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前期)的悲剧主题(作者:彭澎,发表于《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4期)
论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前期)的悲剧主题
彭澎
摘 要:倪匡科幻小说充满对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反思,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怀疑及其根源的探寻,又呈现出悲剧意识的更高层次——超越意识。这种主题特征集中反映到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前期)中,如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无不张扬了对于苦难的超越精神,体现了倪匡的大宇宙观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关 键 词:科幻小说;倪匡;悲剧意识;悲剧性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3-0085-01
卫斯理科幻小说几乎贯穿了倪匡的整个创作生涯,但前后风格确实有相当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倪匡在前期创作中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困境进行暴露,并对现实种种发出怀疑和询问之声,从而探究出问题的根源,显露出了他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创作主体的一种主观性的创作态度,把这种创作态度投射到作品中时,作品并不单只呈现出悲剧的艺术形态,而是在作品的内部隐含着悲剧意识,使之具有悲剧意味,但由此产生的“人生悲剧感”,仅仅只是悲剧意识浅层次的体现。倪匡刻意地表现人类罪恶和宇宙中芸芸众生的苦难、面对苦难而不倦地追询,这种积极地反叛现代科技社会人类共同悲剧的心理意向,触到了悲剧意识的深层次——超越意识。在呈现苦难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中,倪匡的作品主题体现为一系列的悲剧性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一、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
“邪恶的人性,根深蒂固,决不是那么容易纠正,我看,人类根本就是那样子的。”①倪匡在《极刑》中借外星人之口如是说来。倪匡或幻想地球人不仅只是生存于地球上的这一代,而是在几十万年前就有所谓的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的前一代地球人,但他们都无法摆脱自身的“恶”;抑或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天外来客,然而却是一群外星球的罪犯。在他笔下,人类是带有原罪的,这显然比较接近西方的悲剧意识,具有较为形而上的本体论的意义,“它表现了人对存在的终极意义之源的困惑和迷惘,显示了人对存在的最深切的根本关怀。”倪匡的作品中当然也有善与恶之间的对抗,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他直指向人类自身的悲剧性的这一方面。
二、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欲望,是不能够避免掉的,是客观存在的。倪匡要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本性”如不加以控制,将一步步扩展,科技则是助燃剂。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促使物质文明高度膨胀,传统的精神文化几乎消失殆尽,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价值理念都被剧烈地颠覆。在国内第一部有关电脑的科幻小说《笔友》中,倪匡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台名叫“伊乐”的电脑产生了自己的意识,人类与这种虚拟的电脑意识之间的交流,竟胜过了现实的情感交流。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流途径的同时,也在慢慢地扼杀着每一个人与身边的人的直接交流,人与人面对面的相处缺少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人们的内心开始丧失着生命感觉的敏感性。
三、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外星人是科幻小说中很常出现的一个元素,倪匡笔下的外星人都是拥有高于地球人智能的智慧生物,有同ET一样有着骇人外形的,也有同地球人无明显差别的,但他们大都没有故意的攻击性。倪匡以大宇宙观为基点,提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并对外星文明这一未知文明进入地球的命运做出大胆假设,从而引发了回归悲剧的主题。
牛头外星人,抑或是土星人方天,他们的回归悲剧最终指向了人类社会。其实,倪匡在这里已经指明了现代社会人类困境的根源,即“现代社会中主体文化(精神文化)和客体文化(物质文化)日趋分离的悲剧性命运”。客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把独立赋予对象物以内在特质的主体文化远抛于脑后。也就是说,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自身的各种手段,“社会正在把创造性的主体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不断地转变为毫无意义的物”,如果走不出这样的困境,人类的未来将是一幅极为惨淡的图景。
可以看出,倪匡的悲剧意识具有中西悲剧意识的双重特质。生活于跳动着现代节奏的香港,倪匡将从大陆带来的厚重生命感贴合其中,在一片嬉笑怒骂、刀光剑影、吴侬软语之中发出了一声哀叹。“悲剧意识一方面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自身超越性的意识”,倪匡在不断地求索中,已经超越了对苦难的简单呈现,他在不停地质问和反思中,实现了悲剧意识的超越。但是不无遗憾的是,在创作卫斯理系列的后期,倪匡的自我复制过于明显,且一味追求诡谲刺激的文字效果,作品的通俗化愈演愈烈,再难以严肃的理念加以论之。这种创作上的断层现象,使倪匡难以继续秉持对人类的责任感,寻求解决困境的现实方式。
注释:
{1}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珍藏版•极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90.
发表于《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4期
彭澎
摘 要:倪匡科幻小说充满对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反思,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怀疑及其根源的探寻,又呈现出悲剧意识的更高层次——超越意识。这种主题特征集中反映到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前期)中,如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无不张扬了对于苦难的超越精神,体现了倪匡的大宇宙观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关 键 词:科幻小说;倪匡;悲剧意识;悲剧性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3-0085-01
卫斯理科幻小说几乎贯穿了倪匡的整个创作生涯,但前后风格确实有相当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倪匡在前期创作中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困境进行暴露,并对现实种种发出怀疑和询问之声,从而探究出问题的根源,显露出了他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创作主体的一种主观性的创作态度,把这种创作态度投射到作品中时,作品并不单只呈现出悲剧的艺术形态,而是在作品的内部隐含着悲剧意识,使之具有悲剧意味,但由此产生的“人生悲剧感”,仅仅只是悲剧意识浅层次的体现。倪匡刻意地表现人类罪恶和宇宙中芸芸众生的苦难、面对苦难而不倦地追询,这种积极地反叛现代科技社会人类共同悲剧的心理意向,触到了悲剧意识的深层次——超越意识。在呈现苦难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中,倪匡的作品主题体现为一系列的悲剧性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一、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性冲突
“邪恶的人性,根深蒂固,决不是那么容易纠正,我看,人类根本就是那样子的。”①倪匡在《极刑》中借外星人之口如是说来。倪匡或幻想地球人不仅只是生存于地球上的这一代,而是在几十万年前就有所谓的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的前一代地球人,但他们都无法摆脱自身的“恶”;抑或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天外来客,然而却是一群外星球的罪犯。在他笔下,人类是带有原罪的,这显然比较接近西方的悲剧意识,具有较为形而上的本体论的意义,“它表现了人对存在的终极意义之源的困惑和迷惘,显示了人对存在的最深切的根本关怀。”倪匡的作品中当然也有善与恶之间的对抗,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他直指向人类自身的悲剧性的这一方面。
二、地球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欲望,是不能够避免掉的,是客观存在的。倪匡要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本性”如不加以控制,将一步步扩展,科技则是助燃剂。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促使物质文明高度膨胀,传统的精神文化几乎消失殆尽,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价值理念都被剧烈地颠覆。在国内第一部有关电脑的科幻小说《笔友》中,倪匡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台名叫“伊乐”的电脑产生了自己的意识,人类与这种虚拟的电脑意识之间的交流,竟胜过了现实的情感交流。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流途径的同时,也在慢慢地扼杀着每一个人与身边的人的直接交流,人与人面对面的相处缺少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人们的内心开始丧失着生命感觉的敏感性。
三、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外星人是科幻小说中很常出现的一个元素,倪匡笔下的外星人都是拥有高于地球人智能的智慧生物,有同ET一样有着骇人外形的,也有同地球人无明显差别的,但他们大都没有故意的攻击性。倪匡以大宇宙观为基点,提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并对外星文明这一未知文明进入地球的命运做出大胆假设,从而引发了回归悲剧的主题。
牛头外星人,抑或是土星人方天,他们的回归悲剧最终指向了人类社会。其实,倪匡在这里已经指明了现代社会人类困境的根源,即“现代社会中主体文化(精神文化)和客体文化(物质文化)日趋分离的悲剧性命运”。客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把独立赋予对象物以内在特质的主体文化远抛于脑后。也就是说,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自身的各种手段,“社会正在把创造性的主体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不断地转变为毫无意义的物”,如果走不出这样的困境,人类的未来将是一幅极为惨淡的图景。
可以看出,倪匡的悲剧意识具有中西悲剧意识的双重特质。生活于跳动着现代节奏的香港,倪匡将从大陆带来的厚重生命感贴合其中,在一片嬉笑怒骂、刀光剑影、吴侬软语之中发出了一声哀叹。“悲剧意识一方面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自身超越性的意识”,倪匡在不断地求索中,已经超越了对苦难的简单呈现,他在不停地质问和反思中,实现了悲剧意识的超越。但是不无遗憾的是,在创作卫斯理系列的后期,倪匡的自我复制过于明显,且一味追求诡谲刺激的文字效果,作品的通俗化愈演愈烈,再难以严肃的理念加以论之。这种创作上的断层现象,使倪匡难以继续秉持对人类的责任感,寻求解决困境的现实方式。
注释:
{1}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珍藏版•极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90.
发表于《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4期
-
小关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5 21: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