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缘
在书话中呆到一定年头了,必然知道孔夫子旧书网。那时候开始读易经,虽然孔夫子自己曾经说过50之前不合适学易,但是那时候还是贪心,于是去找入门书籍看,图书馆固然可以借到,然我素来不喜电子版,每日只喜欢摩挲书页的那种快意和贪婪。于是当时每日都常蹲点看有人贴出旧书单来交易转让,便扑了上去。彼时跟人交易,完全都是一种信任,书友也不过是将自己名字地址写的坦坦荡荡,银行账户也贴出来,此时尚未有支付宝交易的习惯,都是先行银行汇款,然后店主一旦收到,便挂号寄出。对于我来说,当时这个交易板块的存在,真正是善莫大焉。
还记得当时深圳有位书友,他贴出来的旧书单子大约有五十多册,说是随缘赠人。我其实去到已经晚了,仍是希望能赠予于我,因其中有不少旧医书之故。书友也慷慨,跟前面预定之人商量,说不若给我,因我学医之故,为此,近三十本书都倒贴了邮费寄过来。我大感不妥,说我来寄邮费吧,他却说,不必了, 才几多钱。为此留了他的电话,每年发短信表示问候,感谢当时的一书之缘。
也不是没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我求一本辞典,版本、出版社都写的清楚,发帖求书之后,有人联系,品相大都一般。后有一个人主动联系我,要的价格却比我预象中要少。当时只觉得大喜,到手看书才明白,原来是该辞典的缩略版,真是无话可说。
有次有人曰将行,家中书籍众多,将赠有缘者,一本2-5元不等。我大喜,一看同城,直接拨电话过去。说我立刻前往取书。当夜赶去,转了三趟车,大约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收罗的书太多,回来没有力气再辗转,于是打车一路直回,打车费已经远超书费。然而还是兴奋莫名,当夜真是翻书可谓喜欲狂。但当时匆忙,某只带了一本书的上册,于是约定某日再到她单位取下册。然而这一拖竟是半月有余,先是她出差,后是我忙碌。每日念叨着这书不会被扫地出门了吧,一直到下册到手,才终于安稳心思。
说起来有趣,当时我曾求师门一书,各路书友纷纷表示无能无力。我也渐渐忘却了,然某日有人跟贴,说曾见到此书,可以帮我购买,大喜。之后联系寄的书来,一直感激于心。经年过去,某日跟师门网上聊天,有个小师侄突然给我发短信,问我是否在某论坛也是这个ID名字?我然之,她才笑说,当年曾经给我寄过那套书,然而寄出之后却也就淡然了,想不到现在还要反复揣摩这套书。早知如此,当年何不就此入了师门?彼此大笑。世间兜兜转转,怎一个缘字了得?
后来就惯上孔夫子到处收罗旧书,网站建立起来后,可以比价,可以聊天。我记得布衣书局最开始创建的时候,是一个爱书的老师,因为爱书所以才坚持以书为营生。在网上我曾与他们做过不少交易。代价是历年搬家,我都不得不花大价钱将书一箱箱的送回老家。面对浩瀚书海,有时候是征服欲,有时候是占有欲。我还记得我当年第一笔奖学金买就的中外古典名著,并没有读进几章节。只是后来在家困顿之时,无意翻书,这个时候,书中情节暗合心境,连夜读完呼啸山庄。推的窗来,大地一片白茫茫,也真是干净。
到北京游玩那一次,我一直跟朋友念叨着说,我要去潘家园走一趟,要去布衣书局走一趟。到了潘家园,却早就被那北京的夏日晒的即将中暑,寥寥翻过去,有些中意,有些却毫无头绪,跟网上搜书感觉完全不同,须得大海捞针的精神、火里辨金的眼力劲,而我,无疑是缺乏的,于是好不容易找到布衣书局所在场所。现在我都已经忘记了那个书局的地址了。只记得推开门来,一室阴凉,满屋书香。心立刻沉静了几分。有小桌子,有舒服的懒椅,我和朋友各据一椅,堂而皇之的窝在那里,看了一个下午的书。临走时结账,伙计说,可有ID名?可以打折,想了想,摇头,怎好意思再省掉一个下午的茶水费?
香港的书店和书局也还是有,但是鉴于铺面租金昂贵,旺角一带有楼上书店的说法,大部分的书店都在二楼,为节约租金之故。有时候偶尔抬望眼,才发现局促的招牌。夜间更甚,霓虹灯下几不能辨。友人目前居台湾,不停的抱怨说, 台湾的旧书便宜甚多,远比孔夫子旧书网实惠。可惜不能带到大陆,进行贩卖,不然一则进行文化交流,二则打击目前日益上涨的物价,真可谓一举两得。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城市化的通病吧。有时候想想,自己掏钱买一套书,最奢侈的时候也不过是大概700多一套,然而自己一套衣服超过700的可不少,不禁战战兢兢,可见我其实不过并非一个真正的爱书者吧,也不过就有些旧书缘而已。
还记得当时深圳有位书友,他贴出来的旧书单子大约有五十多册,说是随缘赠人。我其实去到已经晚了,仍是希望能赠予于我,因其中有不少旧医书之故。书友也慷慨,跟前面预定之人商量,说不若给我,因我学医之故,为此,近三十本书都倒贴了邮费寄过来。我大感不妥,说我来寄邮费吧,他却说,不必了, 才几多钱。为此留了他的电话,每年发短信表示问候,感谢当时的一书之缘。
也不是没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我求一本辞典,版本、出版社都写的清楚,发帖求书之后,有人联系,品相大都一般。后有一个人主动联系我,要的价格却比我预象中要少。当时只觉得大喜,到手看书才明白,原来是该辞典的缩略版,真是无话可说。
有次有人曰将行,家中书籍众多,将赠有缘者,一本2-5元不等。我大喜,一看同城,直接拨电话过去。说我立刻前往取书。当夜赶去,转了三趟车,大约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收罗的书太多,回来没有力气再辗转,于是打车一路直回,打车费已经远超书费。然而还是兴奋莫名,当夜真是翻书可谓喜欲狂。但当时匆忙,某只带了一本书的上册,于是约定某日再到她单位取下册。然而这一拖竟是半月有余,先是她出差,后是我忙碌。每日念叨着这书不会被扫地出门了吧,一直到下册到手,才终于安稳心思。
说起来有趣,当时我曾求师门一书,各路书友纷纷表示无能无力。我也渐渐忘却了,然某日有人跟贴,说曾见到此书,可以帮我购买,大喜。之后联系寄的书来,一直感激于心。经年过去,某日跟师门网上聊天,有个小师侄突然给我发短信,问我是否在某论坛也是这个ID名字?我然之,她才笑说,当年曾经给我寄过那套书,然而寄出之后却也就淡然了,想不到现在还要反复揣摩这套书。早知如此,当年何不就此入了师门?彼此大笑。世间兜兜转转,怎一个缘字了得?
后来就惯上孔夫子到处收罗旧书,网站建立起来后,可以比价,可以聊天。我记得布衣书局最开始创建的时候,是一个爱书的老师,因为爱书所以才坚持以书为营生。在网上我曾与他们做过不少交易。代价是历年搬家,我都不得不花大价钱将书一箱箱的送回老家。面对浩瀚书海,有时候是征服欲,有时候是占有欲。我还记得我当年第一笔奖学金买就的中外古典名著,并没有读进几章节。只是后来在家困顿之时,无意翻书,这个时候,书中情节暗合心境,连夜读完呼啸山庄。推的窗来,大地一片白茫茫,也真是干净。
到北京游玩那一次,我一直跟朋友念叨着说,我要去潘家园走一趟,要去布衣书局走一趟。到了潘家园,却早就被那北京的夏日晒的即将中暑,寥寥翻过去,有些中意,有些却毫无头绪,跟网上搜书感觉完全不同,须得大海捞针的精神、火里辨金的眼力劲,而我,无疑是缺乏的,于是好不容易找到布衣书局所在场所。现在我都已经忘记了那个书局的地址了。只记得推开门来,一室阴凉,满屋书香。心立刻沉静了几分。有小桌子,有舒服的懒椅,我和朋友各据一椅,堂而皇之的窝在那里,看了一个下午的书。临走时结账,伙计说,可有ID名?可以打折,想了想,摇头,怎好意思再省掉一个下午的茶水费?
香港的书店和书局也还是有,但是鉴于铺面租金昂贵,旺角一带有楼上书店的说法,大部分的书店都在二楼,为节约租金之故。有时候偶尔抬望眼,才发现局促的招牌。夜间更甚,霓虹灯下几不能辨。友人目前居台湾,不停的抱怨说, 台湾的旧书便宜甚多,远比孔夫子旧书网实惠。可惜不能带到大陆,进行贩卖,不然一则进行文化交流,二则打击目前日益上涨的物价,真可谓一举两得。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城市化的通病吧。有时候想想,自己掏钱买一套书,最奢侈的时候也不过是大概700多一套,然而自己一套衣服超过700的可不少,不禁战战兢兢,可见我其实不过并非一个真正的爱书者吧,也不过就有些旧书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