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禅境的滋味及其保任的方法
![]() |
釋聖嚴,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
初入禅境的滋味及其保任的方法 /《汉藏佛学同异答问》圣严法师
丹增谛深喇嘛(以下简称丹):
师父在《禅》这本书中提到,初入禅境,如浅尝了一口葡萄酒般地稍稍体悟了无我的滋味,请问如何才是「初入禅境」?如何令此禅境不失而能向更高深的层次进修?
圣严法师(以下简称师):
此处所谓的「禅境」,与《阿含经》、部派所说的「禅定」不同。《阿含经》、部派的「禅定」,是指入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但是汉传佛教的「禅」是讲智慧而非指入定。入禅境是指开智慧、见佛性,亦即是见空性、实证无我。平常由研读经论而了解的「空」,只是一种观念,「无我」也只是一种理论,并非实证。所以我用浅尝一口葡萄酒来比喻初尝禅的滋味,即指从未见过或体验过空性的人,而今体验到了。对一般人而言,「佛性」似乎是有一样东西的存在,事实上佛性即无性,《金刚经》的「无相」,在《六祖坛经》中又叫作「无性」,早期《阿含经》则叫作「空」、「无常」、「无我」,都是空性的意思。
初入禅境,见到空性,那只是一种体验而已,因自己的烦恼仍在,且福德不足,修持功力不够,所以烦恼仍会起来,烦恼一起来,就离开了无我的境界,又堕入有我之中。有我就有烦恼,但曾有过无我的经验,知道空的境界之后,再努力修行的话,那种无我的空性体验,还会继续不断地出现。所以禅宗主张先要修持破本参,亦即要求见性。见性之后则需保任,就是必须保护它,使它成长,如已发芽的种子,要给它阳光、空气、水和养分,使它成长起来一样。
因此,见性以后的人,仍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心,常常提醒自己,禅宗的「提话头」、「提念头」,就是经常提起正念的意思。所谓「提」,是当话头被放下或失去正念时,就会产生懈怠、散乱、放逸、烦恼习气,源源不绝,此时便需「提」。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提起正念,提起本参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