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
吾今锄草除恶业。一切众生自迴护。若於锄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唵、逸帝律尼、沙诃
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办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百计千方只为身,然终化为冢中尘。莫言白发无言语,此是黄泉传语人。--香严禅师
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道元
欲得凭么事,须是凭么人。既是凭么人,何愁凭么事。--弘觉大师
如今无处觅深山,但得心闲即闭关 吴越不分烟水路,满眼秋色月初圆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之,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经)
比丘。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比丘。如是如是观。如汝观已。比丘。心不出外不洒散。心住内。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复生.老.病.死。是说苦边。(中阿含经)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可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似死了未曾烧。--(元朝)石屋清珙禅师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着,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顶果钦哲仁波切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华开世界起--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法句譬喻经
若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若人造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忽悲去古远,日暮野干鸣
六世嘉瓦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减:为恶不减,祖宗之余德,德尽必减。
"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来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圆悟勤
如来慧日出 离林说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杂阿含经
坛经云:「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佛告诸比丘。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顾望。前者亦不顾后。后者亦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于天上天下无所复乐。寄居天地间。弃身不复生。道成乃知师恩。见师者即承事。不见师即思念其教诫。
如人念父母。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坐自笑我已脱身于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饿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得阿罗汉者。欲飞行变化即能。身中出水火即能。出无间入无孔亦能。离世间苦取泥洹道亦能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但愿阁下道富身贫。情疏德厚。
"恒苦行布施,常守清净戒,尽力持善行,以智修胜法。"
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盘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盘者以何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盘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增壹阿含经
如来慧日出 离林说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杂阿含经
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祇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五灯会元》
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办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百计千方只为身,然终化为冢中尘。莫言白发无言语,此是黄泉传语人。--香严禅师
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道元
欲得凭么事,须是凭么人。既是凭么人,何愁凭么事。--弘觉大师
如今无处觅深山,但得心闲即闭关 吴越不分烟水路,满眼秋色月初圆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之,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经)
比丘。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比丘。如是如是观。如汝观已。比丘。心不出外不洒散。心住内。不受不恐怖。如是不复生.老.病.死。是说苦边。(中阿含经)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可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似死了未曾烧。--(元朝)石屋清珙禅师
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着,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顶果钦哲仁波切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华开世界起--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法句譬喻经
若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若人造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忽悲去古远,日暮野干鸣
六世嘉瓦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减:为恶不减,祖宗之余德,德尽必减。
"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来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圆悟勤
如来慧日出 离林说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杂阿含经
坛经云:「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佛告诸比丘。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顾望。前者亦不顾后。后者亦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于天上天下无所复乐。寄居天地间。弃身不复生。道成乃知师恩。见师者即承事。不见师即思念其教诫。
如人念父母。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坐自笑我已脱身于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饿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得阿罗汉者。欲飞行变化即能。身中出水火即能。出无间入无孔亦能。离世间苦取泥洹道亦能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但愿阁下道富身贫。情疏德厚。
"恒苦行布施,常守清净戒,尽力持善行,以智修胜法。"
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盘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盘者以何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盘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增壹阿含经
如来慧日出 离林说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杂阿含经
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祇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五灯会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