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响当当
每个人在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大约都做过王子梦和公主梦,觉得自己天生高贵华丽,地球以我为中心,肩负着上天赋予的神圣使命:王子要腰配宝剑去斩恶龙救公主,公主要做的则是在王子到来时幸福地晕倒然后被吻醒。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从一件或许很小很小,小到以后都记不起是什么事的鸡毛蒜皮中突然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
当我渐渐长大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城堡,也买不起后花园.
于是,当我们长大的时候,白雪公主的童话被放在了书柜里最高的那一个阁。长大以后,我们不再看童话.
麦兜没有腰,也没有脖子,因为他胖。第一部电影里,他的理想是鸡肉大包和马尔代夫。第二部里面,他好象擦了音乐家的边,可是和他做伴最多的,是一个海鲜披萨。
这一次呢,开头的他还是那样子的。不舍得用橡皮,因为不想让白白胖胖粉粉嫩嫩的橡皮磨坏了一点角;想得A,因为妈妈会开心。单纯的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买到一块冰砖,高高兴兴地看着这白白净净方方正正的东西,不舍的吃,最后等它化掉了才发现不对。
麦兜是一部给所有单纯善良小孩看的童话片。
麦兜也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动画片,一只小小,笨笨,单亲的小猪;一个肥肥,市井,傻傻,普通,全力爱着儿子的猪妈。积极,快乐平淡地生活着。然而在这样平淡的故事里,却有着香港人独特的黑色哲理,并不是每个人在笑过之后都能体会到。
麦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很多又善良又没用的大人是一边哭一边擤鼻涕一边看的。看到麦兜和麦太互相让鸡腿时;看到麦兜说“我要争气”时;看到麦太生意失败灰溜溜回大角咀去时;看到一个“没有腰的我的friend”时,大人们都会觉得被戳到了神经。
这是给每一个没有找到人生真谛的人看的电影。
生活里的残酷远比童话中的深刻,而童话里的幸福快乐则在生活中被数倍的稀释了。更可悲的是,生下来并没有肩负什么使命的我们,依旧得活下去,并为这漫长的一生找点意义来让它更加充实。而生活本身,不过是一大片空白的岁月,等待填补,即使是填补这空白的时间,我们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控。
I have a dream。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在如今已经被引用滥了。人人都有梦想。唱歌的孩子们有明星梦,大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们有户口梦和买房梦,就连《金鸡》里的吴君如也会说,做小姐也要有梦想,要敬业。那么,与之相应的,一定也有没梦的人,不敢做梦的人,还有做梦失败的人。
麦兜电影,关怀的,便是这样一群最草根最悲哀的人。他们是慢吞吞的、不那么聪明的、因为善良而老是委屈自己的、但也豁不出去不会成为坏人的人群。
如果怎么努力都无法接近你要的那个结果,那该怎么办呢?麦兜和麦太太许愿为了让麦兜得A都不再吃最喜欢的鸡,而麦太太收到莫扎特博士的信上只写着一句话:他不是低能儿,他只是善良。
曾经很认真的想过,麦兜的电影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大概也都早已习惯了 “这个电影一定要有意义”、“这个电影一定要给人启示”、“这个电影能带来多少GDP”这样的观念。
可是麦兜的电影系列,总是提出了很多问题,却从来不会解答他们的意义。
比如第三部麦兜响当当里,古老的太极拳、道家哲学、发明些没实际用途不能带来财富的发明家、茶餐厅里那些唠叨的婆婆,再比如,麦兜的妈妈,麦太。塑造他们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麦太没读过什么书,听风就是雨,很抠门,会做各种鸡,比如快快鸡、失败的火鸡,还有纸包包包,包纸包包,纸包包纸,纸纸包包,包纸包包鸡。她还会吓唬麦兜说,有个小孩他不听妈妈的话后来他死啦。
她永远都发不了财,永远听几句八卦就又想去做生意,永远都望子成龙,永远都可怜巴巴。她可怜巴巴地在武汉呆着,忧伤地一个人吃泡面。
可是啊,她让我想起我的妈妈,以及我许多朋友的妈妈。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她们大多数不那么高瞻远瞩、智慧绝人,而且还爱传传八卦还很唠叨,可是她们很爱我们,很善良,她们希望我们有出息,希望我们吃好喝好。她们的乐趣,就是给我们做些好东西吃,自己不吃在旁边看。她们会悄悄地对我们说,不得A没关系,没有出息也没有关系,却不能因为善良的借口,迷迷糊糊的过着自己的人生。她们才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所在。
麦兜电影里的人物都是一些拖拖拉拉不符合社会节奏要求、落后于时代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幼稚园武术冠军、连锁经营发大财、国际超级影星、红地毯、成绩单的A或者媒体头条。有一些东西可能更真实,或者,更真诚一点,比如我们世界里的妈妈做的鸡、念念叨叨中的西瓜和蛋挞,因为是friend送的所以不舍得用的橡皮,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鸡肉大包。
谢立文说“我当初创作麦兜这个角色,就是因为香港什么都要求聪明、快、醒目。那么这个价值观是不是无懈可击呢?”
当我渐渐长大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城堡,也买不起后花园.
于是,当我们长大的时候,白雪公主的童话被放在了书柜里最高的那一个阁。长大以后,我们不再看童话.
麦兜没有腰,也没有脖子,因为他胖。第一部电影里,他的理想是鸡肉大包和马尔代夫。第二部里面,他好象擦了音乐家的边,可是和他做伴最多的,是一个海鲜披萨。
这一次呢,开头的他还是那样子的。不舍得用橡皮,因为不想让白白胖胖粉粉嫩嫩的橡皮磨坏了一点角;想得A,因为妈妈会开心。单纯的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买到一块冰砖,高高兴兴地看着这白白净净方方正正的东西,不舍的吃,最后等它化掉了才发现不对。
麦兜是一部给所有单纯善良小孩看的童话片。
麦兜也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动画片,一只小小,笨笨,单亲的小猪;一个肥肥,市井,傻傻,普通,全力爱着儿子的猪妈。积极,快乐平淡地生活着。然而在这样平淡的故事里,却有着香港人独特的黑色哲理,并不是每个人在笑过之后都能体会到。
麦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很多又善良又没用的大人是一边哭一边擤鼻涕一边看的。看到麦兜和麦太互相让鸡腿时;看到麦兜说“我要争气”时;看到麦太生意失败灰溜溜回大角咀去时;看到一个“没有腰的我的friend”时,大人们都会觉得被戳到了神经。
这是给每一个没有找到人生真谛的人看的电影。
生活里的残酷远比童话中的深刻,而童话里的幸福快乐则在生活中被数倍的稀释了。更可悲的是,生下来并没有肩负什么使命的我们,依旧得活下去,并为这漫长的一生找点意义来让它更加充实。而生活本身,不过是一大片空白的岁月,等待填补,即使是填补这空白的时间,我们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控。
I have a dream。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在如今已经被引用滥了。人人都有梦想。唱歌的孩子们有明星梦,大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们有户口梦和买房梦,就连《金鸡》里的吴君如也会说,做小姐也要有梦想,要敬业。那么,与之相应的,一定也有没梦的人,不敢做梦的人,还有做梦失败的人。
麦兜电影,关怀的,便是这样一群最草根最悲哀的人。他们是慢吞吞的、不那么聪明的、因为善良而老是委屈自己的、但也豁不出去不会成为坏人的人群。
如果怎么努力都无法接近你要的那个结果,那该怎么办呢?麦兜和麦太太许愿为了让麦兜得A都不再吃最喜欢的鸡,而麦太太收到莫扎特博士的信上只写着一句话:他不是低能儿,他只是善良。
曾经很认真的想过,麦兜的电影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大概也都早已习惯了 “这个电影一定要有意义”、“这个电影一定要给人启示”、“这个电影能带来多少GDP”这样的观念。
可是麦兜的电影系列,总是提出了很多问题,却从来不会解答他们的意义。
比如第三部麦兜响当当里,古老的太极拳、道家哲学、发明些没实际用途不能带来财富的发明家、茶餐厅里那些唠叨的婆婆,再比如,麦兜的妈妈,麦太。塑造他们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麦太没读过什么书,听风就是雨,很抠门,会做各种鸡,比如快快鸡、失败的火鸡,还有纸包包包,包纸包包,纸包包纸,纸纸包包,包纸包包鸡。她还会吓唬麦兜说,有个小孩他不听妈妈的话后来他死啦。
她永远都发不了财,永远听几句八卦就又想去做生意,永远都望子成龙,永远都可怜巴巴。她可怜巴巴地在武汉呆着,忧伤地一个人吃泡面。
可是啊,她让我想起我的妈妈,以及我许多朋友的妈妈。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她们大多数不那么高瞻远瞩、智慧绝人,而且还爱传传八卦还很唠叨,可是她们很爱我们,很善良,她们希望我们有出息,希望我们吃好喝好。她们的乐趣,就是给我们做些好东西吃,自己不吃在旁边看。她们会悄悄地对我们说,不得A没关系,没有出息也没有关系,却不能因为善良的借口,迷迷糊糊的过着自己的人生。她们才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所在。
麦兜电影里的人物都是一些拖拖拉拉不符合社会节奏要求、落后于时代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幼稚园武术冠军、连锁经营发大财、国际超级影星、红地毯、成绩单的A或者媒体头条。有一些东西可能更真实,或者,更真诚一点,比如我们世界里的妈妈做的鸡、念念叨叨中的西瓜和蛋挞,因为是friend送的所以不舍得用的橡皮,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鸡肉大包。
谢立文说“我当初创作麦兜这个角色,就是因为香港什么都要求聪明、快、醒目。那么这个价值观是不是无懈可击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