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粗粗看了一下宋史的本纪,北宋皇帝不多,很奇怪从太宗太祖的英睿神武到真宗、仁宗、英宗的开拓不足收成有余,突然就大踏步的向亡国的深渊里飞奔而去,谁都拦不住。北宋末代经过三个皇帝神宗、哲宗、徽宗(略去打酱油的钦宗)的不断努力,终于亡国了,而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只能偏安于南方,自古南兵不堪战,长江虽然号称天堑,可是从来没有人真的相信仅仅依靠长江就能守住半壁江山。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完成过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壮举,而这么牛逼的事情,不是南宋的那几个碌碌无为的皇帝们能完成得了的。于是,在蒙古骑兵围住崖山的时候,陆秀夫只有背着小皇帝跳崖这条路可以选择,数十万读书人投海自尽,日本全国为南宋灭亡举哀(小日本也仗义过啊),后人称南宋灭亡不仅是亡国,更是亡中华,因为自此,华夏传承的纽带断裂了,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是也。
一个皇帝不懂事就算了,接连两个皇帝不懂事,忍忍也就过去了,居然三个皇帝都犯一样的错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三个皇帝继承着王安石变法的道路,一路高歌猛进的走向亡国,有什么样的原因?我想了一下,可能和北宋的疆土特征有关。
北宋继承自五代十国,汉人胡人乱成一团,今天儿子杀老子,明天老子娶儿媳妇,后天儿媳妇说不定变成了孙媳妇,刚刚还在你的营帐里慷慨激昂,出了门说不定已经动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总的来说是一个寡廉鲜耻的时代。而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即位的时候,为了获得契丹的帮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然后唐朝后期内乱的时候,西北的羌族然抢占了陕西一带,并且向山西一带侵蚀,这样到宋太祖赵匡胤建国的时候,突然发现:坑爹啊,牧马的地方一个都木有了!牧马地没有了,和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党项羌人打起来,只能用步兵打骑兵了,这样的话,顶多能形成击溃,无法形成歼灭,因为步兵跑不过骑兵啊,而且步兵阵形一旦在追击中混乱,很可能被骑兵觅得空隙反戈一击,造成胜负逆转。而步兵对抗骑兵,需要的必须是绝对的精锐,一般步兵面对轰隆而来的骑兵,本能的会出现溃散的情况,溃散之后,等待步兵的就是屠杀。步兵打骑兵,还可以忍受,可是北宋定都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除去一条黄河,是一马平川,本来在燕云一代有山岭可以筑关而守,这下可好,直接契丹人契丹人想来就来,而黄河还有可怕的枯水期,水量很小,契丹骑兵时不时的会涉水过来到汴梁城下和你打招呼,并且带走一些你的土特产,总不是一件会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于是燕云十六州,变成了悬在赵官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说不准哪天就砸下来,赵宋江山也就烟消云散。赵匡胤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废柴李煜同志领导下的废柴南唐,赵宋都是这个态度,像契丹这种动辄就能聚集起几十万控弦之士的大老虎,那就更不能允许他睡在身边了。于是在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组织过三次北伐。除了几个天生就喜欢打仗的皇帝,哪个皇帝不喜欢安安稳稳的坐在金銮殿上“垂拱而治”?天天听着各处飞报过来的军报,忙着调度各地大军,又得考虑不能让各处军将串联谋反(“黄袍加身”的事情保不住别人也能干),麻烦的要死,还得考虑到自己龙御归天之后,会不会留下“穷兵黩武”的评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汉武帝这样到绣衣使者四出的时候,能下一个轮台诏的。
虽然麻烦,太宗还是锲而不舍的北伐三次,主要就是为了解除赵宋北方的这个心腹之患,他手下的,可是石守信曹彬等人带领出来的建国的百战精兵,很可惜啊太宗同志,契丹当时也没有像后来那样烂到骨子了,可以说,这三次北伐,是契丹和汉族两个民族菁华的对决,北伐最后一战,太宗身被箭创,仅乘着驴车逃走,数万汉儿抛尸燕京城下,才换来对这座雄城无力的一瞥。太宗之后,基本上宋朝组织不起什么有效的攻击来了,契丹也迅速的烂下去,而大宋北疆,还是孱弱的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到真宗的时候,契丹甚至达到澶渊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现在从濮阳走国道45号线,开车不到半天就能到开封,契丹的大队骑兵,奔袭开封城下,恐怕也不需要两三天,真宗大恐,不少大臣都主张迁都升州(江苏南京),甚至还有主张迁都四川的,真宗不得不前往澶渊亲征,终于勉强地挡住了契丹进攻。从此以后,宋辽大规模战争基本没有了,但是这种巨大的阴影,还是笼罩在赵官家们的头顶上,有过第一次,为什么契丹不能来第二次?
从真宗开始,宋朝军队战斗力也逐渐下降,基本上也就断了什么恢复幽燕的想法,按照祖宗的方法一直下去,眼见着军队越来越垃圾,肿么办?这时候王安石跳了出来,嘿嘿,那就变法,一个想变,一个提供变法,真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可惜王安石这个人,从来不喜欢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变法全部成了恶法,北宋也就直接坠入了亡国的深渊。
一个皇帝不懂事就算了,接连两个皇帝不懂事,忍忍也就过去了,居然三个皇帝都犯一样的错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三个皇帝继承着王安石变法的道路,一路高歌猛进的走向亡国,有什么样的原因?我想了一下,可能和北宋的疆土特征有关。
北宋继承自五代十国,汉人胡人乱成一团,今天儿子杀老子,明天老子娶儿媳妇,后天儿媳妇说不定变成了孙媳妇,刚刚还在你的营帐里慷慨激昂,出了门说不定已经动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总的来说是一个寡廉鲜耻的时代。而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即位的时候,为了获得契丹的帮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然后唐朝后期内乱的时候,西北的羌族然抢占了陕西一带,并且向山西一带侵蚀,这样到宋太祖赵匡胤建国的时候,突然发现:坑爹啊,牧马的地方一个都木有了!牧马地没有了,和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党项羌人打起来,只能用步兵打骑兵了,这样的话,顶多能形成击溃,无法形成歼灭,因为步兵跑不过骑兵啊,而且步兵阵形一旦在追击中混乱,很可能被骑兵觅得空隙反戈一击,造成胜负逆转。而步兵对抗骑兵,需要的必须是绝对的精锐,一般步兵面对轰隆而来的骑兵,本能的会出现溃散的情况,溃散之后,等待步兵的就是屠杀。步兵打骑兵,还可以忍受,可是北宋定都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除去一条黄河,是一马平川,本来在燕云一代有山岭可以筑关而守,这下可好,直接契丹人契丹人想来就来,而黄河还有可怕的枯水期,水量很小,契丹骑兵时不时的会涉水过来到汴梁城下和你打招呼,并且带走一些你的土特产,总不是一件会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于是燕云十六州,变成了悬在赵官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说不准哪天就砸下来,赵宋江山也就烟消云散。赵匡胤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废柴李煜同志领导下的废柴南唐,赵宋都是这个态度,像契丹这种动辄就能聚集起几十万控弦之士的大老虎,那就更不能允许他睡在身边了。于是在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组织过三次北伐。除了几个天生就喜欢打仗的皇帝,哪个皇帝不喜欢安安稳稳的坐在金銮殿上“垂拱而治”?天天听着各处飞报过来的军报,忙着调度各地大军,又得考虑不能让各处军将串联谋反(“黄袍加身”的事情保不住别人也能干),麻烦的要死,还得考虑到自己龙御归天之后,会不会留下“穷兵黩武”的评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汉武帝这样到绣衣使者四出的时候,能下一个轮台诏的。
虽然麻烦,太宗还是锲而不舍的北伐三次,主要就是为了解除赵宋北方的这个心腹之患,他手下的,可是石守信曹彬等人带领出来的建国的百战精兵,很可惜啊太宗同志,契丹当时也没有像后来那样烂到骨子了,可以说,这三次北伐,是契丹和汉族两个民族菁华的对决,北伐最后一战,太宗身被箭创,仅乘着驴车逃走,数万汉儿抛尸燕京城下,才换来对这座雄城无力的一瞥。太宗之后,基本上宋朝组织不起什么有效的攻击来了,契丹也迅速的烂下去,而大宋北疆,还是孱弱的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到真宗的时候,契丹甚至达到澶渊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现在从濮阳走国道45号线,开车不到半天就能到开封,契丹的大队骑兵,奔袭开封城下,恐怕也不需要两三天,真宗大恐,不少大臣都主张迁都升州(江苏南京),甚至还有主张迁都四川的,真宗不得不前往澶渊亲征,终于勉强地挡住了契丹进攻。从此以后,宋辽大规模战争基本没有了,但是这种巨大的阴影,还是笼罩在赵官家们的头顶上,有过第一次,为什么契丹不能来第二次?
从真宗开始,宋朝军队战斗力也逐渐下降,基本上也就断了什么恢复幽燕的想法,按照祖宗的方法一直下去,眼见着军队越来越垃圾,肿么办?这时候王安石跳了出来,嘿嘿,那就变法,一个想变,一个提供变法,真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可惜王安石这个人,从来不喜欢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变法全部成了恶法,北宋也就直接坠入了亡国的深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