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你的故乡在哪里”
一
“你的故乡在哪里?”
如果拿此问题随机地去问别人,获得的答案十有八九是:
“我的故乡是某某地。”;“我的故乡历史悠久、声名显赫(例证是家乡曾发生过某个重要历史事件或出过某位名人)/我的故乡风景优美、景色迷人(例证是有各种级别的景点可供游览)/我的故乡发展很快(例证是这几年旧貌换新颜,房子建了很多)……”
最后,他们会以“I love my hometown,I am proud of my hometown”/“欢迎到我家乡做客”等类似意思做结。
即使故乡不符合以上标准,大致模式还是八九不会离十的,佐证来自于http://www.douban.com/note/148071202/,以及我大学以来听的那么多自我介绍、家乡介绍……(在fwb老师看来,此种模式的类似是跟“每个人心中由多种因素打造出的相似的故乡体验与表达模式有关”的——本文是在拜读fwb老师这篇文章后,关于“故乡”的一点简单随想,非建立在原作者文上的讨论)
记得26号晚上黄菡(“非诚勿扰”嘉宾主持)来南大讲座(讲座当然是主打“爱情”了,奇怪的是,打动我的竟是她说的一些“无关爱情”的插曲),在谈到地域对感情的影响时,黄菡说:现在当别人问“你是哪里人?”她都会反问“你说什么?”对于她来说,出生地、籍贯地、工作地、感情归属地各有不同,界限分明,所以,面对此问题她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所指。那篇豆文结尾处的女教师也是一样,“她说她的故乡“也许是”某地,因为从出生到求学再到工作,她不断变换地点,甚至,她原户籍的“家乡话”都说得不太流利了,因此她无法确认,那个户籍,还是不是故乡,她对今天生活的城市,反倒更觉亲切,认为这里才是故乡。”
让我们自问一遍:“我的故乡在哪里?”
——你既可以当它是一个介绍故乡的机会,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简单询问,或者,把它看做一个深沉的哲学问题。
在第三种的理解基础上,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升级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即哲学意义上的“故乡在哪里”。
二
一直以来引以为真理的特拉克尔的一句诗: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
想必大多数看到这句话,最先想到的是先锋书店吧。是的,先锋书店的宣传语也不谋而合地选取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先锋的老板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很难说,每个步入先锋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所获得的感受,也许更多的人会感叹“高端”、“小众”、“有feel”,可能视觉和气氛冲击的成分多一些吧。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驻足,稍稍思量一下“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的所指呢?
灵魂,是世界上真正的自我,真正与生俱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幸的是,总是会有人有意识地无意识地交出了自己的灵魂,或任凭摆布,或放任自流;还有一部分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当然,他们照样可以过活,但他们能经历体验到的只能是“活着”,而非“生活”。不能不说这是最深沉的悲哀,胜过了一切形式的悲剧。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一个不断探索自我的人,必定为自己的灵魂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促其独立、促其强健。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出任何一个具象的地点足以栖息灵魂。灵魂,不属于任何地方,它是和“我”共生的。“我魂在六合八荒,我的心只属于我自己,而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所以,那些遇事习惯turn to others,决策习惯依赖他人的人们,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内在自我欠缺使得灵魂薄弱不够独立的外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心不够强大。
以上观念的形成,结论的得出,没有意识形态的影子,没有宗教教义的干涉,没有理论学派的影响,甚至没有文化传统的熏染。活脱脱的,这只属于我自己,全然是自己的探索、领悟和选择。(如果非要把这成果划入某个范畴的话,最接近的表意可以说成是“人生观”吧。)
我没有学过法理,但在草根的我看来“自然法”的“自然”二字,必然是跟前面所说“自我的探索、领悟和选择”画上等号的。所谓“天赋人权”,“权”首先得是对自我灵魂的探索、领悟和选择的权利。只有在自我灵魂的范畴内,自由才是真正纯粹的,此种“权”才是最充分,最自然,最不可能被驳倒的。
理顺一下:首先得理解“自我”与“灵魂”的存在,灵魂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让人内牛的真理...~)。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扩充灵魂的能量。灵魂是第一性的。一个人灵魂的唤醒及其强大独立的程度,赋予了他“生活”的意义。
这时候,我们不难理解“灵魂,大地上异乡者”了吧。当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前面结论上的。在不同的立场和前提下,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忘了“灵魂,大地上异乡者”是一句诗,对这种带有格言性质的诗句的解读,空间更是无限的无限大啊。
三
回到最初的主题:故乡在哪里?
上面已经讨论过了,如果你认同的话,我们就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了:故乡哪里都不是,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异乡人。
你也许会质疑,“对家乡的归属感的确是存在的,证据是blabblabla....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不错,归属感——对于某地的依恋之情确实存在,但这和前面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不矛盾的,刚刚讨论的对象是自我,现在则在自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环境(或者社会)因素。
从前面的观点,“我”只属于我自己,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一个人一旦孤独,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割断,是自己的能量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还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当这个人出于孤独状态时,他就随时有被这个世界所淹没的危险,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永远不能和整个世界抗衡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这会让人感到很紧张恐惧,让人产生羞愧和负罪的感觉,所以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用什么办法从孤独中得以解脱。而对于故乡的归属和依恋恰恰是消除孤独的方式之一,so~思乡之情,归属之感就顺理成章啦~补充一点:爱乡之情产生的动机(即消除孤独)往往是不自知的,你可以因为故乡人美,水美,风景美而深深喜爱上故乡,但是,消除孤独一直会是你此种行为最原初最深层次的出发点。
四
本文纯属自娱。。。自嗨。。。(无调查,无数据,无引用,纯YY)。(——话说,那些哲学家哪个不是干坐着纯YY地学术啊,哈哈~~)
Bbbbbbbut,表意我还是尽可能清楚了啊。。。
深感“自圆其说”是一门大学问~~嘿嘿
还望fwb老师指正~
“你的故乡在哪里?”
如果拿此问题随机地去问别人,获得的答案十有八九是:
“我的故乡是某某地。”;“我的故乡历史悠久、声名显赫(例证是家乡曾发生过某个重要历史事件或出过某位名人)/我的故乡风景优美、景色迷人(例证是有各种级别的景点可供游览)/我的故乡发展很快(例证是这几年旧貌换新颜,房子建了很多)……”
最后,他们会以“I love my hometown,I am proud of my hometown”/“欢迎到我家乡做客”等类似意思做结。
即使故乡不符合以上标准,大致模式还是八九不会离十的,佐证来自于http://www.douban.com/note/148071202/,以及我大学以来听的那么多自我介绍、家乡介绍……(在fwb老师看来,此种模式的类似是跟“每个人心中由多种因素打造出的相似的故乡体验与表达模式有关”的——本文是在拜读fwb老师这篇文章后,关于“故乡”的一点简单随想,非建立在原作者文上的讨论)
记得26号晚上黄菡(“非诚勿扰”嘉宾主持)来南大讲座(讲座当然是主打“爱情”了,奇怪的是,打动我的竟是她说的一些“无关爱情”的插曲),在谈到地域对感情的影响时,黄菡说:现在当别人问“你是哪里人?”她都会反问“你说什么?”对于她来说,出生地、籍贯地、工作地、感情归属地各有不同,界限分明,所以,面对此问题她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所指。那篇豆文结尾处的女教师也是一样,“她说她的故乡“也许是”某地,因为从出生到求学再到工作,她不断变换地点,甚至,她原户籍的“家乡话”都说得不太流利了,因此她无法确认,那个户籍,还是不是故乡,她对今天生活的城市,反倒更觉亲切,认为这里才是故乡。”
让我们自问一遍:“我的故乡在哪里?”
——你既可以当它是一个介绍故乡的机会,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简单询问,或者,把它看做一个深沉的哲学问题。
在第三种的理解基础上,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升级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即哲学意义上的“故乡在哪里”。
二
一直以来引以为真理的特拉克尔的一句诗: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
想必大多数看到这句话,最先想到的是先锋书店吧。是的,先锋书店的宣传语也不谋而合地选取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先锋的老板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很难说,每个步入先锋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所获得的感受,也许更多的人会感叹“高端”、“小众”、“有feel”,可能视觉和气氛冲击的成分多一些吧。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驻足,稍稍思量一下“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的所指呢?
灵魂,是世界上真正的自我,真正与生俱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幸的是,总是会有人有意识地无意识地交出了自己的灵魂,或任凭摆布,或放任自流;还有一部分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当然,他们照样可以过活,但他们能经历体验到的只能是“活着”,而非“生活”。不能不说这是最深沉的悲哀,胜过了一切形式的悲剧。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一个不断探索自我的人,必定为自己的灵魂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促其独立、促其强健。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出任何一个具象的地点足以栖息灵魂。灵魂,不属于任何地方,它是和“我”共生的。“我魂在六合八荒,我的心只属于我自己,而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所以,那些遇事习惯turn to others,决策习惯依赖他人的人们,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内在自我欠缺使得灵魂薄弱不够独立的外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心不够强大。
以上观念的形成,结论的得出,没有意识形态的影子,没有宗教教义的干涉,没有理论学派的影响,甚至没有文化传统的熏染。活脱脱的,这只属于我自己,全然是自己的探索、领悟和选择。(如果非要把这成果划入某个范畴的话,最接近的表意可以说成是“人生观”吧。)
我没有学过法理,但在草根的我看来“自然法”的“自然”二字,必然是跟前面所说“自我的探索、领悟和选择”画上等号的。所谓“天赋人权”,“权”首先得是对自我灵魂的探索、领悟和选择的权利。只有在自我灵魂的范畴内,自由才是真正纯粹的,此种“权”才是最充分,最自然,最不可能被驳倒的。
理顺一下:首先得理解“自我”与“灵魂”的存在,灵魂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让人内牛的真理...~)。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扩充灵魂的能量。灵魂是第一性的。一个人灵魂的唤醒及其强大独立的程度,赋予了他“生活”的意义。
这时候,我们不难理解“灵魂,大地上异乡者”了吧。当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前面结论上的。在不同的立场和前提下,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忘了“灵魂,大地上异乡者”是一句诗,对这种带有格言性质的诗句的解读,空间更是无限的无限大啊。
三
回到最初的主题:故乡在哪里?
上面已经讨论过了,如果你认同的话,我们就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了:故乡哪里都不是,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异乡人。
你也许会质疑,“对家乡的归属感的确是存在的,证据是blabblabla....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不错,归属感——对于某地的依恋之情确实存在,但这和前面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不矛盾的,刚刚讨论的对象是自我,现在则在自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环境(或者社会)因素。
从前面的观点,“我”只属于我自己,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一个人一旦孤独,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割断,是自己的能量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还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当这个人出于孤独状态时,他就随时有被这个世界所淹没的危险,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永远不能和整个世界抗衡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这会让人感到很紧张恐惧,让人产生羞愧和负罪的感觉,所以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用什么办法从孤独中得以解脱。而对于故乡的归属和依恋恰恰是消除孤独的方式之一,so~思乡之情,归属之感就顺理成章啦~补充一点:爱乡之情产生的动机(即消除孤独)往往是不自知的,你可以因为故乡人美,水美,风景美而深深喜爱上故乡,但是,消除孤独一直会是你此种行为最原初最深层次的出发点。
四
本文纯属自娱。。。自嗨。。。(无调查,无数据,无引用,纯YY)。(——话说,那些哲学家哪个不是干坐着纯YY地学术啊,哈哈~~)
Bbbbbbbut,表意我还是尽可能清楚了啊。。。
深感“自圆其说”是一门大学问~~嘿嘿
还望fwb老师指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