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稿一篇——我希望,“遗忘”只是暂时(田太权专访)
本科时写的东西,现在来看多少都觉得有些奇怪吧。这篇专访是与阳美女合写的。好吧,算是再怀念一下本科时无畏的青春好了。
————————————————————————————————
阴森的陵园,残破的墓碑,石质的皮肤,鬼魅的舞蹈,流血的伤口……
工作室里的田太权,休闲的着装,直率的性格,亲切的交谈,爽朗的笑声……
若非亲见,怎么也无法将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人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他,以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为背景,创造出了展现那个特殊年代残酷青春的摄影作品——《遗忘》。
一、“每天放学,我都会看到她戴着帽子在大街上接受批斗,那给我心灵留下的阴影是永远的。”
田太权的童年是在文革时度过的,在他记忆中,现在人看来是那么荒唐的一切,当时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觉得是再正常不过了。
每天早上,他家里的五子妹就在家长的带领下面对墙上的毛主席画像三鞠躬。到了学校,早读的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光读是不够的,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田太权谈起那段回忆,仍历历在目。那时还流行戴毛主席像章,戴得越多就表示越忠诚。“也有戴这么大的像章。”田太权说着用手围了碗口那样的大小。那时的他们有着如今很多人都已无法理解的狂热,并且从没对身边这种氛围产生过丝毫怀疑。
文革是全社会的文革,创痛是每个人的创痛。不管影视作品中有关文革的青春是怎样的无忧无虑,怎样的纯洁美好,在现实的世界里却隐藏着太多的未知和痛苦。江北和南岸间冲天的火光,亮如白昼的夜晚,轰鸣的炮声,武斗时的刀、棍、枪……他讲述着记忆中的文革。这些在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田太权心里,究竟会留下什么?
“如果说文革没有给我留下一点阴影,那是不可能的。”当过红小兵的田太权并没有怎么批斗过别人,反而是自己的母亲在接受着批斗,只因为她的出身成分是地主。“母亲早上五点就得起来扫大街。每天放学,我都会看到她戴着帽子在大街上接受批斗,那给我心灵留下的阴影是永远的。”从来没有怀疑过革命目标的正确性,但被革命目标打击的却是自己的母亲,每当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田太权都会非常矛盾。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学校也倍受歧视,不管和别人有再大的争执,只要对方一句“你是地主的孩子”,他马上就会哑口无言。谈到这里,田太权深深地望着远处:“这个论成分,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尤其是对人造成的隐性伤害,影响是深远的。”
二、“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
绘画,在田太权的童年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小学,其余课成绩平平的他,却用自己的画笔逐渐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注意。“我天生就喜欢画画,最喜欢上的就是美术课,因为在课堂上我能找到一种自信,这种感觉很享受。”他笑着说。不过当时并没有系统的美术教学,他所画的无非也就是飞机、大炮之类的。在没有人指导,没有人教授的情况下,他摸索着、坚持着。
直到一位老师的出现。
尽管经过多次努力回忆,田太权已经记不起那位老师的名字了,也甚至一度试图去找他,可终究未能如愿。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正义感的中国典型知识分子。”而正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却由于父亲是右派而仅被分配在机床厂当工人。每个星期天,田太权就会和其他两人一起,拿着画好的画到老师家里接受他的指导。老师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中午仍会请他们每人吃碗面。“他是个工人,老婆也没有什么(收入),教我们画画也不收费,每次还请我们吃饭,由于年纪小,我们当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困窘。”
老师不仅教他们画画的技巧,还给他们看很多书,潜移默化地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很多人一样,他们注定要怀才不遇,却仍然坚信能从晚辈身上找寻希望。田太权很肯定地说:“不是文革的话,他们这代人就是大师!”
如果没有绘画,田太权和摄影的邂逅恐怕会迟到许多。18岁那年,他为一个供销合作社的商场画画,一下就挣了700多块钱,“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啊,就觉得自己一下发了财。” 就这样,“发了财”的田太权,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了一台东方牌的相机。
但在那个年代,照相本就是件奢侈品,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有照相机的。通常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譬如生日、节假日,才会有全家的合影留念。谈到摄影,连田太权自己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也是“奢侈”。而且,在开始摄影以后,要自己买胶卷,买冲洗照片的药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次照相的经历更让他发现了摄影的魅力。当时他正为几个朋友照相,无意中发现朋友们在相机面前都异常地拘束、紧张。“我就觉得相机本身对被拍摄对象具有一种心理的压力或者说是暗示,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
因此,尽管奢侈,尽管昂贵,田太权对摄影的喜爱一如既往。“绘画和摄影,是天赋予我的一种才干。”
三、“不能让自己两手空空,至少要维持起码的生活。”
1984年,田太权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选择的是包装装潢设计专业。设计在当时是最好的专业,但却并不是田太权最喜欢的专业,做出背离爱好的抉择,他有着最现实的想法:“那时画画根本没有人买,选择设计就是因为能挣钱。爱好是很重要,但我不能让自己两手空空,至少要维持起码的生活,才能将理想延续下去。”因此,校门外七分钱一碗小面的涨价都可以让他耿耿于怀。
但是,现实的困顿并不意味着理想的破灭。1985年,“八五思潮”兴起,当时的中国青年不满于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挣脱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就在这被喻为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的思想运动中,经历过文革磨难和压抑的田太权和其他众多学生一样,拼命地吸取国外的东西,甚至到了一种不加辨别的狂热地步,美术的、哲学的……黑格尔、弗洛伊德……所有的一切都照单全收。正是在大学期间的阅读和吸收,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颇深。
在阅读田太权简历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从1988年大学毕业到2005年一举成名,他用了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来沉寂。“创业、挣钱、恋爱、结婚、生子,就是这些。”田太权的七岁的儿子现在也是小有名气,他绘画风格自成一派,曾获得“中国青少年书画之星”的称号,并于2006年在北京炎黄美术馆参加五人联展。“我认为他是其中最好的!”谈起儿子,田太权的语气中溢满了骄傲和得意,还拿出随身携带的DV,向我们展示他儿子绘画的过程。“他现在比起我们那时就幸福得多了,还有像我这么好的老师。”创办公司的经历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都给了他最深沉的积淀。“没有生活阅历怎么创作?”正因为有了这一段人生经历,再加上长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摄影作品。
“我始终认为人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为自己的将来做铺垫,否则人生就会苍白。”他说。
四、“忘记过去,意味着青春的遗失。”
“经过那么多年的创作,我最满意的就是《遗忘》。”田太权在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他这一得意之作——《遗忘》系列的摄影作品。因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驾轻就熟数码技术,他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叠合、拼贴等手法,把那些女性红卫兵赤裸的,或绿军装下却若隐若现的白晰肉体置入破败的墓园里,她们或沉陷于地表,或跳着鬼魅的舞蹈,或……但毫无例外的,都是斑驳脱落的石质皮肤——一如文革烈士墓的墓碑,腐蚀、破损,都被抹去了双眼——看不见历史,也看不见未来。
这些作品无疑消解了纪念碑的庄严,但却重构出墓园的另一种语境——令人扼腕的,凄美的死亡,它带着历史的气息无限逼近,呼啸而来。
在我们交谈过程中,一位韩国客人在翻译的陪同下来参观了田太权的工作室,从他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special”这个单词。对韩国人来说,也许他们并不了解那个时代与那段历史,但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力量,很明显地,他已经感受到了。
“其实我的作品讲的主要是大我十岁左右的那些人。”对于这群人,田太权的心里是亲近的,也是遥远的,因为他的哥哥姐姐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分子,经历了文革最繁杂混乱的时期,又上山下乡。在他看来,红卫兵是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总体来说具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那代人的青春是无悔的,真诚的。他们一腔热血,想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内心建,也在现实建,之后在整个世界实现心之信仰的共产主义。“毕竟,他们从小接受的革命教育太多了,就渴望能和先烈们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可同时,他也客观地看到了那代人的悲剧性——愚忠、狂热,使得他们在反对、批斗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了受害者,白白浪费青春,牺牲生命。“在他们积极地响应所谓破四旧、立新风的口号,成为砸烂一切封、资、修的急先锋、执行者过程中,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30多年过去了,经历者已渐渐淡忘,年轻一代的更不知此事,红卫兵惊心动魄的过去似乎已被渐渐遗忘……”《遗忘》系列作品的简介上如此写道。田太权正是用自己的这组作品记载下了一段中国曾发生过的悲剧,也是对沉重历史的一种再现。“历史上,我们经历的痛苦太多了,多到大家都忘记了,这是一种宗教式的集体无意识。忘记过去,意味着青春的遗失。”他不禁有些愤慨,“我想通过《遗忘》这个作品,来对抗遗忘。”
田太权喜欢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创作已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个人风格。“我的作品属于画意摄影范畴,就是将要表达内容全部进行重新组合,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当代性。”他认为艺术家要同时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而不能只关心自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宣泄艺术欲望,作品通过心理联系来反映艺术家自我对社会的一种提炼。”
田太权目前还在继续《遗忘》系列的创作,新作品名为《神曲》,长达5米,是受但丁《神曲》的影响,表现了一种死亡与精神、肉体的关系,他认为:“死亡对不同的人来说,也许在地狱,也许在天堂。”
在他工作室的门上贴着的《遗忘》宣传海报,上面印着吴过的《红卫兵档案》中的一段话:“屈指算来,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那些惨痛的历史图像一幅幅沉入记忆深处,被欢笑、鲜花和转眼即逝的一个个新浪潮所掩埋。太多的苦难,教会了中国人用抹掉痛苦记忆的遗忘方式来对付,更加悲哀的是,这种遗忘方式已经成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习惯”。这段话与其说是印上去的,不如说已经镌刻在门上,浸入作品之中。
离开田太权的工作室,在附近的走廊里看到了他在工作室里的自拍像。两个相貌神态一样的田太权并肩站在一起,一个身着现代服饰手捧手机,一个身着绿色军服手捧《毛主席语录》,周围空旷的距离外依然是《遗忘》中残酷的青春躯体。两个田太权,目光都一样坚定地望着前方。
————————————————————————————————
阴森的陵园,残破的墓碑,石质的皮肤,鬼魅的舞蹈,流血的伤口……
工作室里的田太权,休闲的着装,直率的性格,亲切的交谈,爽朗的笑声……
若非亲见,怎么也无法将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人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他,以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为背景,创造出了展现那个特殊年代残酷青春的摄影作品——《遗忘》。
一、“每天放学,我都会看到她戴着帽子在大街上接受批斗,那给我心灵留下的阴影是永远的。”
田太权的童年是在文革时度过的,在他记忆中,现在人看来是那么荒唐的一切,当时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觉得是再正常不过了。
每天早上,他家里的五子妹就在家长的带领下面对墙上的毛主席画像三鞠躬。到了学校,早读的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光读是不够的,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田太权谈起那段回忆,仍历历在目。那时还流行戴毛主席像章,戴得越多就表示越忠诚。“也有戴这么大的像章。”田太权说着用手围了碗口那样的大小。那时的他们有着如今很多人都已无法理解的狂热,并且从没对身边这种氛围产生过丝毫怀疑。
文革是全社会的文革,创痛是每个人的创痛。不管影视作品中有关文革的青春是怎样的无忧无虑,怎样的纯洁美好,在现实的世界里却隐藏着太多的未知和痛苦。江北和南岸间冲天的火光,亮如白昼的夜晚,轰鸣的炮声,武斗时的刀、棍、枪……他讲述着记忆中的文革。这些在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田太权心里,究竟会留下什么?
“如果说文革没有给我留下一点阴影,那是不可能的。”当过红小兵的田太权并没有怎么批斗过别人,反而是自己的母亲在接受着批斗,只因为她的出身成分是地主。“母亲早上五点就得起来扫大街。每天放学,我都会看到她戴着帽子在大街上接受批斗,那给我心灵留下的阴影是永远的。”从来没有怀疑过革命目标的正确性,但被革命目标打击的却是自己的母亲,每当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田太权都会非常矛盾。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学校也倍受歧视,不管和别人有再大的争执,只要对方一句“你是地主的孩子”,他马上就会哑口无言。谈到这里,田太权深深地望着远处:“这个论成分,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尤其是对人造成的隐性伤害,影响是深远的。”
二、“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
绘画,在田太权的童年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小学,其余课成绩平平的他,却用自己的画笔逐渐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注意。“我天生就喜欢画画,最喜欢上的就是美术课,因为在课堂上我能找到一种自信,这种感觉很享受。”他笑着说。不过当时并没有系统的美术教学,他所画的无非也就是飞机、大炮之类的。在没有人指导,没有人教授的情况下,他摸索着、坚持着。
直到一位老师的出现。
尽管经过多次努力回忆,田太权已经记不起那位老师的名字了,也甚至一度试图去找他,可终究未能如愿。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正义感的中国典型知识分子。”而正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却由于父亲是右派而仅被分配在机床厂当工人。每个星期天,田太权就会和其他两人一起,拿着画好的画到老师家里接受他的指导。老师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中午仍会请他们每人吃碗面。“他是个工人,老婆也没有什么(收入),教我们画画也不收费,每次还请我们吃饭,由于年纪小,我们当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困窘。”
老师不仅教他们画画的技巧,还给他们看很多书,潜移默化地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很多人一样,他们注定要怀才不遇,却仍然坚信能从晚辈身上找寻希望。田太权很肯定地说:“不是文革的话,他们这代人就是大师!”
如果没有绘画,田太权和摄影的邂逅恐怕会迟到许多。18岁那年,他为一个供销合作社的商场画画,一下就挣了700多块钱,“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啊,就觉得自己一下发了财。” 就这样,“发了财”的田太权,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了一台东方牌的相机。
但在那个年代,照相本就是件奢侈品,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有照相机的。通常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譬如生日、节假日,才会有全家的合影留念。谈到摄影,连田太权自己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也是“奢侈”。而且,在开始摄影以后,要自己买胶卷,买冲洗照片的药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次照相的经历更让他发现了摄影的魅力。当时他正为几个朋友照相,无意中发现朋友们在相机面前都异常地拘束、紧张。“我就觉得相机本身对被拍摄对象具有一种心理的压力或者说是暗示,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
因此,尽管奢侈,尽管昂贵,田太权对摄影的喜爱一如既往。“绘画和摄影,是天赋予我的一种才干。”
三、“不能让自己两手空空,至少要维持起码的生活。”
1984年,田太权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选择的是包装装潢设计专业。设计在当时是最好的专业,但却并不是田太权最喜欢的专业,做出背离爱好的抉择,他有着最现实的想法:“那时画画根本没有人买,选择设计就是因为能挣钱。爱好是很重要,但我不能让自己两手空空,至少要维持起码的生活,才能将理想延续下去。”因此,校门外七分钱一碗小面的涨价都可以让他耿耿于怀。
但是,现实的困顿并不意味着理想的破灭。1985年,“八五思潮”兴起,当时的中国青年不满于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挣脱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就在这被喻为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的思想运动中,经历过文革磨难和压抑的田太权和其他众多学生一样,拼命地吸取国外的东西,甚至到了一种不加辨别的狂热地步,美术的、哲学的……黑格尔、弗洛伊德……所有的一切都照单全收。正是在大学期间的阅读和吸收,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颇深。
在阅读田太权简历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从1988年大学毕业到2005年一举成名,他用了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来沉寂。“创业、挣钱、恋爱、结婚、生子,就是这些。”田太权的七岁的儿子现在也是小有名气,他绘画风格自成一派,曾获得“中国青少年书画之星”的称号,并于2006年在北京炎黄美术馆参加五人联展。“我认为他是其中最好的!”谈起儿子,田太权的语气中溢满了骄傲和得意,还拿出随身携带的DV,向我们展示他儿子绘画的过程。“他现在比起我们那时就幸福得多了,还有像我这么好的老师。”创办公司的经历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都给了他最深沉的积淀。“没有生活阅历怎么创作?”正因为有了这一段人生经历,再加上长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摄影作品。
“我始终认为人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为自己的将来做铺垫,否则人生就会苍白。”他说。
四、“忘记过去,意味着青春的遗失。”
“经过那么多年的创作,我最满意的就是《遗忘》。”田太权在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他这一得意之作——《遗忘》系列的摄影作品。因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驾轻就熟数码技术,他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叠合、拼贴等手法,把那些女性红卫兵赤裸的,或绿军装下却若隐若现的白晰肉体置入破败的墓园里,她们或沉陷于地表,或跳着鬼魅的舞蹈,或……但毫无例外的,都是斑驳脱落的石质皮肤——一如文革烈士墓的墓碑,腐蚀、破损,都被抹去了双眼——看不见历史,也看不见未来。
这些作品无疑消解了纪念碑的庄严,但却重构出墓园的另一种语境——令人扼腕的,凄美的死亡,它带着历史的气息无限逼近,呼啸而来。
在我们交谈过程中,一位韩国客人在翻译的陪同下来参观了田太权的工作室,从他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special”这个单词。对韩国人来说,也许他们并不了解那个时代与那段历史,但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力量,很明显地,他已经感受到了。
“其实我的作品讲的主要是大我十岁左右的那些人。”对于这群人,田太权的心里是亲近的,也是遥远的,因为他的哥哥姐姐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分子,经历了文革最繁杂混乱的时期,又上山下乡。在他看来,红卫兵是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总体来说具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那代人的青春是无悔的,真诚的。他们一腔热血,想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内心建,也在现实建,之后在整个世界实现心之信仰的共产主义。“毕竟,他们从小接受的革命教育太多了,就渴望能和先烈们一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可同时,他也客观地看到了那代人的悲剧性——愚忠、狂热,使得他们在反对、批斗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了受害者,白白浪费青春,牺牲生命。“在他们积极地响应所谓破四旧、立新风的口号,成为砸烂一切封、资、修的急先锋、执行者过程中,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30多年过去了,经历者已渐渐淡忘,年轻一代的更不知此事,红卫兵惊心动魄的过去似乎已被渐渐遗忘……”《遗忘》系列作品的简介上如此写道。田太权正是用自己的这组作品记载下了一段中国曾发生过的悲剧,也是对沉重历史的一种再现。“历史上,我们经历的痛苦太多了,多到大家都忘记了,这是一种宗教式的集体无意识。忘记过去,意味着青春的遗失。”他不禁有些愤慨,“我想通过《遗忘》这个作品,来对抗遗忘。”
田太权喜欢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创作已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个人风格。“我的作品属于画意摄影范畴,就是将要表达内容全部进行重新组合,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当代性。”他认为艺术家要同时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而不能只关心自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宣泄艺术欲望,作品通过心理联系来反映艺术家自我对社会的一种提炼。”
田太权目前还在继续《遗忘》系列的创作,新作品名为《神曲》,长达5米,是受但丁《神曲》的影响,表现了一种死亡与精神、肉体的关系,他认为:“死亡对不同的人来说,也许在地狱,也许在天堂。”
在他工作室的门上贴着的《遗忘》宣传海报,上面印着吴过的《红卫兵档案》中的一段话:“屈指算来,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那些惨痛的历史图像一幅幅沉入记忆深处,被欢笑、鲜花和转眼即逝的一个个新浪潮所掩埋。太多的苦难,教会了中国人用抹掉痛苦记忆的遗忘方式来对付,更加悲哀的是,这种遗忘方式已经成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习惯”。这段话与其说是印上去的,不如说已经镌刻在门上,浸入作品之中。
离开田太权的工作室,在附近的走廊里看到了他在工作室里的自拍像。两个相貌神态一样的田太权并肩站在一起,一个身着现代服饰手捧手机,一个身着绿色军服手捧《毛主席语录》,周围空旷的距离外依然是《遗忘》中残酷的青春躯体。两个田太权,目光都一样坚定地望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