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要比昨天更强大
忘记哪一篇科普还是励志文章中说过,人的脑细胞每隔5年就会完全地更新一次。这也就意味着5年前的你和今天的你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个人了。这篇文章的理论真假难辨,而且我也不懂生物学,所以无法深究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种神奇的“洗脑”现象,不过不可否认,其观点是新奇的,结论是有启发性的。且不说5年,5个月之前的我,甚至5天之前,5小时之前的我和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差异了。人是一种很善变的生物,作为一个完善的自适应的系统,它必须对外界的各种输入产生不同的响应,同时还要对自身的参数进行自适应的变化以赶上环境的变更。因而我忽然觉得有必要对自己再次做一下评估,找出当前属于我的那些“系统参数”,来让自己的系统变得更稳健。
境由心生,真正强大的人格,应该是不会因为外界的各种变化而轻易波动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同等的外界刺激之下,心绪的平静程度正反映了一个人自身价值体系的坚固程度。
越发发现外界的刺激源真是非常非常地多。对我而言,几个最为常见的刺激点有天气、音乐、电影、文章等等。自我评估之后,发现我的价值体系呈现虚假的坚固。说它坚固,在于有一些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牢不可摧,坚定不移,很多很多年来,各种各样的场合之下从未改变过的。列举如下:
一、好死不如赖活着。
道理谁都懂,然而世上也从来不乏因为各种原因而终结自己生命的人。或者是因为感情受挫,或者是因为事业不顺,或者是失去亲人朋友等等。这三项,普通人一定都会经历,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悲剧的事情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罢了。我大体上算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所以通常悲剧事件对我的刺激程度都非常之深刻,就像数学中的狄拉克函数,瞬间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峰。然而所幸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所以虽然每次都伤得不可救药,承担着难以承受之重,但是通常一两个月之后,又会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应该算是一个优点,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属于“硬件”范畴,不是理论和信条这些“软件”可以轻易改变的。当然,最最悲剧的应该是在感情受挫,事业又不顺的时候失去亲人朋友。这样的境况我至今尚未遇到,或许以后也不会遇到了,但是设想一下,真是一种非常绝望的境况,其纠结程度令人不寒而栗。突然之间想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的时候,一位印度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并在墙上写下了"I quit"这几个令人心酸的大字。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觉得可惜:大好年华,为什么要死呢。当然也顺带把印度的、中国的教育体制骂了遍娘,天杀的大学高中初中教育,逼死人哪!----仅此而已。然而现在的我终于可以站在死者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放眼望去一片漆黑,看不到未来,得不到支持,身陷无法摆脱的窘境时的茫然、无助、心虚、恐惧绝望之感。彻底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虽然如此,我终究也找不到去死的理由,所以我还依然坚挺地活着...
ps:5月21号,毕设的紧要关头,江阿升同学中午愁容满面地和我分享了一个消息:在他早上去厕所的途中,翻看手机报,收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西北哪个大学的女硕士因为毕业论文做不出来而跳楼自杀。这个消息对他本来就已经糟糕透顶的心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毕业设计做不出来的后果居然严重到死人的地步,所以心情自然是更加郁闷了。然而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郁闷的心居然突然释怀了不少,甚至于很高兴。因为我发现自己突然找到了一个参照物:同样是面临毕设的巨大压力,我本可能像那个女生那样去死,然而事实上我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而且也没有任何去死的意思。这样看来,我无形中延长了几十年的寿命,而人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二、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三、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都会变;
四、这个世上没有谁离开了谁是活不了的;
这一点,要求自己不依赖别人,尤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依赖感是一把双刃剑。你从中获得的幸福越多,失去的时候得到的痛苦也越多。这是毋庸置疑的。少了某个人,生活可能会淡得没有味道。然而可曾想过你也可以选择不要重口味地生活。
五、人做出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一点,提出了自己活着的目的,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来让自己愉悦并获得满足感,不委屈自己。
六、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好;
七、致力于获得和保持好心情,即使真的心情难以好起来,也要相信第二条和第三条,那就是总有一天你的心情会好起来。
2011/5/13 记于毕设客观收尾主观开始时
境由心生,真正强大的人格,应该是不会因为外界的各种变化而轻易波动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同等的外界刺激之下,心绪的平静程度正反映了一个人自身价值体系的坚固程度。
越发发现外界的刺激源真是非常非常地多。对我而言,几个最为常见的刺激点有天气、音乐、电影、文章等等。自我评估之后,发现我的价值体系呈现虚假的坚固。说它坚固,在于有一些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牢不可摧,坚定不移,很多很多年来,各种各样的场合之下从未改变过的。列举如下:
一、好死不如赖活着。
道理谁都懂,然而世上也从来不乏因为各种原因而终结自己生命的人。或者是因为感情受挫,或者是因为事业不顺,或者是失去亲人朋友等等。这三项,普通人一定都会经历,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悲剧的事情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罢了。我大体上算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所以通常悲剧事件对我的刺激程度都非常之深刻,就像数学中的狄拉克函数,瞬间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峰。然而所幸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所以虽然每次都伤得不可救药,承担着难以承受之重,但是通常一两个月之后,又会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应该算是一个优点,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属于“硬件”范畴,不是理论和信条这些“软件”可以轻易改变的。当然,最最悲剧的应该是在感情受挫,事业又不顺的时候失去亲人朋友。这样的境况我至今尚未遇到,或许以后也不会遇到了,但是设想一下,真是一种非常绝望的境况,其纠结程度令人不寒而栗。突然之间想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的时候,一位印度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并在墙上写下了"I quit"这几个令人心酸的大字。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觉得可惜:大好年华,为什么要死呢。当然也顺带把印度的、中国的教育体制骂了遍娘,天杀的大学高中初中教育,逼死人哪!----仅此而已。然而现在的我终于可以站在死者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放眼望去一片漆黑,看不到未来,得不到支持,身陷无法摆脱的窘境时的茫然、无助、心虚、恐惧绝望之感。彻底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虽然如此,我终究也找不到去死的理由,所以我还依然坚挺地活着...
ps:5月21号,毕设的紧要关头,江阿升同学中午愁容满面地和我分享了一个消息:在他早上去厕所的途中,翻看手机报,收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西北哪个大学的女硕士因为毕业论文做不出来而跳楼自杀。这个消息对他本来就已经糟糕透顶的心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毕业设计做不出来的后果居然严重到死人的地步,所以心情自然是更加郁闷了。然而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郁闷的心居然突然释怀了不少,甚至于很高兴。因为我发现自己突然找到了一个参照物:同样是面临毕设的巨大压力,我本可能像那个女生那样去死,然而事实上我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而且也没有任何去死的意思。这样看来,我无形中延长了几十年的寿命,而人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二、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三、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都会变;
四、这个世上没有谁离开了谁是活不了的;
这一点,要求自己不依赖别人,尤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依赖感是一把双刃剑。你从中获得的幸福越多,失去的时候得到的痛苦也越多。这是毋庸置疑的。少了某个人,生活可能会淡得没有味道。然而可曾想过你也可以选择不要重口味地生活。
五、人做出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一点,提出了自己活着的目的,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来让自己愉悦并获得满足感,不委屈自己。
六、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好;
七、致力于获得和保持好心情,即使真的心情难以好起来,也要相信第二条和第三条,那就是总有一天你的心情会好起来。
2011/5/13 记于毕设客观收尾主观开始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