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的阅读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就像洗澡睡觉上厕所一样。这并不是说看书见不得人,我在大庭广众读一本书,这没有不妥,但读得深入了,产生出各种想法,脸上的细微表情变化,心中的喜怒哀乐,可谓极其私密,无法诉诸周遭。
写书本身就是一件私人的事儿,那种两个以上作者合著的书基本不可能是好书。因为一个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说真话,才能不戴面具地客观公正地描写哪怕是主观的事情。一个好作家是不知羞耻的人,不惮于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惮于让千万人去欣赏ta的内心美好和丑陋。又或者ta是一个超脱了世俗偏见的人,一切善恶美丑都能视之平等。
阅读亦是如此,抛开偏见,抛开一切既定的价值和判断,才能领略一本书的真意。我从小喜欢鲁迅,从来和教科书上的教条无关,几乎从一开始我就为鲁迅的文字和人格吸引,在六年级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就坚定地成为了鲁迅的粉丝。那时我翻遍整本语文书,也找不出能和这一篇相提并论的好文章。后来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拿到教科书就会去翻阅里面鲁迅的文章,并且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别的文章能超越鲁迅。同时,我对鲁迅的解读,没有受语文课的影响,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魂”这样的帽子,我从不觉得于鲁迅有什么光辉。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语文课是一种无用的学科,阅读理解之流纯属多余,且死板。我当上语文老师以后,更加深了我对语文的成见。甚至我自己最后都没有能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规律。后来我就不想做老师,这也是一个原因。
把阅读变成公共事件,其实很难成功。初中里的阅读课,老师规定大家读《雾都孤儿》,然后写读后感。我不太喜欢狄更斯,读的没有耐心,后来我写了一篇读后感,把《雾都孤儿》评论了一番,说它的细节描写冗长繁琐,读来无味又无助于情节推动,人物也不够生动,结局过于平庸等等。没想到语文老师竟给我评语上写道:批评得很中肯。然而阅读课的成果少得可怜,大部分人都是草草交差。
同样读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阅读的时候不可能去想一个荒谬的正确答案。
但是当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开始分享阅读体验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私人的体验被分享,被了解和体会,本来只有在十分亲密的人之间才有可能,而书籍提供了这一桥梁,通过某一本书,你可以走近这个人,此刻不仅是这本书的一切被分享了,更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和体验被分享。这就像两个小孩,掏出自己收集的玻璃弹子和雨花石放在一起,看看你的宝贝,看看我的宝贝,彼此欣赏,充满喜悦。而通过分享一本书,也能很快地判断出一个人是你的“同类”还是“异党”,能让你直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上星期上班无聊之时,苒发来邮件,跟我讨论《红楼梦》,找来各种红学评论分享之、分析之。还讨论了后四十回的可能性,趣味盎然,我发现我和苒看《红楼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她更注重把握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故事的情势变化,而我则更关注人物的感情线索,细节刻画。这样的话我们讨论时候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就更擦出灵感。
今天我在地铁上再次读了王小波的《舅舅情人》,上次读完后和苒讨论过,但这次读罢的感觉和上次很不同,书中“绿色的爱”是那样纯粹刻骨,空灵飘渺,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本来小青就是一虚无的女孩,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你看她长得那么纤巧洁白,抓了槐蚕往衣服里放,然后又抖到地上踩得粉碎,还有,她飞檐走壁,却甘心被王安这样一个平凡的捕头所捕获,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一个女孩子做出来的,在她得到王安“绿色的爱”之时,她便消声遁迹,获得了自由和解脱。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王小波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只有他能写出这种惊鸿之笔,那种落地无声、沁人心脾的“绿色之爱”。
读完之后,我很兴奋地推荐给f.u,没想到他曾经读过并且又立马找来看了一遍。于是我们在手机上便分享了阅读体会,好开心。但是这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你无法要求所有人都立即去读一本书,然后和你产生共鸣。所以我想我办“悦读坊”读书会活动的时候,也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因书会友,和而不同,随缘。
说到底,阅读是私人的事儿,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一个和你同样的人,并会心一笑,如果说对于读书会我有什么私心,这就是。
写书本身就是一件私人的事儿,那种两个以上作者合著的书基本不可能是好书。因为一个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说真话,才能不戴面具地客观公正地描写哪怕是主观的事情。一个好作家是不知羞耻的人,不惮于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惮于让千万人去欣赏ta的内心美好和丑陋。又或者ta是一个超脱了世俗偏见的人,一切善恶美丑都能视之平等。
阅读亦是如此,抛开偏见,抛开一切既定的价值和判断,才能领略一本书的真意。我从小喜欢鲁迅,从来和教科书上的教条无关,几乎从一开始我就为鲁迅的文字和人格吸引,在六年级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就坚定地成为了鲁迅的粉丝。那时我翻遍整本语文书,也找不出能和这一篇相提并论的好文章。后来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拿到教科书就会去翻阅里面鲁迅的文章,并且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别的文章能超越鲁迅。同时,我对鲁迅的解读,没有受语文课的影响,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魂”这样的帽子,我从不觉得于鲁迅有什么光辉。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语文课是一种无用的学科,阅读理解之流纯属多余,且死板。我当上语文老师以后,更加深了我对语文的成见。甚至我自己最后都没有能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规律。后来我就不想做老师,这也是一个原因。
把阅读变成公共事件,其实很难成功。初中里的阅读课,老师规定大家读《雾都孤儿》,然后写读后感。我不太喜欢狄更斯,读的没有耐心,后来我写了一篇读后感,把《雾都孤儿》评论了一番,说它的细节描写冗长繁琐,读来无味又无助于情节推动,人物也不够生动,结局过于平庸等等。没想到语文老师竟给我评语上写道:批评得很中肯。然而阅读课的成果少得可怜,大部分人都是草草交差。
同样读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阅读的时候不可能去想一个荒谬的正确答案。
但是当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开始分享阅读体验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私人的体验被分享,被了解和体会,本来只有在十分亲密的人之间才有可能,而书籍提供了这一桥梁,通过某一本书,你可以走近这个人,此刻不仅是这本书的一切被分享了,更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和体验被分享。这就像两个小孩,掏出自己收集的玻璃弹子和雨花石放在一起,看看你的宝贝,看看我的宝贝,彼此欣赏,充满喜悦。而通过分享一本书,也能很快地判断出一个人是你的“同类”还是“异党”,能让你直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上星期上班无聊之时,苒发来邮件,跟我讨论《红楼梦》,找来各种红学评论分享之、分析之。还讨论了后四十回的可能性,趣味盎然,我发现我和苒看《红楼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她更注重把握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故事的情势变化,而我则更关注人物的感情线索,细节刻画。这样的话我们讨论时候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就更擦出灵感。
今天我在地铁上再次读了王小波的《舅舅情人》,上次读完后和苒讨论过,但这次读罢的感觉和上次很不同,书中“绿色的爱”是那样纯粹刻骨,空灵飘渺,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本来小青就是一虚无的女孩,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你看她长得那么纤巧洁白,抓了槐蚕往衣服里放,然后又抖到地上踩得粉碎,还有,她飞檐走壁,却甘心被王安这样一个平凡的捕头所捕获,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一个女孩子做出来的,在她得到王安“绿色的爱”之时,她便消声遁迹,获得了自由和解脱。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王小波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只有他能写出这种惊鸿之笔,那种落地无声、沁人心脾的“绿色之爱”。
读完之后,我很兴奋地推荐给f.u,没想到他曾经读过并且又立马找来看了一遍。于是我们在手机上便分享了阅读体会,好开心。但是这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你无法要求所有人都立即去读一本书,然后和你产生共鸣。所以我想我办“悦读坊”读书会活动的时候,也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因书会友,和而不同,随缘。
说到底,阅读是私人的事儿,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一个和你同样的人,并会心一笑,如果说对于读书会我有什么私心,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