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而永远的纪念——悼刘相波先生
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甚至这个时代都是用来牺牲的。是的,没有牺牲哪有成长呢?但愿在一棵老树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来。 读到刘相波老师的遗作里的这最后一段的时候,再细细的瞅着先生瘦削而和蔼的笑脸,已是止不住的潸然!呜呼,上天不仁,竟然如此忍心,让正当盛年的相波先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去了另一个世界。刘相波(刘老石)先生的英年早逝,无疑是这个时代里的极大的一次牺牲,无疑是新农村建设里的极大的一个损失。因为,相波先生既是忧国忧民心怀三农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实实在在的一直在路上(on the road)的行动者;既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指挥者和引路人,更是从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升华的乡村建设理论家。 而今天,却已是在刘相波先生离世的六十日后,我才知晓这个噩耗。却还是偶在乌有之乡网上的一个链接里,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的。然后,迅即转到了悼念专网,才得以细细拜读到相波先生的更多文字。越是读下去,越是感觉到相波先生的坦率、深邃和行知合一,还有坚持、追求和大爱。 相波先生和他的战友们是一直行走在田埂上的,并且是愿意打赤脚的。相波先生和他的战友们是一直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并且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情系三农的。艾青先生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这句诗也是相波先生们的写照。而今天,九年前曾有幸和相波先生同行的我,却在对先生的回忆中淌下泪来,来对先生来做一点迟到而永远的纪念。 九年前,2002年的3月16到17日,其时乡土中国学会作为北大里第一个三农社团正在筹备成立阶段,即有幸接到了温铁军老师主持下的《中国改革》杂志社(彼时农村版正式成立也不久)的邀约,去天津的蓟县西龙虎峪村做调研和实践。那次同行的同人们,还有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以及相波先生执教学校天津科技大学的新希望社团以及人大、农大、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的朋友们共30人。相波先生就是我们的带头大哥,同行的还有实践调查经验甚为丰富的许志永大哥等。此前,在BBS上相波先生即已细致周到的发布了注意事项,细微到提醒大家上老乡家的厕所要注意安全、带手电筒、如何对付狗狗之类的招术等。出发后,我们在车里集体拉歌,又是相波先生带头和组织唱起来。抵达村里后我们分成五个小组,分头和村领导座谈、入户访谈、观摩黑山羊养殖场,第二日又分组去了小学讲课、入户访谈、分发募捐的衣物给困难户,下午两点后还去了村镇集市——正在戏曲演出的中学操场上——发了法律政策宣传材料和《中国改革》(农村版)。在这次调研实践中, 相 波先生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联络到交通、吃住,都细致入微。 相 波先生并且还特别带了两个大喇叭,他和志永大哥各持一个,在操场上发资料的时候,大喇叭也派上了用场。 这一次的活动,打的旗帜尚是“大学生三农政策宣讲团”,费用是实行的AA集资。这一年的1月,李昌平先生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也正式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此后,2002年4月17日,北大乡土中国学会正式成立。4月29日到5月2日,组织了河北张北县马村调研;5月25日到26日,组织到京郊妙峰山考察庙会;7月下旬又分赴河南长垣和河北怀安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犹记得去长垣前, 相 波先生还组织了各高校的涉农社团和队伍集中在北师大进行了培训和讲座。此次活动的经费,即已得到了《中国改革》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了。在这个过程中, 相 波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高校涉农社团的扶助、组织和指导,是功不可没的。 呜呼!却不成想,十年后,和 相 波先生已是阴阳两隔。今夜,我在北大未名BBS的乡土中国版(ruralchina)多处翻找,才终于觅得了两张旧照——此前未名因为多次宕机,附件系统是瘫痪了N次的。放大了旧照,在模糊的合影中,依稀才能找到 相 波先生。

相 波先生不幸英年早逝,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极大的不幸。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位值得敬重的brother,失去了一位精神上的leader,失去了一位行动上的guider.然而, 相 波先生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版上。在模糊的泪眼中,我久久的凝视着遗照里左手挟书右手拧鞋微笑着赤脚走在田埂上的 相 波(老石)先生——我相信, 相 波先生们十余年来一直默默行走和耕耘着的这片田野,终会绽放出更绚灿葱郁的绿色; 相 波先生们播洒下的一团团火种,必将燎原。


纪念刘老石微博: http://weibo.com/jinianliulaoshi 附:百度百科里同人们给刘 相 波先生写的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5437066.htm 刘老石(1968-2011),本名刘 相 波,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项目主任、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 简介 1968年3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伊春市。 1988年考入齐齐哈尔师范大学,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天津某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后于2002年加入国务院体改办主管的《中国改革·农村版》做兼职编辑。期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并成为该项目的主持人之一。2004年底他和几位下乡支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学生骨干注册成立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代管的调研培训机构,他兼任了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项目主管。2010年8月他辞去教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就在去世的前一周,他才从杭州调研回京。他因车祸抢救无效,于 2011 年 3 月 24 日 21 时 45 分,在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幸逝世,享年43 岁。 人生经历 刘老石长期研究道德与伦理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岳麓山湖南师大就读期间常邀好友花祭黄兴、蔡锷等先烈,并发起哲学与现实沙龙,纵论百家,关注时政。2000年作为引进人才到天津某大学教授公共课“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他发誓“做一天我就要让青年们向现实看一天,多从现实中获得一份道理。”刘老石自从听了温铁军的一场讲座,就觉得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进入农村,一发不可收拾。他还把名字都改了,改成老石,意喻从事新农村建设之意像石头一样坚定。 世纪之交“三农”问题凸显,基层矛盾深化。他通过初步实践,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对农村的关注中学习和体会自己的责任,让青年人们在对社会的关注中超越自己狭隘的自我关注,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升华。他亦意识到面对着两个不同的弱势群体,一边是衰败农村中亟需帮助的农民;一边是在就业压力中嗷嗷待哺的青年大学生。他努力让两个群体结合起来,让农村获得些许帮助,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从而跨越自我与社会的鸿沟。 刘老石在乡村建设项目中主要负责两块内容:一是组织大学生支农调研。每年寒暑假,他都要组织动员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宣传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农村发展,六年来参与支农的大学生已逾万人;现在又进一步开始规模化地培养新乡村建设人才,在全国各地招募乡村建设英才。二是长年下乡进村进行调研和试点,深入探索建设新乡村建设之道。经他直接推动建立的合作组织试点已经达到30多个。 从2002年起他就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带领青年志愿者们发动农民先后建立了70个村级合作试验点试验区。这些试点既有提供生产、购销、金融等服务的经济性合作社,也有提供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的公益性协会。刘相波从2003年开始进行农民合作培训工作,2009年建立了农民合作社培训学校,带领他的青年工作团队在农民合作培训、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学生支农志愿者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帮助了很多中国农民。迄今为止,共举办农民合作培训班近200期,培训农民合作骨干、农村青年、农村发展机构工作人员达5000余人次。中心编有成套的本土化培训教材,组织了一流的培训师资力量和专家资源为农民合作提供服务。2006年,他促进了全国各地七家优秀的合作社组成中国新时期第一个农民合作社联盟——“国仁绿色联盟”。这是一个为农民合作社销售生态农产品的服务组织,并在70个农村合作社试验点中发展出十家生态农业试验基地。 其参与的国家级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研究——农村对抗性冲突及其化解机制研究(课题号07&ZD048)”、“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号05&ZD04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课题号06AJY003);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流动中的中国农民”—12村长期追踪调查”(课题号10XNL019)以及学院组织的重庆经验调研和杭州市政府委托课题“社会复合主体治理模式”等项目。在各项调研中,他主动深入农村基层,不仅到村入户开展访谈,而且配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乡村建设中心建立“农村试验区”和产学研基地,在各地农村直接操作村级试验点的具体工作,为学校多个不同学科的调查研究构建了基地 ,这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农村发展、教育创新、科研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预期社会效益和学科建设效益。
-
金杖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8 2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