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周耀辉的讲座,记住几句话
其实他太都市,其实他只是那个如今我能理解的某部分东西。说起来,simple同学一定比我更适合这场讲座。我看他,就像看见霓虹灯光,烟雨就算有些迷离,光束仍是生我的小镇不能散发而出的。
只是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大家吸了进来,让某部分的我们有了天花乱坠的颜色。92年他因为某些“浪漫的”或者是“负责的”原因去了荷兰,待了很多地方,最后或许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了。
我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爱旅游的人。我喜欢的应该是居住,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三两天对我来说就像搔痒痒一样没感觉,一个月也许才能让我看出篱笆门下玫瑰美。周耀辉走来走去,住在这里,也住在那里。有很多奶牛的安静的小地方,他呆了一年——“一年,最多了!”我偷偷地微笑,就是。我肯定做不了陶渊明。他又说,自己居住的地方,“要离电影院很近,交通要方便,这样可以容易地看到朋友。”好吧,我承认,我又忍不住笑了。我在想,这句话或许最能解释我为什么忙叨叨地一定要从安稳殷实的南京迁徙到北京这个庞大到不可自处的城市。电影院,或者别的;朋友,或者别的;精神导师,又或者是别的。
从小城镇出来的孩子,在城市里生活的时候,往往会有失去原乡的感受。那个安静的九点就暗哑了全县城的地方,你呆不久了。这个每次出门都以一个小时为最短路途的城市,你急忙地走,你缓慢地走,你挽着谁的肩膀走,你都未必能安适地以为迎面吹来的就真的是小春风。他说了一个感受,在北京,他需要十五分钟才能过马路。所以,我们的“右边,在15分钟之外”。你瞧,这一刻钟,欢欣的钟声已停,激动的呼吸也平复了,原先的憧憬和张力被时空稀释,我们始终离开别人,有15分钟的距离。
在这里,人们急不可耐地买房子,房子是个地标,一个家代表的安全感,在这个你渺小如沙的人生里,显得如此重要。大部分时候,人们都这样生活着。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或者我的四个小时,我去寻觅些什么——他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给你开辟一个新的土地”。是的,小小的土地。有人坐,有人站,有人瞧着你,有人茫然瞪着天花板,音乐从纸张、文字和话语里溢出来,我躲在某个角落,时常微笑,自成一体。
“这个城市,不太适于做陌生的事情。”这一句,我不同意啊。多么陌生,在今天之前,我没有来过这个咖啡店;在今天之前,我没有见过他和其他所有的70后80后的听众们;在今天之前,我也没有想到可以捕捉到他的某些话。我匆匆忙忙地,花两个小时赶路,再花两个小时坐在地上,我碰到的,是一个全然的陌生,却又是一个适于做的陌生。这陌生,是某一个新的“土地”,也是某一个“15分钟之外”,或者是某个霓虹在烟雨里挥洒出的乱坠天花雨。
这一场,有两个词我很想听,但是没有听到,一个叫做“青春”,一个叫做“欲望”。在曲与词的辗转里,青春不是UNCLE周对孩子们的一两句告诫,欲望也不是被迫回答与自然接近时的茫然。有时大哭,有时销魂蚀骨,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向世界说出对世界的要求”——那竟不是青春,不是欲望,而是了悟。
只是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大家吸了进来,让某部分的我们有了天花乱坠的颜色。92年他因为某些“浪漫的”或者是“负责的”原因去了荷兰,待了很多地方,最后或许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了。
我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爱旅游的人。我喜欢的应该是居住,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三两天对我来说就像搔痒痒一样没感觉,一个月也许才能让我看出篱笆门下玫瑰美。周耀辉走来走去,住在这里,也住在那里。有很多奶牛的安静的小地方,他呆了一年——“一年,最多了!”我偷偷地微笑,就是。我肯定做不了陶渊明。他又说,自己居住的地方,“要离电影院很近,交通要方便,这样可以容易地看到朋友。”好吧,我承认,我又忍不住笑了。我在想,这句话或许最能解释我为什么忙叨叨地一定要从安稳殷实的南京迁徙到北京这个庞大到不可自处的城市。电影院,或者别的;朋友,或者别的;精神导师,又或者是别的。
从小城镇出来的孩子,在城市里生活的时候,往往会有失去原乡的感受。那个安静的九点就暗哑了全县城的地方,你呆不久了。这个每次出门都以一个小时为最短路途的城市,你急忙地走,你缓慢地走,你挽着谁的肩膀走,你都未必能安适地以为迎面吹来的就真的是小春风。他说了一个感受,在北京,他需要十五分钟才能过马路。所以,我们的“右边,在15分钟之外”。你瞧,这一刻钟,欢欣的钟声已停,激动的呼吸也平复了,原先的憧憬和张力被时空稀释,我们始终离开别人,有15分钟的距离。
在这里,人们急不可耐地买房子,房子是个地标,一个家代表的安全感,在这个你渺小如沙的人生里,显得如此重要。大部分时候,人们都这样生活着。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或者我的四个小时,我去寻觅些什么——他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给你开辟一个新的土地”。是的,小小的土地。有人坐,有人站,有人瞧着你,有人茫然瞪着天花板,音乐从纸张、文字和话语里溢出来,我躲在某个角落,时常微笑,自成一体。
“这个城市,不太适于做陌生的事情。”这一句,我不同意啊。多么陌生,在今天之前,我没有来过这个咖啡店;在今天之前,我没有见过他和其他所有的70后80后的听众们;在今天之前,我也没有想到可以捕捉到他的某些话。我匆匆忙忙地,花两个小时赶路,再花两个小时坐在地上,我碰到的,是一个全然的陌生,却又是一个适于做的陌生。这陌生,是某一个新的“土地”,也是某一个“15分钟之外”,或者是某个霓虹在烟雨里挥洒出的乱坠天花雨。
这一场,有两个词我很想听,但是没有听到,一个叫做“青春”,一个叫做“欲望”。在曲与词的辗转里,青春不是UNCLE周对孩子们的一两句告诫,欲望也不是被迫回答与自然接近时的茫然。有时大哭,有时销魂蚀骨,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向世界说出对世界的要求”——那竟不是青春,不是欲望,而是了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