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法国的哲学咖啡馆。 何时轮到中国呢?
浪漫的法国人为何喜欢哲学思考
(2007-06-18 07:43:51)
转载
标签:
法国
哲学
高考
浪漫
思考
分类: 法兰东西
浪漫的法国人为何喜欢哲学思考
单品摩卡网友读了“见识一下法国高考作文题”一文留言说:“我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竟会如此热爱‘哲学思考’? ”先给各位看一幅关于法国中学生哲学考试的漫画,画面上老师正在念考题:“评论齐达内最近的一个感悟:即使是一无所知也可以努力向上”。
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已经是十九世纪以来的惯例了。而且不论是文科(文学、经济、社会)还是理科考生都必考的科目,只是理科考生的哲学成绩在总分中占得比重小一些。所以法国每个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迪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这些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回到单品摩卡网友的问题:“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竟会如此热爱‘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
1楼
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法国人为什么这么能“侃”呢?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迪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再者,他们人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上哲学课和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
在法国,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科、经济科或者理工科。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每年六月份举行全国性的中学毕业会考,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只要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就可以上大学。按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惯例,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也是考生们最怵的考试科目就是哲学。每年大考之前,法国市场上虽然见不到“脑黄金”、“忘不了”之类的健脑补品,但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还是相当热销。
近年来因特网上也出现了不少面对高中毕业生的网站,用多媒体和动态的方式辅导哲学,更受考生青睐。有一个自命为“我爱哲学”的网站,出了这样一个模拟考题:“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按该网站的指导,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展开论述,至少写上十几页纸。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自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平时多做几道这样刁钻古怪的题,到真上考场的时候就踏实多了。有一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包括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学得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
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二百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
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
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人如此热衷于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正相反,哲学的思考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一位哲学咖啡馆的参加者在讨论关于“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
翟华的blog《东方文化西方语》http://blog.sina.com.cn/zhaihua
转载、约稿请电邮 huazhai@yahoo.com
(2007-06-18 07:43:51)
转载
标签:
法国
哲学
高考
浪漫
思考
分类: 法兰东西
浪漫的法国人为何喜欢哲学思考
单品摩卡网友读了“见识一下法国高考作文题”一文留言说:“我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竟会如此热爱‘哲学思考’? ”先给各位看一幅关于法国中学生哲学考试的漫画,画面上老师正在念考题:“评论齐达内最近的一个感悟:即使是一无所知也可以努力向上”。
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已经是十九世纪以来的惯例了。而且不论是文科(文学、经济、社会)还是理科考生都必考的科目,只是理科考生的哲学成绩在总分中占得比重小一些。所以法国每个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迪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这些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回到单品摩卡网友的问题:“为什么骨子里那么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竟会如此热爱‘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
1楼
法国各个电视台每天都有现场直播的清谈节目,请来的不论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讨论题目是谈天还是说地,嘉宾们都争相发言,而且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频频作手势要他们适时打住。
法国人为什么这么能“侃”呢?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迪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再者,他们人人都在中学时代都有上哲学课和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
在法国,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科、经济科或者理工科。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每年六月份举行全国性的中学毕业会考,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只要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就可以上大学。按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惯例,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也是考生们最怵的考试科目就是哲学。每年大考之前,法国市场上虽然见不到“脑黄金”、“忘不了”之类的健脑补品,但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还是相当热销。
近年来因特网上也出现了不少面对高中毕业生的网站,用多媒体和动态的方式辅导哲学,更受考生青睐。有一个自命为“我爱哲学”的网站,出了这样一个模拟考题:“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按该网站的指导,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展开论述,至少写上十几页纸。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自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平时多做几道这样刁钻古怪的题,到真上考场的时候就踏实多了。有一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包括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法国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学习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学得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
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二百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
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
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人如此热衷于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正相反,哲学的思考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一位哲学咖啡馆的参加者在讨论关于“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
翟华的blog《东方文化西方语》http://blog.sina.com.cn/zhaihua
转载、约稿请电邮 huazhai@yahoo.com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