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史
最近琢磨一本书,Finland, Cultural Lone Wolf.
唐太宗李世民老人家在魏征死后,伤心的说了大概‘以史为镜’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芬兰历史倒写得也是有趣。我慢慢翻译来罢。
好啦。开始~
第四章 历史
作为欧盟的一员,芬兰人说着不一样的乌拉尔语 (Uralic language,还有他们富含东方和北极元素的音乐、艺术绘画、文学和古文物,都将他们与其他成员国孤立开来——因此说芬兰是文化上的一匹孤狼并不过分。这种孤立在1939年苏联挑起事端,芬兰成为受害国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当时的大不列颠和美帝国将芬兰与苏联的对峙视为圣经中David (弱小的以色列国王) 与Goliath (壮硕的非利士勇士)的搏斗 (最终是David获胜,见wikipedia)。然而这些大帝国 (书中使用了英国由来的一个词Anglo-Saxon)的同情心并没有持续多久,之后他们就切断了对芬兰的后续援助。而自1917年独立以来与芬兰一直保持良好国家关系的德国和北欧各国邻居,在芬兰与苏联的后续对峙中也没有再提供任何帮助。在二战爆发三个月后的冬季战争中(也称苏芬战争),芬兰军事上一直孤立,但他们坚持抵抗了四个月,最终以划分10%的领土归苏联而告终。
纵观历史,芬兰的地位,她的同盟策略以及她令人捉摸不透的民族性格都难以定义。芬兰这匹孤狼的‘孤’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化追求上,还渗透在她的外交策略中,对待国内民族分裂的解决方法里,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以及其不断调整的经济策略当中。在政治,商业,工业领域,芬兰模式——与其邻国、同盟或敌对国不同——正在被成功的广泛应用。
史前黎明
芬兰史前期的记载很少,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在创世纪时 (the birth of Christ)一批从爱沙尼亚出发的狩猎人北漂到这片土地上。因为严重的风蚀和水灾,能够用于考古发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少之又少。
早起的芬兰居民并不团结,几千年来部落之间不停的为了权利和领土斗争。Karelians霸权了芬兰东部,Tavasians与其文化、语言不同,则占据了中部地区。而守在芬兰海湾(Gulf of Finland)沿海以及波斯尼亚海湾 (Gulf of Bothnia)的那部分芬兰人,他们比起前两个‘部落’,更容易受到来自南部和西部的西方文化影响。
但这种地区差异并未持续多久,因为所有这些地区的,包括之后的新住居民都说着乌拉尔语——现在普遍被认为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Finno-Ugric)。事实上,在12世纪瑞典东征以前,在芬兰的土地上没有任何一种印欧语系(Indo-European)(包括瑞典语)生根发芽过。
现在说到瑞典了,瑞典这个国家历史上对芬兰的影响不容小觑。瑞典在11世纪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反倒是常常对她烧杀掠夺一下的芬兰,更能算得上是二者中的强者。直到今天,在瑞典北部一些地区还是在讲芬兰语的。但是12世纪初期,瑞典开始发展成一股令人畏惧的中世纪(mediaeval)霸权力量。
东西之间
芬兰,这块介于Ladoga湖泊 (欧洲最大的湖泊)与波斯尼亚海湾之间的润泽又布满森林的土地,代表了12世纪的一种权利真空,而且也让她东西方的邻居想要觊觎开发。自公元800年开始的维京人远征(viking expansion--维京人属scandinavia人,是8-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的探险家、商人、强盗和武士), 这些人向北跨过芬兰海湾,植根到现在的俄罗斯,向南则远征至黑海。居住在芬兰领土上的芬兰人则渐渐的参与到这种移动当中。这些维京人在862年控制了俄罗斯的Novgorod,数年之后夺取了基辅(Kiev)。由于俄罗斯逐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其开始露出对西部土地的兴趣,因为那里有宗教联系(东正教),而且贸易往来亦很普遍。根据权利平衡原则,此时已经强大起来的瑞典人想要觊觎芬兰这片土地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12世纪早期的芬兰被夹在两大势力斗争当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在各种热战争、冷战时期——一直到1945年。事实上,芬兰人这种处理地理政治平衡的行为方式组成了这个国家历史的一大部分。
芬兰——瑞典王国之省
第一次瑞典军事远征发生于1155年,此次远征常被指做‘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与11世纪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战争有所区别,见wikipedia)。瑞典人在西南海岸线上取得的地位很难维持,东征以失败结束。在1238年瑞典人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他们的铁蹄踏到了内陆的Häme (芬兰南部)。1239年的第三次东征,他们到达了芬兰海湾的最末端,Viipuri (目前属俄罗斯境内,称作Vyborg),并且在那里建造了至今仍然矗立的堡垒。在Novgorod的俄罗斯人开始警觉,为了避免瑞典的突袭,他们从东部移至了Karelia. 当时使芬兰人有着更大认同、归属感的瑞典,‘赢得了整个芬兰民族’。 1323年的Pähkinäsaari条约 (常被称为,Nöteborg条约,瑞典当局与Novgorod当局为了界定边界而签的永久和平条约),第一次清楚的划分了芬兰的东部边界线,之前的13世纪这条线几乎一直在变动更改。1323年划定的边界线之后也在各种时期的战争中被一次次的划分过,但一直持续了600多年之久。事实上,瑞典人远至Viborg的东征将芬兰的发展庇护在了西方欧洲文化之下。虽然说之后的Russo-Byzantine文化亦在芬兰东部有印迹。
虽说芬兰成为瑞典王国的一个省,但她并没有被完全占领或者划分。芬兰人更像是共享国的另一个成员。越来越多的瑞典人定居在Ostrobothnia, Uusimaa,他们和当地说芬兰语的农民创造出了一种双语的西方式芬兰文化。第二个将芬兰稳固的庇护在西方文化之下的因素是基督教的普及。基督教从瑞典向东传播,被英格兰的biship henry带到芬兰。有七百多年历史的Turku大教堂在芬兰家庭祷告中排名第一位。贯穿中世界370年,芬兰人都属于罗马大教堂。许多东部的芬兰人依附于东正教。Uspenski东正教堂今日仍矗立在芬兰的海岸边。随着教派更正,芬兰人也转为路德教(Lutheranism).
唐太宗李世民老人家在魏征死后,伤心的说了大概‘以史为镜’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芬兰历史倒写得也是有趣。我慢慢翻译来罢。
好啦。开始~
第四章 历史
作为欧盟的一员,芬兰人说着不一样的乌拉尔语 (Uralic language,还有他们富含东方和北极元素的音乐、艺术绘画、文学和古文物,都将他们与其他成员国孤立开来——因此说芬兰是文化上的一匹孤狼并不过分。这种孤立在1939年苏联挑起事端,芬兰成为受害国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当时的大不列颠和美帝国将芬兰与苏联的对峙视为圣经中David (弱小的以色列国王) 与Goliath (壮硕的非利士勇士)的搏斗 (最终是David获胜,见wikipedia)。然而这些大帝国 (书中使用了英国由来的一个词Anglo-Saxon)的同情心并没有持续多久,之后他们就切断了对芬兰的后续援助。而自1917年独立以来与芬兰一直保持良好国家关系的德国和北欧各国邻居,在芬兰与苏联的后续对峙中也没有再提供任何帮助。在二战爆发三个月后的冬季战争中(也称苏芬战争),芬兰军事上一直孤立,但他们坚持抵抗了四个月,最终以划分10%的领土归苏联而告终。
纵观历史,芬兰的地位,她的同盟策略以及她令人捉摸不透的民族性格都难以定义。芬兰这匹孤狼的‘孤’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化追求上,还渗透在她的外交策略中,对待国内民族分裂的解决方法里,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以及其不断调整的经济策略当中。在政治,商业,工业领域,芬兰模式——与其邻国、同盟或敌对国不同——正在被成功的广泛应用。
史前黎明
芬兰史前期的记载很少,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在创世纪时 (the birth of Christ)一批从爱沙尼亚出发的狩猎人北漂到这片土地上。因为严重的风蚀和水灾,能够用于考古发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少之又少。
早起的芬兰居民并不团结,几千年来部落之间不停的为了权利和领土斗争。Karelians霸权了芬兰东部,Tavasians与其文化、语言不同,则占据了中部地区。而守在芬兰海湾(Gulf of Finland)沿海以及波斯尼亚海湾 (Gulf of Bothnia)的那部分芬兰人,他们比起前两个‘部落’,更容易受到来自南部和西部的西方文化影响。
但这种地区差异并未持续多久,因为所有这些地区的,包括之后的新住居民都说着乌拉尔语——现在普遍被认为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Finno-Ugric)。事实上,在12世纪瑞典东征以前,在芬兰的土地上没有任何一种印欧语系(Indo-European)(包括瑞典语)生根发芽过。
现在说到瑞典了,瑞典这个国家历史上对芬兰的影响不容小觑。瑞典在11世纪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反倒是常常对她烧杀掠夺一下的芬兰,更能算得上是二者中的强者。直到今天,在瑞典北部一些地区还是在讲芬兰语的。但是12世纪初期,瑞典开始发展成一股令人畏惧的中世纪(mediaeval)霸权力量。
东西之间
芬兰,这块介于Ladoga湖泊 (欧洲最大的湖泊)与波斯尼亚海湾之间的润泽又布满森林的土地,代表了12世纪的一种权利真空,而且也让她东西方的邻居想要觊觎开发。自公元800年开始的维京人远征(viking expansion--维京人属scandinavia人,是8-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的探险家、商人、强盗和武士), 这些人向北跨过芬兰海湾,植根到现在的俄罗斯,向南则远征至黑海。居住在芬兰领土上的芬兰人则渐渐的参与到这种移动当中。这些维京人在862年控制了俄罗斯的Novgorod,数年之后夺取了基辅(Kiev)。由于俄罗斯逐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其开始露出对西部土地的兴趣,因为那里有宗教联系(东正教),而且贸易往来亦很普遍。根据权利平衡原则,此时已经强大起来的瑞典人想要觊觎芬兰这片土地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12世纪早期的芬兰被夹在两大势力斗争当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在各种热战争、冷战时期——一直到1945年。事实上,芬兰人这种处理地理政治平衡的行为方式组成了这个国家历史的一大部分。
芬兰——瑞典王国之省
第一次瑞典军事远征发生于1155年,此次远征常被指做‘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与11世纪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战争有所区别,见wikipedia)。瑞典人在西南海岸线上取得的地位很难维持,东征以失败结束。在1238年瑞典人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他们的铁蹄踏到了内陆的Häme (芬兰南部)。1239年的第三次东征,他们到达了芬兰海湾的最末端,Viipuri (目前属俄罗斯境内,称作Vyborg),并且在那里建造了至今仍然矗立的堡垒。在Novgorod的俄罗斯人开始警觉,为了避免瑞典的突袭,他们从东部移至了Karelia. 当时使芬兰人有着更大认同、归属感的瑞典,‘赢得了整个芬兰民族’。 1323年的Pähkinäsaari条约 (常被称为,Nöteborg条约,瑞典当局与Novgorod当局为了界定边界而签的永久和平条约),第一次清楚的划分了芬兰的东部边界线,之前的13世纪这条线几乎一直在变动更改。1323年划定的边界线之后也在各种时期的战争中被一次次的划分过,但一直持续了600多年之久。事实上,瑞典人远至Viborg的东征将芬兰的发展庇护在了西方欧洲文化之下。虽然说之后的Russo-Byzantine文化亦在芬兰东部有印迹。
虽说芬兰成为瑞典王国的一个省,但她并没有被完全占领或者划分。芬兰人更像是共享国的另一个成员。越来越多的瑞典人定居在Ostrobothnia, Uusimaa,他们和当地说芬兰语的农民创造出了一种双语的西方式芬兰文化。第二个将芬兰稳固的庇护在西方文化之下的因素是基督教的普及。基督教从瑞典向东传播,被英格兰的biship henry带到芬兰。有七百多年历史的Turku大教堂在芬兰家庭祷告中排名第一位。贯穿中世界370年,芬兰人都属于罗马大教堂。许多东部的芬兰人依附于东正教。Uspenski东正教堂今日仍矗立在芬兰的海岸边。随着教派更正,芬兰人也转为路德教(Lutheranis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