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还
东还
李商隐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自有仙才,这是李商隐自认有学道成仙的才能隐含其实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自不知,是自己不知道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有才华。这一句诗看起来是前后矛盾,到底李商隐是有才还是无才?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这是苏轼为自身遭际发出的感叹,我是有才华还是没有才华。苏轼李商隐自然都是有大才之人,且都是儒家传统熏陶出来士子,都在心中牢记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可是在追求仕途为谋取国富民安的路上遇人不殊而辗转流离或遭奸佞诽谤而落魄他乡,从而有了对自己才华落空的悲慨,这种悲慨所引出是作者起伏不平的心灵一再问自己,面对高远志向落空,在寒冷残酷的现实中人生的价值的着落又能在哪里?苏轼以通古今之学养旷达情怀去担当而李商隐真是要去学道成仙吗?李商隐即使有这样一种想法,那也只是表面言辞,愿自己能够得到一时解脱,在金蟾啮锁一般的入世情怀冲击下,在无以与人言的又一次落第的处境中,让李商隐心境充满焦虑与苦闷。
对自己仙才的不自知原来是因为采华芝以求长生不老都只是在梦里,并不是在现实追求中。而这一梦就是十年。李商隐真有学道采芝以得长生的愿望?且为此一梦便是十年!?梦是因现实追求受阻而将愿望投射到梦中,李商隐曾在玉阳山学道,可是李商隐并未因此而有成仙之愿,一首《海上》足以说明李商隐对所谓成仙之看法: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相传海上有神山,始皇命徐福去寻仙,可是徐福归来并未成仙。若有人能叫神女麻姑的长指甲来替他搔背,这个人能留命到沧海变桑田吗?显然不能。由此李商隐是不信仙。既然成仙并非李商隐在现实真实的追求,那么梦中采华芝潜在所指又为何?也就是被压抑的真实追求又是什么?
仙人采芝图曰:“芝生于名山,食之,令人乘云能上天,观望北极,通鉴神明。”字面意思采华芝是因为“食芝,能上天,观望北极,通鉴神明。”李商隐不信仙却用了十年时间做采华芝的梦什么意思?结合现实一次次金榜无名热切追求不断受阻,所以显然梦中“采华芝”暗喻是一个人只有求取功名才有可能觐见皇帝,才能用自己才华辅助君王安定国家造福百姓。
李商隐自文宗大和三年至九年即公元829至835年,首尾七年未曾及第,以成数言就是十年。李商隐为入仕途展自己才华近十年来不畏旅途的艰辛,奔波的劳苦,可再次落第让近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因无所成而让人觉得这十年只是一个长长的梦。当近十年追求的梦想只是成了一个梦时候,别只是看到李商隐在讲学道成仙,结合自己个人生命体验,十年一梦其中会隐含一个个体生命多少哀愁无奈与不安。下一句出现让我们看到李商隐诗歌真正了不起地方他没有一味耽溺个人苦闷中而是从个人不幸转向更广阔的社会时政。这一转折写出是李商隐落第后为什么那么哀愁?因为落第致使凭其才华扶大厦之将倾的夙愿无法实现。
萧瑟秋风吹起使绿草枯萎,黄沙漫漫大地呈现一片肃杀景象,好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结合李商隐其他诗句来看这句诗,这句诗别有深意。“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骐驎踏云天马狞,牛山撼碎珊瑚声。”“日暮向风牵短丝,血凝血散今谁是?”面对渐渐走向没落的唐皇朝君臣依然乐而不忧,为此李商隐内心充满无限悲苦。黄云,可指秋风吹起的弥漫黄沙,也可指黄色的云气。而黄色的云气是
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
黄云暮,所指暗含唐皇朝的气象正日薄西山。
唐嵩山嵩阳宫,时人学仙者多于此修习。李商隐十五曾在玉阳山学道。这次落第归去要去嵩阳宫寻找往日学道的师傅。这一句诗表面看又是一层转折,因为李商隐要不问世事去潜心修道学仙。可是李商隐并不信仙,十五玉阳山学道已让李商隐知道学仙成仙永远只是一个传说。李商隐学道玉阳寻师却去嵩阳,显然错位。
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以这句诗看起来是一个转折而内在意脉与上一句是连贯,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所感到无力与无奈。
李商隐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自有仙才,这是李商隐自认有学道成仙的才能隐含其实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自不知,是自己不知道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有才华。这一句诗看起来是前后矛盾,到底李商隐是有才还是无才?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这是苏轼为自身遭际发出的感叹,我是有才华还是没有才华。苏轼李商隐自然都是有大才之人,且都是儒家传统熏陶出来士子,都在心中牢记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可是在追求仕途为谋取国富民安的路上遇人不殊而辗转流离或遭奸佞诽谤而落魄他乡,从而有了对自己才华落空的悲慨,这种悲慨所引出是作者起伏不平的心灵一再问自己,面对高远志向落空,在寒冷残酷的现实中人生的价值的着落又能在哪里?苏轼以通古今之学养旷达情怀去担当而李商隐真是要去学道成仙吗?李商隐即使有这样一种想法,那也只是表面言辞,愿自己能够得到一时解脱,在金蟾啮锁一般的入世情怀冲击下,在无以与人言的又一次落第的处境中,让李商隐心境充满焦虑与苦闷。
对自己仙才的不自知原来是因为采华芝以求长生不老都只是在梦里,并不是在现实追求中。而这一梦就是十年。李商隐真有学道采芝以得长生的愿望?且为此一梦便是十年!?梦是因现实追求受阻而将愿望投射到梦中,李商隐曾在玉阳山学道,可是李商隐并未因此而有成仙之愿,一首《海上》足以说明李商隐对所谓成仙之看法: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相传海上有神山,始皇命徐福去寻仙,可是徐福归来并未成仙。若有人能叫神女麻姑的长指甲来替他搔背,这个人能留命到沧海变桑田吗?显然不能。由此李商隐是不信仙。既然成仙并非李商隐在现实真实的追求,那么梦中采华芝潜在所指又为何?也就是被压抑的真实追求又是什么?
仙人采芝图曰:“芝生于名山,食之,令人乘云能上天,观望北极,通鉴神明。”字面意思采华芝是因为“食芝,能上天,观望北极,通鉴神明。”李商隐不信仙却用了十年时间做采华芝的梦什么意思?结合现实一次次金榜无名热切追求不断受阻,所以显然梦中“采华芝”暗喻是一个人只有求取功名才有可能觐见皇帝,才能用自己才华辅助君王安定国家造福百姓。
李商隐自文宗大和三年至九年即公元829至835年,首尾七年未曾及第,以成数言就是十年。李商隐为入仕途展自己才华近十年来不畏旅途的艰辛,奔波的劳苦,可再次落第让近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因无所成而让人觉得这十年只是一个长长的梦。当近十年追求的梦想只是成了一个梦时候,别只是看到李商隐在讲学道成仙,结合自己个人生命体验,十年一梦其中会隐含一个个体生命多少哀愁无奈与不安。下一句出现让我们看到李商隐诗歌真正了不起地方他没有一味耽溺个人苦闷中而是从个人不幸转向更广阔的社会时政。这一转折写出是李商隐落第后为什么那么哀愁?因为落第致使凭其才华扶大厦之将倾的夙愿无法实现。
萧瑟秋风吹起使绿草枯萎,黄沙漫漫大地呈现一片肃杀景象,好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结合李商隐其他诗句来看这句诗,这句诗别有深意。“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骐驎踏云天马狞,牛山撼碎珊瑚声。”“日暮向风牵短丝,血凝血散今谁是?”面对渐渐走向没落的唐皇朝君臣依然乐而不忧,为此李商隐内心充满无限悲苦。黄云,可指秋风吹起的弥漫黄沙,也可指黄色的云气。而黄色的云气是
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
黄云暮,所指暗含唐皇朝的气象正日薄西山。
唐嵩山嵩阳宫,时人学仙者多于此修习。李商隐十五曾在玉阳山学道。这次落第归去要去嵩阳宫寻找往日学道的师傅。这一句诗表面看又是一层转折,因为李商隐要不问世事去潜心修道学仙。可是李商隐并不信仙,十五玉阳山学道已让李商隐知道学仙成仙永远只是一个传说。李商隐学道玉阳寻师却去嵩阳,显然错位。
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以这句诗看起来是一个转折而内在意脉与上一句是连贯,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所感到无力与无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