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五部都是台。
一直想要记录清新风格的小品们。不论是富有争议的《艋舺》、振奋人心的《鸡排英雄》、明亮温馨的《第36个故事》、浪漫唯美的《一页台北》,他们都是我的心头好。翻开自己豆瓣上的电影条目,连着五部都是台湾的作品,好像这股清风,弥漫其中,看着小人物的嬉笑怒骂,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比起做作的大导演宏篇巨作,更欣赏这样浸润了文化,描写了故事,又久久地在心中播撒了爱的种子的小影片。
《艋舺》讲述了一群少年从脱离校园到踏上黑帮夜路的一系列关于信仰的蜕变。他们中有人是老大的儿子,生来就是大佬命;有人智慧超群,却一心只想做老大的兄弟;也有人生来平庸,却把信仰看得重于一切。我不是很懂他们的一些语言与逻辑,但我深深地被那些用血换来的友谊所感染,所打动。一只溜溜球,一把吉他,一瓶啤酒,一脸不满足。他们亦有自己的梦,主人公用一张从日本寄来的明信片维系了对父亲的思念,却不知生父就是仇敌帮派的老大。而当发现结拜的兄弟最终成为了杀死帮派老大的叛徒,张开双手,用最后的拥抱来见证彼此间早已浓得化不开的友谊,就像血染红的樱花,四下飘散的,其实就是对信仰的执着。是友情把他们带出校园,在刀剑横飞中寻找人生的一点点意义。而片中与主人公相恋的纯真妓女,并不知已倒在血樱花里的主人公生死未卜,却听着他留下的随身听,笑着期待重逢被赎那一天的到来。小人物也许是无力的,但可贵的就是因着希望而活下去的坚持和勇气,展现了生活现实另一面的美好。
《鸡排英雄》又是一曲平民与权势抗争的悲喜交错的赞歌。同样是市井的小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生活压力,仅靠夜市摆摊来维持生计,却活得积极又有骨气。良心摆摊,热情待客,生意也算兴隆。谁知遭暗中官商勾结,该片夜市土地要被强行“都更”。原先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听说过“城市都更”这个词,也就不陌生了。都更大致就是类同都市更新的意思吧,好比上海的旧区改造。也就是说,由于利益冲突,这群平民的唯一生计将无法继续。就在这一时刻,主角们奋力抗争。议员最终也念记旧情,幡然醒悟,保留了夜市。应该说,小人物的悲欢是相似的,却又因为那股不服输的气概,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生活的生机与价值。当议员慷慨激昂地发表关于都更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好的言辞时,联想起议员也是出身夜市,不难想见,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其人性的闪光点。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大恶之人对自己的亲人总是关怀备至的。所以议员最终选择了大家的利,而放下了一己私心。而看到这样的结局总是会心里踏实了不少。
《第36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经营咖啡店的姐妹,在自己的店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把开张时友人送来的无用之物都换走,并收获客人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旅途见闻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妹妹换到了自己心爱的休旅车,姐姐换到了周游世界的机票,开始了自己的第36个故事。当一开始对妹妹以物易物奇怪做法很不认同的姐姐意识到对方是为了实现两人的梦想时,心结解开的两人都向梦想更迈进了一步。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即是如此。疲于去算计、衡量“物”与“物”间的等量代换,却与初衷越来越远。只有放下戒备,用真诚的心,彼此交流,分享生活的所得,才能留驻更多美好的回忆,也会鼓舞更多人寻到交换的真正价值。
关于《一页台北》,就要比帮派、夜市清新多了。男女主人公阴差阳错地在代表了台湾文化的诚品书店相识,共同度过了有惊无险的台北一夜,逐渐互生好感,抛弃过往悲伤的回忆,选择留在台北,翻开属于两人新的一页。要从演技来评析,实在称不上娴熟,故事也过于简单,甚至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那份真诚追求的美好情感却成为了影片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尤其是那首曲调轻柔的主题曲:
“为什麼
这个晚上迟到 两三分钟
我在这里等著 每天等著
你发现没有
我看过
你手里拿著的 常常看的
好像让你变得 有点快乐
我也要快乐
也许今天
靠近一点
如果可能 以后变成我们
想得我都笑了
算了 反正你又走了(反正你又走远了)
我听说
我经过你身边 听你在说
你想去的巴黎 (是)谁的巴黎
但我在这里
为什麼
你离开了之后 我会寂寞
其实这种感觉 也很不错
等你发现我”
其实拍摄电影的初衷也往往与导演的生平经历所思所想分不开。《一页台北》的导演陈俊霖从小在美国长大,八年前来到台湾生活后,就爱上了台北这座城市。他对于台湾人都想要出国留学或生活甚为不解,因此计划要用自己的影片反映台北之美,让大家跟他一同爱上这座富有文化与魅力的城市。离开或是留下,还是从来没有用心感受身边美好的人与事?很多时候缘分就是这样。选择留守伤心的过去还是打开理想的未来,都只有一步之遥。在平静的午后,看小人物的生活,更走进了台湾的都市生活。总觉得台湾人会活得更自在,更快活。半晌,突然一个奇怪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一群艋舺的角头啃着鸡排,和夜市的摊主们打着招呼,远处走来台北一页的男女主人公苏希与小凯,他们走进姐妹俩的咖啡屋,带领众人跳起康乐舞......
《艋舺》讲述了一群少年从脱离校园到踏上黑帮夜路的一系列关于信仰的蜕变。他们中有人是老大的儿子,生来就是大佬命;有人智慧超群,却一心只想做老大的兄弟;也有人生来平庸,却把信仰看得重于一切。我不是很懂他们的一些语言与逻辑,但我深深地被那些用血换来的友谊所感染,所打动。一只溜溜球,一把吉他,一瓶啤酒,一脸不满足。他们亦有自己的梦,主人公用一张从日本寄来的明信片维系了对父亲的思念,却不知生父就是仇敌帮派的老大。而当发现结拜的兄弟最终成为了杀死帮派老大的叛徒,张开双手,用最后的拥抱来见证彼此间早已浓得化不开的友谊,就像血染红的樱花,四下飘散的,其实就是对信仰的执着。是友情把他们带出校园,在刀剑横飞中寻找人生的一点点意义。而片中与主人公相恋的纯真妓女,并不知已倒在血樱花里的主人公生死未卜,却听着他留下的随身听,笑着期待重逢被赎那一天的到来。小人物也许是无力的,但可贵的就是因着希望而活下去的坚持和勇气,展现了生活现实另一面的美好。
《鸡排英雄》又是一曲平民与权势抗争的悲喜交错的赞歌。同样是市井的小人物,虽然各有各的生活压力,仅靠夜市摆摊来维持生计,却活得积极又有骨气。良心摆摊,热情待客,生意也算兴隆。谁知遭暗中官商勾结,该片夜市土地要被强行“都更”。原先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听说过“城市都更”这个词,也就不陌生了。都更大致就是类同都市更新的意思吧,好比上海的旧区改造。也就是说,由于利益冲突,这群平民的唯一生计将无法继续。就在这一时刻,主角们奋力抗争。议员最终也念记旧情,幡然醒悟,保留了夜市。应该说,小人物的悲欢是相似的,却又因为那股不服输的气概,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生活的生机与价值。当议员慷慨激昂地发表关于都更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好的言辞时,联想起议员也是出身夜市,不难想见,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其人性的闪光点。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大恶之人对自己的亲人总是关怀备至的。所以议员最终选择了大家的利,而放下了一己私心。而看到这样的结局总是会心里踏实了不少。
《第36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经营咖啡店的姐妹,在自己的店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把开张时友人送来的无用之物都换走,并收获客人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旅途见闻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妹妹换到了自己心爱的休旅车,姐姐换到了周游世界的机票,开始了自己的第36个故事。当一开始对妹妹以物易物奇怪做法很不认同的姐姐意识到对方是为了实现两人的梦想时,心结解开的两人都向梦想更迈进了一步。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即是如此。疲于去算计、衡量“物”与“物”间的等量代换,却与初衷越来越远。只有放下戒备,用真诚的心,彼此交流,分享生活的所得,才能留驻更多美好的回忆,也会鼓舞更多人寻到交换的真正价值。
关于《一页台北》,就要比帮派、夜市清新多了。男女主人公阴差阳错地在代表了台湾文化的诚品书店相识,共同度过了有惊无险的台北一夜,逐渐互生好感,抛弃过往悲伤的回忆,选择留在台北,翻开属于两人新的一页。要从演技来评析,实在称不上娴熟,故事也过于简单,甚至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那份真诚追求的美好情感却成为了影片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尤其是那首曲调轻柔的主题曲:
“为什麼
这个晚上迟到 两三分钟
我在这里等著 每天等著
你发现没有
我看过
你手里拿著的 常常看的
好像让你变得 有点快乐
我也要快乐
也许今天
靠近一点
如果可能 以后变成我们
想得我都笑了
算了 反正你又走了(反正你又走远了)
我听说
我经过你身边 听你在说
你想去的巴黎 (是)谁的巴黎
但我在这里
为什麼
你离开了之后 我会寂寞
其实这种感觉 也很不错
等你发现我”
其实拍摄电影的初衷也往往与导演的生平经历所思所想分不开。《一页台北》的导演陈俊霖从小在美国长大,八年前来到台湾生活后,就爱上了台北这座城市。他对于台湾人都想要出国留学或生活甚为不解,因此计划要用自己的影片反映台北之美,让大家跟他一同爱上这座富有文化与魅力的城市。离开或是留下,还是从来没有用心感受身边美好的人与事?很多时候缘分就是这样。选择留守伤心的过去还是打开理想的未来,都只有一步之遥。在平静的午后,看小人物的生活,更走进了台湾的都市生活。总觉得台湾人会活得更自在,更快活。半晌,突然一个奇怪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一群艋舺的角头啃着鸡排,和夜市的摊主们打着招呼,远处走来台北一页的男女主人公苏希与小凯,他们走进姐妹俩的咖啡屋,带领众人跳起康乐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