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志、梁钊韬、容观夐教授与人类学系zz
杨成志教授于一九二七年(时年二十五岁)从广州岭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中山大学
语言历史研究所工作,直到一九四九年底离开中大,整整在校二十三年,历经十二任校
长。同钟敬文先生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办过《民俗》周刊。早年曾在四川
、云南等地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罗罗文经书,并发表了各种关于云南民族文化的著
作;一九三二年留学法国进修,一九三五年回国出任中山大学研究院秘书长,曾经培养
过的学生有戴裔煊、朱杰勤、江应梁、王兴瑞、梁钊韬、王启澍、曾昭璇、刘孝瑜、吕
燕华、张寿祺和容观瓊。诸位先生都曾经是或者现在还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中坚力量。
由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气氛长盛而不衰。抗战以后。一九四八年秋,杨成志教授在原
来人类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人类学系,杨教授为第一届系主任,梁钊韬先生为副手。一九
四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因受到种种误会,遂被裁并;为时虽短,当时在这个系任教的
有杨成志、黄文山、卫惠林、罗香林、梁钊韬诸位教授;并在《广东日报》副刊出版“
西南民族”(定期刊)。1981年,经梁钊韬教授积极策划和争取,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
大学成立人类学系,并授权培养博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人类学系,梁先生任
系主任,主持人类学系工作。
梁钊韬教授对人类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率先复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更重要的还体
现在他对人类学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建立中国人类学体系方面,梁先生更有其独到
的见解,他认为,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边缘学科,其体系应该是由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部分组成
,而文化人类学应是包含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分科。这种体系既适合我国人类学
客观条件,又符合当代跨学科研究的要求,他的这一学术思想在他主编的《文化人类学
》这部著作中得到了体现。1984年,梁钊韬教授亲自主持召开了我国首次人类学国际性
学术讨论会,并作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由于梁先生对中
国人类学的卓越贡献,1986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名人录》(第二版)。梁钊韬
教授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民族教育和科研事业上。他所倡导的考古学、民族学、
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互相渗透、彼此交叉、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
科学思想理论,在人类学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展。
容观夐教授的一生与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五十年代开始,他积极投入田野调
查,先后到中南五省区对黎族、瑶族、苗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编写了
数十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迄今已出版专著三部,学术论文80余篇,另主编词典、教材
和调查报告十余部。其代表作有《人类学方法论》、《民族考古学初论》、《文化人类
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等,在南方少数民族研究、民族考古学、人类学方法论和人类学学
科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容先生先后主讲过十余门课,包括从本
科生到硕士、博士的必修课程。在人类学系复办之初,他参与了学科课程的设置并主讲
了主要的基础课,如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理论与调查方法、民族考古学、南方民族史等
课程,五十年的耕耘,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容先生已近80高龄,可仍担负着《广东
人词典》、《岭南文化通志》的少数民族部分的编撰工作,并给研究生开设课程。他的
爱国情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执着,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心路历程
,给予了人们有益的启迪。
语言历史研究所工作,直到一九四九年底离开中大,整整在校二十三年,历经十二任校
长。同钟敬文先生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办过《民俗》周刊。早年曾在四川
、云南等地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罗罗文经书,并发表了各种关于云南民族文化的著
作;一九三二年留学法国进修,一九三五年回国出任中山大学研究院秘书长,曾经培养
过的学生有戴裔煊、朱杰勤、江应梁、王兴瑞、梁钊韬、王启澍、曾昭璇、刘孝瑜、吕
燕华、张寿祺和容观瓊。诸位先生都曾经是或者现在还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中坚力量。
由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气氛长盛而不衰。抗战以后。一九四八年秋,杨成志教授在原
来人类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人类学系,杨教授为第一届系主任,梁钊韬先生为副手。一九
四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因受到种种误会,遂被裁并;为时虽短,当时在这个系任教的
有杨成志、黄文山、卫惠林、罗香林、梁钊韬诸位教授;并在《广东日报》副刊出版“
西南民族”(定期刊)。1981年,经梁钊韬教授积极策划和争取,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
大学成立人类学系,并授权培养博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人类学系,梁先生任
系主任,主持人类学系工作。
梁钊韬教授对人类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率先复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更重要的还体
现在他对人类学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建立中国人类学体系方面,梁先生更有其独到
的见解,他认为,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边缘学科,其体系应该是由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部分组成
,而文化人类学应是包含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分科。这种体系既适合我国人类学
客观条件,又符合当代跨学科研究的要求,他的这一学术思想在他主编的《文化人类学
》这部著作中得到了体现。1984年,梁钊韬教授亲自主持召开了我国首次人类学国际性
学术讨论会,并作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由于梁先生对中
国人类学的卓越贡献,1986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名人录》(第二版)。梁钊韬
教授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民族教育和科研事业上。他所倡导的考古学、民族学、
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互相渗透、彼此交叉、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
科学思想理论,在人类学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展。
容观夐教授的一生与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五十年代开始,他积极投入田野调
查,先后到中南五省区对黎族、瑶族、苗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编写了
数十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迄今已出版专著三部,学术论文80余篇,另主编词典、教材
和调查报告十余部。其代表作有《人类学方法论》、《民族考古学初论》、《文化人类
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等,在南方少数民族研究、民族考古学、人类学方法论和人类学学
科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容先生先后主讲过十余门课,包括从本
科生到硕士、博士的必修课程。在人类学系复办之初,他参与了学科课程的设置并主讲
了主要的基础课,如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理论与调查方法、民族考古学、南方民族史等
课程,五十年的耕耘,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容先生已近80高龄,可仍担负着《广东
人词典》、《岭南文化通志》的少数民族部分的编撰工作,并给研究生开设课程。他的
爱国情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执着,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心路历程
,给予了人们有益的启迪。
-
Rinoah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0 15: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