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发心读下四书和五经。也许这需要一辈子来完成,但就从今天开始做吧,不管结果是什么,享受行走的过程。再则,这就像武侠小说里讲的那样,秘籍也许人人都能看到,但是个人能体悟多少,就看个人的缘法了。因此,随缘,欢喜……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三百篇开张南风之关雎一文用家喻户晓形容不算过誉了。大概看了几篇评析的文章,他人牙慧不打算再重复了,谈一些我的看法。
孔子评《诗经》三百篇归结为三个字“思无邪”,算是给《诗经》这本中国文化基石级的作品定了基调。别的诗篇我还没有读到,所以不敢说,但在读关雎的时候,确实被一种美好的感情击中了。
其实总体来说,关雎是首描写失恋的情诗。“求之不得”四个字,写尽古往今来多少痴情儿女的焦灼和煎熬,文中描述为“辗转反侧”,通宵煎熬、不眠达旦的况味,不切实体会过的人不知其况味。用情,不为不深吧。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应该怎么办呢?诗人讲“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发乎情,止乎礼。没有哭天抢地,没有纠缠不休,没有诅咒,没有嗔眭,没有毒怨,甚至连抱怨和牢骚都没有。
这,便是君子只爱吧。温润,清新,节制,体贴。没有非得到不可的执着纠缠,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痴愚顽固。
这让我又想起程瑛,《神雕侠侣》中的龙套女之一,身份不高不低,辈分不长不幼,似乎不过是为了证明杨大侠魅力无边而存在的某女甲。但是金庸却为她设计了一点儿不同,不同于李莫愁,不同于小龙女,不同于林朝英,不同于公孙绿萼等等诸女,她成为了杨大侠的红颜知己,在女主空缺的十六年里,同杨大侠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坚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直知道男性有样很奇怪的心理:对于先爱上或者喜欢上自己的女人,先天的潜意识里会产生蔑视之情。但程女却恰恰得到了杨大侠的尊重,为什么?倪匡评论堪称经典,他讲程英是“君即无心我便休”。多么的决绝多么的理智。既然无缘做夫妻,那么就做朋友吧。这样相守一生,像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但也不会分离。
佛说人生有七苦,“求不得”名列榜首,能从这种苦难中跳跃而出的人,是有福气有智慧的人。我想他们至少不自卑,她们相信得不到的感情不是因为自己不够美好,不会就此妄自菲薄,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他们也相信对方,“知君用心如明月,感情的事勉强不来,你只是与我无法产生爱情,而不是否定我的价值,更不是讨厌我。”
作为基石属性的作品,《关雎》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清新如雨后空气般的感情观,一如当初亚当和夏娃还未从伊甸园里走出,心也未曾沾染一滴红尘。这种赤子之心固然让人感叹,但入世却出离超脱的感情则更让人动容。
看刘德华的《新少林寺》,片尾曲有一句“若有缘,再苦味也是甜;若无缘,藏爱于心间”,一个缘字,藏了多少无奈辛酸却超脱而出的豁达?现实或许让我们分分离离,人心或许让我们失望黯然,但,我要坚持我自己:轻松、美好、慈悲的看这个世界。
但更让人动容的却还有一种。两夫妻离婚,儿子十分不舍,反复纠缠,善于看相的父亲劝说孩子不要执着,说彼此没有父子缘,但因为无缘所以更加珍惜。分外照顾儿子,即便组成了新的家庭以后……终于儿子解开了心结,不同于离异家庭的问题孩子,活的轻松自在。
有所求,便有苦恼,尤其是当我们以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却没有收到回报的时候,便会加倍失望煎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从此不爱、不追求、不希望,不努力。而是放下种种借口,种种心障,种种自我,没有缘分便放手么,不,那是要我们更加珍惜彼此,更加善待对方,更加慈悲的生活在世界上。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三百篇开张南风之关雎一文用家喻户晓形容不算过誉了。大概看了几篇评析的文章,他人牙慧不打算再重复了,谈一些我的看法。
孔子评《诗经》三百篇归结为三个字“思无邪”,算是给《诗经》这本中国文化基石级的作品定了基调。别的诗篇我还没有读到,所以不敢说,但在读关雎的时候,确实被一种美好的感情击中了。
其实总体来说,关雎是首描写失恋的情诗。“求之不得”四个字,写尽古往今来多少痴情儿女的焦灼和煎熬,文中描述为“辗转反侧”,通宵煎熬、不眠达旦的况味,不切实体会过的人不知其况味。用情,不为不深吧。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应该怎么办呢?诗人讲“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发乎情,止乎礼。没有哭天抢地,没有纠缠不休,没有诅咒,没有嗔眭,没有毒怨,甚至连抱怨和牢骚都没有。
这,便是君子只爱吧。温润,清新,节制,体贴。没有非得到不可的执着纠缠,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痴愚顽固。
这让我又想起程瑛,《神雕侠侣》中的龙套女之一,身份不高不低,辈分不长不幼,似乎不过是为了证明杨大侠魅力无边而存在的某女甲。但是金庸却为她设计了一点儿不同,不同于李莫愁,不同于小龙女,不同于林朝英,不同于公孙绿萼等等诸女,她成为了杨大侠的红颜知己,在女主空缺的十六年里,同杨大侠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坚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直知道男性有样很奇怪的心理:对于先爱上或者喜欢上自己的女人,先天的潜意识里会产生蔑视之情。但程女却恰恰得到了杨大侠的尊重,为什么?倪匡评论堪称经典,他讲程英是“君即无心我便休”。多么的决绝多么的理智。既然无缘做夫妻,那么就做朋友吧。这样相守一生,像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但也不会分离。
佛说人生有七苦,“求不得”名列榜首,能从这种苦难中跳跃而出的人,是有福气有智慧的人。我想他们至少不自卑,她们相信得不到的感情不是因为自己不够美好,不会就此妄自菲薄,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他们也相信对方,“知君用心如明月,感情的事勉强不来,你只是与我无法产生爱情,而不是否定我的价值,更不是讨厌我。”
作为基石属性的作品,《关雎》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清新如雨后空气般的感情观,一如当初亚当和夏娃还未从伊甸园里走出,心也未曾沾染一滴红尘。这种赤子之心固然让人感叹,但入世却出离超脱的感情则更让人动容。
看刘德华的《新少林寺》,片尾曲有一句“若有缘,再苦味也是甜;若无缘,藏爱于心间”,一个缘字,藏了多少无奈辛酸却超脱而出的豁达?现实或许让我们分分离离,人心或许让我们失望黯然,但,我要坚持我自己:轻松、美好、慈悲的看这个世界。
但更让人动容的却还有一种。两夫妻离婚,儿子十分不舍,反复纠缠,善于看相的父亲劝说孩子不要执着,说彼此没有父子缘,但因为无缘所以更加珍惜。分外照顾儿子,即便组成了新的家庭以后……终于儿子解开了心结,不同于离异家庭的问题孩子,活的轻松自在。
有所求,便有苦恼,尤其是当我们以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却没有收到回报的时候,便会加倍失望煎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从此不爱、不追求、不希望,不努力。而是放下种种借口,种种心障,种种自我,没有缘分便放手么,不,那是要我们更加珍惜彼此,更加善待对方,更加慈悲的生活在世界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