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直面通胀老虎
物价上涨成本加大 几家紧张几家淡定
作者:艾舒 刘禹 鞠大伟 | 时间:11.05.09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本报记者 艾 舒 刘 禹 鞠大伟
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CPI破五、油价破八、房租上涨,通胀的老虎与控制通胀的铁笼车在比拼速度。
书业,几家紧张几家淡定,对于这一轮通胀给出版业带来的生存压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业内人士的思考与动作中,也能感受到出版业的压力对他们究竟是山一般大,还是水一般平。
纸价油价逼迫书价
面临各种物价上涨的环境,一些科技社的压力加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表示,通胀对出版社会有影响。首先,在印刷环节,印刷厂工价上涨,纸张费上涨,排版制作成本也在加大,工厂的利润在减少,工厂要求提价,但书的定价又不敢提得太高。而且遇到加急的活儿,如果要求印刷厂时间上有保证,印刷厂工价还要上调。这样,出版社的成本加大,利润减少。其次,从发行环节上说,现在很多书的发货走汽车运输,油价的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加大。最后,人员的工资也要增加,整个经营成本加大。
谈到对策,沈元勤说,他们的对策是:科技出版物按印张定价,教材则与市场保持一致,应用书则根据内容的含量,在定价上适当调整、提高,以适应通胀的成本加大。一方面开源节流、节能,另一方面也管理挖潜,经营更加精细化。
人民交通出版社社长杨文银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压力肯定是有的。纸价上涨,成本上升,而且物流公司一再要求出版社涨价。杨文银同时提到:油价和停车费的上涨,使社里的业务用车费都在上升。
据杨文银介绍,人民交通出版社应对通胀的策略,一是开源节流,做好纸质书的策划出版,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精细化管理,减少库存和报废书;二是向数字出版发展转型,今年我们已推出十来个数字出版品种,也自建数字平台,也和第三方合作。虽然不指望赢利,但转型作为一个战略性选择,却是必需的。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市场营销部主任薛泽锋表示:纸价的上涨对于集团业务稍有影响。今年二三月份,大的纸厂开始酝酿涨价。有时候因为纸价上涨,供货商不愿供货、不能完全履行协议的情况也有发生。纸价上涨给出版社带来一些压力,增加了生产成本。纸价之外,像油墨、溶胶等原材料涨价也带来压力。
薛泽锋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今年继续扩大纸张的贸易,一方面计划代理几家规模大的纸张供货商的产品销售,力争成为华北区域纸张销售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深入纸浆贸易,参与原料销售。这样,高效利用了集团仓储、渠道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纸张上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部分收益来消弭压力。现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也是在纸张贸易的整合期,将各社采购整合起来,凭采购规模强化议价能力;通过参与纸张代销、纸浆贸易,延伸产业链来消化原材料成本压力。
书卖不出去,怎能怪通胀?
与一些科技社与人文社不同,几位大学社与少儿社的领导对通胀的压力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表示:没有感觉到通货膨胀的压力。他认为,书业的困难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图书内容太粗糙,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新技术分流读者,与阅读娱乐化有关,这些对书业的冲击更大。过去写书人有想法才写书,翻译的人也有底蕴,现在多数书没什么价值,内容粗糙、装帧简单。空壳化的书很多,形式上招摇过市,内容上没有跟上,难免让读者大失所望。以香港董桥的书为例,内地版和香港版的距离太大,香港版可以做得很漂亮。“千万不要把书卖不出去与通胀联系在一起。第一,书没有跟着通胀涨价;第二,书读不读取决于阅读兴趣。”
贺圣遂认为,即使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也没影响美国人阅读。美国人年均读书25本,中国人年均5本。中国人不爱读书,中国人的性格就喜欢热闹、群居,而读书是应该发端于对周围事物的疑惑,习惯于思考。书价也不是问题,并没有感到人们是因为通胀捂紧钱袋不买书,因为真正的读书人对于有没有好书的议论,多于对书价的议论。
贺圣遂表示,通胀对书业的压力,在印刷工价、纸张、汽油运输等方面会有一点点反映,作为从业者,要精算一点,但目前书业的问题与通胀无关。
明天出版社副社长李文波也表示,不是特别关注通胀。书业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通胀,而在于图书市场的活力。通胀也不是今年才开始的,而且少儿书受数字出版的影响相对少点。纸价、油价的上涨会使成本略有增加,生产资料的价格略微上调不可避免。但关键是把产品做好,做出畅销书。
书店多元化经营抗通胀
对于通胀的压力,产业链下游的书店感受比较直接。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书店面积约800平方米,店内主要销售教材教辅、学生文具以及部分音乐美术类用书,也有音像制品。方庄书店总经理孙木介绍,书店内图书、杂志以及各类学习用品均常年八折销售,如果不是买下店铺,书店早就负担不起高昂租金关门大吉了。在书店内,记者看到来这里买书的多是附近中小学校的学生,物价上涨,但是顾客对教材教辅以及文化用品的刚性需求仍在,书店就能继续存活下去。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宜昌市分公司副经理付波涛认为,物价上涨对书店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现实。且不光是网上书店,对实体店冲击巨大,电子阅读、盗版图书都对实体店有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利”字。“读者想用更少的支出来进行更多的阅读,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也是读者的主要需求。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种需求我们就有解决的办法”。
石家庄市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副经理王阳表示,现在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影响很大,加上物价上涨严重,更使得一些读者倾向于在网络书店购书,但是实体书店的优势还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良好的购书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丰富的图书品种,以及作者签售、各种讲座、文化沙龙等。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店面二层营业部经理方昊飞认为,网上书店、物价上涨等对实体书店的冲击确实挺大的,目前能做的就是要抓住身边读者、抓住有效客户,抓住几个销售旺季,降低运营成本,备足货品,联合出版社多组织一些有特色的促销活动等。同时,书店多元经营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方便读者购物,二是利于书店创收。
作者:艾舒 刘禹 鞠大伟 | 时间:11.05.09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本报记者 艾 舒 刘 禹 鞠大伟
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CPI破五、油价破八、房租上涨,通胀的老虎与控制通胀的铁笼车在比拼速度。
书业,几家紧张几家淡定,对于这一轮通胀给出版业带来的生存压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业内人士的思考与动作中,也能感受到出版业的压力对他们究竟是山一般大,还是水一般平。
纸价油价逼迫书价
面临各种物价上涨的环境,一些科技社的压力加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表示,通胀对出版社会有影响。首先,在印刷环节,印刷厂工价上涨,纸张费上涨,排版制作成本也在加大,工厂的利润在减少,工厂要求提价,但书的定价又不敢提得太高。而且遇到加急的活儿,如果要求印刷厂时间上有保证,印刷厂工价还要上调。这样,出版社的成本加大,利润减少。其次,从发行环节上说,现在很多书的发货走汽车运输,油价的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加大。最后,人员的工资也要增加,整个经营成本加大。
谈到对策,沈元勤说,他们的对策是:科技出版物按印张定价,教材则与市场保持一致,应用书则根据内容的含量,在定价上适当调整、提高,以适应通胀的成本加大。一方面开源节流、节能,另一方面也管理挖潜,经营更加精细化。
人民交通出版社社长杨文银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压力肯定是有的。纸价上涨,成本上升,而且物流公司一再要求出版社涨价。杨文银同时提到:油价和停车费的上涨,使社里的业务用车费都在上升。
据杨文银介绍,人民交通出版社应对通胀的策略,一是开源节流,做好纸质书的策划出版,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精细化管理,减少库存和报废书;二是向数字出版发展转型,今年我们已推出十来个数字出版品种,也自建数字平台,也和第三方合作。虽然不指望赢利,但转型作为一个战略性选择,却是必需的。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市场营销部主任薛泽锋表示:纸价的上涨对于集团业务稍有影响。今年二三月份,大的纸厂开始酝酿涨价。有时候因为纸价上涨,供货商不愿供货、不能完全履行协议的情况也有发生。纸价上涨给出版社带来一些压力,增加了生产成本。纸价之外,像油墨、溶胶等原材料涨价也带来压力。
薛泽锋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今年继续扩大纸张的贸易,一方面计划代理几家规模大的纸张供货商的产品销售,力争成为华北区域纸张销售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深入纸浆贸易,参与原料销售。这样,高效利用了集团仓储、渠道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纸张上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部分收益来消弭压力。现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也是在纸张贸易的整合期,将各社采购整合起来,凭采购规模强化议价能力;通过参与纸张代销、纸浆贸易,延伸产业链来消化原材料成本压力。
书卖不出去,怎能怪通胀?
与一些科技社与人文社不同,几位大学社与少儿社的领导对通胀的压力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表示:没有感觉到通货膨胀的压力。他认为,书业的困难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图书内容太粗糙,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新技术分流读者,与阅读娱乐化有关,这些对书业的冲击更大。过去写书人有想法才写书,翻译的人也有底蕴,现在多数书没什么价值,内容粗糙、装帧简单。空壳化的书很多,形式上招摇过市,内容上没有跟上,难免让读者大失所望。以香港董桥的书为例,内地版和香港版的距离太大,香港版可以做得很漂亮。“千万不要把书卖不出去与通胀联系在一起。第一,书没有跟着通胀涨价;第二,书读不读取决于阅读兴趣。”
贺圣遂认为,即使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也没影响美国人阅读。美国人年均读书25本,中国人年均5本。中国人不爱读书,中国人的性格就喜欢热闹、群居,而读书是应该发端于对周围事物的疑惑,习惯于思考。书价也不是问题,并没有感到人们是因为通胀捂紧钱袋不买书,因为真正的读书人对于有没有好书的议论,多于对书价的议论。
贺圣遂表示,通胀对书业的压力,在印刷工价、纸张、汽油运输等方面会有一点点反映,作为从业者,要精算一点,但目前书业的问题与通胀无关。
明天出版社副社长李文波也表示,不是特别关注通胀。书业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通胀,而在于图书市场的活力。通胀也不是今年才开始的,而且少儿书受数字出版的影响相对少点。纸价、油价的上涨会使成本略有增加,生产资料的价格略微上调不可避免。但关键是把产品做好,做出畅销书。
书店多元化经营抗通胀
对于通胀的压力,产业链下游的书店感受比较直接。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书店面积约800平方米,店内主要销售教材教辅、学生文具以及部分音乐美术类用书,也有音像制品。方庄书店总经理孙木介绍,书店内图书、杂志以及各类学习用品均常年八折销售,如果不是买下店铺,书店早就负担不起高昂租金关门大吉了。在书店内,记者看到来这里买书的多是附近中小学校的学生,物价上涨,但是顾客对教材教辅以及文化用品的刚性需求仍在,书店就能继续存活下去。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宜昌市分公司副经理付波涛认为,物价上涨对书店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现实。且不光是网上书店,对实体店冲击巨大,电子阅读、盗版图书都对实体店有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利”字。“读者想用更少的支出来进行更多的阅读,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也是读者的主要需求。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种需求我们就有解决的办法”。
石家庄市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副经理王阳表示,现在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影响很大,加上物价上涨严重,更使得一些读者倾向于在网络书店购书,但是实体书店的优势还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良好的购书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丰富的图书品种,以及作者签售、各种讲座、文化沙龙等。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店面二层营业部经理方昊飞认为,网上书店、物价上涨等对实体书店的冲击确实挺大的,目前能做的就是要抓住身边读者、抓住有效客户,抓住几个销售旺季,降低运营成本,备足货品,联合出版社多组织一些有特色的促销活动等。同时,书店多元经营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方便读者购物,二是利于书店创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