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和时间
汉语中的动词的时间问题
读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
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的是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的第四章,动词和时间。在印欧语里,动词是有时态这个词法范畴的,就是说动词的用法跟时间概念有关,像英语中,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未来时等等,这些时态的问题揭示了某些时间概念的本质。但是,万德勒说,“时间概念还有一种更微妙的作用,一个动词的用法还有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动词以何种方式默认和牵涉时间概念。”
万德勒首先考察了四类动词,具有进行时态的”activity term”活动词项,
”accomplishment term” 完结(目标)词项(这两种也叫过程动词),以及没有进行时态的”achievement term”达成词项和”state term”。状态词项,也叫非过程动词项。
四种词项,实质也就是四种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基本上是谓语的分类,而不是动词本身的分类”(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万德勒接着分析说,活动词项表明的是活动的过程,比如“I am running”这个句子,是说我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比如我跑了半个小时,那么在这半个小时之内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我都是在跑步这一点必为真,而在这一刻我停下来了,我跑了步这一点也必为真,活动词项在意义上没有表示一种明确的目的或者目标,而只是一种动作的进行。又“I push a car”这一句,虽不是进行时,但是也不失它表示一种动作在进行的意义。而完结词项,陈嘉映译为目标词项,则是表示一个目的的完结。如“I draw a circle”,他的意义在于圆圈的画完,即是一种动作的完结,和活动词项的区别在于,活动词项可以用问句“for how long did you push the car”来发问,这表示你推车的这个动作持续的时间,而“how long did it take to push the car”则显得怪怪的,这个怪怪的在于,push(推)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在推”而不是“推得动”,显然,后面一句已经把“在推”转变为“推得动(或推动了)”了,“在推”是一个时段的,而“推得动”是一个时点的。时点正是完结词项的语境要素。回应上面那句“I draw the circle”,可以用“how long did it take to draw the circle(花了多长时间画这个圆圈)”来发问,而不可以用“for how long did you draw the circle(你画了多长时间圆圈)”,很多人对于后一句不理解(部分有汉语翻译的问题),其实主要能看出,后一句的谓语已经不是“画圆圈”,而是变成“画”了,圆圈是内容而不是目的了。“画圆圈”是一个带有目的的词项(语境),他必须完结在一个时间点上,以相同的方法来看,“我花20秒画了这个圆圈”那么在这20秒中的任意一秒我“画了”这个圆圈都为假,只能说“我在画这个圆圈”,而这种说法就跟“我画了20秒圆圈”一样,他是没有一个目标的,即不指向“画好”,这20秒内的任何一个时点我都在画圆圈。一定要注意这里的谓语的变化。“画圆圈draw circle”和“画了这个圆圈draw the circle”是不同的谓语。万德勒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不可以用“do you run”来发问,注意这里的“run”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谓语,他的意义是“在run”而不是作为一种习惯的“run”。这个谓语必须能用一个时间段来形容,比如“I run for two hours”,且必须任意时刻都在跑;而后者则已经属于另外一种词项(语境)了。完结词项如果是没有对目标完结,就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我20分钟跑到了终点”。
另外的两种词项是没有进行时态的。万德勒说“这类动词所指的不是在一段时间中所发生的过程,但是他们作为某一主语的谓语是却可以在一个时刻或时段内为真或为假”。这类词项,第一种是达成词项,也叫成就词项。此类词 项和完结词项的不同在于,作为谓语的这个词项表示的只能是某一时刻为真,这类动词能用一个时段来修饰,但是这个时段所代表的却不是这个动作,比如“我用了20分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只能是正好是第20分钟这一刻为真,而前面的20分钟内我们都不可以说“我正在到达山顶”。这一类词项,一旦被说出来,他不但代表着正在进行,也随即宣告了结束:“我到达山顶”同时意味着“我已经到达山顶”,“我看见”同时意味着“我已经看见了”。用时段来表示这类词项时,时段内的动作不是作为谓语的动作,而是作为为谓语做准备的动作。它和完结词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完结词项在时间段内的谓语就是完结词项本身,假如说“我花了20分钟画了这个圆圈”那么在时段内我是“正在画这个圈”,而对于到达山顶一句,这20分钟只能说我在往山顶的途中(我在爬山),而不是“正在到达山顶”,在时段内的是活动词项,时点才是达成词项。第四类词项是状态词项,状态词项相对来说就容易理解很多,如“我知道”,就是表示一种状态,这类词项表示在一个时段内为真,而且包含着一种状态的变化,比如“我知道了”,“衣服干了”。万德勒提出了个有趣现象,当状态词项跟条件句结合的时候,某部分的状态词项表示的是一种属性,如“如果他读了康德他就能知道答案”,这里的能知道只是表示他具备了“知道”的能力或者有了“知道”的条件,但是他却是可以依然“不知道”的。这种谓语在时间上属于未来,而且他只是一种隐含的可能性,就是在未来是可以发生又可以不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就变成了一种属性,如果没发生,就是一种潜在条件。像说“我的脚松绑就我就能跑”,一种意思是在松绑前后我都具有能跑的属性,但是我不一定在松绑后就要跑或在跑。而“能看见”“能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却等价于“知道”“看见”。如“我能知道那有多痛苦”实质表示“我知道那有多痛苦”,这个不关乎我是否要或是否在,而是知道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但是这里的“能”和“能知道答案”的“能”是有显著差别的,前者表示的是一种实在的属性,而后者还表示一种可能的属性(趋向的可能)。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说,状态词项的一种意义是属性,另一种意义是持续状态。还有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例子。我们可以在海滩晒太阳的时候说“我为这家公司工作”,而不必只是在工作的时候才能这么说。而且为它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动作,而是一系列其他动作的合成,比如打印文件,开会,谈客户之类的。
综观以上四种词项,其实可以用一个时间图式来进行说明,这正是万德勒的一个做法。我在这个图式上加入一些元素,大概像一个坐标轴一样:
对活动词项来说:在时间t,t是时间段内的一个时刻,A在跑步意味着在时间段内A都在跑步,且A在t这个点上也在跑步。
对完结词项来说:在时间t,A在画一个圆圈意味着t在A画那个圆圈的时间段内,而且只有当达到时间段的结束点时,“画了一个圈”才是真实的。
对达成词项来说:在时间t1和t2之间,A赢了一场比赛,意味着赢得这场比赛在t1和t2之间。在赢得比赛的那一刻,动作为真,在其前,不存在这个动作,只有趋向这个动作的另一个动作。其后,没有其他东西。
对状态词项来说:从t1到t2这个时段中,A爱着一个人,那么在这时段中任何一个时刻A都爱着她,但是不一定有爱着的动作。
由上面的结论可以推出一些时间图式来:时间段、时间点和时间频。不同的时间图式对应不同的词项。但是不同时间图式可以和各种词项结合,往往能表达不同意义。但是必须明白这种结合并不改变词项的时间属性(结构)。
活动词项无疑对应的是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动作都为真。
完结词项对应的是时间点。但是完结词项可以在其前面放置一个时间段,表示达到该词项所花去的时间,且这段时间内动作都是在趋向完结词项。
达成词项对应的也是时间点。与完结词项相同,可以在其前放置一个时间段在前面,但是在时间段内的动作不一定都是在趋向达成词项的。
状态词项对应的是时间段,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动作不一定是持续的,他是在改时间段内的一种属性,一种状态,只需要在时段内一点或一段发生了动作,那么是为真。另外,状态词项还表示一种可能性,即尽管在时间段内没有发生动作,但是动作的潜在可能是真实的,也是成立的。
综上,时间频是不对应词项的,但是可以和词项搭配。
万德勒在本章的后半部分讨论了“看见”的词项属类,用的方法是罗列各种不同的可能的句式来讨论“看见”的本质,顺便的也考察了“知道”“认为”这些哲学上的概念。这里并不想展开详细论述。而且他对于这些概念的讨论只是在以上的框架上进行了分析,我们只需要明确一个点就可以,那就是我们讨论过的四种词项,在实质意义上应该说是谓语项。
语言学家想把各种动词归类为不同的词项,但是这是愚蠢的,因为一个动词可以是活动词项,同时也可以是状态词项,与时间图式有直接关系的不是动词本身,而是动词在语境中所作为的谓语项。
像“我跑”,既可以是一个活动词项:我在跑;也可以是一个状态词项:我有跑的习惯,我能跑,我喜欢跑;又像万德勒所研究的“看见”,更是包含了各种的词项意义。这些不同的词项意义受到了该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结果其实是动词背后所代表的时间图式的变化。比如万德勒说的“知道”显然的是一个状态词项,但是如果说“突然知道了”或者“现在知道了”就好像变成了一个达成词项,但实际上,“知道了”,不管你是突然的,还是慢慢的,知道了它就隐含着一个永恒的时间图式在背后,即你此刻知道了,这个动作马上转变为一个状态,甚至,他本身就是一个状态的转变,而不是一个动作的达成,而像“我是一个捕狗的人”和“我捕到了一只狗”却是两个不同的词项了。“狗”是一个代表“点”的图式,因而捕到一只狗也是一个时刻点的动作,它不会延伸,因为它在捕到的那一刻就达成了。所以说,作为谓语的动词背后的时间图式的不同,才是动词的本质特征。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词项背后的时间图式的类别。正如上面已经得出过的结论一般。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汉语中的动词的时间结构。一个动词词项是可以分别和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频组合的,但是并不改变其谓语性质。
活动词项:要认真辨认出,尽管活动词项和各种时间图式组合,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活动词项包含着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是持续的。
和时间段组合:我跑了20分钟。
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这个有点类似于状态词项)
和时间点组合:我待会五点做饭。
他昨天早上游泳。(昨天早上是一个类似于时间段的时间点)
和时间频组合:我很少游泳。(我很少游泳,但是在游泳的时段内是游泳的)
完结词项:完结词项,如之前所论述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该词项虽然表示活动的完结,但在从该词项开始到结束的那段时间内,词项还肩负了表示活动的内容,就像一下的第一个例句,“搭”除了表示完结,还有在这一天内的“搭”的活动。活动和完结是同一的。
时间段: 他一天就搭了这个帐篷。
他两年环游地球一周。
时间点: 他六点半吃完饭。
我2001年才写好论文。
时间频: 完结词项一般不与时间频组合。
达成词项:
时间段: 我两个小时爬到了山顶。
他四天才通关了那个游戏。(这里的词项都有
时间点: 我五点爬到山顶的。
他四点才通关游戏的。
时间频: 我曾经三次爬上这个山顶。
我很少病的。
状态词项:
时间段: 时间段一般不和状态词项组合。我们很容易就误以为以下的句子都是状态词项,其实他们都是达成词项:
爱你一万年。“爱”是一个达成词项,这里的意思是达成后马上转变为一种状态。又如:
我认识大王很久了。“认识”是达成而后为状态。这样的句子里面隐含着一个状态的开端,这个开端正好是达成的时间点。状态词之所以不能和时间段一起,是因为,状态词一旦介入到时间段里面,就成为了时间段的开端而变成了达成词项。
试比较:“我认识大王”和“我认识大王很久了”:
第一句,因为没有一个时间段的介入,使得状态词项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开端来使自己转变成达成词项,因而“认识”很老实的作为了一个状态。
我们还要注意这些词项,像“他心里一直很难过”,虽然加了一个时间段,但是却不像会变成达成项,因为“难过”本来就不会有开端,比如我们不会说“我三点整开始难过”,而会说“我三点整认识的老王”。难过这一类本来就是内在属性的词,难以找到一个开端。但尽管这样,貌似我们还是可以为“难过”预设一个开端,因为从“不难过”到“难过”必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有一个作为开端的终结。这时我们就得对时间点进行一个考量,比如我们可以说“自从这件事,他心里一直很难过”,那么“这件事”就是一个开端(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是压缩而成的。如果我们说“他从生下来就很勇敢”,就是说,任何状态都有一个起点。
时间点: 他进来的时候很生气。
但是“你三点半的时候还知道答案”就不成立了。
第一句,“进来的时候”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试包含在“进来之前到进来”这一段时间内的,所以“很生气”是指的在“进来时以及进来前”的这一段时间的,因而不是一个点的词项。
时间频: 他很少生气。(这也是不成立的,这里的生气是一个达成词项)
他常常爱你。(这是不成立的)
对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总结大概如上,但是我发现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始终觉得应该把动词归到谓语项来理解,并且从状态词项那里我们可以看出,动词的时间结构不是一下能看透的。这篇文章到此因为时间问题暂且搁下。
读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
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的是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的第四章,动词和时间。在印欧语里,动词是有时态这个词法范畴的,就是说动词的用法跟时间概念有关,像英语中,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未来时等等,这些时态的问题揭示了某些时间概念的本质。但是,万德勒说,“时间概念还有一种更微妙的作用,一个动词的用法还有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动词以何种方式默认和牵涉时间概念。”
万德勒首先考察了四类动词,具有进行时态的”activity term”活动词项,
”accomplishment term” 完结(目标)词项(这两种也叫过程动词),以及没有进行时态的”achievement term”达成词项和”state term”。状态词项,也叫非过程动词项。
四种词项,实质也就是四种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基本上是谓语的分类,而不是动词本身的分类”(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万德勒接着分析说,活动词项表明的是活动的过程,比如“I am running”这个句子,是说我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比如我跑了半个小时,那么在这半个小时之内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我都是在跑步这一点必为真,而在这一刻我停下来了,我跑了步这一点也必为真,活动词项在意义上没有表示一种明确的目的或者目标,而只是一种动作的进行。又“I push a car”这一句,虽不是进行时,但是也不失它表示一种动作在进行的意义。而完结词项,陈嘉映译为目标词项,则是表示一个目的的完结。如“I draw a circle”,他的意义在于圆圈的画完,即是一种动作的完结,和活动词项的区别在于,活动词项可以用问句“for how long did you push the car”来发问,这表示你推车的这个动作持续的时间,而“how long did it take to push the car”则显得怪怪的,这个怪怪的在于,push(推)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在推”而不是“推得动”,显然,后面一句已经把“在推”转变为“推得动(或推动了)”了,“在推”是一个时段的,而“推得动”是一个时点的。时点正是完结词项的语境要素。回应上面那句“I draw the circle”,可以用“how long did it take to draw the circle(花了多长时间画这个圆圈)”来发问,而不可以用“for how long did you draw the circle(你画了多长时间圆圈)”,很多人对于后一句不理解(部分有汉语翻译的问题),其实主要能看出,后一句的谓语已经不是“画圆圈”,而是变成“画”了,圆圈是内容而不是目的了。“画圆圈”是一个带有目的的词项(语境),他必须完结在一个时间点上,以相同的方法来看,“我花20秒画了这个圆圈”那么在这20秒中的任意一秒我“画了”这个圆圈都为假,只能说“我在画这个圆圈”,而这种说法就跟“我画了20秒圆圈”一样,他是没有一个目标的,即不指向“画好”,这20秒内的任何一个时点我都在画圆圈。一定要注意这里的谓语的变化。“画圆圈draw circle”和“画了这个圆圈draw the circle”是不同的谓语。万德勒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不可以用“do you run”来发问,注意这里的“run”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谓语,他的意义是“在run”而不是作为一种习惯的“run”。这个谓语必须能用一个时间段来形容,比如“I run for two hours”,且必须任意时刻都在跑;而后者则已经属于另外一种词项(语境)了。完结词项如果是没有对目标完结,就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我20分钟跑到了终点”。
另外的两种词项是没有进行时态的。万德勒说“这类动词所指的不是在一段时间中所发生的过程,但是他们作为某一主语的谓语是却可以在一个时刻或时段内为真或为假”。这类词项,第一种是达成词项,也叫成就词项。此类词 项和完结词项的不同在于,作为谓语的这个词项表示的只能是某一时刻为真,这类动词能用一个时段来修饰,但是这个时段所代表的却不是这个动作,比如“我用了20分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只能是正好是第20分钟这一刻为真,而前面的20分钟内我们都不可以说“我正在到达山顶”。这一类词项,一旦被说出来,他不但代表着正在进行,也随即宣告了结束:“我到达山顶”同时意味着“我已经到达山顶”,“我看见”同时意味着“我已经看见了”。用时段来表示这类词项时,时段内的动作不是作为谓语的动作,而是作为为谓语做准备的动作。它和完结词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完结词项在时间段内的谓语就是完结词项本身,假如说“我花了20分钟画了这个圆圈”那么在时段内我是“正在画这个圈”,而对于到达山顶一句,这20分钟只能说我在往山顶的途中(我在爬山),而不是“正在到达山顶”,在时段内的是活动词项,时点才是达成词项。第四类词项是状态词项,状态词项相对来说就容易理解很多,如“我知道”,就是表示一种状态,这类词项表示在一个时段内为真,而且包含着一种状态的变化,比如“我知道了”,“衣服干了”。万德勒提出了个有趣现象,当状态词项跟条件句结合的时候,某部分的状态词项表示的是一种属性,如“如果他读了康德他就能知道答案”,这里的能知道只是表示他具备了“知道”的能力或者有了“知道”的条件,但是他却是可以依然“不知道”的。这种谓语在时间上属于未来,而且他只是一种隐含的可能性,就是在未来是可以发生又可以不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就变成了一种属性,如果没发生,就是一种潜在条件。像说“我的脚松绑就我就能跑”,一种意思是在松绑前后我都具有能跑的属性,但是我不一定在松绑后就要跑或在跑。而“能看见”“能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却等价于“知道”“看见”。如“我能知道那有多痛苦”实质表示“我知道那有多痛苦”,这个不关乎我是否要或是否在,而是知道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但是这里的“能”和“能知道答案”的“能”是有显著差别的,前者表示的是一种实在的属性,而后者还表示一种可能的属性(趋向的可能)。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说,状态词项的一种意义是属性,另一种意义是持续状态。还有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例子。我们可以在海滩晒太阳的时候说“我为这家公司工作”,而不必只是在工作的时候才能这么说。而且为它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动作,而是一系列其他动作的合成,比如打印文件,开会,谈客户之类的。
综观以上四种词项,其实可以用一个时间图式来进行说明,这正是万德勒的一个做法。我在这个图式上加入一些元素,大概像一个坐标轴一样:
对活动词项来说:在时间t,t是时间段内的一个时刻,A在跑步意味着在时间段内A都在跑步,且A在t这个点上也在跑步。
对完结词项来说:在时间t,A在画一个圆圈意味着t在A画那个圆圈的时间段内,而且只有当达到时间段的结束点时,“画了一个圈”才是真实的。
对达成词项来说:在时间t1和t2之间,A赢了一场比赛,意味着赢得这场比赛在t1和t2之间。在赢得比赛的那一刻,动作为真,在其前,不存在这个动作,只有趋向这个动作的另一个动作。其后,没有其他东西。
对状态词项来说:从t1到t2这个时段中,A爱着一个人,那么在这时段中任何一个时刻A都爱着她,但是不一定有爱着的动作。
由上面的结论可以推出一些时间图式来:时间段、时间点和时间频。不同的时间图式对应不同的词项。但是不同时间图式可以和各种词项结合,往往能表达不同意义。但是必须明白这种结合并不改变词项的时间属性(结构)。
活动词项无疑对应的是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动作都为真。
完结词项对应的是时间点。但是完结词项可以在其前面放置一个时间段,表示达到该词项所花去的时间,且这段时间内动作都是在趋向完结词项。
达成词项对应的也是时间点。与完结词项相同,可以在其前放置一个时间段在前面,但是在时间段内的动作不一定都是在趋向达成词项的。
状态词项对应的是时间段,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动作不一定是持续的,他是在改时间段内的一种属性,一种状态,只需要在时段内一点或一段发生了动作,那么是为真。另外,状态词项还表示一种可能性,即尽管在时间段内没有发生动作,但是动作的潜在可能是真实的,也是成立的。
综上,时间频是不对应词项的,但是可以和词项搭配。
万德勒在本章的后半部分讨论了“看见”的词项属类,用的方法是罗列各种不同的可能的句式来讨论“看见”的本质,顺便的也考察了“知道”“认为”这些哲学上的概念。这里并不想展开详细论述。而且他对于这些概念的讨论只是在以上的框架上进行了分析,我们只需要明确一个点就可以,那就是我们讨论过的四种词项,在实质意义上应该说是谓语项。
语言学家想把各种动词归类为不同的词项,但是这是愚蠢的,因为一个动词可以是活动词项,同时也可以是状态词项,与时间图式有直接关系的不是动词本身,而是动词在语境中所作为的谓语项。
像“我跑”,既可以是一个活动词项:我在跑;也可以是一个状态词项:我有跑的习惯,我能跑,我喜欢跑;又像万德勒所研究的“看见”,更是包含了各种的词项意义。这些不同的词项意义受到了该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结果其实是动词背后所代表的时间图式的变化。比如万德勒说的“知道”显然的是一个状态词项,但是如果说“突然知道了”或者“现在知道了”就好像变成了一个达成词项,但实际上,“知道了”,不管你是突然的,还是慢慢的,知道了它就隐含着一个永恒的时间图式在背后,即你此刻知道了,这个动作马上转变为一个状态,甚至,他本身就是一个状态的转变,而不是一个动作的达成,而像“我是一个捕狗的人”和“我捕到了一只狗”却是两个不同的词项了。“狗”是一个代表“点”的图式,因而捕到一只狗也是一个时刻点的动作,它不会延伸,因为它在捕到的那一刻就达成了。所以说,作为谓语的动词背后的时间图式的不同,才是动词的本质特征。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词项背后的时间图式的类别。正如上面已经得出过的结论一般。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汉语中的动词的时间结构。一个动词词项是可以分别和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频组合的,但是并不改变其谓语性质。
活动词项:要认真辨认出,尽管活动词项和各种时间图式组合,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活动词项包含着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是持续的。
和时间段组合:我跑了20分钟。
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这个有点类似于状态词项)
和时间点组合:我待会五点做饭。
他昨天早上游泳。(昨天早上是一个类似于时间段的时间点)
和时间频组合:我很少游泳。(我很少游泳,但是在游泳的时段内是游泳的)
完结词项:完结词项,如之前所论述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该词项虽然表示活动的完结,但在从该词项开始到结束的那段时间内,词项还肩负了表示活动的内容,就像一下的第一个例句,“搭”除了表示完结,还有在这一天内的“搭”的活动。活动和完结是同一的。
时间段: 他一天就搭了这个帐篷。
他两年环游地球一周。
时间点: 他六点半吃完饭。
我2001年才写好论文。
时间频: 完结词项一般不与时间频组合。
达成词项:
时间段: 我两个小时爬到了山顶。
他四天才通关了那个游戏。(这里的词项都有
时间点: 我五点爬到山顶的。
他四点才通关游戏的。
时间频: 我曾经三次爬上这个山顶。
我很少病的。
状态词项:
时间段: 时间段一般不和状态词项组合。我们很容易就误以为以下的句子都是状态词项,其实他们都是达成词项:
爱你一万年。“爱”是一个达成词项,这里的意思是达成后马上转变为一种状态。又如:
我认识大王很久了。“认识”是达成而后为状态。这样的句子里面隐含着一个状态的开端,这个开端正好是达成的时间点。状态词之所以不能和时间段一起,是因为,状态词一旦介入到时间段里面,就成为了时间段的开端而变成了达成词项。
试比较:“我认识大王”和“我认识大王很久了”:
第一句,因为没有一个时间段的介入,使得状态词项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开端来使自己转变成达成词项,因而“认识”很老实的作为了一个状态。
我们还要注意这些词项,像“他心里一直很难过”,虽然加了一个时间段,但是却不像会变成达成项,因为“难过”本来就不会有开端,比如我们不会说“我三点整开始难过”,而会说“我三点整认识的老王”。难过这一类本来就是内在属性的词,难以找到一个开端。但尽管这样,貌似我们还是可以为“难过”预设一个开端,因为从“不难过”到“难过”必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有一个作为开端的终结。这时我们就得对时间点进行一个考量,比如我们可以说“自从这件事,他心里一直很难过”,那么“这件事”就是一个开端(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是压缩而成的。如果我们说“他从生下来就很勇敢”,就是说,任何状态都有一个起点。
时间点: 他进来的时候很生气。
但是“你三点半的时候还知道答案”就不成立了。
第一句,“进来的时候”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试包含在“进来之前到进来”这一段时间内的,所以“很生气”是指的在“进来时以及进来前”的这一段时间的,因而不是一个点的词项。
时间频: 他很少生气。(这也是不成立的,这里的生气是一个达成词项)
他常常爱你。(这是不成立的)
对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总结大概如上,但是我发现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始终觉得应该把动词归到谓语项来理解,并且从状态词项那里我们可以看出,动词的时间结构不是一下能看透的。这篇文章到此因为时间问题暂且搁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