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曲与直——我看《李白》
人艺观剧读史之《李白》年逾六十,请缨从军,漫漫看开去,却感叹舞台上站着的不是李白,却是其他什么一张张看不清楚脸面,只有一个人格在灯光下晃动,应当是古时中国的文人了。然而,用李白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却有些不妥,太白而非子美,而非放翁,更非稼秆。子美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放翁才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稼秆才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青莲虽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无兼济天下之心怀。剑阁峥嵘,则遥想谢公;天梯石栈,则登青云梯;世间行乐亦如此,与尔同销万古愁哉!不得处庙堂之高,则不忧其军;虽处江湖之远,亦非忧其民,却看破古来万事东流水,逝者如斯夫。其直且刚,则亦断,仰天大笑酒中仙,虽直也迂。迂回百转寻妙处,身有直骨不得屈。
郭启宏说:“李白历来被人们称作诗仙,留下一个飘然太白的形象,其实他一直在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徘徊。藐视权位,又热衷功名;既有傲骨,也有媚态;既坦荡荡,又常戚戚……”。
白作为一个诗人,虽有诗人的良知,但是他天才的生命使得一切帝王将相不过成为这种精神豪情的陪衬,一种美丽生命欲扬先抑的彰显,而非对着皇帝御赐的锦袍感激涕零的儒士,也非仗剑走天涯金戈铁马的武夫,而是放纵于诗酒,潇狂于山水的青莲居士。这是我所认识的太白,不是先生,不是夫子,也不知道是否是一个好丈夫。所以,如果郭沫若先生写蔡文姬是在写自己的话,郭启宏老师写李白就是在写中国传统的文人了。不农不商,彬彬君子,欲隐欲仕,悠悠天下。中国的文人自古就在曲与直的矛盾中进退维谷,曲则趋炎附势,有愧于天地之玄黄,宇宙之宏光,但其心中永远有对直的向往,无论是惠仲明暗中打点,还是栾泰欲偿良心债,抑或是腾空子的求福诵经,其内心所依归的都是李太白的铮铮铁骨与不羁的豪情。然而依归也仅仅是依归而已,不是衣食之父母,更非光耀之门楣,功与名,权与利,才是祖上之荣光,后世之福祉的一批中国文人,陷落在曲直维谷的狭缝中喘息不能。或另一批,如屈原,如太白,如五穆,为民敢谏,无视权贵,披荆斩棘,为人入仕直入绳墨,方如规矩却或逐,或贬,或杀,为饱一家之老小,以正自身之清明“随之”亦“胁之”。
子曾经曰过:“不得中行也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唯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然则何可得行为中?庸者用也,中无定体,但求“恰如其分”。则何者为分?分不可夺,中既游离无根,夫子没有曰了。荀况子解答:“曷谓中?礼义是也”。而礼义,又不过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悖其论也。苟以义,谓之仁,为兼容并包之外在与温和中道之内在,才得以是中国文人人格得以独立、闪光的内圣外王之道哉!
郭启宏说:“李白历来被人们称作诗仙,留下一个飘然太白的形象,其实他一直在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徘徊。藐视权位,又热衷功名;既有傲骨,也有媚态;既坦荡荡,又常戚戚……”。
白作为一个诗人,虽有诗人的良知,但是他天才的生命使得一切帝王将相不过成为这种精神豪情的陪衬,一种美丽生命欲扬先抑的彰显,而非对着皇帝御赐的锦袍感激涕零的儒士,也非仗剑走天涯金戈铁马的武夫,而是放纵于诗酒,潇狂于山水的青莲居士。这是我所认识的太白,不是先生,不是夫子,也不知道是否是一个好丈夫。所以,如果郭沫若先生写蔡文姬是在写自己的话,郭启宏老师写李白就是在写中国传统的文人了。不农不商,彬彬君子,欲隐欲仕,悠悠天下。中国的文人自古就在曲与直的矛盾中进退维谷,曲则趋炎附势,有愧于天地之玄黄,宇宙之宏光,但其心中永远有对直的向往,无论是惠仲明暗中打点,还是栾泰欲偿良心债,抑或是腾空子的求福诵经,其内心所依归的都是李太白的铮铮铁骨与不羁的豪情。然而依归也仅仅是依归而已,不是衣食之父母,更非光耀之门楣,功与名,权与利,才是祖上之荣光,后世之福祉的一批中国文人,陷落在曲直维谷的狭缝中喘息不能。或另一批,如屈原,如太白,如五穆,为民敢谏,无视权贵,披荆斩棘,为人入仕直入绳墨,方如规矩却或逐,或贬,或杀,为饱一家之老小,以正自身之清明“随之”亦“胁之”。
子曾经曰过:“不得中行也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唯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然则何可得行为中?庸者用也,中无定体,但求“恰如其分”。则何者为分?分不可夺,中既游离无根,夫子没有曰了。荀况子解答:“曷谓中?礼义是也”。而礼义,又不过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悖其论也。苟以义,谓之仁,为兼容并包之外在与温和中道之内在,才得以是中国文人人格得以独立、闪光的内圣外王之道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