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的苦恼:夜读方回词
(旧文字)
良宵的苦恼:夜读方回词
贺方回的词,读得很少,全部加起来,也只是记得《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句》中的几个残句。不知道是受王国维词话的影响还是谁的影响,一直都觉得方回是近于黄山谷一类,枯淡乏味,无论意境和词句,都乏善可陈。虽然有一句“解作江南断肠句,而今唯有贺方回”的广告在那里,还是一直没怎么翻读过。
前天夜里,烦恼中,一本羊春秋辑的《宋十大名家词》,从头翻到尾,都觉得不顺眼,最后倒是在方回词这里停留了下来。
比起柳晏秦苏诸家来,方回词中,佳句还是嫌少,但因为读得少,好比在一堆酱油明星的熟脸里看到一个新秀,心更容易沉静下来,而发现又有几句觉得很有意思的,所以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最喜是菩萨蛮里,好几首都觉得不错,以我的对香艳词句的高度敏感,这里特地推荐几句出来,大家共享。
“枕横衾浪拥,好夜无人共。莫道粉墙东,蓬山千万重。”
关于古词人的睡觉问题,有几句是我很喜欢的。
柳永词里有一句“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堪称古今第一脱。
周邦彦的“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一句经常被人提起,当作香艳词的婉约代表,其实要论香艳,我觉得不如周的另一首“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起来娇眼未惺惺。强整罗衣抬皓腕,更将纨扇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红”,更具现场感。
黄庭坚的“可怜一阵白苹风,故灭烛,来相就”。这句比较一般,但其情形,好比今天共处一室的男女,正要准备做些什么或者正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时候,突然,恰到好处地,停电了。
回到上面这句,这里写的是当单身一人的时候,甚至,连个想念的人都没有的时候。切莫说人和人,孤男与寡女,只是隔着一道薄薄的粉墙,这一粉墙,却似蓬山千万重,飞都飞不过。越过粉墙,现实的情况,绝不会是干柴燃起烈火,而只会是警察同志的到来。曾经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贴子《其实我也很想强奸他》(好像是这个标题),讲的就是这么回事:隔壁的陌生男生想从窗户上爬过来,这边的陌生女生幻想着从窗户上爬过去,不过男生爬窗户的时候掉下楼去了。“蓬山”,李商隐有句“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世间旷夫怨女,每每青灯枯卷时,红楼梦里妙玉似的春情和寂寞,很容易泛滥。每天和你擦肩而过的人里,和你一张桌子吃快餐的人里,可能就有好些和你一样,想像干柴烈火一样私奔的。但是,当时你离她(他)只有零点零五公分也没用。人心隔肚皮,谁也不可能主动多挑谁一眼。简单的需求,实现起来总是需要很复杂的过程。人们宁愿躲在家里手淫,也不会去大街上结识陌生异性,这是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的话。这也正是一夜情为什么非要靠网络才能蔓延起来的原因。网络的匿名,正可以使人不着痕迹或者毫无顾忌地越过粉墙。
良宵的苦恼,我还见过几处有意思的。一次是在某个博客里,标题和内容都很空空荡荡,只有四个字:寂寞撩人。没寂寞过的人,断然体会不到,那个“撩”字的厉害。还有一处是柳永的一首词,有几句最喜欢念:“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赁孤眠却。”最恨就是那“最无端处”。
一本社会学的著作里说,人们在私下的场合里做爱,却在公共场合里喝酒。这两件事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分流的,是个问题。但就我所见,文人们在诗词里暴露自己的春宵活动,却是很多,且又是越到近代,越少。好德如好色,德也不好了,色也只能偷偷地好了。
“玉人飞阁上,见月还相望。相望莫相忘,应无未断肠。”
喜欢的是后面这一句,“应无未断肠”。诗词文章,要翻新,恐怕这也算一个很好的例子。“断肠”、“愁肠百结”、“肝肠寸寸断”之类,见多而觉俗了。但方回在这里,来了一句“应无未断肠”。另外一处还有一句“酒冷灯昏,不许行人不断魂”,但还是不如这里的好。
“缠绵难解,不似罗裙带。”
这一句,以我的读法,更近于黑色幽默。悲莫悲兮伤别离,情人别离,哀哀怨怨,泣泣啼啼,最见不得。可是贺老先生说得好,缠绵之情难解,远不似裤腰带好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怜啦!
良宵的苦恼:夜读方回词
贺方回的词,读得很少,全部加起来,也只是记得《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句》中的几个残句。不知道是受王国维词话的影响还是谁的影响,一直都觉得方回是近于黄山谷一类,枯淡乏味,无论意境和词句,都乏善可陈。虽然有一句“解作江南断肠句,而今唯有贺方回”的广告在那里,还是一直没怎么翻读过。
前天夜里,烦恼中,一本羊春秋辑的《宋十大名家词》,从头翻到尾,都觉得不顺眼,最后倒是在方回词这里停留了下来。
比起柳晏秦苏诸家来,方回词中,佳句还是嫌少,但因为读得少,好比在一堆酱油明星的熟脸里看到一个新秀,心更容易沉静下来,而发现又有几句觉得很有意思的,所以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最喜是菩萨蛮里,好几首都觉得不错,以我的对香艳词句的高度敏感,这里特地推荐几句出来,大家共享。
“枕横衾浪拥,好夜无人共。莫道粉墙东,蓬山千万重。”
关于古词人的睡觉问题,有几句是我很喜欢的。
柳永词里有一句“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堪称古今第一脱。
周邦彦的“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一句经常被人提起,当作香艳词的婉约代表,其实要论香艳,我觉得不如周的另一首“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起来娇眼未惺惺。强整罗衣抬皓腕,更将纨扇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红”,更具现场感。
黄庭坚的“可怜一阵白苹风,故灭烛,来相就”。这句比较一般,但其情形,好比今天共处一室的男女,正要准备做些什么或者正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时候,突然,恰到好处地,停电了。
回到上面这句,这里写的是当单身一人的时候,甚至,连个想念的人都没有的时候。切莫说人和人,孤男与寡女,只是隔着一道薄薄的粉墙,这一粉墙,却似蓬山千万重,飞都飞不过。越过粉墙,现实的情况,绝不会是干柴燃起烈火,而只会是警察同志的到来。曾经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贴子《其实我也很想强奸他》(好像是这个标题),讲的就是这么回事:隔壁的陌生男生想从窗户上爬过来,这边的陌生女生幻想着从窗户上爬过去,不过男生爬窗户的时候掉下楼去了。“蓬山”,李商隐有句“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世间旷夫怨女,每每青灯枯卷时,红楼梦里妙玉似的春情和寂寞,很容易泛滥。每天和你擦肩而过的人里,和你一张桌子吃快餐的人里,可能就有好些和你一样,想像干柴烈火一样私奔的。但是,当时你离她(他)只有零点零五公分也没用。人心隔肚皮,谁也不可能主动多挑谁一眼。简单的需求,实现起来总是需要很复杂的过程。人们宁愿躲在家里手淫,也不会去大街上结识陌生异性,这是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的话。这也正是一夜情为什么非要靠网络才能蔓延起来的原因。网络的匿名,正可以使人不着痕迹或者毫无顾忌地越过粉墙。
良宵的苦恼,我还见过几处有意思的。一次是在某个博客里,标题和内容都很空空荡荡,只有四个字:寂寞撩人。没寂寞过的人,断然体会不到,那个“撩”字的厉害。还有一处是柳永的一首词,有几句最喜欢念:“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赁孤眠却。”最恨就是那“最无端处”。
一本社会学的著作里说,人们在私下的场合里做爱,却在公共场合里喝酒。这两件事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分流的,是个问题。但就我所见,文人们在诗词里暴露自己的春宵活动,却是很多,且又是越到近代,越少。好德如好色,德也不好了,色也只能偷偷地好了。
“玉人飞阁上,见月还相望。相望莫相忘,应无未断肠。”
喜欢的是后面这一句,“应无未断肠”。诗词文章,要翻新,恐怕这也算一个很好的例子。“断肠”、“愁肠百结”、“肝肠寸寸断”之类,见多而觉俗了。但方回在这里,来了一句“应无未断肠”。另外一处还有一句“酒冷灯昏,不许行人不断魂”,但还是不如这里的好。
“缠绵难解,不似罗裙带。”
这一句,以我的读法,更近于黑色幽默。悲莫悲兮伤别离,情人别离,哀哀怨怨,泣泣啼啼,最见不得。可是贺老先生说得好,缠绵之情难解,远不似裤腰带好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怜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