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触摸世界--向波切利致敬
![]() |
自认为是一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人,可以学很多的方言,但是却无法把英语学好。这几乎是我们近三十年人生最大的耻辱。所以,某时开始,我尝试在英语的歌曲中寻找乐趣。听了很多,英语没啥长进,倒是认识了很多的歌手。
周末加班,我一个人的办公室里,荡漾着波切粒的歌声。灵魂的歌声让我时常会很感动。所以就像写写这位伟大的盲人歌手。
波切利是我在小店买的。当时根本不知道是谁,只是看这长得很帅,因为这张的封面很漂亮。深蓝色的天空背景下 ,波切利深情地一个歌唱得一个瞬间被画面锁定。很是温暖的一刻。那时候,我并知道他是一位盲人。
清晰记得第一次听到波切利的时候得感觉。像在教堂里,我渺小的,低到尘土里。那是一种在苍穹里传送的声音,充满了磁性和质感的声音,宏大而无私的振颤着心房,没有任何的刻意。眼泪倏地就出来了。面对简单和真挚的时候,铁石心肠也会融化。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盲人歌手。
于是,也就忽然明白了这澄静的歌声为何可以感人的秘密。他看不见世界,它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谁说黑暗是丑的。因为想象,世界有了色彩。他用声音触摸着世界,用声音和世界上的所有人对话。那歌声里,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对生命的虔诚。我坚决相信,睁着眼睛的他不会演绎出如此真情的意境。
想起了《星光大道》里的那个盲人歌手杨光。他很自信,很沉醉,很深情,很实在。因为失明,可以使他们的心灵随时敞开着面对一切。所以,他的歌声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了虚情假意。哪首《等待》的情感他分明唱得比韩磊感人很多,两人的差别也就是,在技巧上的差别罢了。
波切利得歌有一种魔力,你会永不止息的跟着他,忘却疲惫和身边的眼睛,一往无前的走。我们最常看见的一幅关于森林的画面,是连边的高耸的绿树,枝繁叶茂,一条大路延伸到画面的最深处,我们就有了走到尽头的欲望。听波切利的歌曲就是这样的感受,绿色的,带给我们希望的延伸,如此温暖,以至于让我忘记了心中的伤痛和生活的压力。
37年前父亲凑在他的耳边说:“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 安德烈·波切利,意大利人,近十年来在世界歌坛声名显赫,他成功地将歌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铸造出超越流行和古典之间的独特流派,被誉为“当今世界最璀璨夺目的歌王”、“拥有被上帝吻过的嗓子”、“最有资格接替帕瓦罗蒂的人”。
事实上,安德烈·波切利的人生,确实很富有传奇色彩。
1958年,波切利出生在意大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据说,早在婴儿时期,波切利就对音乐非常敏感,一听到音乐声就会停止哭闹,七岁开始学钢琴,随后又学习长笛、萨克斯和吉他,九岁就跑到歌剧院里看歌剧。可是,这个自幼喜欢音乐的孩子,却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病症,做了20多次手术治疗都没能治好,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十二岁那年,在一次踢足球时他不幸被足球打中了眼睛,导致了双眼全盲。这让波切利几乎彻底放弃了自己,是父亲的话重新点燃了他的信心。
在失明后的幽暗岁月里,音乐成了他触摸世界的唯一方式,还在一次歌唱比赛中以一曲《啊,我的太阳》得过第一名。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波切利的命运就在他自己的歌声中,他的声音后来会像野火燎原般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波切利自己也觉得,“一个人,不应该吃歌手这行饭。因为,成为歌手,得完全取决于你周围人们的反应。歌手不能说,听我的,我要为你歌唱,而必须使人们对你说,请为我们演唱……”所以他进入大学后学的是法律。直到他年届三十、已经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并成为执业律师之后,才有一位名叫贝塔里尼的声乐专家发现了他的歌唱才华,并正式开始对他进行专业指导。之后,他曾赴都灵参加柯莱里的声乐大师班,不过,柯莱里认为,波切利的声音品质虽然很好,但格局较小。
1992年,波切利的音乐生涯出现了戏剧性转折。意大利流行巨星卡洛·福纳奇亚利写了一首二重唱《求主怜悯歌》,他偶然间听到了波切利的试唱,大为惊讶,认为波切利的歌唱“有美感、有情感、有灵感”,随即决定与他录制唱片。事后,帕瓦罗蒂听了录音,也说波切利是一位“了不起的男高音”。波切利就此一举成名。但在那之后的好几年里,波切利依然被评论认为只是擅长演唱浪漫爱情歌曲和意大利拿波里民歌的流行歌手。
直到1997年,年近40岁的波切利才在国际性声乐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卡利亚里普契尼音乐节上,波切利演唱了《蝴蝶夫人》和《托斯卡》中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在观众惊喜的欢呼声中,他加演了一首被称为是男高音杀手的、具有连续九个高“C”的《联队之花》。接下来他又参加了一连串耀眼的演出,同年,专辑《Romanza》成绩突出,次年发行专辑《华丽咏叹调》,竟跃居排行榜首,并成为长期热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此后,波切利大放异彩,逐渐取代其他的古典音乐大师成为人们的“新宠”。掐指算来,安德烈·波切利辉煌的音乐之旅至今也不过短短十年时间,这在古典音乐界绝对堪称是一个奇迹。
波切利的失明似乎给他的生命赋予了一种尼采式的孤巍与壮丽。长着一头有点野性的头发、蓄着缭乱的胡须的波切利,在表演时总是宁静致远,他那充满金属质感的嗓音完全可以把声音压得很低,更加强了情感的抒发。尽管他的高音无法与帕瓦罗蒂相比,但他有着在孤独苦闷中爆发的无与伦比的癫狂激情。
这是一个用激情和情感与命运争斗的精灵,他无私的歌声,他振颤灵魂的歌声,给我们希望和闪光。而他也因为自己生命的不幸而把更为精彩的人生用音符书写出来。
推荐书目《别说再见:波切利自传 》[意]安德烈·波切利 著 陈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别说再见——波切利自传》中,波切利回顾了从童年一直到1998年40岁这段人生历程,再现了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些关键事件、关键时刻,包括不幸失明,艰难的求学,失恋的痛苦,通往歌唱家之路的一波三折,直到事业成功,为人夫为人父。其中有痛苦的挣扎,有艰难的抗争,更有永不言败的坚韧。
波切利透露自己写作自传的初衷说,“我想写一本书,讲述我的人生故事,为了满足儿孙们的好奇,揭开一个奥秘:一个生长在玛莱玛遥远乡下的失明孩子,是如何跨越了任何热忱幻想的界限,朝着广阔天地的目标前进。”“我努力地在这本书中讲述一个人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旅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想要拥抱自己的理想,却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而永远心存怀疑精神。”他说他主要想把这本书送给孩子们,“我还能找到什么比这更好的机会,给我的孩子们一些发自肺腑的建议,让他们永远不要丧失乐观看待未来的能力,在自己心中植下信心,尤其是对他人的信心?我的孩子们更大些的时候,会读到这些文字,那时我在他们眼中也许是个怀旧的老人,无法理解他们的问题,龟缩在回忆的壳里,远离现实,犹如一张过期的彩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