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导论 笔记(四)
四、《君王论》
马奇雅维利生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渴望在政治上达到艺术三杰的成就,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担任外交官职务,共和国垮台之后,遭到驱逐,开始从事写作,希望继承古代先贤的意志。自认为是政治上的哥伦布,发现了政治哲学的新大陆,发明了新的政治模式和秩序。
马氏说有两种政体值得讨论:君主制和共和制。但这不是该书的重点。君权也可以分为两种:世袭制和新君权制。《君王论》是为新君权而写。所谓新君权是指不通过世袭,处心积虑想成为君王,通过欺骗、计谋获取君权,并且能够依靠自身的威信稳定君权、巩固政权的人。《君王论》正是为这类人而写。
马氏构想的君王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君主,一位审慎的君主应该选择由伟人开创的道路并且模仿他们的美德,例如开国勇士。美德是拥有权力之人的德行,与追逐世俗荣耀相关,与野心成功相关。
马氏说“所有武装先知都会赢得胜利,而非武装者将被消灭”。这也就是俗语“枪杆子出政权”。但是拿枪杆的并非歹徒,马氏认为是一位教育家。君权的美德应该让人感到满足、敬畏、惊讶。君主需要胆大妄为、有时甚至是为所欲为的人。命运好比女人,君主必须懂得如何征服她。君主应该尽力维护宗教神秘的面纱,好让人们在伦理上服从宗教善的一面,了解正义的表面比理解其实质更为实用。君主需要随时用爱和严厉的手段治理国家,无需讲自己个人认同的高尚正义理念强加到国家治理上。
在《论李维》中,马说如果说古代人比现代人更崇尚自由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一样,古代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非基督世俗理念,现代的则是基督式理念。
基督教哲学教人谦逊、让沉思的人获得荣耀,让人对于世俗和现实充满厌恶。基督教鼓励人思考而非行动。马氏认为基督教的道德伦理让人变得软弱,后果是善良的人成为邪恶者的猎物。这种后果使人难以发展出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稳定的品质。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推崇一种勇敢无畏、果敢坚毅、知行合一的理念。古希腊人常常精通哲学却又身体强壮,行动迅速。
马氏认为自己的国家缺乏战争美德和军事美德,希望有一种新型的军事教育,战争让人独立、强硬。如果需要自由,就应该抛弃基督式的美德。
萨特提出“脏手”(dirty hands)问题,即政治责任与世俗道德间的冲突,有时候为了履行政治责任,必须放弃一些既有的世俗道德准则。马氏不否认纯洁道德是美好的事物,而是强调这不适用于政治哲学和政治道德观念。
马氏认为宗教并非其真理性而受到批判,而是因为其对于社会造成的后果而受到批评。罗马重建之时,宗教有利于控制罗马人的尚武精神,宗教的社会功用起到缓冲的作用,但是现在必须鼓励人们勇于拼搏战斗。
马氏是现代国家的创始人,提倡君王应该建立君主专制。
君主应该把政治基础放在公民身上,而不能依靠贵族。因为贵族都充满政治野心,马氏认为人们通常忠诚可靠,贵族反复无常、精于政治斗争。共和国的基础在于公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民通常是反复无常的。
整本书想要表达强权即是真理,政治是果敢而非优柔寡断的人玩的游戏。
马氏认为自己是政治哲学层面的哥伦布:
1、他希望人们从基督教的社会伦理中脱离出来,君主应该利用宗教而不是被宗教所利用。
2、新型平民主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立足于贵族政治。马氏是民主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果不是和平之城,而是一种战乱之城,具有侵略性。
3、超道德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者,他认为自己只不过说出了大家心理都明白但却不愿意说的共识和道理。他只不过是个揭秘者,这些理论早就用于实际政治生活之中。
马氏在政治词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希望更够革新柏拉图创立的政治词汇。斯宾诺莎和卢梭却认为《君王论》是马氏对于君主的讽刺。
马奇雅维利生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渴望在政治上达到艺术三杰的成就,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担任外交官职务,共和国垮台之后,遭到驱逐,开始从事写作,希望继承古代先贤的意志。自认为是政治上的哥伦布,发现了政治哲学的新大陆,发明了新的政治模式和秩序。
马氏说有两种政体值得讨论:君主制和共和制。但这不是该书的重点。君权也可以分为两种:世袭制和新君权制。《君王论》是为新君权而写。所谓新君权是指不通过世袭,处心积虑想成为君王,通过欺骗、计谋获取君权,并且能够依靠自身的威信稳定君权、巩固政权的人。《君王论》正是为这类人而写。
马氏构想的君王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君主,一位审慎的君主应该选择由伟人开创的道路并且模仿他们的美德,例如开国勇士。美德是拥有权力之人的德行,与追逐世俗荣耀相关,与野心成功相关。
马氏说“所有武装先知都会赢得胜利,而非武装者将被消灭”。这也就是俗语“枪杆子出政权”。但是拿枪杆的并非歹徒,马氏认为是一位教育家。君权的美德应该让人感到满足、敬畏、惊讶。君主需要胆大妄为、有时甚至是为所欲为的人。命运好比女人,君主必须懂得如何征服她。君主应该尽力维护宗教神秘的面纱,好让人们在伦理上服从宗教善的一面,了解正义的表面比理解其实质更为实用。君主需要随时用爱和严厉的手段治理国家,无需讲自己个人认同的高尚正义理念强加到国家治理上。
在《论李维》中,马说如果说古代人比现代人更崇尚自由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一样,古代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非基督世俗理念,现代的则是基督式理念。
基督教哲学教人谦逊、让沉思的人获得荣耀,让人对于世俗和现实充满厌恶。基督教鼓励人思考而非行动。马氏认为基督教的道德伦理让人变得软弱,后果是善良的人成为邪恶者的猎物。这种后果使人难以发展出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稳定的品质。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推崇一种勇敢无畏、果敢坚毅、知行合一的理念。古希腊人常常精通哲学却又身体强壮,行动迅速。
马氏认为自己的国家缺乏战争美德和军事美德,希望有一种新型的军事教育,战争让人独立、强硬。如果需要自由,就应该抛弃基督式的美德。
萨特提出“脏手”(dirty hands)问题,即政治责任与世俗道德间的冲突,有时候为了履行政治责任,必须放弃一些既有的世俗道德准则。马氏不否认纯洁道德是美好的事物,而是强调这不适用于政治哲学和政治道德观念。
马氏认为宗教并非其真理性而受到批判,而是因为其对于社会造成的后果而受到批评。罗马重建之时,宗教有利于控制罗马人的尚武精神,宗教的社会功用起到缓冲的作用,但是现在必须鼓励人们勇于拼搏战斗。
马氏是现代国家的创始人,提倡君王应该建立君主专制。
君主应该把政治基础放在公民身上,而不能依靠贵族。因为贵族都充满政治野心,马氏认为人们通常忠诚可靠,贵族反复无常、精于政治斗争。共和国的基础在于公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民通常是反复无常的。
整本书想要表达强权即是真理,政治是果敢而非优柔寡断的人玩的游戏。
马氏认为自己是政治哲学层面的哥伦布:
1、他希望人们从基督教的社会伦理中脱离出来,君主应该利用宗教而不是被宗教所利用。
2、新型平民主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立足于贵族政治。马氏是民主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果不是和平之城,而是一种战乱之城,具有侵略性。
3、超道德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者,他认为自己只不过说出了大家心理都明白但却不愿意说的共识和道理。他只不过是个揭秘者,这些理论早就用于实际政治生活之中。
马氏在政治词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希望更够革新柏拉图创立的政治词汇。斯宾诺莎和卢梭却认为《君王论》是马氏对于君主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