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生再试锋芒
来生再试锋芒
——观及阅《亮剑》毕
此生足矣啊,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为壮观,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引为壮乎?硝烟战火,百战搏杀,胜利之喜悦,亡友之哀痛,横眉冷对强敌,温柔乡中风光旖旎,欢乐与痛苦交织,青春、友谊和爱情相伴……此生夫复何求?…
“喂:十二月党人该上路了,黎明可是上路的好时候。”
“走好,我亲爱的十二月党人,咱们就要去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了……”
这是小说《亮剑》中对赵刚与妻子冯楠一起自杀前二人对话的描写。
关于《亮剑》电视剧与小说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一边倒的说法是小说更好。我倒没有如此倾向明确的意见,在我看,小说作者<?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都梁先生驾驭纵深的能力高超,然而文笔着实没有电视剧中几位演员的表演来得自然纯熟,但是小说对中国革命的思考着实比戛然而止的电视剧的电视剧版本更富于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更赋予了小说标题“亮剑”更加深邃的内涵:一方面是战场上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另一方面是动乱中的以生命为代价为真理与尊严抗争。
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男二号情结,比如看《福尔摩斯》却被华生所吸引,比如看柯南却最喜欢毛利小五郎,《亮剑》亦然。都说《亮剑》当是男人的世界,我倒以为他李云龙算不得男人,是个男孩,因为他不计后果,他随心所欲,他头脑简单,李真正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时刻,就是他举枪自尽的一刻,说来也怪,肩上担有万斤重担时,这个家伙却玩世不恭,而当一切皆空,地位、尊严、生生死死的兄弟都没了,一无所有时,他却在痛苦的洗礼中完成了悲剧性的升华,这大概也是另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吧。一个男孩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变成男人?有时这路竟似一生般漫长。
赵刚不然。他从一开始就以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最早是一个年轻的男人,后来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的身上有一种不变的东西,真正硬硬朗朗的东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你看着赵刚黑亮的眼睛,你觉得自己看到的不是他一个人,你看到的是一个整体,一个犯过不少错误、却撑起了民族精神脊梁的群体。小说中赵刚选择离开时是灵魂附体的,那一瞬间他的身上附着了从屈原到傅雷千年来中国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神气,所以有人说赵刚之死是“一个冷峻孤傲的背影覆盖了原本温和的笑容”。他是个书生,当然是,一个如李云龙所说的“小白脸”,然而他干净文弱的外表毕竟只是一堆血肉,这肉体泯灭之后,剩下的是一根弯不断、打不折、敲不碎、咬不动的骨头,这根骨头比李云龙那让子弹变形的颅骨更硬。
这是电视剧没有为观众展现出来的,因为缺少对后半部分的展现,亮剑精神同赵刚这个人物的形象一起单薄了一倍,因为前文所说的亮剑精神的两层意义,第一层以李云龙为代表,第二层以赵刚为代表。李云龙是《亮剑》的魂,赵刚是《亮剑》的良心。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玉碎。《亮剑》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那一个个响当当的汉子不是倒在鬼子的刺刀下,也没有死在国民党的炮火下,他们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掉转头面对一派大好河山,却被压城的黑云逼得将剑锋指向自己的颈项。李云龙打仗上是个聪明人,人生上却是个糊涂鬼,他也许到死也没有心情想明白自己为何而死,他的心里是空的。赵刚,赵刚他是个明白人,他比谁都明白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体的身份有多么卑微,然而他不因卑微而移志,他的心里是满的,满得不堪重负。如我们语文老师所说,中国革命中可敬的不仅仅是那些为生活所迫揭竿而起的贫下中农,更是那些明事理却生生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高端革命者,比如赵一曼烈士。赵刚一辈子都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应该是个读书教书的知识分子,明白革命可能带来的后果,却能带头闹事,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革命浪潮;他应该是个本本分分的政工干部,明白战争的残酷血腥,却能要求深入作战部队,在纷飞的炮火中摸爬滚打;他应该是个绝对服从的党员干部,明白说真话的代价,却能在大会上慨然直言,乃至脱了自己挚爱一生的军装;他应该是个忍辱负重的政治犯,明白“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几何纠缠不休,却能平静抉择,与爱妻共赴不归的路。死亡,死亡也是无言的抗争、泣血的控诉!至刚至柔,至纯至烈,他是钢铁,能在高温的炙烤下融化自己,也能在冰凉的现实面前变得比现实更加坚不可摧,他是流水,能在平原上一弯千里、浩渺无边,也能在高山峡谷、重岩叠嶂中壮怀激烈、咆哮不平。侠骨柔肠,不过如此了。
不是不爱黎明,只是愿以血肉之躯为黎民苍生做一次通向光明的踏脚石。君不见漫漫长夜里那一瞬即逝的光是英雄为宝剑最后一次淬火,君不见他的胸膛充溢了多少苍凉的悲壮,君不见拂晓的天光里也有他的笑意。劝诸位,莫神伤,今生无憾,来生再试锋芒!
——观及阅《亮剑》毕
此生足矣啊,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为壮观,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引为壮乎?硝烟战火,百战搏杀,胜利之喜悦,亡友之哀痛,横眉冷对强敌,温柔乡中风光旖旎,欢乐与痛苦交织,青春、友谊和爱情相伴……此生夫复何求?…
“喂:十二月党人该上路了,黎明可是上路的好时候。”
“走好,我亲爱的十二月党人,咱们就要去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了……”
这是小说《亮剑》中对赵刚与妻子冯楠一起自杀前二人对话的描写。
关于《亮剑》电视剧与小说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一边倒的说法是小说更好。我倒没有如此倾向明确的意见,在我看,小说作者<?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都梁先生驾驭纵深的能力高超,然而文笔着实没有电视剧中几位演员的表演来得自然纯熟,但是小说对中国革命的思考着实比戛然而止的电视剧的电视剧版本更富于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更赋予了小说标题“亮剑”更加深邃的内涵:一方面是战场上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另一方面是动乱中的以生命为代价为真理与尊严抗争。
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男二号情结,比如看《福尔摩斯》却被华生所吸引,比如看柯南却最喜欢毛利小五郎,《亮剑》亦然。都说《亮剑》当是男人的世界,我倒以为他李云龙算不得男人,是个男孩,因为他不计后果,他随心所欲,他头脑简单,李真正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时刻,就是他举枪自尽的一刻,说来也怪,肩上担有万斤重担时,这个家伙却玩世不恭,而当一切皆空,地位、尊严、生生死死的兄弟都没了,一无所有时,他却在痛苦的洗礼中完成了悲剧性的升华,这大概也是另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吧。一个男孩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变成男人?有时这路竟似一生般漫长。
赵刚不然。他从一开始就以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最早是一个年轻的男人,后来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的身上有一种不变的东西,真正硬硬朗朗的东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你看着赵刚黑亮的眼睛,你觉得自己看到的不是他一个人,你看到的是一个整体,一个犯过不少错误、却撑起了民族精神脊梁的群体。小说中赵刚选择离开时是灵魂附体的,那一瞬间他的身上附着了从屈原到傅雷千年来中国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神气,所以有人说赵刚之死是“一个冷峻孤傲的背影覆盖了原本温和的笑容”。他是个书生,当然是,一个如李云龙所说的“小白脸”,然而他干净文弱的外表毕竟只是一堆血肉,这肉体泯灭之后,剩下的是一根弯不断、打不折、敲不碎、咬不动的骨头,这根骨头比李云龙那让子弹变形的颅骨更硬。
这是电视剧没有为观众展现出来的,因为缺少对后半部分的展现,亮剑精神同赵刚这个人物的形象一起单薄了一倍,因为前文所说的亮剑精神的两层意义,第一层以李云龙为代表,第二层以赵刚为代表。李云龙是《亮剑》的魂,赵刚是《亮剑》的良心。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玉碎。《亮剑》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那一个个响当当的汉子不是倒在鬼子的刺刀下,也没有死在国民党的炮火下,他们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掉转头面对一派大好河山,却被压城的黑云逼得将剑锋指向自己的颈项。李云龙打仗上是个聪明人,人生上却是个糊涂鬼,他也许到死也没有心情想明白自己为何而死,他的心里是空的。赵刚,赵刚他是个明白人,他比谁都明白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体的身份有多么卑微,然而他不因卑微而移志,他的心里是满的,满得不堪重负。如我们语文老师所说,中国革命中可敬的不仅仅是那些为生活所迫揭竿而起的贫下中农,更是那些明事理却生生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高端革命者,比如赵一曼烈士。赵刚一辈子都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应该是个读书教书的知识分子,明白革命可能带来的后果,却能带头闹事,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革命浪潮;他应该是个本本分分的政工干部,明白战争的残酷血腥,却能要求深入作战部队,在纷飞的炮火中摸爬滚打;他应该是个绝对服从的党员干部,明白说真话的代价,却能在大会上慨然直言,乃至脱了自己挚爱一生的军装;他应该是个忍辱负重的政治犯,明白“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几何纠缠不休,却能平静抉择,与爱妻共赴不归的路。死亡,死亡也是无言的抗争、泣血的控诉!至刚至柔,至纯至烈,他是钢铁,能在高温的炙烤下融化自己,也能在冰凉的现实面前变得比现实更加坚不可摧,他是流水,能在平原上一弯千里、浩渺无边,也能在高山峡谷、重岩叠嶂中壮怀激烈、咆哮不平。侠骨柔肠,不过如此了。
不是不爱黎明,只是愿以血肉之躯为黎民苍生做一次通向光明的踏脚石。君不见漫漫长夜里那一瞬即逝的光是英雄为宝剑最后一次淬火,君不见他的胸膛充溢了多少苍凉的悲壮,君不见拂晓的天光里也有他的笑意。劝诸位,莫神伤,今生无憾,来生再试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