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存)拍好電影﹕貧窮即富裕,喧鬧復平淡 ——方育平訪問
(明報)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很多年沒見到方育平了,電影資料館這次辦回顧展,宣傳資料用的都是他八十年代的舊照片,那時候他比較「佬」,蓄小鬚,架眼鏡,髮型及服裝都不特別講究。想不到今天的他判若兩人,消瘦了,刮淨鬍鬚、摘掉眼鏡,頭髮也刷光。他戴上鮮色頭巾,著比八十年代更入時。
在訪問及座談會中,知道他曾病了一場,現於加拿大過着清靜生活。他篤信佛學,仍然拍照片及錄像。
這次訪問的最深印象,方育平豁達開朗,極重友情親情。
因為這次回顧,重溫了方育平八九十年代幾乎所有電視及電影。發現不獨《父子情》、《半邊人》及《美國心》感人、劃時代,他在港台的創作也擲地有聲。主角來自不同階層,故事帶出香港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困窘,莊諧並重,今看感受猶深。方育平這次回來,屢說電視電影隨時有take 2,這兩天他在facebook說想跟女兒拍一部《父女情》。
問﹕:這次什麼風把你吹回來了?
答:我不知道,突然有人打給我,說想做回顧展,我心想難道我死了嗎?我還在呀,雖然大病一場,但已復元了。哈哈,我逗自己開心,未來會有take 2,回顧展只是一場預演。
問﹕:你當年先入讀浸會,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是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做電影電視工作?
答:我比較好運,很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跟我從小喜歡電影有關,但也有阻滯,我在《父子情》也提過,父親希望你讀醫、做工程師或銀行。但我不理會,只管我喜歡的,倒建立出自己方向。
問﹕:在南加大讀書順利嗎?《楊德昌電影研究》(遠流,1995)裏有篇楊德昌訪問,提到你有些不順境,說有種族歧視,班上沒人願意跟你一組。
答﹕:不曉得呢,原來給他這種鬱鬱不得志印象,要向他致歉。我住在宿舍,有天突然有人叩門,他自我介紹,說是楊德昌,剛加入了我的學系,當時我是電影系唯一的中國學生。我很開心,以為可互相照應,期望很大。誰料不出幾個月他走了,我摸不着頭腦。他回到美國的家,後來在台灣發展很好。他的看法及抱負很大,我比較循規蹈矩。幸好我繼續拍戲,沒讓他失望。
問:你們後來再聯繫嗎?
答:他來到香港,在新藝城工作,我們差不多每月見面,我也到過加州探望他。我們豬年出生有幾條豬很老友,侯孝賢,許鞍華及他。
成長與家庭的影響
問﹕:香港新浪潮幾個不同導演,你的風格很獨特,對低下層特別關懷。現在回看,是跟你的成長有關?為什麼你特別喜歡那些題材?
答:﹕跟成長有很大關係,我是「鄉下仔」。但別看輕鄉下仔,現在小孩常對着電腦,也許手快一點,思想敏捷一些,但少了接觸大自然。對螞蟻沒那麼愛惜,看到蛇也不敢碰,沒那麼多新鮮空氣。原來貧窮變成富裕,成長體驗是我拍《獅子山下》及第一部影片的素材。現在回想,逆境是生存的最大希望,困境給你機會打出生天。最重要是發掘自己長處,保持樂觀自信;人的需要不是很多,尤其像我現在有糖尿病,飯也吃得少。糖尿病原來有好的一面,它令你改變人生態度。富裕是病的由來,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都是因富裕產生的。
我也慶幸生在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父親只是小文員,卻很疼愛兒女,從不打我,夫妻也不吵架。哥哥姊姊幫我完成大學,毫無怨言,《父子情》中的家庭衝突是編出來的,並非真事。我們很窮,但與鄰居的關係很好。我總記得「三樽腐乳」往事﹕鄰家強仔常來我家問母親拿錢買腐乳,我當時不明白,因我們比他還要窮。後來知道,我家雖窮,但我們溫飽,父母還有多餘錢去幫人,三樽腐乳只是一毫子,也看出鄰舍的感情。
問:你提到「鄉下仔」,小角色都有他的長處,想起你《獅子山下》一輯叫《臨記》的,說臨時演員的故事。影片中的導演叫「方德平」,故事說他病死了,電影還是要繼續拍,很有自嘲的味道。
答:我們拍電影電視經常要「臨記」。香港電台這方面好,一、二線明星(如周潤發)來演戲酬勞是一百五十元,臨記其實不差很遠,有八十元。大明星一有機會就來,因為可替政府工作,跟市民溝通,他們也熱愛演出,不計酬勞。這行有句話,「沒有小人物,只有小演員」,小人物也要花很多工夫,也可演得很好。電影是綜合藝術,不是一個人的事,演員、製片、攝影、影評人,需要很多人支持。
問:你也特別擅長拍小孩子,《獅子山下》另一輯《野孩子》,拍街童在墳場「打山頭」。那種小孩的生活,認識世界的方法,跟今天的香港太不同了。
答:那次要拍墳場,沒人願意,因為對死亡忌諱。我自小在山上走,「金塔」見怪不怪,於是自動請纓;加上當時父母離世沒多久,我對死亡的認識像《野》的小孩一樣混沌。做資料蒐集時看到很多小孩在墳場玩很開心,他們對死亡毫不在意。於是抓緊這點,跟黃志一起寫劇本,成了這部《野孩子》。後來街知巷聞的「大龜變細龜」便是黃志想出來。汪偉這個演員也好,一個小朋友在大染缸中,面對死亡、毒品、暴力。
父子情與半邊人
問﹕:《父子情》的外景是怎樣找來的?印象中很少香港電影拍筲箕灣。
答:我住筲箕灣,那處叫淺水碼頭村。我在西灣河的山頭長大,那是我童年的真實環境。鄉親父老都認識,說拍片一呼百應,有些人不上班也來演,能拍寫實題材,首要是關係好。你明白他們的困難,為他們說話,他們對我信任;拍《元洲仔之歌》時也一樣。當年為什麼有新浪潮產生?大家都來自電視台,電視台要衝出影棚,實地拍攝。從前邵氏的《江山美人》,每寸都在片廠拍。後來,年老導演退休,影棚制度也滿足不了觀眾,剛巧科技配合,攝影機細了,收音器材進步,可到街上拍,全香港都是你的片廠,視野闊了,野心大了,都是氣候造就的。
問﹕:你們實景拍攝,你由《半邊人》開始現場收音,現場收音對你寫實的風格尤其關鍵。但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都是後期配音,你們當時遇到什麼困難?
答:到拍電影的時候,技術倒不是問題。反而香港電台《獅子山下》的轉型較大。由黃華祺年代開始,《獅》拍了一年左右,說德叔一家的故事,佈景都是在影廠搭的。香港電台後來用菲林製作,就是要克服現場錄音的問題。那是秉承新聞片傳統,政府的新聞片是用菲林正片拍的,拍完冲印後就可放映。菲林有磁帶收音,不過剪接很困難,但這是當時最便宜的方法。
問:最喜歡你的即興場面,譬如《半邊人》在茶餐廳那場戲,王正方訪問許素瑩及鄭智雄,談他們的感情,很自然,不像有事先綵排,你是怎樣跟他們溝通的?
答:拍那場戲時候,影片已拍了一個月,他們對機器沒有感覺。我告訴他們主要想拍些什麼,問他們心情如何,兩個人現在分開了,不妨老實說吧。大方一些,演戲會更自然。後來一take就OK了,不過準備倒用了一整天,之前四天也不住的談這場戲。我跟他們很熟,是朋友所以沒所謂。很難找到這麼開放,對你信任的演員。
問:《半邊人》是關於戈武的故事。主角許素瑩又是戈武的學生,事情是怎樣促成的?
答:﹕戈武是我的鄰居,他在長城,我在鳳凰,大家都預備拍第一部電影,想不到他沒開始就去世了。我想自己能拍是多麼幸運,為了朋友一定要把他的故事說出來。於是在報紙登廣告找演員,許素瑩出現了,她是戈武的學生,對他的感情很深,我們一拍即合。
問﹕:許素瑩的家人呢?他們又是怎樣被你說服的?
答﹕:阿瑩在家庭中是大家姐,她很熱愛影視,都是她主動提出的。我在阿瑩家吃了整整一個月的飯,她的父母知道我要上班,三餐不繼,對我像兒子一樣。反而電影拍完了沒再去吃飯很不好意思,說到底還是為了工作。不過我也安慰自己說,盡了力拍攝已有交代,作品是最大的收穫。
移民、舞蹈與8*(2+6)
問:你每次拍電影都跟演員相處很長時間。《半邊人》的許素瑩及《美國心》的利玉娟,她們都主導了影片的故事。
答:幸好你提了《美國心》,利玉娟是另一個很好的演員,跟許素瑩不相伯仲。對,因為電影都是她們的故事,我只在一旁搧火。每個人都想說自己的故事,都希望有同感,有支持力量。你看過電影知道,她們的影響很大,這是我的工作方法,所以基本不用教她們做戲,她們在鏡頭前已經很自然。
問:後來你為港台拍了一集《演藝傾情》叫《智•慧》,訪問曹誠淵。二十多分鐘的節目,全是藝術家的訪問特寫,中間還插入一些與8*(2+6)及瓷器··民··主前景有關的文字,構思頗大膽;也看出即使到了一九九一年,(1234567之后)的情結甚至憤怒仍然很影響你的創作。
答:﹕曹誠淵很articulate,他對藝術付出很多,到了今天仍很願意說話,今天在中國也做了很多,出錢出力。那訪問是電影《舞牛》的延續,《舞牛》也約略提及8*(2+6)。你可知道,《舞》是曹出錢拍的,所以看到兩個作品的關係。
問:《舞牛》的劇本,有多少來自CCDC及曹誠淵的經驗?
答:﹕最初也算是我自身的經驗。跳舞我也喜歡,跟曹誠淵構思一齣跟跳舞有關的戲,關於一個舞者的掙扎,面對時間、訓練及演出三方面的壓力。八小時練舞,八小時睡覺,只有十年光景。電影前半段拍他們為藝術掙扎,後段提及8*(2+6)。我是讀傳理系的,覺得藝術家很能反映周圍的事。當時離開8*(2+6)已經一兩年了,我反應比較慢,總要先吸收,想想及組織,再以含蓄的方式表達。
問﹕:(1234567之后)你也為港台拍了《齋鳳》及《戲鳳》,這段時間你跟演員郭鳳儀合作不少,一九九四年還有齣電視作品《後過渡女人》,是你一貫所長,半戲劇半紀錄。你好像特別喜歡女性題材,《後過渡女人》提到女工被剝削的不幸,性別及年齡歧視的問題。很諷刺,看《後過渡女人》便知道最低工資說了這麼多年仍沒着落!
答:﹕這都是永恆問題,平等問題、新移民問題……下午來支持我的很多都是女性,她們很愛惜我,我的圈子中女人特別多,哈哈,說笑而已……這跟看書看電影有關吧。以人為本、人文主義的導演之中,溝口健二是我很崇拜的,我受了他影響。人類有一半是女人,是很大群觀眾,你不能太貪心,什麼都拍,要選一些你擅長的。
問﹕:對了,還有去年剛離世的黃婉玲,她在《孭得起》的表現很精彩。
答:是的,黃婉玲跟我合作不少,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半退休的愉快生活
問﹕:一定很多人問你了,為什麼不再拍電影?
答﹕:香港現在產量很少,一年才五六十部。機會少了,只有等,做別的事情,過平常的生活。我還可以到蓮香飲茶,周潤發就不可以了。心態可以高可以低,自己樂觀就好。搞搞收音機、讀讀蘇東坡,是種準備的狀態,若你明天當我的製片,我的機會就來了。
我在加拿大有個新節目,每天早起冲茶吃早餐,看對面的海鷗。兩隻海鷗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照顧三隻小海鷗,這套戲我已看了整整一個月,牠們比我的父母還厲害,給我一些刺激,下次可能拍紀錄片「海鷗的故事」。
問:我們在Youtube看到一個方育平頻道,有些錄像上載了,是你的作品?
答:沒錯。我也拍了很多黑白照片,放到Flickr,拍得不錯的。
問:你很update啊。
答﹕:是,我還用Facebook及Twitter,哈哈。我一輩子也沒有自己的黑房,到了加拿大有機會了。現在黑白照片的器材很便宜,在eBay買回來的。到那邊約四年,每天就是忙這幾件事,看醫生、看雀、拍照,為舞台表演拍紀錄片,輾轉在這些退休生活中找樂趣,非常開心。很對不起,我不拍電影也很開心,你們很失望,哈哈。
問﹕:是啊,我們真的很失望……
答﹕:別覺得什麼,這些都是準備、充電,現在這麼開心,接着的作品更易令人接受,給人真善美、喜樂、希望——希望很重要!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好像沒希望,好像《半邊人》的阿瑩,機會不是那麼多,要自己創造。
訪問 家明、小偉
攝影 余俊亮
編輯 梁詠璋
【明報專訊】很多年沒見到方育平了,電影資料館這次辦回顧展,宣傳資料用的都是他八十年代的舊照片,那時候他比較「佬」,蓄小鬚,架眼鏡,髮型及服裝都不特別講究。想不到今天的他判若兩人,消瘦了,刮淨鬍鬚、摘掉眼鏡,頭髮也刷光。他戴上鮮色頭巾,著比八十年代更入時。
在訪問及座談會中,知道他曾病了一場,現於加拿大過着清靜生活。他篤信佛學,仍然拍照片及錄像。
這次訪問的最深印象,方育平豁達開朗,極重友情親情。
因為這次回顧,重溫了方育平八九十年代幾乎所有電視及電影。發現不獨《父子情》、《半邊人》及《美國心》感人、劃時代,他在港台的創作也擲地有聲。主角來自不同階層,故事帶出香港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困窘,莊諧並重,今看感受猶深。方育平這次回來,屢說電視電影隨時有take 2,這兩天他在facebook說想跟女兒拍一部《父女情》。
問﹕:這次什麼風把你吹回來了?
答:我不知道,突然有人打給我,說想做回顧展,我心想難道我死了嗎?我還在呀,雖然大病一場,但已復元了。哈哈,我逗自己開心,未來會有take 2,回顧展只是一場預演。
問﹕:你當年先入讀浸會,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是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做電影電視工作?
答:我比較好運,很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跟我從小喜歡電影有關,但也有阻滯,我在《父子情》也提過,父親希望你讀醫、做工程師或銀行。但我不理會,只管我喜歡的,倒建立出自己方向。
問﹕:在南加大讀書順利嗎?《楊德昌電影研究》(遠流,1995)裏有篇楊德昌訪問,提到你有些不順境,說有種族歧視,班上沒人願意跟你一組。
答﹕:不曉得呢,原來給他這種鬱鬱不得志印象,要向他致歉。我住在宿舍,有天突然有人叩門,他自我介紹,說是楊德昌,剛加入了我的學系,當時我是電影系唯一的中國學生。我很開心,以為可互相照應,期望很大。誰料不出幾個月他走了,我摸不着頭腦。他回到美國的家,後來在台灣發展很好。他的看法及抱負很大,我比較循規蹈矩。幸好我繼續拍戲,沒讓他失望。
問:你們後來再聯繫嗎?
答:他來到香港,在新藝城工作,我們差不多每月見面,我也到過加州探望他。我們豬年出生有幾條豬很老友,侯孝賢,許鞍華及他。
成長與家庭的影響
問﹕:香港新浪潮幾個不同導演,你的風格很獨特,對低下層特別關懷。現在回看,是跟你的成長有關?為什麼你特別喜歡那些題材?
答:﹕跟成長有很大關係,我是「鄉下仔」。但別看輕鄉下仔,現在小孩常對着電腦,也許手快一點,思想敏捷一些,但少了接觸大自然。對螞蟻沒那麼愛惜,看到蛇也不敢碰,沒那麼多新鮮空氣。原來貧窮變成富裕,成長體驗是我拍《獅子山下》及第一部影片的素材。現在回想,逆境是生存的最大希望,困境給你機會打出生天。最重要是發掘自己長處,保持樂觀自信;人的需要不是很多,尤其像我現在有糖尿病,飯也吃得少。糖尿病原來有好的一面,它令你改變人生態度。富裕是病的由來,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都是因富裕產生的。
我也慶幸生在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父親只是小文員,卻很疼愛兒女,從不打我,夫妻也不吵架。哥哥姊姊幫我完成大學,毫無怨言,《父子情》中的家庭衝突是編出來的,並非真事。我們很窮,但與鄰居的關係很好。我總記得「三樽腐乳」往事﹕鄰家強仔常來我家問母親拿錢買腐乳,我當時不明白,因我們比他還要窮。後來知道,我家雖窮,但我們溫飽,父母還有多餘錢去幫人,三樽腐乳只是一毫子,也看出鄰舍的感情。
問:你提到「鄉下仔」,小角色都有他的長處,想起你《獅子山下》一輯叫《臨記》的,說臨時演員的故事。影片中的導演叫「方德平」,故事說他病死了,電影還是要繼續拍,很有自嘲的味道。
答:我們拍電影電視經常要「臨記」。香港電台這方面好,一、二線明星(如周潤發)來演戲酬勞是一百五十元,臨記其實不差很遠,有八十元。大明星一有機會就來,因為可替政府工作,跟市民溝通,他們也熱愛演出,不計酬勞。這行有句話,「沒有小人物,只有小演員」,小人物也要花很多工夫,也可演得很好。電影是綜合藝術,不是一個人的事,演員、製片、攝影、影評人,需要很多人支持。
問:你也特別擅長拍小孩子,《獅子山下》另一輯《野孩子》,拍街童在墳場「打山頭」。那種小孩的生活,認識世界的方法,跟今天的香港太不同了。
答:那次要拍墳場,沒人願意,因為對死亡忌諱。我自小在山上走,「金塔」見怪不怪,於是自動請纓;加上當時父母離世沒多久,我對死亡的認識像《野》的小孩一樣混沌。做資料蒐集時看到很多小孩在墳場玩很開心,他們對死亡毫不在意。於是抓緊這點,跟黃志一起寫劇本,成了這部《野孩子》。後來街知巷聞的「大龜變細龜」便是黃志想出來。汪偉這個演員也好,一個小朋友在大染缸中,面對死亡、毒品、暴力。
父子情與半邊人
問﹕:《父子情》的外景是怎樣找來的?印象中很少香港電影拍筲箕灣。
答:我住筲箕灣,那處叫淺水碼頭村。我在西灣河的山頭長大,那是我童年的真實環境。鄉親父老都認識,說拍片一呼百應,有些人不上班也來演,能拍寫實題材,首要是關係好。你明白他們的困難,為他們說話,他們對我信任;拍《元洲仔之歌》時也一樣。當年為什麼有新浪潮產生?大家都來自電視台,電視台要衝出影棚,實地拍攝。從前邵氏的《江山美人》,每寸都在片廠拍。後來,年老導演退休,影棚制度也滿足不了觀眾,剛巧科技配合,攝影機細了,收音器材進步,可到街上拍,全香港都是你的片廠,視野闊了,野心大了,都是氣候造就的。
問﹕:你們實景拍攝,你由《半邊人》開始現場收音,現場收音對你寫實的風格尤其關鍵。但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都是後期配音,你們當時遇到什麼困難?
答:到拍電影的時候,技術倒不是問題。反而香港電台《獅子山下》的轉型較大。由黃華祺年代開始,《獅》拍了一年左右,說德叔一家的故事,佈景都是在影廠搭的。香港電台後來用菲林製作,就是要克服現場錄音的問題。那是秉承新聞片傳統,政府的新聞片是用菲林正片拍的,拍完冲印後就可放映。菲林有磁帶收音,不過剪接很困難,但這是當時最便宜的方法。
問:最喜歡你的即興場面,譬如《半邊人》在茶餐廳那場戲,王正方訪問許素瑩及鄭智雄,談他們的感情,很自然,不像有事先綵排,你是怎樣跟他們溝通的?
答:拍那場戲時候,影片已拍了一個月,他們對機器沒有感覺。我告訴他們主要想拍些什麼,問他們心情如何,兩個人現在分開了,不妨老實說吧。大方一些,演戲會更自然。後來一take就OK了,不過準備倒用了一整天,之前四天也不住的談這場戲。我跟他們很熟,是朋友所以沒所謂。很難找到這麼開放,對你信任的演員。
問:《半邊人》是關於戈武的故事。主角許素瑩又是戈武的學生,事情是怎樣促成的?
答:﹕戈武是我的鄰居,他在長城,我在鳳凰,大家都預備拍第一部電影,想不到他沒開始就去世了。我想自己能拍是多麼幸運,為了朋友一定要把他的故事說出來。於是在報紙登廣告找演員,許素瑩出現了,她是戈武的學生,對他的感情很深,我們一拍即合。
問﹕:許素瑩的家人呢?他們又是怎樣被你說服的?
答﹕:阿瑩在家庭中是大家姐,她很熱愛影視,都是她主動提出的。我在阿瑩家吃了整整一個月的飯,她的父母知道我要上班,三餐不繼,對我像兒子一樣。反而電影拍完了沒再去吃飯很不好意思,說到底還是為了工作。不過我也安慰自己說,盡了力拍攝已有交代,作品是最大的收穫。
移民、舞蹈與8*(2+6)
問:你每次拍電影都跟演員相處很長時間。《半邊人》的許素瑩及《美國心》的利玉娟,她們都主導了影片的故事。
答:幸好你提了《美國心》,利玉娟是另一個很好的演員,跟許素瑩不相伯仲。對,因為電影都是她們的故事,我只在一旁搧火。每個人都想說自己的故事,都希望有同感,有支持力量。你看過電影知道,她們的影響很大,這是我的工作方法,所以基本不用教她們做戲,她們在鏡頭前已經很自然。
問:後來你為港台拍了一集《演藝傾情》叫《智•慧》,訪問曹誠淵。二十多分鐘的節目,全是藝術家的訪問特寫,中間還插入一些與8*(2+6)及瓷器··民··主前景有關的文字,構思頗大膽;也看出即使到了一九九一年,(1234567之后)的情結甚至憤怒仍然很影響你的創作。
答:﹕曹誠淵很articulate,他對藝術付出很多,到了今天仍很願意說話,今天在中國也做了很多,出錢出力。那訪問是電影《舞牛》的延續,《舞牛》也約略提及8*(2+6)。你可知道,《舞》是曹出錢拍的,所以看到兩個作品的關係。
問:《舞牛》的劇本,有多少來自CCDC及曹誠淵的經驗?
答:﹕最初也算是我自身的經驗。跳舞我也喜歡,跟曹誠淵構思一齣跟跳舞有關的戲,關於一個舞者的掙扎,面對時間、訓練及演出三方面的壓力。八小時練舞,八小時睡覺,只有十年光景。電影前半段拍他們為藝術掙扎,後段提及8*(2+6)。我是讀傳理系的,覺得藝術家很能反映周圍的事。當時離開8*(2+6)已經一兩年了,我反應比較慢,總要先吸收,想想及組織,再以含蓄的方式表達。
問﹕:(1234567之后)你也為港台拍了《齋鳳》及《戲鳳》,這段時間你跟演員郭鳳儀合作不少,一九九四年還有齣電視作品《後過渡女人》,是你一貫所長,半戲劇半紀錄。你好像特別喜歡女性題材,《後過渡女人》提到女工被剝削的不幸,性別及年齡歧視的問題。很諷刺,看《後過渡女人》便知道最低工資說了這麼多年仍沒着落!
答:﹕這都是永恆問題,平等問題、新移民問題……下午來支持我的很多都是女性,她們很愛惜我,我的圈子中女人特別多,哈哈,說笑而已……這跟看書看電影有關吧。以人為本、人文主義的導演之中,溝口健二是我很崇拜的,我受了他影響。人類有一半是女人,是很大群觀眾,你不能太貪心,什麼都拍,要選一些你擅長的。
問﹕:對了,還有去年剛離世的黃婉玲,她在《孭得起》的表現很精彩。
答:是的,黃婉玲跟我合作不少,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半退休的愉快生活
問﹕:一定很多人問你了,為什麼不再拍電影?
答﹕:香港現在產量很少,一年才五六十部。機會少了,只有等,做別的事情,過平常的生活。我還可以到蓮香飲茶,周潤發就不可以了。心態可以高可以低,自己樂觀就好。搞搞收音機、讀讀蘇東坡,是種準備的狀態,若你明天當我的製片,我的機會就來了。
我在加拿大有個新節目,每天早起冲茶吃早餐,看對面的海鷗。兩隻海鷗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照顧三隻小海鷗,這套戲我已看了整整一個月,牠們比我的父母還厲害,給我一些刺激,下次可能拍紀錄片「海鷗的故事」。
問:我們在Youtube看到一個方育平頻道,有些錄像上載了,是你的作品?
答:沒錯。我也拍了很多黑白照片,放到Flickr,拍得不錯的。
問:你很update啊。
答﹕:是,我還用Facebook及Twitter,哈哈。我一輩子也沒有自己的黑房,到了加拿大有機會了。現在黑白照片的器材很便宜,在eBay買回來的。到那邊約四年,每天就是忙這幾件事,看醫生、看雀、拍照,為舞台表演拍紀錄片,輾轉在這些退休生活中找樂趣,非常開心。很對不起,我不拍電影也很開心,你們很失望,哈哈。
問﹕:是啊,我們真的很失望……
答﹕:別覺得什麼,這些都是準備、充電,現在這麼開心,接着的作品更易令人接受,給人真善美、喜樂、希望——希望很重要!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好像沒希望,好像《半邊人》的阿瑩,機會不是那麼多,要自己創造。
訪問 家明、小偉
攝影 余俊亮
編輯 梁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