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精彩的文章,保留一份
中国party
草威 @ 2011/4/13 13:15 阅读(17365) 评论(21) 推荐值(223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来北京将满一年,终于咬了咬牙,放出一句豪言壮语:下回租房一定租个10平米以上的!不过比眼下的租房环境更可怕的,是我竟然觉得这样挺好。大概是天生命贱,我真觉得这安全的苦日子里暗藏着一种甜蜜,我望着生活摆出诱人的S型曲线,而自己不声不响地体会着当一名M到底有着多么惊心动魄的欢心。
在这段来京务工的时间里,我掌握了两种小强级别的生存技能,算作“两会”。第一种技能和“凌波微步”比较接近,主要施展的用途是每个周五下班的时候,冲到火车站买回家的车票。每当那时,我会随着长蛇似摇摆的人群,变换着脚步,看准空当,计划好出脚的方向,丈量步伐,抢插过去,歪歪扭扭地冲到人群前面,抵达售票窗口才收脚。其实我并不想将身手暴露在外,可是你知道,在人群中,你相对地挪动一小步,也许就在火车票上体现为有座还是无座;这一班车,还是下一班车。站远一点看,你会看到我像一颗蓬勃的精子向前窜动。
另一项技能也和坐车有关,我发现我对北京的印象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交通工具,和它们打交道是必要而头痛的。如果是上下班高峰,在车上,通常很难活动,要被迫保持住一个不太自然的姿势等待到站,如此一来,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时间段是必然怏怏不乐的,考虑到“时光无价”这样宏大的主题,我必须找点事做。于是为了让这段时间美好一点,我在车上看起了书,在站立不稳的情况下阅读比玩PSP更方便些,车上是最好的阅读场所,有足够多的无聊来促进专心。经过数月的锻炼,我在路上读完的书想来也可以排成一排,读书的速度也突飞猛进,同时为了在别人打量时获得一点虚荣,我特地挑了一些听名字就望而生畏,在家一翻就困的书籍,这就更增加了满足感。到现在我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想看书,就恨不得坐两圈地铁。
当然人外有人,在四号线我看到过一个眉目清秀的姑娘,撅着屁股弓着身,手捧着书抵在地铁的窗户上,背单词,就这样一动不动,直到在她半弧形身躯下的乘客起身下车,她才变换了一下这个不太雅观的体位。她的淡定让我真想大声喊一声牛逼,如果不是天性腼腆阻碍了我的脚步,我真想上前拍拍她,搭讪一句:“咱们都是有超能力的人,不如认识一下。”
随着这“两会”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深化,它们从侧面助长了我苦中作乐的能力。我发现并不是只有我才会这般自得其乐,我身边的很多人其实都可以,甚至他们的技能表里有更多的“会”。这些超能力一面使我们对正在发生的苦难安之若素,一面又让我们习惯了一个怪诞的生活方式——在扑面而来的痛苦里去翻检可供消遣的开心事。最后这些小开心、穷开心,都变成重大的开心,都变成食粮。不论日子有多苦,有了这些我们便能不管不顾的欢乐下去。
我们都离不开这“欢乐”,因为除了它们,我们别无所有。我们开始习惯遗忘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像是沉浸在一场party,过去的一个月里,各种头条和转播把我们灌醉了。世上的事情好像越来越多,又密又碎,沙尘暴似的,漫过我。就如同沙尘袭来的时候,开口说话会比较吃力,尽管我心里也有挺多不成熟的想法,但就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失语了。尤其在3月初,报纸和电视连篇累牍的全都是“催人奋进”,我心里那个急呀,真想给“开塞露”的厂子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要是把这四个字作为广告词,该多妙。催了好些日子后,报纸上又说,我们这个坚决不搞,那个绝对不搞,等于既关上了门,也没有打开一扇窗户,这样子是要一心搞party了。
没有欢乐,我们就佯装欢乐。一个媒体和微博的盛世,灾难可以成为段子,痛苦和不公可以成为消遣,当我们对所见的一切丧失情怀的时候,心是死灰的,再唱红歌也没用。所有事,好的坏的,都值得欢呼雀跃一番,都需要谩骂发泄一阵,充满暴力的语言就像放鞭炮,都是制造了一些热闹。几乎任何信息都足以导致高潮,唯一的坏消息大概就是没有消息,这和我初中学的正相反。
前些日子我回到天津,发现家里的厨房放着一大袋子盐,一问原来是别人大老远从塘沽送来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屯盐的潮人。那些天去超市买东西,总能看到一大帮子人有说有笑的排队买盐,看那张张笑脸就知道他们此举肯定不是“为了活下去”,至少我没见到有哪个身边的人笃定地认为,买不到盐,就大难临头。他们不过是给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找一个价格可以接受的集体活动,重在参与。不论是抢盐还是抢沙发,那种一哄而上的蠢态很像是一种标准动作。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这party的人,或者生活在这party之下,寻找着混沌的安全感。
我觉得中国人最叫人佩服的一点就是特别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想在嘴里喊着“活不下去了”的时候,照样活得起劲,方法很简单,把自己的心态变得同样恶劣就行了。终于有一天我们练成了绝世神功,怨气里都夹带着喜气。
小的时候我到天津的体育场去看球,看台上永远都比足球场精彩,当然促成这个景观的主要原因不是天津人民善于起哄(虽然这是事实),而是比赛太无聊了,并且最要命的是你说不准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多像我们平日的生活——无奈的消费着自己制造的欢乐。就比如我们看了一场球,之后被告知比赛是被操控的,我们刚要伤心,却想起原来还可以骂他们,并且尽情发挥也没有危险。于是就又满怀希望,觉得看假球也是有福利的。这样一来,人们就愿意相信它是假的,推而广之,愿意相信一切本来就都是假的,坏的。犬儒主义的外衣总是面无表情,可是内心越来越惧怕真实的失败,只得把所有不安统统交给阴谋,惟其有个阴谋在后面,方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照此看来,那阴谋简直像是靠山。
对真相、对正常秩序的隔膜让我感觉仿佛生活在错觉之中,有时候我们的愤怒不是真的愤怒,我们的感动不是真的感动,我们的快乐也不是真的快乐,我们的绝望,这似乎确是真的。
Party依然在继续,你可以不平静,但一定是要状态稳定的,party本来就是要维稳的嘛。我是很晚才明白原来“维稳”不是维持物价稳定的意思。可明白之时,一个悖论由此产生:我的血压不稳定,感情不稳定,工作不稳定,住房也不稳定,日子危机四伏,心情天天余震,那到底是怎么稳定的呢?后来我想通了,最好的方法是让大家保持步调一致的沉默和欢腾,做到这个很容易,就是多宣传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件,多展览展览别人家更苦不堪言的生活。如果万一谁不稳定,那就让他失踪。
这个全世界最大的party,把大家都耗得精疲力竭,它怎么还不散场?
草威 @ 2011/4/13 13:15 阅读(17365) 评论(21) 推荐值(223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来北京将满一年,终于咬了咬牙,放出一句豪言壮语:下回租房一定租个10平米以上的!不过比眼下的租房环境更可怕的,是我竟然觉得这样挺好。大概是天生命贱,我真觉得这安全的苦日子里暗藏着一种甜蜜,我望着生活摆出诱人的S型曲线,而自己不声不响地体会着当一名M到底有着多么惊心动魄的欢心。
在这段来京务工的时间里,我掌握了两种小强级别的生存技能,算作“两会”。第一种技能和“凌波微步”比较接近,主要施展的用途是每个周五下班的时候,冲到火车站买回家的车票。每当那时,我会随着长蛇似摇摆的人群,变换着脚步,看准空当,计划好出脚的方向,丈量步伐,抢插过去,歪歪扭扭地冲到人群前面,抵达售票窗口才收脚。其实我并不想将身手暴露在外,可是你知道,在人群中,你相对地挪动一小步,也许就在火车票上体现为有座还是无座;这一班车,还是下一班车。站远一点看,你会看到我像一颗蓬勃的精子向前窜动。
另一项技能也和坐车有关,我发现我对北京的印象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交通工具,和它们打交道是必要而头痛的。如果是上下班高峰,在车上,通常很难活动,要被迫保持住一个不太自然的姿势等待到站,如此一来,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时间段是必然怏怏不乐的,考虑到“时光无价”这样宏大的主题,我必须找点事做。于是为了让这段时间美好一点,我在车上看起了书,在站立不稳的情况下阅读比玩PSP更方便些,车上是最好的阅读场所,有足够多的无聊来促进专心。经过数月的锻炼,我在路上读完的书想来也可以排成一排,读书的速度也突飞猛进,同时为了在别人打量时获得一点虚荣,我特地挑了一些听名字就望而生畏,在家一翻就困的书籍,这就更增加了满足感。到现在我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想看书,就恨不得坐两圈地铁。
当然人外有人,在四号线我看到过一个眉目清秀的姑娘,撅着屁股弓着身,手捧着书抵在地铁的窗户上,背单词,就这样一动不动,直到在她半弧形身躯下的乘客起身下车,她才变换了一下这个不太雅观的体位。她的淡定让我真想大声喊一声牛逼,如果不是天性腼腆阻碍了我的脚步,我真想上前拍拍她,搭讪一句:“咱们都是有超能力的人,不如认识一下。”
随着这“两会”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深化,它们从侧面助长了我苦中作乐的能力。我发现并不是只有我才会这般自得其乐,我身边的很多人其实都可以,甚至他们的技能表里有更多的“会”。这些超能力一面使我们对正在发生的苦难安之若素,一面又让我们习惯了一个怪诞的生活方式——在扑面而来的痛苦里去翻检可供消遣的开心事。最后这些小开心、穷开心,都变成重大的开心,都变成食粮。不论日子有多苦,有了这些我们便能不管不顾的欢乐下去。
我们都离不开这“欢乐”,因为除了它们,我们别无所有。我们开始习惯遗忘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像是沉浸在一场party,过去的一个月里,各种头条和转播把我们灌醉了。世上的事情好像越来越多,又密又碎,沙尘暴似的,漫过我。就如同沙尘袭来的时候,开口说话会比较吃力,尽管我心里也有挺多不成熟的想法,但就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失语了。尤其在3月初,报纸和电视连篇累牍的全都是“催人奋进”,我心里那个急呀,真想给“开塞露”的厂子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要是把这四个字作为广告词,该多妙。催了好些日子后,报纸上又说,我们这个坚决不搞,那个绝对不搞,等于既关上了门,也没有打开一扇窗户,这样子是要一心搞party了。
没有欢乐,我们就佯装欢乐。一个媒体和微博的盛世,灾难可以成为段子,痛苦和不公可以成为消遣,当我们对所见的一切丧失情怀的时候,心是死灰的,再唱红歌也没用。所有事,好的坏的,都值得欢呼雀跃一番,都需要谩骂发泄一阵,充满暴力的语言就像放鞭炮,都是制造了一些热闹。几乎任何信息都足以导致高潮,唯一的坏消息大概就是没有消息,这和我初中学的正相反。
前些日子我回到天津,发现家里的厨房放着一大袋子盐,一问原来是别人大老远从塘沽送来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屯盐的潮人。那些天去超市买东西,总能看到一大帮子人有说有笑的排队买盐,看那张张笑脸就知道他们此举肯定不是“为了活下去”,至少我没见到有哪个身边的人笃定地认为,买不到盐,就大难临头。他们不过是给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找一个价格可以接受的集体活动,重在参与。不论是抢盐还是抢沙发,那种一哄而上的蠢态很像是一种标准动作。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这party的人,或者生活在这party之下,寻找着混沌的安全感。
我觉得中国人最叫人佩服的一点就是特别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想在嘴里喊着“活不下去了”的时候,照样活得起劲,方法很简单,把自己的心态变得同样恶劣就行了。终于有一天我们练成了绝世神功,怨气里都夹带着喜气。
小的时候我到天津的体育场去看球,看台上永远都比足球场精彩,当然促成这个景观的主要原因不是天津人民善于起哄(虽然这是事实),而是比赛太无聊了,并且最要命的是你说不准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多像我们平日的生活——无奈的消费着自己制造的欢乐。就比如我们看了一场球,之后被告知比赛是被操控的,我们刚要伤心,却想起原来还可以骂他们,并且尽情发挥也没有危险。于是就又满怀希望,觉得看假球也是有福利的。这样一来,人们就愿意相信它是假的,推而广之,愿意相信一切本来就都是假的,坏的。犬儒主义的外衣总是面无表情,可是内心越来越惧怕真实的失败,只得把所有不安统统交给阴谋,惟其有个阴谋在后面,方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照此看来,那阴谋简直像是靠山。
对真相、对正常秩序的隔膜让我感觉仿佛生活在错觉之中,有时候我们的愤怒不是真的愤怒,我们的感动不是真的感动,我们的快乐也不是真的快乐,我们的绝望,这似乎确是真的。
Party依然在继续,你可以不平静,但一定是要状态稳定的,party本来就是要维稳的嘛。我是很晚才明白原来“维稳”不是维持物价稳定的意思。可明白之时,一个悖论由此产生:我的血压不稳定,感情不稳定,工作不稳定,住房也不稳定,日子危机四伏,心情天天余震,那到底是怎么稳定的呢?后来我想通了,最好的方法是让大家保持步调一致的沉默和欢腾,做到这个很容易,就是多宣传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件,多展览展览别人家更苦不堪言的生活。如果万一谁不稳定,那就让他失踪。
这个全世界最大的party,把大家都耗得精疲力竭,它怎么还不散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