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号
今天将《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了。以前看过纪德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演》,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似乎看《罪与罚》还没有这样的感觉。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检察官和律师的两段陈词中,阿陀干脆跳出来现身说法:卡拉马佐夫式的俄国精神。
感觉上和中国的“民族”精神真的很不一样。特别是看古典小说,比如《红楼梦》、《金瓶梅》都是旁敲侧击,很少会突然跳出一大段人物独白,或者像伊凡那样激烈地和自己的“小鬼”争论。五四以后心理矛盾的独白越来越多。但印象中还是与阿陀的这种表达方式很不一样。张爱玲《倾城之恋》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命运,战争【倾城】成全了两个人的爱情,所以叫做倾城之恋。巴金的《寒夜》多用第三人称来表达人物矛盾的心理。而很少像阿陀那样,人物自己说自己的话。感觉就像整部小说是一个盒子,可以把手伸进去触摸到立体的人物。然而又让我觉得是装满黑色的水的盒子。可能是因为看第一遍的原因吧。比如卡捷琳娜,是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人物,特别是最后伊凡疯疯癫癫地跑出来说是自己犯的谋杀罪。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心目中最珍贵的人是伊凡,而不是米卡。于是便拿出米卡那张醉中写出的“数学公式”似确凿的信拿出来,以证明米卡杀父。与前面不惜牺牲自己处女的纯洁和高贵说出自己当初求米卡借钱给她,以为米卡开罪,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这个女人忠于自己所爱,一切都是因为爱。她在阿辽沙的恳求下去见狱中的米卡那段特别打动我。两个仇人似恨过的人抱在一起,说着爱呀爱呀。阿陀说,这也许是虚假的,但此刻又是真实的。真是极其到位!人有的时候不就是有这种感觉吗?情到极处的时候。卡捷琳娜说,他们的爱情已经是过去时了,如今他们又分别爱着别的人,但是她是他心上的一块疤痕,他也是她心上的疤痕,两人会永远爱着对方。有时候人就是这么相互折磨的!阿陀写得太到位了!
似乎阿陀总是更偏爱格鲁申卡,让她受到更多世人的白眼。。。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就像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最普通的情杀故事。
感觉上和中国的“民族”精神真的很不一样。特别是看古典小说,比如《红楼梦》、《金瓶梅》都是旁敲侧击,很少会突然跳出一大段人物独白,或者像伊凡那样激烈地和自己的“小鬼”争论。五四以后心理矛盾的独白越来越多。但印象中还是与阿陀的这种表达方式很不一样。张爱玲《倾城之恋》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命运,战争【倾城】成全了两个人的爱情,所以叫做倾城之恋。巴金的《寒夜》多用第三人称来表达人物矛盾的心理。而很少像阿陀那样,人物自己说自己的话。感觉就像整部小说是一个盒子,可以把手伸进去触摸到立体的人物。然而又让我觉得是装满黑色的水的盒子。可能是因为看第一遍的原因吧。比如卡捷琳娜,是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人物,特别是最后伊凡疯疯癫癫地跑出来说是自己犯的谋杀罪。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心目中最珍贵的人是伊凡,而不是米卡。于是便拿出米卡那张醉中写出的“数学公式”似确凿的信拿出来,以证明米卡杀父。与前面不惜牺牲自己处女的纯洁和高贵说出自己当初求米卡借钱给她,以为米卡开罪,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这个女人忠于自己所爱,一切都是因为爱。她在阿辽沙的恳求下去见狱中的米卡那段特别打动我。两个仇人似恨过的人抱在一起,说着爱呀爱呀。阿陀说,这也许是虚假的,但此刻又是真实的。真是极其到位!人有的时候不就是有这种感觉吗?情到极处的时候。卡捷琳娜说,他们的爱情已经是过去时了,如今他们又分别爱着别的人,但是她是他心上的一块疤痕,他也是她心上的疤痕,两人会永远爱着对方。有时候人就是这么相互折磨的!阿陀写得太到位了!
似乎阿陀总是更偏爱格鲁申卡,让她受到更多世人的白眼。。。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就像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最普通的情杀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