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快乐的生活
幸福与快乐的生活
--《什么是快乐的生活》读后感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罗素),给我带了很多的快乐。王小波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别人的话不多,但罗素是个例外。尤其是快乐、有趣的生活观念更是经常提及。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它给我的强烈的震撼与认同。还有,罗素说自己五岁的时候就有了自杀的念头,因为“对尘世觉得厌倦,我肩头重负罪孽”。只是因为想多学一些数学而没有付诸实施。这让我感到知识的美好与必要。
关于幸福与快乐,最近成为了一个热门课程。据说,在哈佛,幸福学成了最受人热捧的科目。对于时下的我们,更觉急需。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经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成比例的相应地增加。不论社会的哪个阶层,都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充满了焦虑与担忧。物质的丰富,在带了感官的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厌倦与困乏。叔本华说:“人生的过程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来回摆动。”对许多富人来说,刚刚经过了生存的痛苦,转眼间就迎来了生存的无聊。对于一线城市的许多市民来说,这三十年,我们一下子从中世纪直接就进入后现代社会了。在解构一个旧的价值体系之后,我们并没有随之建立一个新的、更健康的价值体系。于是,价值体系的缺失,代价就是--精神的迷茫与失落。
是的,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虚假的神圣,直接进入没有任何精神信仰状态。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只相信财富与权力,它们是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标也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罗素《生存竞争的压力》一文中所描写美国商人的生活,虽然经历了7、80年了,但放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用改动任何的文字,就能够直接适用。竞争的哲学,对财富与权力的崇拜,“以牺牲各种感觉与才智为代价”。不仅“劳动受到了竞争哲学的伤害,悠闲生活也同样深受其害。”
一个人要幸福快乐,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对外在世界有着真诚、单纯的兴趣与热爱。一个自恋的人、自怜的人、对权力沉迷的人、诸如此类自我专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因为自恋者的虚荣、自恋者的自卑、对权力沉迷者所期盼的所有人对之畏惧与臣服,是不断膨胀气球,最终只能是爆破。“为了扶植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如虚荣、权力)而以牺牲其他部分为代价,或者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为了个人的伟大高贵(自我无所不能的虚幻之景)而创造出来的,那是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满足的。”适当的自我、自利,在当今社会是必要的。但一个人要是不能走出狭隘的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就不能与世界和社会发生真正的交汇与融合,只能在狭小的个人空间里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或者自我膨胀,而这些都是精神病犯者的典型征象。
关于快乐,中国有一种自己的传统,它叫孔颜之乐或者曲肱之乐。孔子在谈到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而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关于自我的描述,孔子的意见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爱徒子贡问他说,作为一个君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孔子会说,挺好。但仅此是不够的。更高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此所谓安贫乐道也。所安者贫也,所乐者道也,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境界。
可见,不管在东西方文化都认为,金钱与物质的富足,并不必能带来快乐,尤其是长久的快乐。对于智者而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前提,但对道德追求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快乐本身。所以罗素说:“我也不否认,在某一点上,金钱是极为有助于增进幸福的;而过了那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孔颜之乐,罗素之幸福观,其实都有着想通的思想底色。
罗素说,“比起其他一切来,根本的幸福更有赖于对人与物的友善关怀…自然而然、不费功夫地喜欢很多人,也许是个人幸福的最旺盛的源泉。”其实,有比罗素说的更早、说的更精准、说的更透的人,那就是孔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正是对人与物的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吗?不正是友谊与精神想通带来愉悦与快乐吗?不正是对人类的悲悯与对恕道的向往吗?这才是长久的快乐。
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其实,厌烦与兴奋、寂寞与愉悦,都是人类的生活基本的组成。但只有仁者,才能忍受生活的单调、寂寞、厌烦,而不是无节制的追逐外在世界的刺激与兴奋。对于有志于道的人来说,长时间对寂寞的忍耐,是基本的功课。而对于沉迷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兴奋的人来说,不可能有长久的快乐,因为对兴奋的追求本质上就是对毒品的需要,而且所需的剂量是越来越大,次数是越来越密,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崩溃与灭亡。
意识到困乏或厌烦是人类情绪中不可或缺,这种自省本身或许就是摆脱它的开始。《道德经》有言:“飘风不可终朝、骤雨不可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有激烈的东西,不论是自然、社会或者是个人,不论极端的自然气候、激进的社会革命、不断的精神兴奋,都是不能长久的。而罗素进一步指出:“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美好的事物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才有可能获得。”一个人,具有某一创造性目标时,才能够忍受巨大的厌烦与枯燥、单调与乏味、寂寞与孤独、才会走向最后的目的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再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不论罗素、孔子,还是其他的先哲与智者,他们的所言所论,让我们明白一个基本而简单、但恒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心中的安宁与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Thursday, June 23, 2011
--《什么是快乐的生活》读后感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罗素),给我带了很多的快乐。王小波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别人的话不多,但罗素是个例外。尤其是快乐、有趣的生活观念更是经常提及。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它给我的强烈的震撼与认同。还有,罗素说自己五岁的时候就有了自杀的念头,因为“对尘世觉得厌倦,我肩头重负罪孽”。只是因为想多学一些数学而没有付诸实施。这让我感到知识的美好与必要。
关于幸福与快乐,最近成为了一个热门课程。据说,在哈佛,幸福学成了最受人热捧的科目。对于时下的我们,更觉急需。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经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成比例的相应地增加。不论社会的哪个阶层,都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充满了焦虑与担忧。物质的丰富,在带了感官的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厌倦与困乏。叔本华说:“人生的过程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来回摆动。”对许多富人来说,刚刚经过了生存的痛苦,转眼间就迎来了生存的无聊。对于一线城市的许多市民来说,这三十年,我们一下子从中世纪直接就进入后现代社会了。在解构一个旧的价值体系之后,我们并没有随之建立一个新的、更健康的价值体系。于是,价值体系的缺失,代价就是--精神的迷茫与失落。
是的,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虚假的神圣,直接进入没有任何精神信仰状态。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只相信财富与权力,它们是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标也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罗素《生存竞争的压力》一文中所描写美国商人的生活,虽然经历了7、80年了,但放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用改动任何的文字,就能够直接适用。竞争的哲学,对财富与权力的崇拜,“以牺牲各种感觉与才智为代价”。不仅“劳动受到了竞争哲学的伤害,悠闲生活也同样深受其害。”
一个人要幸福快乐,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对外在世界有着真诚、单纯的兴趣与热爱。一个自恋的人、自怜的人、对权力沉迷的人、诸如此类自我专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因为自恋者的虚荣、自恋者的自卑、对权力沉迷者所期盼的所有人对之畏惧与臣服,是不断膨胀气球,最终只能是爆破。“为了扶植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如虚荣、权力)而以牺牲其他部分为代价,或者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为了个人的伟大高贵(自我无所不能的虚幻之景)而创造出来的,那是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满足的。”适当的自我、自利,在当今社会是必要的。但一个人要是不能走出狭隘的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就不能与世界和社会发生真正的交汇与融合,只能在狭小的个人空间里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或者自我膨胀,而这些都是精神病犯者的典型征象。
关于快乐,中国有一种自己的传统,它叫孔颜之乐或者曲肱之乐。孔子在谈到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而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关于自我的描述,孔子的意见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爱徒子贡问他说,作为一个君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孔子会说,挺好。但仅此是不够的。更高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此所谓安贫乐道也。所安者贫也,所乐者道也,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境界。
可见,不管在东西方文化都认为,金钱与物质的富足,并不必能带来快乐,尤其是长久的快乐。对于智者而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前提,但对道德追求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快乐本身。所以罗素说:“我也不否认,在某一点上,金钱是极为有助于增进幸福的;而过了那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孔颜之乐,罗素之幸福观,其实都有着想通的思想底色。
罗素说,“比起其他一切来,根本的幸福更有赖于对人与物的友善关怀…自然而然、不费功夫地喜欢很多人,也许是个人幸福的最旺盛的源泉。”其实,有比罗素说的更早、说的更精准、说的更透的人,那就是孔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正是对人与物的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吗?不正是友谊与精神想通带来愉悦与快乐吗?不正是对人类的悲悯与对恕道的向往吗?这才是长久的快乐。
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其实,厌烦与兴奋、寂寞与愉悦,都是人类的生活基本的组成。但只有仁者,才能忍受生活的单调、寂寞、厌烦,而不是无节制的追逐外在世界的刺激与兴奋。对于有志于道的人来说,长时间对寂寞的忍耐,是基本的功课。而对于沉迷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兴奋的人来说,不可能有长久的快乐,因为对兴奋的追求本质上就是对毒品的需要,而且所需的剂量是越来越大,次数是越来越密,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崩溃与灭亡。
意识到困乏或厌烦是人类情绪中不可或缺,这种自省本身或许就是摆脱它的开始。《道德经》有言:“飘风不可终朝、骤雨不可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有激烈的东西,不论是自然、社会或者是个人,不论极端的自然气候、激进的社会革命、不断的精神兴奋,都是不能长久的。而罗素进一步指出:“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美好的事物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才有可能获得。”一个人,具有某一创造性目标时,才能够忍受巨大的厌烦与枯燥、单调与乏味、寂寞与孤独、才会走向最后的目的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再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不论罗素、孔子,还是其他的先哲与智者,他们的所言所论,让我们明白一个基本而简单、但恒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心中的安宁与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Thursday, June 23, 2011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