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重归图画心方宁
![]() |
http://www.wuhunews.cn/newspaper/whrb/html/2011-02/16/content_2005620.htm?div=0
《芜湖日报》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董金义
很喜欢画家朋友方宁,不多言语,谦和的样子,把要说的东西总是静静地画到画里。我在书房习字累了时,喜欢随手翻翻手边画册,每次看到方宁的画时,总停下来凝视一会儿,他的画里有一种气息,这种气息不是书法的标准,但是书写的取向。看得久了,就想为他写点读画的文字,找不到题目,突然记起看到过的一首诗:
斑斓梦比黄花轻,画成春风谁与听?
我是笔端滴落色,重归图画心方宁。
于是,就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做了标题,觉得很妥帖。方宁的心只有进入图画里才更宁静。
他出生在翰墨世家,父亲方诗恒是著名画家。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先生曾为其父题过这样的字:“诗恒乃悲鸿大师得意弟子,睹画思人,书以纪念。”寥静文女士也专门作文写过方诗恒何时跟随徐悲鸿学画,以及他的绘画特色,文内多有赞誉之词。因此方宁爱上书画是有其家学渊薮的。
方宁说习画之初,父亲修改学生画作的过程,是自己学习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父亲改作业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在中国画里墨无废墨之说,一切的墨痕关键看去如何收拾。如今他能将学生中一张平庸的画改成好画,与当年观察父亲改画很有关系。
记忆里,父亲从不当面表扬方宁,父亲说方宁画得不错,还是他从别人口中得知。
1990年去中央美院进修,对于方宁来说是重要的,中国山水画领军人物之一的贾又福先生,曾给过他极其重要的指点。他在数年的习画中逐渐体会到中国画的节奏韵律产生于疏与密、轻与重、虚与实的对立统一的和谐。方宁说从唐开始,中国画讲究形和神的转换关系,其实就是辩证规律的延续。有骨肉兼得的密体,也有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疏密之间若即若离的变幻,给人带来视角美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所以它有更广的天然性与包容性。这也正是中国水墨的精神所在。
闲暇时节,方宁喜欢面对山水写生,他觉得黄山,灵秀峻美;庐山,浑厚博大。大自然常让它心中丘壑纵横,速写不下来,就用文字记录。
他喜欢元代四家,吸收了前人技法,又画出新面貌,通过对大山的描绘,把山之浑厚表现得很好,从前的文人画,容易把人带到真山的境界里去。他还说自己特别喜欢黄宾虹,几乎每晚都研究分析他如何用墨,揣摩他怎么想。可在自己的创作中,没有一个人看出来他是那么喜欢黄宾虹,这让他感到欣慰。吸收,但不关门临摩,创作上要了无痕迹。水墨处理,需要技巧与耐心,大的审美才能成就作画,而不是小技巧。画国画要吸收其它画种的营养,如西画、水彩等。
但方宁最爱的作画形式还是国画,他喜欢毛笔手感,最柔软的东西才能画出最刚的东西来。毛笔带来的那种韧劲,水彩笔画不出来。只有国画才能涌现真正的大师,中国画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灵性与独特气韵。中国画不太讲究具像,但它却有戏剧那样的启承转合,构图打破纯自然规律,把山画得更庞大深远,把水画得更绵长柔情。黑白融洽,云山融洽,满纸烟霞。方宁讲究作画的干湿互补,以水浸淫出画面的肌理效果。
生活俭朴的方宁,书画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愉悦而寂寞的旅程。我们曾一起去泾县淘宣纸、购册页,他手抚宣纸的样子,是一种真实的陶醉。纸寿不过千年,人生更短,我们此生能在宣纸上欣赏一幅精美的画,是一种缘。能看朋友的一幅好画更是缘。那是一种相通的文心交流。那些纸墨霜宣里传递的讯息,直点灵犀,书画并不再是水墨或技术意义上的,而是时空与生命的载体,玄机乍现,烛照心宇。
读方宁的画,如看沈从文的一些文字,宁静、恬淡,有纯静的文人心,有拳拳的山林情。其画中有真正的山水精神。我觉得无论史家、文士与艺匠,伟大的自然力和博大的人文传统是我们心智永恒的依傍,笔下无尽的资源。我希望朋友方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离他的绘画梦想更近一些。
注:文中小诗乃本人所作。
念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煮茶论数
- 登玲珑山(和东坡韵)
- 行香子•烟雨论数 (5人喜欢)
- 西江月•茶词(和东坡韵) (1人喜欢)
- 西江月•醉卧梅花(和东坡韵)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