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淮剧
淮剧是我家乡戏,现在正在灭绝中。
黄昏正是乡愁浓,视频了一些淮剧,其中有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戴建民。他唱淮剧嗓音之醇,犹如罗文唱粤语歌。声音中都是中国人的岁月。
意犹未足,google出一篇文章,居然是我自己写的,写于6年前,那时我还在《东方早报》做记者。当时在东早,有时每天都要炮制几千字。作者本人我,早已把此文忘得一干二净。如今与旧文相认,存档备作资料用。一笑——阿伦特按。
苏北淮剧:悲喜交加的历程
早报记者 陆彦 责任编辑 吉彦波 2004-12-1 7:52:02
“自从到了金山后,那法海、将我困山头,早起就诵楞严咒,三跪九磕把佛求。清规严厉、罪难受,暮鼓晨钟惹人愁。小和尚、他将我来看守,我只得不到苏州到杭州……”由老牌淮剧演员戴建民演唱的《白蛇传》里许仙的这段唱词,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灌成唱片时,苏北乡镇有电唱机的人几乎人手一张。
鼎盛时期的淮剧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好一个唐伯虎呀,我把你官衙诉,卖身投靠来做小登徒呀,辱没了斯文么,上堂去先打你五百五十五……”香港故事片《三笑》中秋香的这段唱就是用淮剧曲调唱的。而裔小萍主演的《秦香莲》中,女主人公对变心丈夫哀怨的责备在美国纽约的华人区中亦时有耳闻。
淮剧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至今为止已经走过100多年历程。最初它是从农民和苏北盐民的民歌和民间说唱逐步发展起来的,抒发出苏北农民质朴的情感和贫寒生活留下的印记,曲调凄苦哀怨,很容易感动听众,逐步演化成淮剧的雏形。
1950年11月,著名演员马麟童首先在戏单上打出了标准淮剧的字样。1953年,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定名为淮剧。现在,全国的淮剧团主要生存在上海市和江苏省。位于康定路的上海市淮剧团是国家级剧团;苏北地区存在着12个专业淮剧团:位于盐城市的江苏省淮剧团、江苏淮安市淮剧团、江苏淮安市淮剧二团、江苏省泰州市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江苏省大丰市淮剧团、江苏省连水县淮剧团、江苏省扬州市淮剧团、江苏省射阳县淮剧团、江苏省建湖县淮剧团、江苏省兴化淮剧团、江苏省泰兴市淮剧团。至于忙时农忙、闲时唱戏的业余剧团、流动班子,则不可胜数。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在苏北乡镇,淮剧对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无出其右者。70、80年代出生的苏北乡下孩童,童年的记忆中总会有一座乡镇电影院,平时放映电影;每到逢年过节,县市或者外地的淮剧团来到这里演戏,即是乡民们的大日子,其火爆情形是一年之最。天还未擦黑,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往镇里赶,人人穿得喜气洋洋。演员们在后台紧张上妆,乡民们在镇里的两条主街上进行难得一次的交流,互相感叹柴米油盐和小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演出开始后,本来喧闹无比的礼堂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卖葵花子和炒花生的小贩挤在最后一排,看得津津有味。演出结束后,富有时代意味的一幕产生了:演员谢幕完毕,大幕再度拉开,乡镇政府两套班子成员按照官价大小排成一队,上台和演员们热烈握手,感谢他们为本镇居民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最后,乡镇宣传干事举起借来的相机,台上的领导和演员们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后,乡镇电影院,这一苏北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纷纷凋敝,电影放映场次迅速减少,最后几乎为零。逢年过节不再以淮剧演出为主体,而是外地来的歌舞团上演歌舞、相声、小品。观众,尤其是年纪大的,感到很不习惯,这类演出再也没有达到淮剧演出的盛况。90年代中后期,电影院纷纷承包给个人放映港台录像。近年,随着影碟市场的崛起,录像已经式微,电影院到此全盘荒芜,大部分拆掉改作生意场所。苏北乡镇现在很少有一座像样的电影院,乡村唯一的公共交流场所、一个公共广场消失了。
载体失去的同时,伴随着苏北淮剧的下坡路。著名淮剧演员何双林告诉记者,苏北专业淮剧团中保持正常创作和演出的也就4、5个剧团,有的剧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加入小歌舞和音乐剧的形式;有的不得不为一些公司和企业做宣传。总体来说,演出的少,歇着的多。 (2004年《东方早报》文化版专题:戏如人生)
黄昏正是乡愁浓,视频了一些淮剧,其中有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戴建民。他唱淮剧嗓音之醇,犹如罗文唱粤语歌。声音中都是中国人的岁月。
意犹未足,google出一篇文章,居然是我自己写的,写于6年前,那时我还在《东方早报》做记者。当时在东早,有时每天都要炮制几千字。作者本人我,早已把此文忘得一干二净。如今与旧文相认,存档备作资料用。一笑——阿伦特按。
苏北淮剧:悲喜交加的历程
早报记者 陆彦 责任编辑 吉彦波 2004-12-1 7:52:02
“自从到了金山后,那法海、将我困山头,早起就诵楞严咒,三跪九磕把佛求。清规严厉、罪难受,暮鼓晨钟惹人愁。小和尚、他将我来看守,我只得不到苏州到杭州……”由老牌淮剧演员戴建民演唱的《白蛇传》里许仙的这段唱词,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灌成唱片时,苏北乡镇有电唱机的人几乎人手一张。
鼎盛时期的淮剧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好一个唐伯虎呀,我把你官衙诉,卖身投靠来做小登徒呀,辱没了斯文么,上堂去先打你五百五十五……”香港故事片《三笑》中秋香的这段唱就是用淮剧曲调唱的。而裔小萍主演的《秦香莲》中,女主人公对变心丈夫哀怨的责备在美国纽约的华人区中亦时有耳闻。
淮剧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至今为止已经走过100多年历程。最初它是从农民和苏北盐民的民歌和民间说唱逐步发展起来的,抒发出苏北农民质朴的情感和贫寒生活留下的印记,曲调凄苦哀怨,很容易感动听众,逐步演化成淮剧的雏形。
1950年11月,著名演员马麟童首先在戏单上打出了标准淮剧的字样。1953年,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定名为淮剧。现在,全国的淮剧团主要生存在上海市和江苏省。位于康定路的上海市淮剧团是国家级剧团;苏北地区存在着12个专业淮剧团:位于盐城市的江苏省淮剧团、江苏淮安市淮剧团、江苏淮安市淮剧二团、江苏省泰州市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江苏省大丰市淮剧团、江苏省连水县淮剧团、江苏省扬州市淮剧团、江苏省射阳县淮剧团、江苏省建湖县淮剧团、江苏省兴化淮剧团、江苏省泰兴市淮剧团。至于忙时农忙、闲时唱戏的业余剧团、流动班子,则不可胜数。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在苏北乡镇,淮剧对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无出其右者。70、80年代出生的苏北乡下孩童,童年的记忆中总会有一座乡镇电影院,平时放映电影;每到逢年过节,县市或者外地的淮剧团来到这里演戏,即是乡民们的大日子,其火爆情形是一年之最。天还未擦黑,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往镇里赶,人人穿得喜气洋洋。演员们在后台紧张上妆,乡民们在镇里的两条主街上进行难得一次的交流,互相感叹柴米油盐和小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演出开始后,本来喧闹无比的礼堂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卖葵花子和炒花生的小贩挤在最后一排,看得津津有味。演出结束后,富有时代意味的一幕产生了:演员谢幕完毕,大幕再度拉开,乡镇政府两套班子成员按照官价大小排成一队,上台和演员们热烈握手,感谢他们为本镇居民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最后,乡镇宣传干事举起借来的相机,台上的领导和演员们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后,乡镇电影院,这一苏北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纷纷凋敝,电影放映场次迅速减少,最后几乎为零。逢年过节不再以淮剧演出为主体,而是外地来的歌舞团上演歌舞、相声、小品。观众,尤其是年纪大的,感到很不习惯,这类演出再也没有达到淮剧演出的盛况。90年代中后期,电影院纷纷承包给个人放映港台录像。近年,随着影碟市场的崛起,录像已经式微,电影院到此全盘荒芜,大部分拆掉改作生意场所。苏北乡镇现在很少有一座像样的电影院,乡村唯一的公共交流场所、一个公共广场消失了。
载体失去的同时,伴随着苏北淮剧的下坡路。著名淮剧演员何双林告诉记者,苏北专业淮剧团中保持正常创作和演出的也就4、5个剧团,有的剧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加入小歌舞和音乐剧的形式;有的不得不为一些公司和企业做宣传。总体来说,演出的少,歇着的多。 (2004年《东方早报》文化版专题: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