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风貌——从天津想到青岛
五一长假,先去东单、西单逛了一圈,没有多大趣味,钢铁和老钱要去天津,所以我也跟着凑了个份子。天津离北京如此的近,但是来北京快2年了,还没有去看过,正好他们要去看老租界区,这对我来说也是很想去的,所以也就一同前往了。
我们主要去了三个地方,那就是和平里步行街、五大道和南开。
和平里步行街类似于青岛的中山路,但是中山路已然沦落,和平里依然繁华。天津劝业场的繁华衬托出当年青岛国货和人民商厦改造的失败。然而外表上的近代历史的遗迹依然摆脱不了内容的同质化,商品的同质化,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所以还是说说五大道吧。
行走在五大道,不由的令我想起了家乡的八大关。那低矮的小别墅,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显然已经成为了另类,而这些别墅以及曾今住在这里的人,又令五大道和八大关增加了历史感。他们成为了近代中国城市缩影的一部分。在街上,我不停地和钢铁说着五大道和八大关的不同之处,虽然五大道也很美,但是我总感觉不如八大关那样的美。我想或许是这里没有太多的空地,没有沙滩,没有大海,也没有八大关里的那种起伏感,更没有那海边的木栈道,那种海浪拍岸的感觉。(这样说天津的同志们可能不愿意了。)但是这些对于没有去过八大关的人来说,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在去天津之前我听说天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如青岛好,但是当我去了以后,发现天津比青岛保护的好多了。天津和青岛都建立了历史建筑名录,只要进入名录的都要被保护。天津好就好在,名录的级别和范围比青岛更细,覆盖的更多。尤其是一般保护,这一点很重要,在一个风貌区里,如果只是重点的保护那么一两座建筑,其他的都拆了,那么留着它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了。原来的地图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件另类而已了。这一点,青岛最近几年所发生的事情,真是另人痛心疾首。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吧。青岛火车站,为了把他恢复到原状,炸掉了原来十分碍眼的铁道大厦,花费了数亿元去恢复那种德式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青岛火车站或许会是全国最有特色,最漂亮的火车站之一。但是,火车站的对面,就是高楼大厦,而火车站周围的费县路和云南路上,原先的里院已经完全的消失,随之而起的是一栋栋高楼,正在建设的也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如今天津正在花大力气保护的东西,在青岛已经变成了平地起高楼的地方,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情况在市北区已经在特色街的名义下,发展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而中山路周边也有朝不保夕的危险,而这就因为,所有的这些建筑,没有进入名录,因为他们算不上特别或者重点保护,但是如果可以一般保护,我想或许也不会恶化到如此的程度。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豆瓣发现青岛小组相关的帖子,也可以我对于青岛的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思考。(都在豆瓣发现青岛小组中)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还是换一个问题吧,说说南开。钢铁说去天津,我说那一定要去南开看看,因为南开显然就是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青岛呢?青岛便缺少了一张这样的文化名片,其实不只是一种文化名片,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走在南开的校园里,令我想起了海大的老校园。南开的校园是美丽的,海大的老校区更是美丽的,这里曾经是青岛大学(后来改名为山东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校园。民国的时候,蔡元培来青岛演讲,就说到青岛大学的校园是全国最美丽的校园中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里优美的环境,已经当时的校长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来青岛任教,知名者如老舍等。但是,南开因西南联大的名声后来居上,超过了天津大学,成为了天津的一块招牌。而青岛大学则成为了历史,新的青岛大学则一直徘徊在不入流的境地中,山大的内迁让青岛的文化水准大幅度下降,使这里成为了“文化沙漠”。我去山大的时候,就听不少人说山大的内迁对于青岛和山大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输。
今天在路上,听到一位天津的老者说,200年前天津是一个小渔村,这句话另我如此的熟悉,让我想起我们从小所学习的,100年前,青岛是一个小渔村。经过这一二百年,天津和青岛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风貌区。天津的租借区,青岛的市南和市北的山海城的融为一体,然而如今,面对历史的遗产,两个城市中做法的一些不同或许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此外,南开里的一块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机动车辆要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而且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南开校园里汽车特别少。钢铁说,这是由于以前南开这里发生过对于校内机动车的抗议,他听说是由于一辆机动车引起的,由于机动车被自行车划了,然后司机很蛮横,结果有一群学生看不过去,把那辆车给翻到了。虽然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假,但是至少这块牌子的出现似乎验证了确实有过类似的事情的发生,这牌子就如“哨兵神圣,不可侵犯”的牌子一样,而对于我们在北京见惯了和校园是停车场的学生来说,南开的这块牌子和南开里的稀少的车辆,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我们主要去了三个地方,那就是和平里步行街、五大道和南开。
和平里步行街类似于青岛的中山路,但是中山路已然沦落,和平里依然繁华。天津劝业场的繁华衬托出当年青岛国货和人民商厦改造的失败。然而外表上的近代历史的遗迹依然摆脱不了内容的同质化,商品的同质化,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所以还是说说五大道吧。
行走在五大道,不由的令我想起了家乡的八大关。那低矮的小别墅,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显然已经成为了另类,而这些别墅以及曾今住在这里的人,又令五大道和八大关增加了历史感。他们成为了近代中国城市缩影的一部分。在街上,我不停地和钢铁说着五大道和八大关的不同之处,虽然五大道也很美,但是我总感觉不如八大关那样的美。我想或许是这里没有太多的空地,没有沙滩,没有大海,也没有八大关里的那种起伏感,更没有那海边的木栈道,那种海浪拍岸的感觉。(这样说天津的同志们可能不愿意了。)但是这些对于没有去过八大关的人来说,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在去天津之前我听说天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如青岛好,但是当我去了以后,发现天津比青岛保护的好多了。天津和青岛都建立了历史建筑名录,只要进入名录的都要被保护。天津好就好在,名录的级别和范围比青岛更细,覆盖的更多。尤其是一般保护,这一点很重要,在一个风貌区里,如果只是重点的保护那么一两座建筑,其他的都拆了,那么留着它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了。原来的地图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件另类而已了。这一点,青岛最近几年所发生的事情,真是另人痛心疾首。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吧。青岛火车站,为了把他恢复到原状,炸掉了原来十分碍眼的铁道大厦,花费了数亿元去恢复那种德式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青岛火车站或许会是全国最有特色,最漂亮的火车站之一。但是,火车站的对面,就是高楼大厦,而火车站周围的费县路和云南路上,原先的里院已经完全的消失,随之而起的是一栋栋高楼,正在建设的也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如今天津正在花大力气保护的东西,在青岛已经变成了平地起高楼的地方,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情况在市北区已经在特色街的名义下,发展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而中山路周边也有朝不保夕的危险,而这就因为,所有的这些建筑,没有进入名录,因为他们算不上特别或者重点保护,但是如果可以一般保护,我想或许也不会恶化到如此的程度。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豆瓣发现青岛小组相关的帖子,也可以我对于青岛的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思考。(都在豆瓣发现青岛小组中)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还是换一个问题吧,说说南开。钢铁说去天津,我说那一定要去南开看看,因为南开显然就是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青岛呢?青岛便缺少了一张这样的文化名片,其实不只是一种文化名片,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走在南开的校园里,令我想起了海大的老校园。南开的校园是美丽的,海大的老校区更是美丽的,这里曾经是青岛大学(后来改名为山东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校园。民国的时候,蔡元培来青岛演讲,就说到青岛大学的校园是全国最美丽的校园中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里优美的环境,已经当时的校长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来青岛任教,知名者如老舍等。但是,南开因西南联大的名声后来居上,超过了天津大学,成为了天津的一块招牌。而青岛大学则成为了历史,新的青岛大学则一直徘徊在不入流的境地中,山大的内迁让青岛的文化水准大幅度下降,使这里成为了“文化沙漠”。我去山大的时候,就听不少人说山大的内迁对于青岛和山大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输。
今天在路上,听到一位天津的老者说,200年前天津是一个小渔村,这句话另我如此的熟悉,让我想起我们从小所学习的,100年前,青岛是一个小渔村。经过这一二百年,天津和青岛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风貌区。天津的租借区,青岛的市南和市北的山海城的融为一体,然而如今,面对历史的遗产,两个城市中做法的一些不同或许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此外,南开里的一块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机动车辆要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而且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南开校园里汽车特别少。钢铁说,这是由于以前南开这里发生过对于校内机动车的抗议,他听说是由于一辆机动车引起的,由于机动车被自行车划了,然后司机很蛮横,结果有一群学生看不过去,把那辆车给翻到了。虽然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假,但是至少这块牌子的出现似乎验证了确实有过类似的事情的发生,这牌子就如“哨兵神圣,不可侵犯”的牌子一样,而对于我们在北京见惯了和校园是停车场的学生来说,南开的这块牌子和南开里的稀少的车辆,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