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内容总结
科学哲学主要脉络的梳理,把本学期的混沌搞清楚了。
逻辑实证主义:从洛克到休谟的英国古典经验主义主要从感觉出发。这种经验主义因此是以心理学作为基础的。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是语言学,主要关注如下方法论问题:知识如何得到确证?我们关于实在的陈述如何构造?当接收经验的检验时,各种主张如何得到加强或削弱?逻辑实证主义最早是指在维也纳一群具有科学取向的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灵感来源之一是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共同点是原离思辨哲学。哲学的基础应该是逻辑(包括数学)和以物理学为范本的经验科学。对他其观点可小结为:有认知意义的陈述只有两种,即分析陈述和得到良好表述的、后验综合的陈述。换言之,唯一在认识上有意义的陈述,是那些形式科学(逻辑和数学)的陈述和可证实的经验陈述。
否证主义: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来的。这个原则的中心思想强调,任何一门科学中的任何一个科学命题,都无法被经验所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所证伪;是否具有“可以证伪性”,是划分命题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波普尔实际上并不否认经验观察的作用,而是强调经验观察的重要性,只是这种重要性不在于他能证实理论命题,而在于能证伪理论;不在于能增加知识,在于能清楚错误。科学的命题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但不同命题,“可证伪度”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可证伪度的高低是判定科学命题进步的标准;可证伪度高,科学命题愈进步。标准有两条:(1)命题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2)命题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可证伪度就愈高。例举出了几类永远不可能证伪的命题(1)同一反复的命题(2)列举所有可能性的永真式命题(3)数学命题(4)形而上学命题(5)宗教命题(6)马克思主义等哲学学说,被证伪后又被积极辩护,这样又失去的证伪的可能。
科学范式:与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孤立看待科学命题的观点不同,历史主义学派强调科学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做了定义:从归属上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东西。从理论上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精神上,“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某种信念。对这个观点的一个极端解释是,不存在重力的观察语言,所有的数据都被打上了有关范式的印记。也不存在任何中立特定范式的方法。因此,所有相关性、客观性和真理的标准都依赖于特定的范式。
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批判地继承了波普尔哲学,他认为科学的最基本单元不是孤立的理论命题,而是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理论系统——科学研究纲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硬核,指整个科学纲领最主要部分的理论核心。(2)保护带,指用来保护硬核的各种辅助性假设。(3)反面启示法,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反面禁止性规定,它的作用是禁止人们把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免受经验事实的冲击。(4)正面启示法。积极地发展科学研究纲领以使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它的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规定。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具体规定了科学理论系统的内在结构,勾画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模式,对于库恩的范式理论具有的明显的心理主义和使用主义错误做到了避免和克服。
无政府主义:费耶阿本德进一步发展了库恩的观点,认为科学事业本质上就是一种非理性事业。认为在科学事业中,只有经常排除了理性的因素,科学才会有进步。费耶阿本德反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的讨论,认为根本应该取消,因为科学与非科学在科学史上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他强调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并没有什么普遍的固定的科学方法值得花时间去研究,实际上科学史上一切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是靠了一种“怎么都行”的方法,冲破给类限制而实现的。而其从反对“教条”提倡创新走向了一个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极端,受到了批判。
贝叶斯主义:主张一个信念P的得以证明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并且这种概率由获取新论据而发生的认知证明变化。贝叶斯定理是规定如何根据新的证据改变概率的定理。贝叶斯主义者同意广泛持有的观点,即各种各样的证据比某一特定种类的证据更好地确认一个理论。每次用这种证据确认这个理论,那么表示相信未来仍将这样做的信念程度逐渐下降。与之相对照,被新的种类的证据确认的理论的先验概率也许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将这种确认(一旦发生这种确认)的结果引入贝叶斯公式导致赋予该理论的概率显著增加。因此,独立证据的重要意义是不容争论的。让P(h/e)指根据证据e假说h的概率, P(e/h) 指根据假说是正确的假定赋予证据e的概率,P(h) 是不知道e时赋予h的概率,而P(e)是在关于h的真值没有任何假定时赋予e的概率。于是贝叶斯定理可写为:
P(h/e) = P(h).P(e/h) 对于主观贝耶斯主义者来说,贝耶斯定理处理的概率代表主观信念程度。
新实验主义:新实验主义一反“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的思考方式,试图寻求从实验中而非观察中为科学找到一个可靠的基础,认为实验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可以不依赖于大规模的和高层的理论;试图把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区分开来,认为科学进步就是实验知识的积累。新实验主义的先驱哈金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实验拥有自己的生命”。新实验主义者认为,在严格控制下所产生的中立的、不可错的实验效应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试图区分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他们认为科学进步是建立在实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经受住严格检验的理论才是最好的理论。哈金提出了实体实在论。根据实体实在论,当科学家运用理论实体制造仪器,并测量到新的现象时,这个实体就成为一种工具,因而是存在的。这条进路是把对科学的实在解释限定为只是对理论实体的实在性做出恰当性说明,而不承诺提出这些实体的理论的真理性。
实在论评述
实在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理论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而反实在论者则否认这一点,他们认为不加限制的把科学理论理解为真理或者是真理的候选者是不恰当的。科学理论包含的仅仅是一组可被观察、被实验验证的主张。近代自然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两个目标:理论与实验。理论是试图说出世界的真相;实验和技术则是改变世界。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无法平息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只关注理论、表征和真理方面,忽视了实验方面,忽略了科学是一面在表征,一面又在介入世界。
霍金在书中以圆形鱼缸里的金鱼作为例子,解释了什么叫模型。对于圆形鱼缸里的金鱼来说,鱼缸外直的东西也会被金鱼当成是弯曲的。我们对于外部实在的认识是不是也像鱼缸里的金鱼,是扭曲的?或者像黑客帝国的电影中所拍摄的一样,人不过是生活在超级智能计算机虚拟的现实里?我们接触的实在到底是不是就是确切的“实在”呢。物理定律描述给我们的实在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日心说对天体实在的解释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它只是比地心说的模型更加正确。到底实在是什么?有些反实在主义者想把科学严格限定在可观测的事物中。而霍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存在独立于图像或者理论之外的实在。实在就是基于模型的,物理理论或者世界的图像是一个基于数学的模型,一系列的定律把模型中可观察的元素联系在一起。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无法使我们在对自然进行观察的同时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影响,实在就是我们对自然观察并且产生影响后的一个基于模型的外在。对于人类或者圆形金鱼缸中的金鱼来说,两者看到并形成的模型都是实在,因为人类无法脱离他所能观察到的外在。就像当初电子被观察到以前,我们的科学模型已经预测出了电子存在,并很精确的预测了电子的行为。即使我们的肉眼没有看到电子,但我们知道电子确实存在。同样的道理,现在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依然没有被观察到过,自由的夸克从来不存在自然中。模型中的夸克符合我们对亚核粒子行为的观测。
所以霍金提供了几条对好模型的判断依据:
1. 模型应该简洁的。
2. 包含少量任意的或可调整的元素。
3. 能解释所有对目前现象的观察结果并与观察结果保持一致。
4. 能够对未来观测提供可证伪的明细信息做出明细的预测。
霍金对于构建探知未来的模型怀有积极的观点,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我们是看不到真实自我的,我们看到的误以为实在的东西都是镜像而已,这当然也是到了近现代哲学有悲观面对世界的立场后出现的观点。我们到了这个时代被一切外在强迫的时候,所谓实在都是外在了的真理,即糊涂到自己的经验感知需要他人认同才安心,我与外在真理的相对性必须留出一定空间,好的思考模型自然接近真实观察到的,而坏的错误的为何强迫自己如他人般接受,默认。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逻辑方式存在不同,或者说中国人自先秦时期起就有了一种反实在论的倾向,其哲学和思想的根基不是西方起源于自然科学的探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一开始就是交融并存的,客观绝对外在的东西一直受到质疑。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于霍金的模型概念,我们认识世界和世界被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必须承认。
对于哲学而言,客观外在的世界是根本无法承认的,普遍存在的东西存在也毫无意义,因为有哲学首先还是要引入“你在思考世界”的维度。当然,不是说人本主义倾向,而是对于人这个群体概念在世界中位置作用的思考要放在基础位置。其实每种哲学都在寻找臻于完美的理论模型,霍金对于好模型的判断依据可以参见。也许我们都该返回去追寻天问。。。。。
逻辑实证主义:从洛克到休谟的英国古典经验主义主要从感觉出发。这种经验主义因此是以心理学作为基础的。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是语言学,主要关注如下方法论问题:知识如何得到确证?我们关于实在的陈述如何构造?当接收经验的检验时,各种主张如何得到加强或削弱?逻辑实证主义最早是指在维也纳一群具有科学取向的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灵感来源之一是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共同点是原离思辨哲学。哲学的基础应该是逻辑(包括数学)和以物理学为范本的经验科学。对他其观点可小结为:有认知意义的陈述只有两种,即分析陈述和得到良好表述的、后验综合的陈述。换言之,唯一在认识上有意义的陈述,是那些形式科学(逻辑和数学)的陈述和可证实的经验陈述。
否证主义: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来的。这个原则的中心思想强调,任何一门科学中的任何一个科学命题,都无法被经验所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所证伪;是否具有“可以证伪性”,是划分命题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波普尔实际上并不否认经验观察的作用,而是强调经验观察的重要性,只是这种重要性不在于他能证实理论命题,而在于能证伪理论;不在于能增加知识,在于能清楚错误。科学的命题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但不同命题,“可证伪度”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可证伪度的高低是判定科学命题进步的标准;可证伪度高,科学命题愈进步。标准有两条:(1)命题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2)命题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可证伪度就愈高。例举出了几类永远不可能证伪的命题(1)同一反复的命题(2)列举所有可能性的永真式命题(3)数学命题(4)形而上学命题(5)宗教命题(6)马克思主义等哲学学说,被证伪后又被积极辩护,这样又失去的证伪的可能。
科学范式:与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孤立看待科学命题的观点不同,历史主义学派强调科学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做了定义:从归属上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东西。从理论上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精神上,“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某种信念。对这个观点的一个极端解释是,不存在重力的观察语言,所有的数据都被打上了有关范式的印记。也不存在任何中立特定范式的方法。因此,所有相关性、客观性和真理的标准都依赖于特定的范式。
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批判地继承了波普尔哲学,他认为科学的最基本单元不是孤立的理论命题,而是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理论系统——科学研究纲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硬核,指整个科学纲领最主要部分的理论核心。(2)保护带,指用来保护硬核的各种辅助性假设。(3)反面启示法,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反面禁止性规定,它的作用是禁止人们把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免受经验事实的冲击。(4)正面启示法。积极地发展科学研究纲领以使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它的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规定。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具体规定了科学理论系统的内在结构,勾画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模式,对于库恩的范式理论具有的明显的心理主义和使用主义错误做到了避免和克服。
无政府主义:费耶阿本德进一步发展了库恩的观点,认为科学事业本质上就是一种非理性事业。认为在科学事业中,只有经常排除了理性的因素,科学才会有进步。费耶阿本德反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的讨论,认为根本应该取消,因为科学与非科学在科学史上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他强调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并没有什么普遍的固定的科学方法值得花时间去研究,实际上科学史上一切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是靠了一种“怎么都行”的方法,冲破给类限制而实现的。而其从反对“教条”提倡创新走向了一个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极端,受到了批判。
贝叶斯主义:主张一个信念P的得以证明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并且这种概率由获取新论据而发生的认知证明变化。贝叶斯定理是规定如何根据新的证据改变概率的定理。贝叶斯主义者同意广泛持有的观点,即各种各样的证据比某一特定种类的证据更好地确认一个理论。每次用这种证据确认这个理论,那么表示相信未来仍将这样做的信念程度逐渐下降。与之相对照,被新的种类的证据确认的理论的先验概率也许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将这种确认(一旦发生这种确认)的结果引入贝叶斯公式导致赋予该理论的概率显著增加。因此,独立证据的重要意义是不容争论的。让P(h/e)指根据证据e假说h的概率, P(e/h) 指根据假说是正确的假定赋予证据e的概率,P(h) 是不知道e时赋予h的概率,而P(e)是在关于h的真值没有任何假定时赋予e的概率。于是贝叶斯定理可写为:
P(h/e) = P(h).P(e/h) 对于主观贝耶斯主义者来说,贝耶斯定理处理的概率代表主观信念程度。
新实验主义:新实验主义一反“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的思考方式,试图寻求从实验中而非观察中为科学找到一个可靠的基础,认为实验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可以不依赖于大规模的和高层的理论;试图把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区分开来,认为科学进步就是实验知识的积累。新实验主义的先驱哈金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实验拥有自己的生命”。新实验主义者认为,在严格控制下所产生的中立的、不可错的实验效应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试图区分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他们认为科学进步是建立在实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经受住严格检验的理论才是最好的理论。哈金提出了实体实在论。根据实体实在论,当科学家运用理论实体制造仪器,并测量到新的现象时,这个实体就成为一种工具,因而是存在的。这条进路是把对科学的实在解释限定为只是对理论实体的实在性做出恰当性说明,而不承诺提出这些实体的理论的真理性。
实在论评述
实在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理论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而反实在论者则否认这一点,他们认为不加限制的把科学理论理解为真理或者是真理的候选者是不恰当的。科学理论包含的仅仅是一组可被观察、被实验验证的主张。近代自然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两个目标:理论与实验。理论是试图说出世界的真相;实验和技术则是改变世界。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无法平息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只关注理论、表征和真理方面,忽视了实验方面,忽略了科学是一面在表征,一面又在介入世界。
霍金在书中以圆形鱼缸里的金鱼作为例子,解释了什么叫模型。对于圆形鱼缸里的金鱼来说,鱼缸外直的东西也会被金鱼当成是弯曲的。我们对于外部实在的认识是不是也像鱼缸里的金鱼,是扭曲的?或者像黑客帝国的电影中所拍摄的一样,人不过是生活在超级智能计算机虚拟的现实里?我们接触的实在到底是不是就是确切的“实在”呢。物理定律描述给我们的实在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日心说对天体实在的解释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它只是比地心说的模型更加正确。到底实在是什么?有些反实在主义者想把科学严格限定在可观测的事物中。而霍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存在独立于图像或者理论之外的实在。实在就是基于模型的,物理理论或者世界的图像是一个基于数学的模型,一系列的定律把模型中可观察的元素联系在一起。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无法使我们在对自然进行观察的同时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影响,实在就是我们对自然观察并且产生影响后的一个基于模型的外在。对于人类或者圆形金鱼缸中的金鱼来说,两者看到并形成的模型都是实在,因为人类无法脱离他所能观察到的外在。就像当初电子被观察到以前,我们的科学模型已经预测出了电子存在,并很精确的预测了电子的行为。即使我们的肉眼没有看到电子,但我们知道电子确实存在。同样的道理,现在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依然没有被观察到过,自由的夸克从来不存在自然中。模型中的夸克符合我们对亚核粒子行为的观测。
所以霍金提供了几条对好模型的判断依据:
1. 模型应该简洁的。
2. 包含少量任意的或可调整的元素。
3. 能解释所有对目前现象的观察结果并与观察结果保持一致。
4. 能够对未来观测提供可证伪的明细信息做出明细的预测。
霍金对于构建探知未来的模型怀有积极的观点,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我们是看不到真实自我的,我们看到的误以为实在的东西都是镜像而已,这当然也是到了近现代哲学有悲观面对世界的立场后出现的观点。我们到了这个时代被一切外在强迫的时候,所谓实在都是外在了的真理,即糊涂到自己的经验感知需要他人认同才安心,我与外在真理的相对性必须留出一定空间,好的思考模型自然接近真实观察到的,而坏的错误的为何强迫自己如他人般接受,默认。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逻辑方式存在不同,或者说中国人自先秦时期起就有了一种反实在论的倾向,其哲学和思想的根基不是西方起源于自然科学的探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一开始就是交融并存的,客观绝对外在的东西一直受到质疑。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于霍金的模型概念,我们认识世界和世界被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必须承认。
对于哲学而言,客观外在的世界是根本无法承认的,普遍存在的东西存在也毫无意义,因为有哲学首先还是要引入“你在思考世界”的维度。当然,不是说人本主义倾向,而是对于人这个群体概念在世界中位置作用的思考要放在基础位置。其实每种哲学都在寻找臻于完美的理论模型,霍金对于好模型的判断依据可以参见。也许我们都该返回去追寻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