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马克思的作业----哲学与生活
人们常说,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予人言只二三.从前的我,常常能和朋友们一起漫无边际扯上半天,掏心掏肺的讲,没完没了的讲.现今来看,我恐不是当年那个我了.时光渐长,人愈掩旧,有心事的时候,也不敢随便吐露.知他人也有苦处,能一起快乐的时光便不再提些琐事烦心.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乐意一个思考,公交车上我喜欢靠着车窗看沿路的人影树木,最好是3点后带点落日的晴空碧柳,那刻,我的心里是宁静的,舒畅的,我真心想过这样的短暂光景可会是我现在能回忆起的最好的时光.
三年的光景似白驹过隙,而我却整天浑浑噩噩,我每天都在想我今天应该要做的事,但每天都完成不了,这样的拖延症势必成为我未来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性格中那个软弱的我一直依赖着温和的外表作掩饰.时常对比别人,却不能取长补短,有所改变,讨厌自己的时候便想起王菲的那句歌词"请不要灰心/你也会有人妒忌/你仰望到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我相信我也是一颗金子,只是无人问津时,便安慰自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这不痛不痒的三年,真本领没学到多少,学生会愣也没混出啥名堂,最可气的是感情上一塌糊涂,每一个表白过的女生最后都形同陌路.某天我问我自己,这样一个我,算得上什么?自卑、懦弱、不坚定、没信仰、优柔寡断、胡思乱想...难道这一切的对立面都像那个女孩一样与我无缘么.我思考了我的整个人生,也明白计划跟不上变化的道理,看着自己和梦想背道而驰,手里却没有抓住的力气,我行在人世却找不到心在哪里?明明动了情却难以启齿,这样晦暗的时光在我心中划下了触目惊心的一笔,我怎么了?我该是怎样的我?这些问题无时不困扰着我,我害怕去面对,我害怕看到这样的自己却又要眼睁睁的看着沦陷下去,我想拉自己一把,却使不出力气.也许是人心太浮躁了,恨自己静不下心.很多时候都像是在做梦,更多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个茧,看不见外面的人与事,却更害怕打破茧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还能记得刚进大学的我,衣着和举止努力靠向成熟,一脸的老气和自以为是,没事还特愤青,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爱与稚气.可这社会如同染缸,每一个想要跳进去改变的人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分辨不清自己的原先的色彩.大学不比社会,说不上是缩影,可无处不渗透着社会的险与恶,光与暗.渐渐的我明白自己这三年来一直思考的大学是何意义,大学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汲取,更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如今的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言论曾出不穷,人云亦云的亦不是少数,曾经的我也随波逐流,亦步亦趋,结果大浪一来拍死一片.重新认识自己让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如何分辨网上各种言论的孰真孰假.面对自己,时常剖析,深知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在处理问题上尽量避免.另外,对于孔子'爱人'的思想也有一定的领悟,虽然俗话讲,人世分两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但是我认为'爱人'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慈善家陈光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的爱心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责任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尊老爱幼,这样的小事都是我们责任心的体现,富人对社会负责可以体现在慈善,穷人可以体现在自身的公德心,爱人兼爱己,如果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文明的程度可以提高一大步台阶.这些就是我的思想境界,我觉得这三年,有所得有所失,但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还差火候.我抱怨自己的时候,也许正是别人羡慕我的时候,我快乐的时候,也许正是别人不幸的时候,所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包容是最好的理解,没有什么仇恨是大到难以化解,因为人类太渺小了,真的如同一枝会思想的芦苇.风吹易折,火烧化灰.
可能内容与哲学相关甚少,但哲学来源于生活,人们通过学习哲学来丰富自己,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某种意义上,哲学源于我们对实际的追问和思考.我想说这三年是我最迷茫的三年,这三年也是我最清醒的三年,我不清楚这三年和哲学有什么联系,但试问谁能轻易抹杀一个青年三年里对于人生从未止步的思考,也许这样的思考意义不大,可谁又能说这样的思考对于人生没有意义呢?我很欣赏古文里那些名人名言,特别是关于哲理一类的,其实真理一直存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发现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这般不断的重新认知与被认知的发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我的成与破,我打破一个自己,再塑造一个自己,但是在打破前我必须先深刻了解自己,重塑的时候才能补上缺漏的那几笔,被打破的我并不是不存在,重塑的我也并不是新的另一个我,要知道塑泥只有那么多,我永远都只是我,只是这样成与破是一种蜕变的过程,既包含对本体的肯定,又要对本体原先的思想进行破除修改,人说大破才能大立,那么,对于一个漏洞百出的人生,一次大破无疑是一次新生.
三年的光景似白驹过隙,而我却整天浑浑噩噩,我每天都在想我今天应该要做的事,但每天都完成不了,这样的拖延症势必成为我未来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性格中那个软弱的我一直依赖着温和的外表作掩饰.时常对比别人,却不能取长补短,有所改变,讨厌自己的时候便想起王菲的那句歌词"请不要灰心/你也会有人妒忌/你仰望到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我相信我也是一颗金子,只是无人问津时,便安慰自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这不痛不痒的三年,真本领没学到多少,学生会愣也没混出啥名堂,最可气的是感情上一塌糊涂,每一个表白过的女生最后都形同陌路.某天我问我自己,这样一个我,算得上什么?自卑、懦弱、不坚定、没信仰、优柔寡断、胡思乱想...难道这一切的对立面都像那个女孩一样与我无缘么.我思考了我的整个人生,也明白计划跟不上变化的道理,看着自己和梦想背道而驰,手里却没有抓住的力气,我行在人世却找不到心在哪里?明明动了情却难以启齿,这样晦暗的时光在我心中划下了触目惊心的一笔,我怎么了?我该是怎样的我?这些问题无时不困扰着我,我害怕去面对,我害怕看到这样的自己却又要眼睁睁的看着沦陷下去,我想拉自己一把,却使不出力气.也许是人心太浮躁了,恨自己静不下心.很多时候都像是在做梦,更多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个茧,看不见外面的人与事,却更害怕打破茧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还能记得刚进大学的我,衣着和举止努力靠向成熟,一脸的老气和自以为是,没事还特愤青,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爱与稚气.可这社会如同染缸,每一个想要跳进去改变的人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分辨不清自己的原先的色彩.大学不比社会,说不上是缩影,可无处不渗透着社会的险与恶,光与暗.渐渐的我明白自己这三年来一直思考的大学是何意义,大学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汲取,更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如今的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言论曾出不穷,人云亦云的亦不是少数,曾经的我也随波逐流,亦步亦趋,结果大浪一来拍死一片.重新认识自己让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如何分辨网上各种言论的孰真孰假.面对自己,时常剖析,深知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在处理问题上尽量避免.另外,对于孔子'爱人'的思想也有一定的领悟,虽然俗话讲,人世分两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但是我认为'爱人'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慈善家陈光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的爱心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责任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尊老爱幼,这样的小事都是我们责任心的体现,富人对社会负责可以体现在慈善,穷人可以体现在自身的公德心,爱人兼爱己,如果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文明的程度可以提高一大步台阶.这些就是我的思想境界,我觉得这三年,有所得有所失,但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还差火候.我抱怨自己的时候,也许正是别人羡慕我的时候,我快乐的时候,也许正是别人不幸的时候,所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包容是最好的理解,没有什么仇恨是大到难以化解,因为人类太渺小了,真的如同一枝会思想的芦苇.风吹易折,火烧化灰.
可能内容与哲学相关甚少,但哲学来源于生活,人们通过学习哲学来丰富自己,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某种意义上,哲学源于我们对实际的追问和思考.我想说这三年是我最迷茫的三年,这三年也是我最清醒的三年,我不清楚这三年和哲学有什么联系,但试问谁能轻易抹杀一个青年三年里对于人生从未止步的思考,也许这样的思考意义不大,可谁又能说这样的思考对于人生没有意义呢?我很欣赏古文里那些名人名言,特别是关于哲理一类的,其实真理一直存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发现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这般不断的重新认知与被认知的发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我的成与破,我打破一个自己,再塑造一个自己,但是在打破前我必须先深刻了解自己,重塑的时候才能补上缺漏的那几笔,被打破的我并不是不存在,重塑的我也并不是新的另一个我,要知道塑泥只有那么多,我永远都只是我,只是这样成与破是一种蜕变的过程,既包含对本体的肯定,又要对本体原先的思想进行破除修改,人说大破才能大立,那么,对于一个漏洞百出的人生,一次大破无疑是一次新生.
-
杨大橙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0 22:58:07
-
Señor Bi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2 19: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