进日本,使洋服取代和服成为流行的服式。再加上女性主义的抬头,使得服装西洋化变得不再局限于男性,如女学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灯袴(行灯袴)变为后期西化的水手服。
于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亦是一个洋服取代和服的转折点。由于灾后社会动荡,抢掠时常发生,穿着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为和服紧身的剪裁影响而成为贼人抢掠的目标。翌年,“东京妇人子供服组合”发起了妇女服装西洋化的行动,使洋服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穿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日本国内混乱,和服的发展进入一个完全的空窗期。服装趋向以实用为主,如当时所制订的国民服,为洋服完全取代和服为日常服奠下了基础。
二次大战后战后,由于穿着麻烦的和服变得昂贵,而反之实用的洋服变得便宜,以和服作为日常衣服的人逐渐减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服曾经在1965年至1975年因新款的羊毛和服的面世而再度流行了一段时间。但自此之后和服就一直走下坡,造成和服业界一厥不振而相继倒闭,令其成为少数行业。
现代的和服店[编辑] 现代步入平成年代,和服再度成为部分重要活动或场合的流行服饰,更逐渐成为潮流的一部分。和服自此被定位为节日及重要场合的服饰,不过穿着和服的都是女多男少。而浴衣则因轻便及凉快之故而成为现今很多日常场合或者祭典的热门衣着。
[编辑] 样式在江户时代之前,男女子的服饰分别不大。但过了江户时代,女子的服饰渐渐变得鲜明夺目,而男子的服饰则慢慢变得庄重朴素以显出身份地位。年龄与婚姻状况也影响了和服的款式和花色。
女子和服现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懂得如何自己穿着和服,这是因为现代大部分的和服都包含了至少十二件的部件,而且需要复杂的方法去将其穿着、组合及系稳。故此很多时女子穿着和服都需要别人的协助,甚至需要请到专业人士去协助穿着。现代女性和服的样式大多反映了其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地位,也反映了穿着场合的重要度。
浴衣浴衣(ゆかた)为和服的一种,是以绵为材质的简化版和服。[3]浴衣因材质轻便而令穿著者容易感到凉快,但它与其他日本传统衣着基本上相似,有着直线的缝接与宽阔的衣袖。
振袖振袖(ふりそで)为未婚女性所穿着的和服,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及纹理。它依照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而袖长大约于39吋至42吋之间。
振袖为现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与成人节或者亲友婚礼的常见服饰。
黑留袖黑留袖(黒留袖、くろとめそで)为已婚女性所穿着的和服,色调为黑色,袖口较振袖为短(当女性结婚后,女性的振袖必须剪短),而裙摆及袖口多以刺绣绣上图案,腰带则多镶有金或银色的线。
黑留袖通常于孩子婚礼时,由其母亲所穿着。
色留袖色留袖(いろとめそで)与黑留袖基本上一样,但与其不同的是色调会是单一的其他颜色。通常都是于婚礼场合上,由已婚的女性亲友所穿着。
女子婚礼和服的一种——白无垢[编辑] 花嫁衣裳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为女性结婚时的服饰。日本的婚礼分为两种,一种为神前婚礼(即传统婚礼),另一种为西洋婚礼;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礼的必要穿着。花嫁衣主要分为三种,包括白无垢、打挂以及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红为主。
访问著访问著(ほうもんぎ)是一种穿着场合很广的正式衣着,没有未婚或已婚之分。访问著的下摆多印有俏丽的图案。
色无地色无地(いろむじ)为一种未婚及已婚女性均可穿著的单色和服。通常在参与茶会时所穿着。
普段著普段著(ふだんぎ)的材质、花纹及颜色等都没有特别规定。可以在多种普通场合中穿着,甚至作为家中的穿着。
毕业著毕业著通常为参与一些毕业典礼(大专或以上)时的穿着。与普通和服不同的是,它的鞋可以是马靴。这是明治时代末期至昭和初期的女子校服所演变而成的。
巫女的和服巫女身穿尺寸较长的披风和红色的长裙,脚裹足袋。披风的构造与和服相同。
身着男式和服的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编辑] 男子和服相比起女子的和服,男子的和服远比女子的简洁。男子的和服最多由不包括鞋和足袋的五个部件组成。男子的和服与女子的一样拥有很长的袖套,但不同的是袖套与衣服本身是缝上的,只剩下末端几吋的位置未被缝上。另外为了方便绑上腰带,袖宽比女子的和服要窄。
现今男子和服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布料。典型的男子和服的布料色彩都是偏向暗淡,如黑色、深蓝色、绿色跟啡色都是常见的颜色,布质都是无光泽的而且没有任何花纹。部分新潮的男子和服的色调会比较光鲜,如紫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另外亦拥有一些细小的花纹。
浴衣男子的浴衣相比起女子的浴衣会比较容易穿着,但大体上跟女子的浴衣差不多。[3]
部件一套和服除了衣服的部分之外,还包括了腰带、布袜(足袋)、木屐等不同的部件。
长襦袢长襦袢(ながじゅばん)是一种穿在和服内的长中衣,男女均可穿著。长襦袢的出现是因为和服多以丝质制成,非常纤弱以及难以清洁,穿上长襦袢就可以避免身体与和服的接触,减低弄污的机会。长襦袢通常只会露出衣领的部分,而很多长襦袢的衣领是可移除的,容许人们将衣领配衬所穿着的和服,也方便了清洗。典型的长襦袢是白色的。
腰带穿着和服会用到腰带(帯、おび),将其打结以使其稳固地穿着在身上而不需要用到任何钮扣。而腰带的款式种类也很多,如男的会用窄带,而女的则会用宽带。腰带在日本人的眼中还是一件很重要的物品。每逢七五三节,外祖母一家要给外孙或外孙女送上一条腰带。而订婚时男方亦要给自己的未婚妻送上腰带以表珍重。另外在部分地区,若一对夫妇有一人去世,另一半就要把自己和服的腰带一同放进棺材陪葬,以示悼念。
足袋和服之外和服的色彩丰富,小装饰较多。也有些人脚上不穿木屐,而是穿着凉鞋。
和服胸部以下裹着一条布带,负责调节和服的尺寸,这条布带以下的部分叫端折。端折以达到一定长度为美,如果较短则会让人觉得不成体统。儿童和服不需要留出端折。
袖为了在运动时不会拽动身上的布料,和服的袖子处缝合较浅,肋下部分没有布料。因此在穿着者手臂上举时,和服里面的内衣可能被外人看到。
足袋穿着和服时,通常要穿上一种叫做足袋的布袜子,而足袋通常是白色的。
[编辑] 下駄男子的木屐(下駄、げた)一般较为朴素,大部分都是淡黄色,没有任何装饰花纹;而女子的则变化很大,五颜六色,并且大多有雕刻上不同的花纹。木屐通常以木制成,现今多与浴衣同穿。
女子穿着的草履[编辑] 草履草履(ぞり)通常由布、皮及玻璃等材料制成,男女子皆可穿。与木屐一样男子的会较为朴实而女子的会较为花巧。
草鞋草鞋(わらじ)是由草所织成的鞋,多为僧侣所穿着。
发簪发簪(下簪、かんざし)为女子穿着和服时为头发梳成发髻时所用的装饰品。簪上的装饰品通常有丝制的假花、木制部件或宝石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