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三)西宁一夜(上)
时间:2003年10月某日凌晨
地点:西宁街头某烧烤点
一、
那年,是刘老大第一次亲自带队伍攀登高海拔山峰。那年,我们这些人第一次尝试攀登高海拔。我们攀登的那座山,人称“玉珠峰”。
那次,整个攀登活动很顺利,除主动下辙外,我们队的每一个队员都登顶成功。在从格尔木回到西宁后,在临回大连的前一夜,我们和西宁当地的一帮登山的兄弟们喝了顿大酒。经事后粗略估算,那晚,我们每个队员至少喝了1斤多的高度青稞酒。有个别性情高涨者,对敬酒者从不拒的,喝的会更多,比如:我、比如他、比如她和他。
大酒过后,我们回到酒店,各自散回房间。我住的房间里面,从床上到地上,到处都是登山的装备,乱七八糟的。虽然飞机是明天一大早上的,可我当时一点也没有要收拾行囊的想法。
我喝的迷迷糊糊,径直走向窗边,爬上窗台,盘腿坐在冰凉的大理石台面上,望着窗外子夜时分海拔2295米的明亮星辰,突然有种还想再出去喝点的想法。这时,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原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那些可爱可亲的队友们,都有这种想法。那还等什么?趁着回大连的前夜,就让我们痛痛快快的私奔一次吧。
于是,我们集体决定,再出去喝顿。
二、
2003年,我24岁,登山队里年纪最小的,而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友,也没超过35岁。24岁-3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充满无限激情、喜欢尝试各种心跳、对人生抱有热情幻想的阶段。
当年这支登山队里的这些人,在决定攀登玉珠峰之前相互之间绝大部分是不认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登山前的几个月集训,才有了皮毛的了解。虽然如此陌生,我们依然愉快的背上行囊,一同出发,共同走进我们向往的那座玉珠峰。
从西宁坐火车去往格尔木开始,至全队登顶玉珠峰并顺利辙回西宁止。我们这些人在这些天里,从陌生到相识,从熟悉到相知;从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锅饭,到一起抵挡狂风抱团取暖;从一起接受痛苦高反的反复洗礼,到登顶后山下的互相拥抱。
03年那会儿,玉珠峰地区什么信号也没有。虽然刘老大给我们配备了卫星电话,可我们并没有谁想去打那个电话,那时的那几天里,谁也不想跟外界的文明社会再有什么联系。谁也不想。
在攀登玉珠峰的五天时间里,在与外界不通任何联络的五天时间里。我们这些人之间,早已没有了在城市时的性别之分,年龄之分,职业之分,地位之分。所有的区别和迥异,统统都没有了。
我们相互之间,因雪山,因攀登,因可可西里广袤的大地(玉珠峰大本营所在地),因人性之初的善与美,而变得很纯粹,很干净,很简单。
那些日子里,我们相互之间,有的,除了相互的照顾、就是相互的鼓励。
往往是这样的:我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因高反在一边呕吐。那么,就会同时有几个人站在他身旁。有给他递水簌口的;有给他递手帕擦嘴的;有为他捋后背顺气的;有给他喊口号加油的;更有为他拍呕吐照留念的。
我们这些山友的兄弟情,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呈倍递增。
到了我们队中所有人都安全下辙回西宁时,我们这些人相互之间的兄弟情谊,已经爆棚到了一个极限。只要一个火苗,哪怕只是丁点儿的小火星。我们立刻被会被点燃,瞬间燎原。
那就让我们痛快的燃烧一次吧,兄弟们!
三、
在西宁的那晚,在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喝的晕糊糊的时候,我们又沿街找了一家街头的24小时烧烤店。
那是一家回族烧烤店,店面虽然不小,但就餐的人很少。那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2点。而我们从西宁回大连的飞机是上午10点多。我们在西宁的喝酒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当我们坐在这家烧烤店小角落里,当我们举起很多双手碰杯的那一刹那。我们决定,痛痛快快的喝到离出发前的一秒,止!
于是,店里的回族小伙子们开始为我们频繁的上肉上酒。
于是,我们开始吃各种烤串,我们开始各种聊天,我们开始回忆在玉珠峰上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我们喝青稞啤酒,我们挨个敬酒,我们开始行酒令,轮流打庄。
那晚,我们喝酒的规矩之一,是每人在喝酒之前,必须要说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那句酒话。
我记得我当时说的是:咱们太他妈投缘了,喝死算了!
四、
随着我们这桌的空酒瓶越堆越多,烧烤店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到最后,若大的店里,只剩下我们这桌白山黑土的东北人,和散坐在不同座位上头顶小白帽正在歇工的,看起来有些无聊的回民小伙子们。
东北人,留给全国人民最多印象的,就是:枪杆子、黑社会、心劲、酒量、匪气。而回族人,留给我印象最最多的,就是:信仰、斋月、古兰经、抱团、勇猛。
这样两个地域、文化完全不同,性格又有相似之处,在其他人眼中同属彪悍、火暴的两伙人。如果又恰巧,在上帝打瞌睡时,被调皮的红孩子儿同分在一个圈里打群架时,那岂不相当于火星碰金星,“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全是烈火。
那天凌晨,鬼使神差的,我们这帮人,和烧烤店里的那些年轻的回族小伙子们,还真就抄起家伙动起手来。
一直到现在,我也想不起来那天两帮人打架,到底是为了神马浮云。之后,我问过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他们也都想不起来了。不过,却都清楚的记得:那年,那天,那夜,兄弟们都抄起了家伙,为保护彼此而拼命的瞬间。
打架的全景再现是这样的:
先是我们和店内回族服务发生争执;有人又把空酒瓶砸向地面。到此为止,这场群架,就差是真正的拉开它那黑色天鹅绒的幕帘了。
那些前一秒还懒散的趴在餐桌上,各自打盹的店内其他回族服务员们,在听到瓶碎之响亮的脆声后。立马条件反射般的站起身来,用犀利的眼光,集体转过身怒目着我们这桌。后,他们又迅速各就各位,开始分头行动。
有人先去把店门外的卷闸门拉了下来,堵住了我们撤退的路;又有人打了几声口哨,召集了些人过来,把我们围住;更有几个人快速跑到烧烤店的厨房内,拿了几把菜刀出来。
当明晃晃的,上面还带着羊肉丝的菜刀之光,在我们眼前晃动的时侯,我们这桌这些已经喝的五迷三道的东北男人和东北女人们,一个个的,立马清醒过来。我们面面觑,虽然还没太搞明白到底是什么状况,可是,却很清楚的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而且,还清醒的认识到,这种人为的危险,远远要大于之前我们在山上时所遇到的各种“危险”。
那一刻,我们唯一的思维就是:应战吧,兄弟们!
于是,烧烤店内。酒杯、盘子、签子,四处飞扬;酒瓶、菜刀、凳子,交叉碰撞。
两路人马,一片混战。
单挑?
你以为古惑仔呀
出来混的
一靠胆量
二靠兄弟
三靠群殴
记住了
03年打群架之前,凌晨时分,我们在烧烤店内,吃的很嗨!
(事隔八年,再看照片,真想念这些一起登山的兄弟们)
地点:西宁街头某烧烤点
一、
那年,是刘老大第一次亲自带队伍攀登高海拔山峰。那年,我们这些人第一次尝试攀登高海拔。我们攀登的那座山,人称“玉珠峰”。
那次,整个攀登活动很顺利,除主动下辙外,我们队的每一个队员都登顶成功。在从格尔木回到西宁后,在临回大连的前一夜,我们和西宁当地的一帮登山的兄弟们喝了顿大酒。经事后粗略估算,那晚,我们每个队员至少喝了1斤多的高度青稞酒。有个别性情高涨者,对敬酒者从不拒的,喝的会更多,比如:我、比如他、比如她和他。
大酒过后,我们回到酒店,各自散回房间。我住的房间里面,从床上到地上,到处都是登山的装备,乱七八糟的。虽然飞机是明天一大早上的,可我当时一点也没有要收拾行囊的想法。
我喝的迷迷糊糊,径直走向窗边,爬上窗台,盘腿坐在冰凉的大理石台面上,望着窗外子夜时分海拔2295米的明亮星辰,突然有种还想再出去喝点的想法。这时,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原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那些可爱可亲的队友们,都有这种想法。那还等什么?趁着回大连的前夜,就让我们痛痛快快的私奔一次吧。
于是,我们集体决定,再出去喝顿。
二、
2003年,我24岁,登山队里年纪最小的,而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友,也没超过35岁。24岁-3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充满无限激情、喜欢尝试各种心跳、对人生抱有热情幻想的阶段。
当年这支登山队里的这些人,在决定攀登玉珠峰之前相互之间绝大部分是不认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登山前的几个月集训,才有了皮毛的了解。虽然如此陌生,我们依然愉快的背上行囊,一同出发,共同走进我们向往的那座玉珠峰。
从西宁坐火车去往格尔木开始,至全队登顶玉珠峰并顺利辙回西宁止。我们这些人在这些天里,从陌生到相识,从熟悉到相知;从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锅饭,到一起抵挡狂风抱团取暖;从一起接受痛苦高反的反复洗礼,到登顶后山下的互相拥抱。
03年那会儿,玉珠峰地区什么信号也没有。虽然刘老大给我们配备了卫星电话,可我们并没有谁想去打那个电话,那时的那几天里,谁也不想跟外界的文明社会再有什么联系。谁也不想。
在攀登玉珠峰的五天时间里,在与外界不通任何联络的五天时间里。我们这些人之间,早已没有了在城市时的性别之分,年龄之分,职业之分,地位之分。所有的区别和迥异,统统都没有了。
我们相互之间,因雪山,因攀登,因可可西里广袤的大地(玉珠峰大本营所在地),因人性之初的善与美,而变得很纯粹,很干净,很简单。
那些日子里,我们相互之间,有的,除了相互的照顾、就是相互的鼓励。
往往是这样的:我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因高反在一边呕吐。那么,就会同时有几个人站在他身旁。有给他递水簌口的;有给他递手帕擦嘴的;有为他捋后背顺气的;有给他喊口号加油的;更有为他拍呕吐照留念的。
我们这些山友的兄弟情,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呈倍递增。
到了我们队中所有人都安全下辙回西宁时,我们这些人相互之间的兄弟情谊,已经爆棚到了一个极限。只要一个火苗,哪怕只是丁点儿的小火星。我们立刻被会被点燃,瞬间燎原。
那就让我们痛快的燃烧一次吧,兄弟们!
三、
在西宁的那晚,在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喝的晕糊糊的时候,我们又沿街找了一家街头的24小时烧烤店。
那是一家回族烧烤店,店面虽然不小,但就餐的人很少。那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2点。而我们从西宁回大连的飞机是上午10点多。我们在西宁的喝酒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当我们坐在这家烧烤店小角落里,当我们举起很多双手碰杯的那一刹那。我们决定,痛痛快快的喝到离出发前的一秒,止!
于是,店里的回族小伙子们开始为我们频繁的上肉上酒。
于是,我们开始吃各种烤串,我们开始各种聊天,我们开始回忆在玉珠峰上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我们喝青稞啤酒,我们挨个敬酒,我们开始行酒令,轮流打庄。
那晚,我们喝酒的规矩之一,是每人在喝酒之前,必须要说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那句酒话。
我记得我当时说的是:咱们太他妈投缘了,喝死算了!
四、
随着我们这桌的空酒瓶越堆越多,烧烤店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到最后,若大的店里,只剩下我们这桌白山黑土的东北人,和散坐在不同座位上头顶小白帽正在歇工的,看起来有些无聊的回民小伙子们。
东北人,留给全国人民最多印象的,就是:枪杆子、黑社会、心劲、酒量、匪气。而回族人,留给我印象最最多的,就是:信仰、斋月、古兰经、抱团、勇猛。
这样两个地域、文化完全不同,性格又有相似之处,在其他人眼中同属彪悍、火暴的两伙人。如果又恰巧,在上帝打瞌睡时,被调皮的红孩子儿同分在一个圈里打群架时,那岂不相当于火星碰金星,“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全是烈火。
那天凌晨,鬼使神差的,我们这帮人,和烧烤店里的那些年轻的回族小伙子们,还真就抄起家伙动起手来。
一直到现在,我也想不起来那天两帮人打架,到底是为了神马浮云。之后,我问过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他们也都想不起来了。不过,却都清楚的记得:那年,那天,那夜,兄弟们都抄起了家伙,为保护彼此而拼命的瞬间。
打架的全景再现是这样的:
先是我们和店内回族服务发生争执;有人又把空酒瓶砸向地面。到此为止,这场群架,就差是真正的拉开它那黑色天鹅绒的幕帘了。
那些前一秒还懒散的趴在餐桌上,各自打盹的店内其他回族服务员们,在听到瓶碎之响亮的脆声后。立马条件反射般的站起身来,用犀利的眼光,集体转过身怒目着我们这桌。后,他们又迅速各就各位,开始分头行动。
有人先去把店门外的卷闸门拉了下来,堵住了我们撤退的路;又有人打了几声口哨,召集了些人过来,把我们围住;更有几个人快速跑到烧烤店的厨房内,拿了几把菜刀出来。
当明晃晃的,上面还带着羊肉丝的菜刀之光,在我们眼前晃动的时侯,我们这桌这些已经喝的五迷三道的东北男人和东北女人们,一个个的,立马清醒过来。我们面面觑,虽然还没太搞明白到底是什么状况,可是,却很清楚的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而且,还清醒的认识到,这种人为的危险,远远要大于之前我们在山上时所遇到的各种“危险”。
那一刻,我们唯一的思维就是:应战吧,兄弟们!
于是,烧烤店内。酒杯、盘子、签子,四处飞扬;酒瓶、菜刀、凳子,交叉碰撞。
两路人马,一片混战。
单挑?
你以为古惑仔呀
出来混的
一靠胆量
二靠兄弟
三靠群殴
记住了
03年打群架之前,凌晨时分,我们在烧烤店内,吃的很嗨!
(事隔八年,再看照片,真想念这些一起登山的兄弟们)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