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单反照相机 R系列全传
![]() |
此篇主要是想对R系列的全部做一个简单的盘点。
记得2003年3月在北京和一些摄影发烧友见面时,看到他们比较喜欢我写的资料性比较强的有关器材方面的文章,于是就针对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LEICA单反来了个全部机种大盘点。但请大家注意如此说并不是指我就是专家,只是由于我有便利的条件,可以买到很多国内无法见到的原版资料。再就是与其看有些蹩脚的翻译,还不如我自己翻译引述,按自己的观点编给大家看合适。
书归正传,闲话就不多说了。就我看来有必要对很多围绕LEICA的以讹传讹的东西澄清一下,例如有的人说LEICA的R系列不如M系列、R系列的镜头比M系列差、机身做的不如日系好等等。我以前也人云亦云的如此说,但自R8、R6·2等到手后才发现自己的鹦鹉学舌比较可笑,相信抱如此观点的人现在还不是少数派。
最近读一些书感到很有意思,原来日本摄影界也有砖头。日本有位专注于器材,著作比较多的摄影家赤城耕一,在他的关于R9和R8比较的文章中就很无奈的说,在日本倡导R系就会被人扁死。由此可见,在日本LEICA只=M系列的偏执者还是比较多,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无法做出判断,但通过散见于各种媒体上的言论看,我国的状况和日本摄影界大同小异。
还有很有意思的说法,日本自称”LEICA铁人”的、著述很丰的LEICA专家田中长德在他的书中说,就连打开LEICA和日本产照相机包装后,新机弥散出的味道都不一样,LEICA的是香槟味,而日产机的则是烂草味。
给大家介绍这些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外国发烧友的一些情况,看来烧糊了的不仅仅我们中国有。
对于LEICA,我以前也只看到M系列。虽说编写过一篇关于M系的文章(发表在03年12期的《中国摄影》上),当时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这方面的些资料。M系列尽管我只有M3和50MM,135MM 2只头但大多数M机我都基本使用过。由于此机属54年版,这台M3的快门还有点小毛病,本是为验证LEICA神话而上的LEICA的M系,但逐步被其镜头风格和机身的操作流畅所吸引。
LEICA的镜头风格令我着迷,但在选择继续上旁轴还是SLR的时候我却有些犹豫。旁轴的便利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其局限性也是无人不晓。特别是使用了M3后感触很深,最近拍摄距离太长、加上望远镜头准确聚焦比较难一些、望远最大才到135MM等等,加上M系列由于拥泵者太多,镜头价格比较高。想来想去,最后选择了R8。但R系列的镜头也不便宜,一只标头的价格就是别家的近10倍,更不用说其他的头。
对于LEICA R系列的镜头卡口,不断有人询问。在此也简单的说说,LEICA 单反系列实际上有2种类型,即SL和R3以降,把握住此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卡口的变化规律。由于类型不同,镜头向机身传递信息的刀也就不同。
LEICAFLEX用1刀(外测光),为SL2用2刀(TTL测光)到R3后由于有自动曝光功能,又统一成了1刀,俗称R口.此R口可以用在以后的所有R机身上但不能用在SL系上.为了增强和SL、SL2的互换性,以后又推出了3刀头,3刀头可以用在所有的LEICA 单反机身上。自推出R8以后,LEICA R系列的镜头逐步向带电子触点的ROM头方向发展。尽管R8\R9用ROM头是最合适,但用3刀头所有功能也都可实现。但如果用R口,2刀头时,部分功能无法实现. LEICAFLEX用1刀头不能用在R8/R9机身上。但如果用在除了R8以外的机身上时,需要手动收缩光圈来测光决定曝光。
虽说德国本土产的头比较贵但我选头都选的是德国版,德国本土以外或是其他家的OEM版是绝对不选(没有任何道理只是笔者个人喜好而已)。尽管ROM镜头是最匹配R8的,但变焦头中有几款是日本SIGMA或是MINOLTA为LEICA OEM的,所以我选了过去几款3刀式德国版的头。
LEICA的名气源自旁轴,单反系列属于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产品。
日本厂家自追随M3失败后转向了SLR的开发和销售,就在日本各家用SLR大举进攻之前,LEICA每年向美国市场出口1万多台旁轴类照相机,那时候的1万台可不是个小数目。甚至有人将LEICA称为宝石级的照相机。
其实当时面对日本SLR咄咄逼人的进攻,LEICA内部的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抓紧时间开发SLR。但当时的LEICA领导层并没有完全听取此意见。美国的LEICA经销商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日本产的SLR价廉物美,LEICA的市场份额不断丢失,于是美国的LEICA经销商拿着NIKON F问LEICA能不能做出如此的照相机。当时的LEICA高层并没有重视经销商反馈回来的信息,而是对此问题首先进行了市场调查,比较有意思的受调查的对象都是喜爱使用LEICA旁轴的各报社的摄影记者或是专业人员,他们当然不会说令LEICA不高兴的话了。于是传回来的信息是大家还是喜欢LEICA旁轴,结果此建议就被束之高阁了。直到后来报社记者纷纷换用NIKON F等SLR,LEICA市场份额大幅减少时,LEICA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于1965推出了LEICA的第一架SLR LEICAFLEX(在1964年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展示,正式销售则是始于1965年),这比NIKON推出F已经晚了6年时间。
要说LEICA的SLR,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LEICA的设计师—WiLLi Wiessner,国外有文称他是LEICA R系的缔造者。在LEICA还没有制造R系计划的时候,他自己就已经将SLR作为自己的私人研究项目进行了好长时间。当后来正式开始SLR项目后,他就是主要负责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R系的树看,总共有10个机种,18个规格,至于详细的东西,下边慢慢的进行介绍。
1. 初级阶段:LEITZ公司自行的设计SLR
● LEICAFLEX(1965年出品)---Leicaflex Mark I AND Leicaflex Mark II
这是第一台LEICA迷们期望已久的SLR,做工和后处理虽然秉承了LEICA的一贯作风细
腻漂亮,但在技术规格上比日本制的机器落后了一代。当时日本机器已经普遍采用了测定镜头通过光的TTL测光方式,而LEICA还采用的是老式外部测光方式。在这顺便说点题外话,TTL的语源应该是Through The Lens,但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语序,这是日本人创造的日式英语。只是后来随着日本的产品出口,被英语圈的接受并广泛使用了。还有Cost Down,降低成本也是日本式英语。
取景器模仿了M3,但和技术水平已经完善到了一个高水准的NIKON F比较起来,虽说1/2000秒的高速快门很突出,但其他就属不提也罢了无新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快门声安静,反光板冲击小,充分体现了LEICA工作精度的高超。
虽说有不完善之处,但明亮的取景器可以和M系的媲美。而且R系列的镜头从一开始就继承发扬了M系列镜头的各种优点。
Leicaflex Mark I
制造年月:chrome 1964—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820G
将过片柄设计成测光表开关。
Leicaflex Mark II
制造年月:chrome 1965—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820G
在Leicaflex时,聚焦范围只限于7mm的微棱镜。等到了SL可以通过整个聚焦板进行合焦,而且还采用了点测光模式。同时一改过去的落后的外部测光方式,内装了TTL方式的测光计。过去在Leicaflex上进行微距及望远摄影比较困难的局面得以改善,可以自如进行。 TTL5%点测光范围为7mm的直径圆。
●Leicaflex SL, Leicaflex SL-MOT
制造年月:black/chrome 1968—1974
总生产台数:7099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770G
机身和SL相同。加马达后1秒可以拍3—4张,36张装胶卷可以用10秒拍完,但加马达后的重量就到1·7KG了。
Leicaflex SL-MOT
制造年月:black1972—1974
总生产台数:1080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马达情况
电池:5号1·5V电池X 10
WXHXD(mm):152X97X51
重量:300G(未装电池时)
★ 世界上首台采用TTL机内测光计的35MM单反照相机是出品于1963年TOPOGON RE Super,由于测量的是通过摄影镜头的通过光,所以可以得到适合所装镜头画角的正确的测光值。这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延续至今35MM的主流测光方式。但是此方式的也是有缺点的,如果不考虑被摄体的反射率的话,就无法得出正确的测光值。这也是反射式测光表的宿命。我们只有根据不同的反射率来进行曝光补偿,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准确曝光。
测光范围向低照度扩展2阶,指示测光值指针部追加照明装置。
产品制造成本高涨、业绩不振2大问题在6·70年代一直困扰LEITZ公司,虽说也进行了降低成本的种种尝试与挑战,但效果非常不明显。结果SL2就成了LEITZ公司最后一款LEICA的单反照相机。 此处不能不说的是,日本产品的进攻是非常有效的。如同现在的状况一样,日本的很多照相机厂家来中国设厂,也就是由于遇到了和当年LEITZ所遇到的同样的难题的缘故。
●Leicaflex SL2
制造年月:black/chrome 1974--1976
总生产台数:2455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770G
马达和SL-MOT使用的是相同型号。
●Leicaflex SL2--MOT
制造年月:black 1975--1976
总生产台数:1020台
2。 中级阶段:被逼无奈和日本MINOLTA全面合作
在当时德国人工费高涨和日本机性能超群,价格低廉的双重压力下,持续的业绩不振导致 LEITZ公司自行设计的系统陷入崩溃,为了活下去,只有放弃自己一惯标榜的高价极品思想和MINOLTA进行全面合作。合作的结果就出现了自R3开始止于R8以前的这些机种。
由MINOLTA XE而来的 LEITZ格调的R3 ,采用了点测/中央重点可以选择的2种测光方式。可以说是MINOLTA XE的翻版,保持了LEITZ公司风格的是机顶部的外壳、机身顶盖·底盖采用的是黄铜制造。
● Leica R3 Electronic,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ck/chrome 1976--1979
总生产台数:4575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6·5X64·5
重量:780G
★ 在35MM单反照相机上装备光圈优先AE功能的首台应该是PENTAX(当年叫做ASAHI
PENTAX)的ES。在此之前,大多机器的主流AE(当时叫做EE)方式是速度优先方式。由于光圈优先对构图可以产生影响,所以特别适合风光摄影,速度优先则适合抓拍及体育摄影,当年日本的摄影爱好者们还为谁比谁好发生过多次论战。但厂家选择何种方式最终的决定好像是朝着根据照相机和镜头的接口来区分的方向发展的。
取景窗中表示测光模式,加马达后2幅/秒。
●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ck/chrome 1978--1979
总生产台数:2550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6·5X64·5
重量:780G
直到R7的外形决定版--便携式设计 的R4,实际上就是给是采用光圈优先还是速度优先打上终止符的MINOLTA的XD系统的LEICA版,这也是自 R3的外形以来整个型号出现了变化的划时代的型号。直到R8登场,可以说这是LEICA单反形态的始祖。全面测光上的程序曝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优先),点测光上也有光圈优先/手动可选,采用了5种类型的测光模式。
● Leica R4
制造年月:black/chrome 1980--1986
总生产台数:85665台(R4-MOT Electronic在内合计)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8—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30G
★世界首台可以进行双优先的AE单反照相机按厂家最初公布的应该ROLLEIFLEXSL2000F,但等到正式销售时不知是何原因,规格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只保留了光圈优先。如此以来能够实现双优先的首台照相机就成了MINOLTA XD。 用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控制快门速度的变化、消弥光圈连动误差,更进一步增强了实用性。由于这种方式的采用,LEICA R4不用改变镜头接口,也可进行程序AE曝光。
只采用了3种模式的R4的廉价版—R4S
被称之为R4的廉价版的R4S,是省略了R4部分测光功能的型号。测光方式方面,全面测光上只有光圈优先,和点测光上的光圈优先/手动2种模式合计是3种方式。除了曝光模式以外的其他规格和R4是相同的。
● Leica R4S
制造年月:black1983--1985
总生产台数:19000台
Leica R5 将R4的快门速度范围扩大到15—1/2000秒,装备了Leitz公司初次开发的TTL闪光控制装置。在进化到程序曝光摄影的同时,增加了尊重摄影者曝光意图的B门。
● Leica R5
制造年月:black 1987—1992(chrome 1988--)
总生产台数:13577台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B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25G
只有3种模式测光的R5的廉价版—LEICA R-E
E就是Economy的意思,是R5省略了部分功能的简化版。R5的5种测光模式省掉了2种,只保留了全面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点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手动3种模式。
●Leica R-E
制造年月:black 1990—1994
总生产台数:不详(LEICA公司出于商业保密的原则,进入70年代后期,就不再公布自己
的生产情况了。)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25G
SL2生产中止11年后出场的机械快门机—Leica R6。
这是自LEICAFLEX SL2以来再次采用机械式快门的第一台机。从SL2停产到重新开始已经过了11年。机械式快门控制组件是LEICA公司自行开发的,但钢片快门采用的是日本精工快门。采用了反光板预升机构。外观设计上只是将快门拨盘高度提高。
● Leica R6
制造年月:black /chrome 1988—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据说数量不是很多,但后边的改进版R6.2量比较大。)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9·1X63·5
重量:625G
将R6的快门速度提高到1/2000秒的机械快门照相机-- Leica R6.2 ,在R6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机身分黑白2种,比较奇怪的是虽然性能上有提高但价格和R6是一样的。由于快门厂家不再供货,2002年只好停产。 理由和NIKON F3、PENTAX LX的停产惊人的一致。
● Leica R6.2
制造年月:black /chrome 1992—2002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9·1X63·5
重量:625G
★ R6和R6·2的比较
不同之处是如下3处:
① R6·2的改良之处
R6.2在外观上和R6不同的地方是,连同R6.2型号标志都是通过模具一体冲压出来的,
而R6则是刻印上去的。这些正是作为高级照相机需要花费成本的地方。
② 胶卷记数器与表示
胶卷记数器从过片柄的侧面改移到卷片柄的顶部去了,形状也变成了圆形。
表示上也做了改良,数字变大而且镶如了徒透镜,使得记数更容易看清楚。
③ 高速快门
R6.2改良最大的要数快门速度,提高到了1/2000秒。时代需要高速度,所以LEICA
公司也就与时俱进响应市场,提高到1/2000秒了。
R4家族自R5进一步发展了的最后一个机种-—LEICA R7
R7发表于1992年,是R4发售以来经历了16年的R4家族的最后一款机种。将R5的TTL闪光控制发展到对应全部模式。并且,首次装备了胶卷感光度从ISO25—5000的自动化识别功能。
●Leica R7
制造年月:black /chrome 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94·8X62·2
重量:625G
3。 现行阶段:重返自主开发
虽然属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R型但并没有采用自动对焦的—Leica R8
R8发表于1996年的世界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外观设计上是一个全新R型Leica。在以往的部分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的基础上增加了LEICA新开发的5分区测光。曝光模式计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无阶可变程序/手动/预闪光测光5种模式。R8比较独特的功能就是在预闪光测光模式上,和光圈调整环并用就具有测闪光的功能。快门速度16—1/8000秒。包围曝光可以以1/2EV和1EV为阶段自由任选进行包围曝光(但必须是在和马达连动的状态下才可以实现此功能,仅有机身是不可以的)。
●Leica R8
制造年月:black /chrome 1996--2002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X 2个
W X H X D(MM):158X101X62
重量:890G
R9实际上是在听取了客户对R8的意见后的改进版。机身用料改变,使得机器整体重量减少了100G。在多分区测光状态下也可进行±0·7(以1/10为段)进行曝光补偿,R8则不可。AEL功能,R8只在点测时可以,R9增加了在中央重点也可。同时R9改进了曝光模式拨盘,增加了锁定开关。其他规格完全和R8相同。
●Leica R9
制造年月:black /chrome 2002—至今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X 2个
W X H X D(MM):158X101X62
重量:790G
★R8和R9的比较
Leica R9实际上就是R8的升级版, 是只对部分地方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了改良的机种。机器的设计和R8相同,外形尺寸也和R8没有什么二样。但是如果从细微处看的话,变更了的地方还真不少。
① 外形尺寸和重量
外形尺寸虽然是相同的,但重量R8是890G而R9则是790G,R9轻了100G。根据Leica
公司的说明,由于R9的机顶盖改用了镁合金类的轻合金金属冲压件,所以机身重量变轻了。
② R9顶盖的外观
顶盖外观有2种,一种是在博览会展出的黑色(仅仅是展示市场还没有见到),一种是
现在市场销售的很有特色的金属感比较强烈的白银色。我们一看到就会产生好像是在哪儿看到过这么种感觉,原来和有些高级笔记本电脑外壳采用的是同样的工艺,用在照相机上Leica还真是首创。像Leica这样的高级品牌,总会在照相机以外增加成本,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用户。
-
RICOH GRi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7 11:37:09
-
兔小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9 15:56:59
-
Hauff_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8 10:38:57
-
成都怡居家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9 20:29:02
-
船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9 18:46:0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9 09:02:42
-
111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21 13:45:28
-
青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03 23:18:57
-
白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05 11:44:41
-
Da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9-22 17:21:49
-
milesL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9-01 13:57:53
-
粒蔥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17 22:43:44
-
岅嶌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3 1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