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博物馆陈列文本(征求意见稿)
作者:叶茂林
(序厅)
黄河悲歌
很久很久以前,天荒地老的西部高原,在黄河边的这个史前村落里,先民们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突然,不祥的征兆从远处传来,他们还在疑惑和惊恐中,而灾害的魔掌便铺天盖地顷刻降临,地动山摇,大河咆哮,灾祸将人们吞没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曾经宁静的生活从此打破。地震、洪水,接踵而至。一些人幸运逃离,另一些人则永远埋没地下,与灾难一同定格在被覆盖的地层中。
新千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民和县博物馆的专家们,不断奔赴今天的喇家村,用手铲,一点一点揭露并唤醒了沉睡四千年的史前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一个个惊人的发现陆续面世,向世人展示了喇家遗址神秘的远古地下谜案。
本馆保护和陈列的是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的一部分灾难现场,在这四座古代房址里保留的姿态形状各异的23具遗骸,无声述说着已尘封四千年的惨烈灾象和感人的故事。
它是一曲悲歌,唱响黄河的哀思,也在歌颂千年人性之美与爱;它是一组雕塑,重现了灾变场景,也昭示今人居安思危,防灾减灾。它还是一页文明史册,让我们以史为鉴。
请看喇家遗址史前灾难留下的《黄河悲歌》。
(展厅)
黄河悲歌
第一部分 喇家遗址概说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民和县官亭小盆地黄河北岸,是一处面积约40万平方米,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遗址。喇家遗址早在1981年调查发现,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喇家遗址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喇家遗址内涵丰富,尤以罕见的灾难遗迹而闻名,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大地震和大洪水等多重灾难,揭示了四千年前,先地震,后洪水,接踵而至的灾害,把史前聚落彻底摧毁的灾变过程,直观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喇家遗址揭示的史前灾难,或许印证了远古洪水的传说,也明确反映了历史上多变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这些灾难遗存,是考古学的特殊发现,其科学意义更远远超出考古学范畴,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契机,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齐家文化是这个区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喇家遗址为探索黄河上游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及四千年前后的环境变化,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上游官亭盆地,被称为三川地区,现为土族聚居。盆地内是海拔1800米左右的黄河阶地。黄河自西向东穿过盆地,西出积石峡、东入寺沟峡。南岸是甘肃积石山县。盆地周围是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地。
喇家遗址分布和埋藏于黄河北岸二级阶地的喇家村地下。季节性的吕家沟从北至南流至喇家村,转折绕村而过,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吕家沟将喇家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按照考古发掘先后地点,考古学家把喇家遗址不同的发掘地点编号为不同的发掘区,已编号了十几个区。不过也可简单地把喇家遗址分为北、东、西三个大区。吕家沟北部台地,属上喇家村,为遗址的北区,均为农田,征集的大型石磬(现存青海省博物馆),即出土此区域;沟南部为下喇家村,村庄全部座落在遗址之上,又可分为东、西两区,发掘主要是在村庄东、西两端的农田,也有少数发掘选择在村子中间的空地。本博物馆即位于遗址东区的东北角。
第二部分 历年考古发现
喇家遗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课题的发掘项目,自1999至2007年历经9年的发掘,取得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历年来的重要发现主要有:
1999年
——开始试掘,发现了宽大壕沟和1号房址(F1),发现了玉器;发现残存的马家窑文化灰坑,出土不少彩陶片。
2000年
——正式发掘,发现3号、4号、7号房址(F3、F4、F7),清理许多人骨,首次揭示出史前灾难现场;再次发现了壕沟,喇家遗址可能是拥有宽大环壕的大型史前聚落。
——多学科考察研究,发现黄河大洪水证据。
2001年
——发掘10号房址(F10),再揭灾难现场并在发掘中获得灾难发生的地层叠压关系。
——新发现小广场和广场上的奠基坑、杀祭坑、埋藏坑等遗迹。
——发现保存较完整的15号房址(F15),证实窑洞式建筑,推断喇家遗址房址以窑洞为主。
——新发现确认房址内的壁炉并判断可能是食物烤炉。
——多学科考察研究,发现地震灾害的证据,初步解开喇家遗址灾难之谜。
2002年
——扩大发掘小广场,发现广场上的地面建筑,保留清晰排列的柱洞,其中一座为9个柱洞,推测为“干栏式”建筑,是史前北方黄土地带首次发现。
——另一座地面建筑有12个柱洞,散布许多各类遗物;发现一倒扣陶碗里保留面条状遗存,后经科学鉴定,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面条实物。
——新发现广场上的土台及祭祀性质的墓葬。
2003年
——继续扩大发掘土台,确认土台为人工堆筑的祭坛;祭坛顶上发现高规格墓葬,随葬较多玉器。
2004年
——开始发掘遗址西区,西北角台地上发现窑洞式建筑群;又发现地震灾难中的人骨;再发现砂脉和喷砂,进一步证实地震现象;表明东、西两区遗存相同。
2005年
——西区扩大发掘,发现窑洞式建筑新格局;新发现窖穴坑,出土许多窖藏文物。
——开始试探发掘遗址北区(上喇家台地),同样发现齐家文化灾难遗迹。
——在北区新发现辛店文化墓葬群。
2006年
——继续北区发掘,尝试性探寻被洪水地层覆盖的疑似史前旱作农业耕地,是考古学首次对这种遗迹的试探性发掘,取得初步进展和一些初步认识。
2007年
——继续北区发掘,新发现一批齐家文化儿童墓葬,判断为祭祀性墓葬;发现土块垒砌的土墙,怀疑可能是又一座土台的遗迹。
——发现齐家文化房址打破洪水红土堆积,表明洪水现象较之前认识的更复杂,提出多学科研究新问题和新资料。
——获得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及辛店文化较完整的地层堆积,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项,大规模采样,拟作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提高喇家遗址年代学的精确性。
至2007年止,喇家遗址发掘暂告一段落。然后整理考古资料,编写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今后仍将继续考古发掘,以配合遗址保护和展开课题研究。如何保护好喇家遗址,是面临的更严峻任务。
第三部分 重要发现简介
喇家遗址许多考古发现,都是此前齐家文化没有过的。这些新发现不仅是突破,也彰显了文化发展高度和文明化的进程。这里把喇家遗址一些重要发现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1、灾难现场
广义的灾难现场,喇家遗址有很多。狭义的灾难现场,特指埋藏了灾难死亡人骨的房址。目前考古发现的有灾难死亡人骨的房址共5座,占已发现同时期房址的约五分之一。它们是F3、F4、F7、F10、F23,共清理出25个人的尸骨。其中F23位于遗址西区,是一个男人保护一个小孩,整个人骨姿势扭曲异常,而最奇特的是这个小孩嘴上还叼着饮水的小陶杯。
另外的4座保留人骨的房址,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陈列馆里展览的现场。您一定感受到了灾难场景那强烈的震撼力。发生灾难的瞬间,他们有爱,处处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请各位留意观察他们的异常人骨姿势及相互间的举动,去感触四千年前先民在大地震中表现出的人间情怀。
2、壕沟
喇家遗址壕沟是1999年试掘中的发现,在村庄中偏南的一个晒场上发掘出了清晰的壕沟遗迹。尔后2000年发掘本馆的房址时,又在北边发现壕沟的另一段。2001年发掘小广场,在解剖广场硬面时,其下有类似壕沟的堆积,为保留广场地面,没有追踪扩大发掘,此段壕沟未被确定。
在对遗址进行的大面积钻探中,钻探效果并不好,所以,也没有获得钻探资料把壕沟延伸连接起来。壕沟究竟是怎样形成环壕,至今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家正在试验使用科技物探方法来寻求解决。
目前所知,壕沟宽约10余米,深达3~4米,底部发现有淤泥和水淤痕迹。并且在遗址后期,壕沟废弃不再使用了,沟中堆填了大量齐家文化的堆积物,说明壕沟属于遗址的前期。由此反映喇家遗址有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可能从血缘社会在向地缘社会发展。
3、窑洞及建筑格局
喇家遗址已发掘清理30余座房址,大多数只保留了房址下面部分,上部结构基本不存。过去常认为是半地穴房址。但喇家遗址幸运发现了保存相对较好的房址,如F15,保存高度可达2.5米,直观就可判断当属窑洞。据此推测其他房址可能都类似窑洞式建筑。
窑洞建筑必有一定地形的布局方式。在喇家遗址就发现了至少两种窑洞建筑格局:在遗址东区,现在本馆保存的这些房址,呈东西向一排,位于台地北侧边缘,门道均朝北;另有台地西南侧缘的4座房址,呈南北一排,门道皆向西(包括保存好的F15)。这两排房址利用黄土断崖开凿窑洞,房址都背向中心位置,有独特的聚落形态特征和规律。
另一格局是在遗址西区,是天井式或沟槽式窑洞布局。可能不同区域间有不同的格局,或是依地形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4、壁炉
喇家遗址房址中发现较多的壁炉,并与火塘同时使用。发现壁炉的房址约在保存较好的房址中超过了一半的数量,还有散落的残毁壁炉的石构件随处可见。表明壁炉在喇家遗址是较普遍的现象。
这些壁炉依墙壁或墙角而建,使用石板将炉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为使用空间,即烘烤室,石板面都较干净平整。石板下面是烧火空间,即炉膛。石板下被火烧成黑色,集满烟炱。炉膛堆积着烧灰,有硬结,有的支着大砾石。从壁炉构造看,它应是一种壁式烤炉。
中国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火塘或灶坑。一般在房址中间呈平面结构,这是从旧石器时代火堆发展而来,一直延续到很晚的时代,现在有的民族还有这个传统。壁炉则可能是西方文化传统,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5、小广场
小广场位于遗址东南台地(第Ⅴ区)中间,揭露面积近百平方米,估计范围还要更大些。广场的硬土地面,系人工踩踏而成,又遭地震破坏,有褶皱和起伏断裂。在广场上还清理出来有奠基坑、杀祭坑、埋藏坑及两座地面建筑。
广场的北边,发现人工的土台祭坛,顶上有高规格墓葬。祭坛低处发现一些祭祀或陪葬的墓葬。让人不解的是,该广场在遗址的东南边缘,而不是中心位置。一般认为广场是聚落的中心。故推测它只是小区域的小广场,为次中心。喇家遗址中心位置或许还有待发现的中心广场。
6、特殊地面建筑(F20-F21)
两座地面建筑在小广场东南角,非窑洞式房屋说明建筑形式上有显著区别。两个地面建筑相距约2米,门不详。均正方向,柱洞排列有序,直径约20厘米,深约40厘米。
20号房址有3排12个柱洞,地面散布有大量的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漆器痕迹等。外侧还有一储物大窖穴。发现的面条就出土在这个房址的地面上。
21号房址,有3排9个柱洞,没有硬面和活动痕迹,也没有遗物,故推测是干栏式高台建筑,是特殊的重要建筑,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社”或“明堂”类礼仪性建筑遗迹。
7、祭坛和高等级墓葬
小广场北面还发现有高于广场2米左右的人工土台。利用了黄土高地,再经人工堆筑而成。顶部以下缓坡延伸,坡面上有灰坑,有的堆积大量灰烬,有的堆积许多石头;土台硬面有的被烧烤过,可能与祭祀相关。
土台顶部中间有座特殊墓葬(M17),墓口呈“回”字形双重开口,下面是长方形竖穴土坑,正北方向,长2.3、宽0.7、深1.5米;上面的套口接近方形,南北长2.8、宽2.5、深0.4米。填土为红土与黄土相叠,填土中有规律地放置玉器或玉料。
墓主为男性,45~50岁,有木棺,头向北,仰身直肢。身上随葬玉器,有玉璧2、玉管2、玉环1、玉纺轮(小璧)1件,均堆置在头颈部,足端另有玉凿1件。全墓共出土15件玉器和1件猪下颌骨,没有其他随葬品。墓葬考究,规格高,较多玉器,身份明显特殊。可以认为这是学者们所称的“唯玉为葬”在齐家文化的实例。
土台较低处曾发掘10余座墓葬,无明显分布规律,儿童小坑墓与成人土坑墓混在一起,还有用途不明的小坑。它们不是氏族公共墓地,而是祭祀性的墓葬或陪葬。
土台上多层硬面说明经多次加工或修补,频繁使用。种种迹象显示,广场上的这个土台是祭祀活动的祭坛。有些祭祀的墓葬,就是广场仪式活动的一部分。
8、面条
2002年冬,在地面房址F20一个倒扣的陶碗内,偶然保留下来的面条残余遗存,和考古学家有一个巧遇,既偶然意外又是某种必然。就在揭开陶碗这一点时间,他们看到了面条状的形态痕迹,惊异中,来不及等待思考,就马上拍摄了照片,然后迅速把陶碗放回连同碗内残存物一起包装好,带回考古队。它实际上很快就风化了。随后标本被带到北京。2005年,经科学分析鉴定,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一举轰动世界。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面条。今后也不可能有更早的面条发现,因为这种保存和发现的几率几乎为零。
喇家遗址面条保存下来极为偶然,得益于地震瞬间灾难和大洪水覆盖的特殊环境。残留痕迹发现也是多种机缘的巧合,哪个环节错过都不成。最关键还要寻求有效科技方法分析已风化的遗存,鉴定工作必须无懈可击,经得起国际科学界的挑剔和认可。
鉴定结果是小米的面条,大量成分是粟,有少量的黍,还有一些营养调味或辅料成分(辅料成分的研究报告正待发表)。推测面条可能是用压制的方法,类似今天制作饸饹的办法。还没有发现相关的工具,待今后留意。有研究生模拟制作喇家遗址面条的实验考古学工作,也已获成功。
受面条启发,喇家遗址或许还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各种遗存埋藏地下,考古学家需认真对待,做好充分准备。
9、大石磬和大玉刀
喇家村征集到一件曾出土于遗址北区的长方形大型石磬,长96、宽61、厚5厘米。音质极好,现存青海省博物馆。在2002年发掘祭坛土台坡前时,在喷砂堆积中出土了一件被折断一半的大玉刀,复原长约67厘米,厚仅0.4厘米,很精美,是难得的重器。这些可谓“王者之器”的代表,凸显了喇家遗址和齐家文化的特殊重要性。
第四部分 多学科的研究
喇家遗址除了考古学的突破性发现之外,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多学科研究是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考古发现的许多现象和资料,都可以通过相关科学研究来取得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成果。
1、环境考古学及其相关的研究
环境考古学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复原人类环境背景和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的动态关系的科学。科技发展,会有更多自然科学手段引入考古学。当今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及全球变化,环境考古学越来越具有借鉴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意义。
广义的环境考古一般可分为多个研究领域:
(1)、地学考古
地学考古包括地貌学、沉积学、古土壤学、地层学和年代学等学科。是用地学方法研究遗址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变迁、地貌变化,水文及遗址沉积物的沉积相和地层、土壤形态与化学成分的变化等,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遗址废弃的原因等等。
(2)、植物考古
研究考古遗址里的植物遗存,包括肉眼可见的植物的种子果实、茎叶、根干,甚至气孔、印痕、树脂等,以及需要显微观察的孢粉、淀粉、植硅体等微体化石。通过对发现的植物遗存的综合研究,重建古人类生存环境的植被特征和古气候及其变化;了解人类利用自然植物资源的行为方式;发现农作物炭化及微体化石遗存,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
(3)、动物考古
研究遗址里发现的动物化石和残留骨骼等,通过动物遗存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区分动物种类、家养或野生,根据动物的栖息、生活习性、季节特征、年龄、性别和骨骼残留现象等,分析人类利用动物资源的规模、捕捞、饲养、屠宰、运输和重新分配及骨头的再利用等,还可进一步提供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包括仪式、宗教等)多方面信息,探讨人口、营养、资源和贸易,以及气候环境因素等等。
(4)、分子生物考古
从分子的尺度上了解人类遗存的微观信息。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如古DNA、蛋白质、类脂化合物等,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探讨人类的血缘关系、营养与饮食结构、体质状况、病理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人类起源和迁徙,动植物的驯化过程及早期农业发生和发展。
2、多学科研究认识了喇家遗址古洪水证据
喇家遗址有一层红色胶泥层,曾经困扰考古学家。最初发掘的房址都充填这种红色堆积。是地学专家解答了这个地层问题。他们在考古发掘现场壁上观察到砂波的拖曳构造和冲刷层等流水改造形成的河流地貌现象。砂波是泥砂颗粒不均匀与水流态不稳定现象的河床地貌,阶地上砂波多与洪水有关。野外调查官亭盆地黄河二级阶地普遍覆盖红色粘土层,地层显示多次洪水事件。实验室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表明,系特大洪水过岸平流沉积,是黄河泛滥。红粘土覆盖了人类活动面和遗址堆积,肯定喇家遗址毁弃与黄河大洪水密切相关。古气候资料也显示,距今四千年前黄河上游气候有过明显变化并进入洪水频发期。
3、多学科研究认识了喇家遗址古地震证据
地球岩石圈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产生构造变形,积蓄应变能,当能量达到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或者沿已经存在的破裂面突然错动,能量会以弾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发生地震。
古地震是指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史前和历史时期没有明确记载的地震事件(有历史记录的一般称为历史地震)。地震时地下饱水砂层在强大能量作用下发生液化,砂水混合物沿地裂缝上升,在地层中形成砂脉,喷出地表形成喷砂。猛烈喷出的冲击力可将地表冲出一个形如爆炸的漏斗状坑穴,喷砂堆积坑内或流动到低洼处形成砂坑。砂体大量涌出,局部地下被掏空,致地面塌陷。保留在地层中的这些现象是判断古地震的最直接证据。
喇家遗址东区发现地层错位和地裂缝及砂脉砂管,喷砂厚达半米,延续数十米。小广场地面有硬面褶皱现象,严重的折断成60度的倾斜。在喇家村附近集中调查了约百处砂脉。西区发现喷砂流动进入房址,形成砂子堆积层。北区发掘也发现齐家文化地震堆积层有较大裂缝和大量喷砂。
多处房址都有裂缝穿过居室致房屋坍毁;有的房址严重变形或塌陷;房址内坍塌堆积大量黄土块;F3、F4、F7、F10、F23等几座房址都发现灾难死亡人骨,人骨状态都是遭遇突发灾祸,被砸压、被埋而亡的现象,骨骼普遍变形或骨折,甚至扭曲,显示非正常的奇特状态。这些明显是瞬间地震造成。越来越多的证据,判读了喇家遗址史前地震。
4、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与地震和洪水现象相互印证
考古地层叠压关系显示,发现的地震灾难现象与文化堆积,均被洪水沉积物覆盖,说明洪水在地震之后。分析判断,喇家遗址洪水和地震是在较短的时间相继发生,可以说是接踵而至。在裂缝中,可看到充填的洪水泥浆裹挟的物质和陶片。洪水淤积的胶泥红粘土层充填和渗透了遗址上地震造成的灾难堆积,表明洪水来临,这些地震堆积还没来得及被自然填塞模糊或夷平,就被洪水侵入了。洪水淤泥差不多把遗址紧紧包裹起来。
许多遗迹严重毁坏现象都显示了灾害剧烈。从房址等观察计算的损毁程度,提供了判别地震烈度的一定依据。特别是调查统计大量裂缝和砂脉的分布与程度的数据,研究者初步推断,喇家遗址地震可能震级约7级,烈度达9度。考古发现证实,地震对聚落以严重摧毁,随后洪水又使它遭遇灭顶之灾。最新研究还认为,洪水是地震堰塞湖溃决所致。
5、现代科学对考古发现的再认识和再发现
自然科学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发现的许多资料可进一步测试分析,获得再发现和再认识。喇家遗址有许多发现,通过科技分析和多学科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较突出的比如喇家遗址发现面条的鉴定,人骨的DNA鉴定,都给考古学家以崭新的视角。还有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喇家遗址多学科研究,不仅是自然科学,它还可以包括其它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这方面它同样具有很大潜力。
喇家遗址是难得的特殊的大遗址,可遇不可求。它应该成为无数代人都能够不断发掘和研究的史前遗存宝库。保护好喇家遗址就是我们艰巨的使命,要尽可能多留下喇家遗址遗存,让后代可以在今后科技更加先进发达的条件下,不断有考古新发现、多学科研究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第五部分 喇家遗址举世瞩目
1、喇家遗址考古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1)、齐家文化认识的重大突破
喇家遗址发现的重要遗迹与高等级“王者之器”,都凸显它是官亭盆地区域齐家文化时期一处颇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宽大壕沟、小广场与广场上的礼仪建筑、祭坛和高规格墓葬,以及较多玉器和漆器资料及重器的发现,反映喇家遗址的特别。诸多现象都是重新认识齐家文化的新突破,大大提升了齐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发展高度。
(2)、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灾难现象的发现,揭示了距今四千年前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灾变事件,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喇家遗址重要发现的科学意义,远远超越了考古学的学科界线,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对探讨四千年前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3)、黄河上游史前文明的新资料
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齐家文化是这个区域古文化发展一个极重要阶段。发掘表明,喇家遗址聚落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前期使用壕沟的防御设施,到后期填平壕沟不再使用,这个转变意味着喇家聚落的演变,更有可能是官亭盆地聚落群的演变,是文明因素的变化。灾难事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冲突,灾变对于处在关键历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可产生深远影响,促使文明进程加速抑或转化。探索和揭示齐家文化的文明演进模式,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触景生情,给人启示
喇家遗址还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史前灾难昭示世人,要警钟长鸣!在平静安宁的生活中不能忽视防灾减灾!面对大自然,不能不存敬畏之心,思考如何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尊重自然,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
喇家遗址灾难现场,用事实告诉人们:人都具有求生本能,人也拥有博爱天性。人间需要善良与真心的付出,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让世界充满爱!
2、喇家遗址考古发现广受关注、举世瞩目
喇家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帮助。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披露,通过众多媒体宣传报道,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喇家遗址,正逐渐名闻天下。
喇家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成果,也是多学科合作的成果。也不仅是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成果,更是众多关心支持喇家遗址的青海各界各族共同的成果,它属于大家!
喇家遗址备受世人关注。不仅中国的民众感兴趣、中国学者积极参与,而且也已成为引起海外学者和国际关注的一个热点考古遗迹。比如,2008年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由一些科学家共同发起的关于地震考古的研究课题“IGCP567地震考古——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喇家遗址就受到重视。另有不少外国学者也在注意喇家遗址;还有一些国际媒体也在瞄准喇家遗址。与此同时,香港、台湾的学者也非常关心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仍有未解之谜,在等待考古和研究的进一步破解。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同意见,如关于地震和洪水,就有不尽相同的观点;甚至有怀疑;也有怀疑出土面条的;还有认为房址里的人骨不是灾难而是居室墓葬;等等。随着认识发展,问题会更多,讨论也会继续下去。
喇家遗址发掘,一直以保护的理念而展开。始终严格控制发掘面积(9年总计揭露仅3000多平方米),在后几年的挖掘中,还主动选择面临破坏威胁的边缘地带发掘,就是为了尽可能更多保留遗址。因此,喇家遗址考古展示效果,就有一些遗憾,只能是由一个个点来不连贯观赏。
喇家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都需长远规划,甚至可能要几代人的坚守。不能竭泽而渔、开发殆尽,更不能任其损失。要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公众,来监督喇家遗址工作。这个遗产,不是考古学家的,也不仅是民和县的,不仅是青海省的,而是中国的、全人类的。喇家遗址要靠大家呵护,需要世界的关照,尤其要请各级领导关心和重视!遗址保护是比考古发掘更加繁重的任务,丝毫不能懈怠。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宝贵文化遗产的喇家遗址保护事业而努力再努力!
附录:
1、安特生与齐家文化及黄河上游史前文化
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安特生是地质学家,在当时中国政府担任矿政顾问,是一位友善的外国朋友。他常在各地考察,最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后就转以考古研究为生。
仰韶文化发现后,他到甘青地区考古考察,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一个叫齐家坪的村子发现他称为“齐家期”的遗存,这就是齐家文化。起初他错认齐家期早于仰韶期,是中国考古学家给他纠正了错误。现在知道,仰韶文化早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经测定和研究,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3700年左右,已进入青铜时代早期。
安特生同时发现了许多史前遗址,马家窑、半山、马厂塬、辛店、卡约等遗址,成了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命名。他是甘青地区史前考古的开拓者。而大量发掘和系统研究则是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青海还新发现命名了诺木洪文化、宗日文化等等,他们深入扎实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2、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世界古文明发展
在中国,黄河文明在4000年前后,最突出的是龙山文化和夏文化。这个时期,中国各地早已出现无数不同地域文化的酋邦社会和古国,古文明的火花在中华大地到处绽放。在中原地区,大禹家天下的夏王朝国家,标志着最早的中国已经诞生。
在世界,公元前2685~2180年,是埃及古王国时期,也是金字塔的时期;公元前2180~2040年是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060~1785年,是埃及的中王国时期。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盛起于公元前约2500~1900年。
公元前约2500年左右,北非撒哈拉地区开始干涸;中亚草原出现最早驯化的马。
西亚两河流域,公元前约2500年,北部的古亚述逐渐兴起;而南部的古苏美尔早王朝已近结束;公元前2371~2230年,萨尔贡建立阿卡德王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公元前2113~2006年,乌尔帝国兴起;约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建立巴比伦帝国。
公元前约2000年,印欧语欧亚草原游牧人广泛渗透和大范围移向各地,是文明冲突也是文化重构;欧洲经中亚草原与中国的通道也已呈现;阿富汗北部也出现东方型文明。
公元前2000年,希腊克里特岛开始米诺斯文明,爱琴海已出现远洋帆船;印欧语人群徙入伯罗奔尼撒,成为定居希腊人;约公元前1900年,克里特文明取代米诺斯文明。
公元前约2000年,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不断涌入不同语言的人群;公元前18世纪,赫梯古王国兴起(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文明之间联系的链环之一)。
可以注意到,很多古文明发祥地,也是在地震活跃地带发展起来。不仅是地震,还有火山、干旱、洪水等等。人与自然灾害,也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看来,人类在灾变中也是获得了文明的促进和催化。
(F3、F4导览展板)
灾难瞬间 大爱无疆
您将看到,这是一个用骨骼铸就的弥漫着人间大爱的情景。
2000年的春天,考古学家最先发掘出了这两座毗邻的房址。房里诸多人骨的出露,让专家们吃惊——遗骸姿式各异,表现奇特,惨不忍睹。一座房址里竟然有14具骨架!经过人骨性别年龄的初步鉴定,考古学家透过人骨残骸的仔细观察,写下了这样的手记:
4号房址,一个母亲怀抱婴儿,蹲伏依靠在东墙下,头和身体紧紧护着孩子;房屋中间的火塘上方一个十五六七的少年小伙,他用还柔弱的身躯跨步举起双臂,似要把垮塌的房顶擎住,但他无力回天,反被压倒在了火塘上,双手还仍然高举。右前方一个大男孩,肢体被坍塌土块砸成了异常状态的姿势。
房屋西南角,三个大孩子扑向了墙边的成年女性身旁,而伏在最上面的是勇敢懂事的哥哥,他本来在墙角位置,相对安全,可他想用自己的身驱给他们保护。
在西北角,惊吓中四个孩子的骨骸分布在一起。不知所措却也相互关照:墙边一个十来岁的大孩子,扑向前面的小孩,将他护住;一个小不点被压爬在地上,另一个小家伙挨着侧翻变形。房里年岁较大的一个爷爷身体蜷曲着和孩子们倒在一起,没来得及保护孩子,自己先陷入塌落土堆之下,头颅在凹坑中挣扎,似在呼喊小孩,头朝下形成了难解的怪异状态,头骨最后也脱离了身躯。
在另一间3号房址东壁下,也是一个母亲,紧紧搂抱小孩,跪地仰望上天,似在乞老天留情;孩子在她臂弯里露出小脑瓜,尽管妈妈怀里给了他安宁,然而苍天无助,她们仍遭房倒屋塌的埋没。
他(她)们都在这大灾难的瞬间,展现了人间大爱与人性至美,他们或出于本能,或是亲情和爱心使然。但都被无情灾害吞没,只留下让人动容的来自四千年前的感动——男孩勇敢,母爱伟大。我们看到的是黄河畔的悲壮惨剧,同时也是人间友爱的温情颂歌。
后来对人骨的DNA测试分析和比对,结果竟出乎考古学家意料之外,被称怀抱小孩的母亲,她们并非母子关系。
喇家遗址的出土人骨,全部采样做了DNA分析。如果保存情况良好,实验室提取到基因片段,将有可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我们期待这些科学资料的最终公布。
至今,对4号房址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聚集,虽有人骨年龄性别的判断和分析,但也还没有得到很完满的解答,有待进一步的继续研究。也欢迎您参与讨论。
(F7、F10导览展板)
灾显人性 人心向善
这里向您展示的是另一个灾难场面。
2000年的盛夏,一户村民在整地时发现了7号房址(F7),在门道挖出了成年男性的一些残骸,此处已经损坏,人骨状态已无法复原。考古学家随即发掘清理了7号房址。室内保存尚全,除了这个男人的另一只腿骨还留于室内,还有一个用身体保护孩子的女性,她的整个身体被压扁在地面,身体和臂弯下护着一个小孩;房中还有另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的遗骸。室内的后壁有一个大窖穴,存放着粮食;一条地裂缝由南向北穿过房址,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2001年又发掘了紧邻的F10,考古学家汲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对10号房址的清理,进行得缓慢而小心,发掘的每一步过程都做了详细记录。可以看到房址上部堆积,充填灌满了红色粘土层,这是大洪水侵入遗留的淤泥;红土下面就是黄土块的堆积,杂乱而且高低不平,反映了土崩坍塌的状态,黄土块堆积覆盖了房内地面;考古学家在地面还细致清理出一些遗物痕迹,有植物秸秆的堆放,也有编织物(竹编篮子)的清晰印痕。
这个堆积地层,足以说明,房址先坍毁,堆积了黄土块,随后是洪水涌入,被淤泥充填灌满,也有泥浆向下渗入了还有堆积空隙的下层局部。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房址因地震而毁,人被砸压、被埋,在塌毁的堆积物还没有抚平填实的很短的时间,大洪水接踵而至,造成喇家遗址的灭顶之灾。一个充满生机的聚落从此覆没。
F10西壁的黄土块堆积中,清理出两具女性人骨,看得出互相搀扶的状态。实际上应是3人,因为在年轻女性的腹部,还发现了胎儿的骨片,原来这是个孕妇,灾难也夺去了未出生宝宝的生命。
您可以看到,生命最后的他(她)们,有着不同的姿式:求生、挣扎、关爱、救助,还有逃跑。您可以看到,那个在门口的不知姓名的男性——在灾难发生,一个大男人扔下孩子自己先跑掉,这无异于逃跑。虽然也是求生本能,但和那些奋力救助他人的相比,人们总是不能原谅。人们可以理解本能,而人们更赞誉爱心!
(序厅)
黄河悲歌
很久很久以前,天荒地老的西部高原,在黄河边的这个史前村落里,先民们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突然,不祥的征兆从远处传来,他们还在疑惑和惊恐中,而灾害的魔掌便铺天盖地顷刻降临,地动山摇,大河咆哮,灾祸将人们吞没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曾经宁静的生活从此打破。地震、洪水,接踵而至。一些人幸运逃离,另一些人则永远埋没地下,与灾难一同定格在被覆盖的地层中。
新千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民和县博物馆的专家们,不断奔赴今天的喇家村,用手铲,一点一点揭露并唤醒了沉睡四千年的史前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一个个惊人的发现陆续面世,向世人展示了喇家遗址神秘的远古地下谜案。
本馆保护和陈列的是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的一部分灾难现场,在这四座古代房址里保留的姿态形状各异的23具遗骸,无声述说着已尘封四千年的惨烈灾象和感人的故事。
它是一曲悲歌,唱响黄河的哀思,也在歌颂千年人性之美与爱;它是一组雕塑,重现了灾变场景,也昭示今人居安思危,防灾减灾。它还是一页文明史册,让我们以史为鉴。
请看喇家遗址史前灾难留下的《黄河悲歌》。
(展厅)
黄河悲歌
第一部分 喇家遗址概说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民和县官亭小盆地黄河北岸,是一处面积约40万平方米,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遗址。喇家遗址早在1981年调查发现,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喇家遗址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喇家遗址内涵丰富,尤以罕见的灾难遗迹而闻名,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大地震和大洪水等多重灾难,揭示了四千年前,先地震,后洪水,接踵而至的灾害,把史前聚落彻底摧毁的灾变过程,直观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喇家遗址揭示的史前灾难,或许印证了远古洪水的传说,也明确反映了历史上多变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这些灾难遗存,是考古学的特殊发现,其科学意义更远远超出考古学范畴,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契机,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齐家文化是这个区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喇家遗址为探索黄河上游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及四千年前后的环境变化,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上游官亭盆地,被称为三川地区,现为土族聚居。盆地内是海拔1800米左右的黄河阶地。黄河自西向东穿过盆地,西出积石峡、东入寺沟峡。南岸是甘肃积石山县。盆地周围是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地。
喇家遗址分布和埋藏于黄河北岸二级阶地的喇家村地下。季节性的吕家沟从北至南流至喇家村,转折绕村而过,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吕家沟将喇家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按照考古发掘先后地点,考古学家把喇家遗址不同的发掘地点编号为不同的发掘区,已编号了十几个区。不过也可简单地把喇家遗址分为北、东、西三个大区。吕家沟北部台地,属上喇家村,为遗址的北区,均为农田,征集的大型石磬(现存青海省博物馆),即出土此区域;沟南部为下喇家村,村庄全部座落在遗址之上,又可分为东、西两区,发掘主要是在村庄东、西两端的农田,也有少数发掘选择在村子中间的空地。本博物馆即位于遗址东区的东北角。
第二部分 历年考古发现
喇家遗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课题的发掘项目,自1999至2007年历经9年的发掘,取得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历年来的重要发现主要有:
1999年
——开始试掘,发现了宽大壕沟和1号房址(F1),发现了玉器;发现残存的马家窑文化灰坑,出土不少彩陶片。
2000年
——正式发掘,发现3号、4号、7号房址(F3、F4、F7),清理许多人骨,首次揭示出史前灾难现场;再次发现了壕沟,喇家遗址可能是拥有宽大环壕的大型史前聚落。
——多学科考察研究,发现黄河大洪水证据。
2001年
——发掘10号房址(F10),再揭灾难现场并在发掘中获得灾难发生的地层叠压关系。
——新发现小广场和广场上的奠基坑、杀祭坑、埋藏坑等遗迹。
——发现保存较完整的15号房址(F15),证实窑洞式建筑,推断喇家遗址房址以窑洞为主。
——新发现确认房址内的壁炉并判断可能是食物烤炉。
——多学科考察研究,发现地震灾害的证据,初步解开喇家遗址灾难之谜。
2002年
——扩大发掘小广场,发现广场上的地面建筑,保留清晰排列的柱洞,其中一座为9个柱洞,推测为“干栏式”建筑,是史前北方黄土地带首次发现。
——另一座地面建筑有12个柱洞,散布许多各类遗物;发现一倒扣陶碗里保留面条状遗存,后经科学鉴定,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面条实物。
——新发现广场上的土台及祭祀性质的墓葬。
2003年
——继续扩大发掘土台,确认土台为人工堆筑的祭坛;祭坛顶上发现高规格墓葬,随葬较多玉器。
2004年
——开始发掘遗址西区,西北角台地上发现窑洞式建筑群;又发现地震灾难中的人骨;再发现砂脉和喷砂,进一步证实地震现象;表明东、西两区遗存相同。
2005年
——西区扩大发掘,发现窑洞式建筑新格局;新发现窖穴坑,出土许多窖藏文物。
——开始试探发掘遗址北区(上喇家台地),同样发现齐家文化灾难遗迹。
——在北区新发现辛店文化墓葬群。
2006年
——继续北区发掘,尝试性探寻被洪水地层覆盖的疑似史前旱作农业耕地,是考古学首次对这种遗迹的试探性发掘,取得初步进展和一些初步认识。
2007年
——继续北区发掘,新发现一批齐家文化儿童墓葬,判断为祭祀性墓葬;发现土块垒砌的土墙,怀疑可能是又一座土台的遗迹。
——发现齐家文化房址打破洪水红土堆积,表明洪水现象较之前认识的更复杂,提出多学科研究新问题和新资料。
——获得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及辛店文化较完整的地层堆积,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项,大规模采样,拟作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提高喇家遗址年代学的精确性。
至2007年止,喇家遗址发掘暂告一段落。然后整理考古资料,编写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今后仍将继续考古发掘,以配合遗址保护和展开课题研究。如何保护好喇家遗址,是面临的更严峻任务。
第三部分 重要发现简介
喇家遗址许多考古发现,都是此前齐家文化没有过的。这些新发现不仅是突破,也彰显了文化发展高度和文明化的进程。这里把喇家遗址一些重要发现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1、灾难现场
广义的灾难现场,喇家遗址有很多。狭义的灾难现场,特指埋藏了灾难死亡人骨的房址。目前考古发现的有灾难死亡人骨的房址共5座,占已发现同时期房址的约五分之一。它们是F3、F4、F7、F10、F23,共清理出25个人的尸骨。其中F23位于遗址西区,是一个男人保护一个小孩,整个人骨姿势扭曲异常,而最奇特的是这个小孩嘴上还叼着饮水的小陶杯。
另外的4座保留人骨的房址,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陈列馆里展览的现场。您一定感受到了灾难场景那强烈的震撼力。发生灾难的瞬间,他们有爱,处处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请各位留意观察他们的异常人骨姿势及相互间的举动,去感触四千年前先民在大地震中表现出的人间情怀。
2、壕沟
喇家遗址壕沟是1999年试掘中的发现,在村庄中偏南的一个晒场上发掘出了清晰的壕沟遗迹。尔后2000年发掘本馆的房址时,又在北边发现壕沟的另一段。2001年发掘小广场,在解剖广场硬面时,其下有类似壕沟的堆积,为保留广场地面,没有追踪扩大发掘,此段壕沟未被确定。
在对遗址进行的大面积钻探中,钻探效果并不好,所以,也没有获得钻探资料把壕沟延伸连接起来。壕沟究竟是怎样形成环壕,至今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家正在试验使用科技物探方法来寻求解决。
目前所知,壕沟宽约10余米,深达3~4米,底部发现有淤泥和水淤痕迹。并且在遗址后期,壕沟废弃不再使用了,沟中堆填了大量齐家文化的堆积物,说明壕沟属于遗址的前期。由此反映喇家遗址有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可能从血缘社会在向地缘社会发展。
3、窑洞及建筑格局
喇家遗址已发掘清理30余座房址,大多数只保留了房址下面部分,上部结构基本不存。过去常认为是半地穴房址。但喇家遗址幸运发现了保存相对较好的房址,如F15,保存高度可达2.5米,直观就可判断当属窑洞。据此推测其他房址可能都类似窑洞式建筑。
窑洞建筑必有一定地形的布局方式。在喇家遗址就发现了至少两种窑洞建筑格局:在遗址东区,现在本馆保存的这些房址,呈东西向一排,位于台地北侧边缘,门道均朝北;另有台地西南侧缘的4座房址,呈南北一排,门道皆向西(包括保存好的F15)。这两排房址利用黄土断崖开凿窑洞,房址都背向中心位置,有独特的聚落形态特征和规律。
另一格局是在遗址西区,是天井式或沟槽式窑洞布局。可能不同区域间有不同的格局,或是依地形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4、壁炉
喇家遗址房址中发现较多的壁炉,并与火塘同时使用。发现壁炉的房址约在保存较好的房址中超过了一半的数量,还有散落的残毁壁炉的石构件随处可见。表明壁炉在喇家遗址是较普遍的现象。
这些壁炉依墙壁或墙角而建,使用石板将炉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为使用空间,即烘烤室,石板面都较干净平整。石板下面是烧火空间,即炉膛。石板下被火烧成黑色,集满烟炱。炉膛堆积着烧灰,有硬结,有的支着大砾石。从壁炉构造看,它应是一种壁式烤炉。
中国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火塘或灶坑。一般在房址中间呈平面结构,这是从旧石器时代火堆发展而来,一直延续到很晚的时代,现在有的民族还有这个传统。壁炉则可能是西方文化传统,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5、小广场
小广场位于遗址东南台地(第Ⅴ区)中间,揭露面积近百平方米,估计范围还要更大些。广场的硬土地面,系人工踩踏而成,又遭地震破坏,有褶皱和起伏断裂。在广场上还清理出来有奠基坑、杀祭坑、埋藏坑及两座地面建筑。
广场的北边,发现人工的土台祭坛,顶上有高规格墓葬。祭坛低处发现一些祭祀或陪葬的墓葬。让人不解的是,该广场在遗址的东南边缘,而不是中心位置。一般认为广场是聚落的中心。故推测它只是小区域的小广场,为次中心。喇家遗址中心位置或许还有待发现的中心广场。
6、特殊地面建筑(F20-F21)
两座地面建筑在小广场东南角,非窑洞式房屋说明建筑形式上有显著区别。两个地面建筑相距约2米,门不详。均正方向,柱洞排列有序,直径约20厘米,深约40厘米。
20号房址有3排12个柱洞,地面散布有大量的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漆器痕迹等。外侧还有一储物大窖穴。发现的面条就出土在这个房址的地面上。
21号房址,有3排9个柱洞,没有硬面和活动痕迹,也没有遗物,故推测是干栏式高台建筑,是特殊的重要建筑,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社”或“明堂”类礼仪性建筑遗迹。
7、祭坛和高等级墓葬
小广场北面还发现有高于广场2米左右的人工土台。利用了黄土高地,再经人工堆筑而成。顶部以下缓坡延伸,坡面上有灰坑,有的堆积大量灰烬,有的堆积许多石头;土台硬面有的被烧烤过,可能与祭祀相关。
土台顶部中间有座特殊墓葬(M17),墓口呈“回”字形双重开口,下面是长方形竖穴土坑,正北方向,长2.3、宽0.7、深1.5米;上面的套口接近方形,南北长2.8、宽2.5、深0.4米。填土为红土与黄土相叠,填土中有规律地放置玉器或玉料。
墓主为男性,45~50岁,有木棺,头向北,仰身直肢。身上随葬玉器,有玉璧2、玉管2、玉环1、玉纺轮(小璧)1件,均堆置在头颈部,足端另有玉凿1件。全墓共出土15件玉器和1件猪下颌骨,没有其他随葬品。墓葬考究,规格高,较多玉器,身份明显特殊。可以认为这是学者们所称的“唯玉为葬”在齐家文化的实例。
土台较低处曾发掘10余座墓葬,无明显分布规律,儿童小坑墓与成人土坑墓混在一起,还有用途不明的小坑。它们不是氏族公共墓地,而是祭祀性的墓葬或陪葬。
土台上多层硬面说明经多次加工或修补,频繁使用。种种迹象显示,广场上的这个土台是祭祀活动的祭坛。有些祭祀的墓葬,就是广场仪式活动的一部分。
8、面条
2002年冬,在地面房址F20一个倒扣的陶碗内,偶然保留下来的面条残余遗存,和考古学家有一个巧遇,既偶然意外又是某种必然。就在揭开陶碗这一点时间,他们看到了面条状的形态痕迹,惊异中,来不及等待思考,就马上拍摄了照片,然后迅速把陶碗放回连同碗内残存物一起包装好,带回考古队。它实际上很快就风化了。随后标本被带到北京。2005年,经科学分析鉴定,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一举轰动世界。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面条。今后也不可能有更早的面条发现,因为这种保存和发现的几率几乎为零。
喇家遗址面条保存下来极为偶然,得益于地震瞬间灾难和大洪水覆盖的特殊环境。残留痕迹发现也是多种机缘的巧合,哪个环节错过都不成。最关键还要寻求有效科技方法分析已风化的遗存,鉴定工作必须无懈可击,经得起国际科学界的挑剔和认可。
鉴定结果是小米的面条,大量成分是粟,有少量的黍,还有一些营养调味或辅料成分(辅料成分的研究报告正待发表)。推测面条可能是用压制的方法,类似今天制作饸饹的办法。还没有发现相关的工具,待今后留意。有研究生模拟制作喇家遗址面条的实验考古学工作,也已获成功。
受面条启发,喇家遗址或许还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各种遗存埋藏地下,考古学家需认真对待,做好充分准备。
9、大石磬和大玉刀
喇家村征集到一件曾出土于遗址北区的长方形大型石磬,长96、宽61、厚5厘米。音质极好,现存青海省博物馆。在2002年发掘祭坛土台坡前时,在喷砂堆积中出土了一件被折断一半的大玉刀,复原长约67厘米,厚仅0.4厘米,很精美,是难得的重器。这些可谓“王者之器”的代表,凸显了喇家遗址和齐家文化的特殊重要性。
第四部分 多学科的研究
喇家遗址除了考古学的突破性发现之外,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多学科研究是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考古发现的许多现象和资料,都可以通过相关科学研究来取得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成果。
1、环境考古学及其相关的研究
环境考古学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复原人类环境背景和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的动态关系的科学。科技发展,会有更多自然科学手段引入考古学。当今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及全球变化,环境考古学越来越具有借鉴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意义。
广义的环境考古一般可分为多个研究领域:
(1)、地学考古
地学考古包括地貌学、沉积学、古土壤学、地层学和年代学等学科。是用地学方法研究遗址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变迁、地貌变化,水文及遗址沉积物的沉积相和地层、土壤形态与化学成分的变化等,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遗址废弃的原因等等。
(2)、植物考古
研究考古遗址里的植物遗存,包括肉眼可见的植物的种子果实、茎叶、根干,甚至气孔、印痕、树脂等,以及需要显微观察的孢粉、淀粉、植硅体等微体化石。通过对发现的植物遗存的综合研究,重建古人类生存环境的植被特征和古气候及其变化;了解人类利用自然植物资源的行为方式;发现农作物炭化及微体化石遗存,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
(3)、动物考古
研究遗址里发现的动物化石和残留骨骼等,通过动物遗存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区分动物种类、家养或野生,根据动物的栖息、生活习性、季节特征、年龄、性别和骨骼残留现象等,分析人类利用动物资源的规模、捕捞、饲养、屠宰、运输和重新分配及骨头的再利用等,还可进一步提供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包括仪式、宗教等)多方面信息,探讨人口、营养、资源和贸易,以及气候环境因素等等。
(4)、分子生物考古
从分子的尺度上了解人类遗存的微观信息。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如古DNA、蛋白质、类脂化合物等,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探讨人类的血缘关系、营养与饮食结构、体质状况、病理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人类起源和迁徙,动植物的驯化过程及早期农业发生和发展。
2、多学科研究认识了喇家遗址古洪水证据
喇家遗址有一层红色胶泥层,曾经困扰考古学家。最初发掘的房址都充填这种红色堆积。是地学专家解答了这个地层问题。他们在考古发掘现场壁上观察到砂波的拖曳构造和冲刷层等流水改造形成的河流地貌现象。砂波是泥砂颗粒不均匀与水流态不稳定现象的河床地貌,阶地上砂波多与洪水有关。野外调查官亭盆地黄河二级阶地普遍覆盖红色粘土层,地层显示多次洪水事件。实验室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表明,系特大洪水过岸平流沉积,是黄河泛滥。红粘土覆盖了人类活动面和遗址堆积,肯定喇家遗址毁弃与黄河大洪水密切相关。古气候资料也显示,距今四千年前黄河上游气候有过明显变化并进入洪水频发期。
3、多学科研究认识了喇家遗址古地震证据
地球岩石圈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产生构造变形,积蓄应变能,当能量达到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或者沿已经存在的破裂面突然错动,能量会以弾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发生地震。
古地震是指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史前和历史时期没有明确记载的地震事件(有历史记录的一般称为历史地震)。地震时地下饱水砂层在强大能量作用下发生液化,砂水混合物沿地裂缝上升,在地层中形成砂脉,喷出地表形成喷砂。猛烈喷出的冲击力可将地表冲出一个形如爆炸的漏斗状坑穴,喷砂堆积坑内或流动到低洼处形成砂坑。砂体大量涌出,局部地下被掏空,致地面塌陷。保留在地层中的这些现象是判断古地震的最直接证据。
喇家遗址东区发现地层错位和地裂缝及砂脉砂管,喷砂厚达半米,延续数十米。小广场地面有硬面褶皱现象,严重的折断成60度的倾斜。在喇家村附近集中调查了约百处砂脉。西区发现喷砂流动进入房址,形成砂子堆积层。北区发掘也发现齐家文化地震堆积层有较大裂缝和大量喷砂。
多处房址都有裂缝穿过居室致房屋坍毁;有的房址严重变形或塌陷;房址内坍塌堆积大量黄土块;F3、F4、F7、F10、F23等几座房址都发现灾难死亡人骨,人骨状态都是遭遇突发灾祸,被砸压、被埋而亡的现象,骨骼普遍变形或骨折,甚至扭曲,显示非正常的奇特状态。这些明显是瞬间地震造成。越来越多的证据,判读了喇家遗址史前地震。
4、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与地震和洪水现象相互印证
考古地层叠压关系显示,发现的地震灾难现象与文化堆积,均被洪水沉积物覆盖,说明洪水在地震之后。分析判断,喇家遗址洪水和地震是在较短的时间相继发生,可以说是接踵而至。在裂缝中,可看到充填的洪水泥浆裹挟的物质和陶片。洪水淤积的胶泥红粘土层充填和渗透了遗址上地震造成的灾难堆积,表明洪水来临,这些地震堆积还没来得及被自然填塞模糊或夷平,就被洪水侵入了。洪水淤泥差不多把遗址紧紧包裹起来。
许多遗迹严重毁坏现象都显示了灾害剧烈。从房址等观察计算的损毁程度,提供了判别地震烈度的一定依据。特别是调查统计大量裂缝和砂脉的分布与程度的数据,研究者初步推断,喇家遗址地震可能震级约7级,烈度达9度。考古发现证实,地震对聚落以严重摧毁,随后洪水又使它遭遇灭顶之灾。最新研究还认为,洪水是地震堰塞湖溃决所致。
5、现代科学对考古发现的再认识和再发现
自然科学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发现的许多资料可进一步测试分析,获得再发现和再认识。喇家遗址有许多发现,通过科技分析和多学科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较突出的比如喇家遗址发现面条的鉴定,人骨的DNA鉴定,都给考古学家以崭新的视角。还有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喇家遗址多学科研究,不仅是自然科学,它还可以包括其它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这方面它同样具有很大潜力。
喇家遗址是难得的特殊的大遗址,可遇不可求。它应该成为无数代人都能够不断发掘和研究的史前遗存宝库。保护好喇家遗址就是我们艰巨的使命,要尽可能多留下喇家遗址遗存,让后代可以在今后科技更加先进发达的条件下,不断有考古新发现、多学科研究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第五部分 喇家遗址举世瞩目
1、喇家遗址考古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1)、齐家文化认识的重大突破
喇家遗址发现的重要遗迹与高等级“王者之器”,都凸显它是官亭盆地区域齐家文化时期一处颇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宽大壕沟、小广场与广场上的礼仪建筑、祭坛和高规格墓葬,以及较多玉器和漆器资料及重器的发现,反映喇家遗址的特别。诸多现象都是重新认识齐家文化的新突破,大大提升了齐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发展高度。
(2)、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灾难现象的发现,揭示了距今四千年前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灾变事件,这是我国第一个经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喇家遗址重要发现的科学意义,远远超越了考古学的学科界线,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对探讨四千年前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3)、黄河上游史前文明的新资料
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齐家文化是这个区域古文化发展一个极重要阶段。发掘表明,喇家遗址聚落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前期使用壕沟的防御设施,到后期填平壕沟不再使用,这个转变意味着喇家聚落的演变,更有可能是官亭盆地聚落群的演变,是文明因素的变化。灾难事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冲突,灾变对于处在关键历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可产生深远影响,促使文明进程加速抑或转化。探索和揭示齐家文化的文明演进模式,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触景生情,给人启示
喇家遗址还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史前灾难昭示世人,要警钟长鸣!在平静安宁的生活中不能忽视防灾减灾!面对大自然,不能不存敬畏之心,思考如何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尊重自然,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
喇家遗址灾难现场,用事实告诉人们:人都具有求生本能,人也拥有博爱天性。人间需要善良与真心的付出,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让世界充满爱!
2、喇家遗址考古发现广受关注、举世瞩目
喇家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帮助。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披露,通过众多媒体宣传报道,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喇家遗址,正逐渐名闻天下。
喇家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成果,也是多学科合作的成果。也不仅是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成果,更是众多关心支持喇家遗址的青海各界各族共同的成果,它属于大家!
喇家遗址备受世人关注。不仅中国的民众感兴趣、中国学者积极参与,而且也已成为引起海外学者和国际关注的一个热点考古遗迹。比如,2008年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由一些科学家共同发起的关于地震考古的研究课题“IGCP567地震考古——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喇家遗址就受到重视。另有不少外国学者也在注意喇家遗址;还有一些国际媒体也在瞄准喇家遗址。与此同时,香港、台湾的学者也非常关心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仍有未解之谜,在等待考古和研究的进一步破解。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同意见,如关于地震和洪水,就有不尽相同的观点;甚至有怀疑;也有怀疑出土面条的;还有认为房址里的人骨不是灾难而是居室墓葬;等等。随着认识发展,问题会更多,讨论也会继续下去。
喇家遗址发掘,一直以保护的理念而展开。始终严格控制发掘面积(9年总计揭露仅3000多平方米),在后几年的挖掘中,还主动选择面临破坏威胁的边缘地带发掘,就是为了尽可能更多保留遗址。因此,喇家遗址考古展示效果,就有一些遗憾,只能是由一个个点来不连贯观赏。
喇家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都需长远规划,甚至可能要几代人的坚守。不能竭泽而渔、开发殆尽,更不能任其损失。要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公众,来监督喇家遗址工作。这个遗产,不是考古学家的,也不仅是民和县的,不仅是青海省的,而是中国的、全人类的。喇家遗址要靠大家呵护,需要世界的关照,尤其要请各级领导关心和重视!遗址保护是比考古发掘更加繁重的任务,丝毫不能懈怠。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宝贵文化遗产的喇家遗址保护事业而努力再努力!
附录:
1、安特生与齐家文化及黄河上游史前文化
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安特生是地质学家,在当时中国政府担任矿政顾问,是一位友善的外国朋友。他常在各地考察,最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后就转以考古研究为生。
仰韶文化发现后,他到甘青地区考古考察,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一个叫齐家坪的村子发现他称为“齐家期”的遗存,这就是齐家文化。起初他错认齐家期早于仰韶期,是中国考古学家给他纠正了错误。现在知道,仰韶文化早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经测定和研究,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3700年左右,已进入青铜时代早期。
安特生同时发现了许多史前遗址,马家窑、半山、马厂塬、辛店、卡约等遗址,成了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命名。他是甘青地区史前考古的开拓者。而大量发掘和系统研究则是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青海还新发现命名了诺木洪文化、宗日文化等等,他们深入扎实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2、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世界古文明发展
在中国,黄河文明在4000年前后,最突出的是龙山文化和夏文化。这个时期,中国各地早已出现无数不同地域文化的酋邦社会和古国,古文明的火花在中华大地到处绽放。在中原地区,大禹家天下的夏王朝国家,标志着最早的中国已经诞生。
在世界,公元前2685~2180年,是埃及古王国时期,也是金字塔的时期;公元前2180~2040年是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060~1785年,是埃及的中王国时期。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盛起于公元前约2500~1900年。
公元前约2500年左右,北非撒哈拉地区开始干涸;中亚草原出现最早驯化的马。
西亚两河流域,公元前约2500年,北部的古亚述逐渐兴起;而南部的古苏美尔早王朝已近结束;公元前2371~2230年,萨尔贡建立阿卡德王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公元前2113~2006年,乌尔帝国兴起;约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建立巴比伦帝国。
公元前约2000年,印欧语欧亚草原游牧人广泛渗透和大范围移向各地,是文明冲突也是文化重构;欧洲经中亚草原与中国的通道也已呈现;阿富汗北部也出现东方型文明。
公元前2000年,希腊克里特岛开始米诺斯文明,爱琴海已出现远洋帆船;印欧语人群徙入伯罗奔尼撒,成为定居希腊人;约公元前1900年,克里特文明取代米诺斯文明。
公元前约2000年,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不断涌入不同语言的人群;公元前18世纪,赫梯古王国兴起(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文明之间联系的链环之一)。
可以注意到,很多古文明发祥地,也是在地震活跃地带发展起来。不仅是地震,还有火山、干旱、洪水等等。人与自然灾害,也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看来,人类在灾变中也是获得了文明的促进和催化。
(F3、F4导览展板)
灾难瞬间 大爱无疆
您将看到,这是一个用骨骼铸就的弥漫着人间大爱的情景。
2000年的春天,考古学家最先发掘出了这两座毗邻的房址。房里诸多人骨的出露,让专家们吃惊——遗骸姿式各异,表现奇特,惨不忍睹。一座房址里竟然有14具骨架!经过人骨性别年龄的初步鉴定,考古学家透过人骨残骸的仔细观察,写下了这样的手记:
4号房址,一个母亲怀抱婴儿,蹲伏依靠在东墙下,头和身体紧紧护着孩子;房屋中间的火塘上方一个十五六七的少年小伙,他用还柔弱的身躯跨步举起双臂,似要把垮塌的房顶擎住,但他无力回天,反被压倒在了火塘上,双手还仍然高举。右前方一个大男孩,肢体被坍塌土块砸成了异常状态的姿势。
房屋西南角,三个大孩子扑向了墙边的成年女性身旁,而伏在最上面的是勇敢懂事的哥哥,他本来在墙角位置,相对安全,可他想用自己的身驱给他们保护。
在西北角,惊吓中四个孩子的骨骸分布在一起。不知所措却也相互关照:墙边一个十来岁的大孩子,扑向前面的小孩,将他护住;一个小不点被压爬在地上,另一个小家伙挨着侧翻变形。房里年岁较大的一个爷爷身体蜷曲着和孩子们倒在一起,没来得及保护孩子,自己先陷入塌落土堆之下,头颅在凹坑中挣扎,似在呼喊小孩,头朝下形成了难解的怪异状态,头骨最后也脱离了身躯。
在另一间3号房址东壁下,也是一个母亲,紧紧搂抱小孩,跪地仰望上天,似在乞老天留情;孩子在她臂弯里露出小脑瓜,尽管妈妈怀里给了他安宁,然而苍天无助,她们仍遭房倒屋塌的埋没。
他(她)们都在这大灾难的瞬间,展现了人间大爱与人性至美,他们或出于本能,或是亲情和爱心使然。但都被无情灾害吞没,只留下让人动容的来自四千年前的感动——男孩勇敢,母爱伟大。我们看到的是黄河畔的悲壮惨剧,同时也是人间友爱的温情颂歌。
后来对人骨的DNA测试分析和比对,结果竟出乎考古学家意料之外,被称怀抱小孩的母亲,她们并非母子关系。
喇家遗址的出土人骨,全部采样做了DNA分析。如果保存情况良好,实验室提取到基因片段,将有可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我们期待这些科学资料的最终公布。
至今,对4号房址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聚集,虽有人骨年龄性别的判断和分析,但也还没有得到很完满的解答,有待进一步的继续研究。也欢迎您参与讨论。
(F7、F10导览展板)
灾显人性 人心向善
这里向您展示的是另一个灾难场面。
2000年的盛夏,一户村民在整地时发现了7号房址(F7),在门道挖出了成年男性的一些残骸,此处已经损坏,人骨状态已无法复原。考古学家随即发掘清理了7号房址。室内保存尚全,除了这个男人的另一只腿骨还留于室内,还有一个用身体保护孩子的女性,她的整个身体被压扁在地面,身体和臂弯下护着一个小孩;房中还有另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的遗骸。室内的后壁有一个大窖穴,存放着粮食;一条地裂缝由南向北穿过房址,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2001年又发掘了紧邻的F10,考古学家汲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对10号房址的清理,进行得缓慢而小心,发掘的每一步过程都做了详细记录。可以看到房址上部堆积,充填灌满了红色粘土层,这是大洪水侵入遗留的淤泥;红土下面就是黄土块的堆积,杂乱而且高低不平,反映了土崩坍塌的状态,黄土块堆积覆盖了房内地面;考古学家在地面还细致清理出一些遗物痕迹,有植物秸秆的堆放,也有编织物(竹编篮子)的清晰印痕。
这个堆积地层,足以说明,房址先坍毁,堆积了黄土块,随后是洪水涌入,被淤泥充填灌满,也有泥浆向下渗入了还有堆积空隙的下层局部。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房址因地震而毁,人被砸压、被埋,在塌毁的堆积物还没有抚平填实的很短的时间,大洪水接踵而至,造成喇家遗址的灭顶之灾。一个充满生机的聚落从此覆没。
F10西壁的黄土块堆积中,清理出两具女性人骨,看得出互相搀扶的状态。实际上应是3人,因为在年轻女性的腹部,还发现了胎儿的骨片,原来这是个孕妇,灾难也夺去了未出生宝宝的生命。
您可以看到,生命最后的他(她)们,有着不同的姿式:求生、挣扎、关爱、救助,还有逃跑。您可以看到,那个在门口的不知姓名的男性——在灾难发生,一个大男人扔下孩子自己先跑掉,这无异于逃跑。虽然也是求生本能,但和那些奋力救助他人的相比,人们总是不能原谅。人们可以理解本能,而人们更赞誉爱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