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
胡塞尔
百科名片
胡塞尔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中文名: 胡塞尔
出生日期: 1859年4月8日
逝世日期: 1938年
职业: 国哲学家
主要成就: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目录
基本信息
重要著作
其他信息
荣誉
著作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编辑本段重要著作
有:《算术哲学》(1891)、 胡塞尔文集(第一卷)
《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 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 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 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 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 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 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 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 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 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一切 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 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 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 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 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 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 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 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 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 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 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 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 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胡塞尔因其在现象学 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 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 方法,在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哲学与人文科学中一直具 有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荣誉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尔玛和德里达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
编辑本段著作
他生前发表7部著作,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我们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作为严格的哲学》(1910)已包含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后两卷死后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等书提出“现象学还愿”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一书中,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
百科名片
胡塞尔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中文名: 胡塞尔
出生日期: 1859年4月8日
逝世日期: 1938年
职业: 国哲学家
主要成就: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目录
基本信息
重要著作
其他信息
荣誉
著作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编辑本段重要著作
有:《算术哲学》(1891)、 胡塞尔文集(第一卷)
《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 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 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 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 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 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 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 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 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 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一切 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 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 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 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 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 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 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 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 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 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 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 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 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胡塞尔因其在现象学 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 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 方法,在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哲学与人文科学中一直具 有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荣誉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尔玛和德里达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
编辑本段著作
他生前发表7部著作,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我们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作为严格的哲学》(1910)已包含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后两卷死后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等书提出“现象学还愿”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一书中,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