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睡衣也很强大
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一.案情回顾:中信泰富炒汇巨亏
2008年10月20日 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 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1月 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 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 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
2009年4月8日 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二.事件起因
中信泰富发生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泰富集团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使得其发生了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中信泰富发生的巨额亏损的原因,不仅仅是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澳元对赌失败,究其根本是在监管方面出了大问题。下面就中信泰富发生巨额亏损的原因的表面和内在进行分析。
1.直接原因:澳元汇率波动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其获得的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值趋势还将保持,做多澳元肯定会赢利。然而,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从2008年7月中旬到2008年8月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当时累计的涨幅。对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中信泰富决策的失误,并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间接原因:金融市场中难以自保
与安然一样,中信泰富的行为,反映他们不止是从事矿业、物业、基建、航空的实体企业,更是一家进入金融交易进行对冲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了锁定利润,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堕入贪婪的美式金融风险的陷阱。如果进入金融市场,则风险难以控制,一旦市场发生逆转,相关企业只能认亏出局;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面对金融市场泡沫期的高额赢利,心有不甘。暴利导致实体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火中取栗。事实上,中信泰富买入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对冲投资澳洲矿业一个涉及16亿澳元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但在外汇衍生投资,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四倍多。公司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与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实际上是做空美元、做多澳元,这些累积外汇期权合约风险无限制,如果澳元汇率不能升到公司与银行事先约定的水平,中信泰富必须定期购入大笔澳元,直到澳元汇率上升到有关水平为止如果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不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
3根本原因:监管制度严重漏洞
在危机发生之后,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对外表示,他对事件毫不知情,问题是在于财务董事张立宪未有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未得主席批准。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服众,荣智健这种“推脱责任”的行为令人感到难以置信。中信泰富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评估风险错误,买入外汇合约进行澳元对赌的行为的确是此次巨亏的直接原因,但是很明显的是,公司内部监控制度存在严重失职行为。有会计师表示,实在难以相信这么大型的蓝筹公司,会让其财务董事有这么大的权力,动用数以百亿元计的资金炒卖衍生工具,而主席并不知情。
荣智健表示,公司本来已设立由主席及财务总监的双重审批制度,惜未能阻止事件发生,董事会对事件表示歉意。此外,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也表示,有关外汇合同与数间大型银行签定,相信事件只是同事希望降低项目成本,并不涉及欺诈或不法行为。显然,在巨亏面前,这样的表态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尽管从表面来说,中信泰富认为事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只是由于对澳元市场估计出现严重错误,但由于涉及金额庞大,正反映其企业管治出现问题。因此,公司在金融监管方面出现了失误和漏洞,才导致了中信泰富发生如此大的亏损。
从整个市场来看,像中信泰富这样的公司绝对不止一家,为了锁定利润,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堕入贪婪的美式金融风险的陷阱。如果进入金融市场,则风险难以控制,一旦市场发生逆转,相关企业只能认亏出局;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面对金融市场泡沫期的高额赢利,心有不甘。因此,市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许许多多的公司希望可以从中钻空子,获取游离于“守法”和“非法”边缘的利润,最终得不偿失。
结论和启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和完善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信泰富出现了巨大亏空。这一结果客观上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澳元汇率及其震荡的,但是主观上是中信泰富内部经营策略更加倾向于金融投机,而公司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缺失存在漏洞而导致。因此,我们必须中信泰富此次事件中得出教训,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并且力争对其进行完善。
可以说,中信泰富事件再一次暴露出中国对国企监管上的缺失、缺位。之所以使用“再一次”这个词语,主要是因为类似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最为典型的是因衍生品交易导致中国航油巨亏5.5亿美元事件。事件主角陈久霖缺乏对石油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以至泥足深陷,酿成巨亏。在随后的股票配售中,中航油又向投资者隐瞒了损失。然而一些企业却忘记了沉痛教训,监管部门对其他国企的金融投机业务仍然监管不力,导致中信泰富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陆续暴露金融投机衍生品亏损,亏损金额令陈久霖自叹不如:中信泰富的澳元对赌亏损高达155亿港元,东方航空2008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已达62亿元,中国国航损失达68亿元。除了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小气候原因外,监管部门脱不了干系。
那么,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如何改善自己的政策和法规,来完善一些列的制度呢?
从上一段我们看出,这些企业之所以发生巨额亏损,大多是投资了金融衍生品,与其说是投资,不如叫其投机。金融衍生品厚厚的合同文本和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金融业内专家也未必能够完全看懂,其中暗含的风险更是防不胜防。是事实证明,在巨大的利益之前,公司的理财顾问关心的就是如何获取利润,所谓专业投资者的界定、充分披露风险都成了一纸空文。中信富泰这种交易双方“对赌”的行为,是金融市场要绝对禁止的。因此,我认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和业务制定和实行的监管,一定要比普通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加严格。像中信泰富这样由于央企的特殊身份,在海外成熟市场可以接受比较严格地监管,在国内主板市场同样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监管。尤其涉及到央企的重大经营和重组事件时,监管部门和国资委要及时监督相关上市公司按要求及时发布公开信息。一旦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时,要像香港市场一样对央企一查到底,不留情面,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严格,并不代表禁止购买,对于符合审核和规定的购买金融衍生品行为,应当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制度。就连雷曼、中信泰富这些庞然大物等都损失惨重,如果今后国内市场逐步推出这些金融衍生品,如果投资者购买,其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确立一个市场准入标准,要求投资人有相应的资金能力、产品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市场判断能力等等。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说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和注意到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巨大风险,制定严格的机制,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建立合格的投资人制度,在发生风险以后即使防范,严查到底,不留情面。
一.案情回顾:中信泰富炒汇巨亏
2008年10月20日 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 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1月 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 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 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
2009年4月8日 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二.事件起因
中信泰富发生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泰富集团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使得其发生了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中信泰富发生的巨额亏损的原因,不仅仅是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澳元对赌失败,究其根本是在监管方面出了大问题。下面就中信泰富发生巨额亏损的原因的表面和内在进行分析。
1.直接原因:澳元汇率波动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其获得的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值趋势还将保持,做多澳元肯定会赢利。然而,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从2008年7月中旬到2008年8月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当时累计的涨幅。对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中信泰富决策的失误,并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间接原因:金融市场中难以自保
与安然一样,中信泰富的行为,反映他们不止是从事矿业、物业、基建、航空的实体企业,更是一家进入金融交易进行对冲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了锁定利润,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堕入贪婪的美式金融风险的陷阱。如果进入金融市场,则风险难以控制,一旦市场发生逆转,相关企业只能认亏出局;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面对金融市场泡沫期的高额赢利,心有不甘。暴利导致实体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火中取栗。事实上,中信泰富买入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对冲投资澳洲矿业一个涉及16亿澳元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但在外汇衍生投资,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四倍多。公司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与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实际上是做空美元、做多澳元,这些累积外汇期权合约风险无限制,如果澳元汇率不能升到公司与银行事先约定的水平,中信泰富必须定期购入大笔澳元,直到澳元汇率上升到有关水平为止如果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不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
3根本原因:监管制度严重漏洞
在危机发生之后,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对外表示,他对事件毫不知情,问题是在于财务董事张立宪未有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未得主席批准。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服众,荣智健这种“推脱责任”的行为令人感到难以置信。中信泰富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评估风险错误,买入外汇合约进行澳元对赌的行为的确是此次巨亏的直接原因,但是很明显的是,公司内部监控制度存在严重失职行为。有会计师表示,实在难以相信这么大型的蓝筹公司,会让其财务董事有这么大的权力,动用数以百亿元计的资金炒卖衍生工具,而主席并不知情。
荣智健表示,公司本来已设立由主席及财务总监的双重审批制度,惜未能阻止事件发生,董事会对事件表示歉意。此外,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也表示,有关外汇合同与数间大型银行签定,相信事件只是同事希望降低项目成本,并不涉及欺诈或不法行为。显然,在巨亏面前,这样的表态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尽管从表面来说,中信泰富认为事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只是由于对澳元市场估计出现严重错误,但由于涉及金额庞大,正反映其企业管治出现问题。因此,公司在金融监管方面出现了失误和漏洞,才导致了中信泰富发生如此大的亏损。
从整个市场来看,像中信泰富这样的公司绝对不止一家,为了锁定利润,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堕入贪婪的美式金融风险的陷阱。如果进入金融市场,则风险难以控制,一旦市场发生逆转,相关企业只能认亏出局;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面对金融市场泡沫期的高额赢利,心有不甘。因此,市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许许多多的公司希望可以从中钻空子,获取游离于“守法”和“非法”边缘的利润,最终得不偿失。
结论和启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和完善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信泰富出现了巨大亏空。这一结果客观上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澳元汇率及其震荡的,但是主观上是中信泰富内部经营策略更加倾向于金融投机,而公司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缺失存在漏洞而导致。因此,我们必须中信泰富此次事件中得出教训,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并且力争对其进行完善。
可以说,中信泰富事件再一次暴露出中国对国企监管上的缺失、缺位。之所以使用“再一次”这个词语,主要是因为类似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最为典型的是因衍生品交易导致中国航油巨亏5.5亿美元事件。事件主角陈久霖缺乏对石油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以至泥足深陷,酿成巨亏。在随后的股票配售中,中航油又向投资者隐瞒了损失。然而一些企业却忘记了沉痛教训,监管部门对其他国企的金融投机业务仍然监管不力,导致中信泰富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陆续暴露金融投机衍生品亏损,亏损金额令陈久霖自叹不如:中信泰富的澳元对赌亏损高达155亿港元,东方航空2008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已达62亿元,中国国航损失达68亿元。除了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小气候原因外,监管部门脱不了干系。
那么,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如何改善自己的政策和法规,来完善一些列的制度呢?
从上一段我们看出,这些企业之所以发生巨额亏损,大多是投资了金融衍生品,与其说是投资,不如叫其投机。金融衍生品厚厚的合同文本和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金融业内专家也未必能够完全看懂,其中暗含的风险更是防不胜防。是事实证明,在巨大的利益之前,公司的理财顾问关心的就是如何获取利润,所谓专业投资者的界定、充分披露风险都成了一纸空文。中信富泰这种交易双方“对赌”的行为,是金融市场要绝对禁止的。因此,我认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和业务制定和实行的监管,一定要比普通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加严格。像中信泰富这样由于央企的特殊身份,在海外成熟市场可以接受比较严格地监管,在国内主板市场同样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监管。尤其涉及到央企的重大经营和重组事件时,监管部门和国资委要及时监督相关上市公司按要求及时发布公开信息。一旦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时,要像香港市场一样对央企一查到底,不留情面,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严格,并不代表禁止购买,对于符合审核和规定的购买金融衍生品行为,应当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制度。就连雷曼、中信泰富这些庞然大物等都损失惨重,如果今后国内市场逐步推出这些金融衍生品,如果投资者购买,其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确立一个市场准入标准,要求投资人有相应的资金能力、产品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市场判断能力等等。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说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和注意到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巨大风险,制定严格的机制,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建立合格的投资人制度,在发生风险以后即使防范,严查到底,不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