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繁华,如此苍凉
中华读书报/2007 年/1 月/31 日/第013 版
如此繁华,如此苍凉
张春田
读王德威教授的《如此繁华》,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奇情卓见袭面而来。学贯中西的视野,旖
旎浪漫的才思,瑰玮酣畅的行文,成就了他的美妙文章。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王德威先生,出身于比较文学科班,不仅谙熟西方各派文学批评
理论,对近代以来内地、香港、台湾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下过很多功夫,而且对当下华文文坛状
况了然于心。这让他在面对诸多作家作品时,显得游刃有余。《如此繁华》分为“北京篇”、“上
海篇”、“香港篇”、“台北篇”四组,汇集了作者在过去十多年里,从“城市\)文学”视角所写的
关于现当代华文写作的系列评论文章。入选的20 篇文章,既有对某一城市文学的整体扫描(《文
学的上海,1931》、《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跨世纪,小说台北》),又有对城市记忆流变的
细致剖析(《北京梦华录:北京人到台湾》);有聚焦一人的专论(《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
的颠覆性》、《世俗的技艺——阿城论》、《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也有梳理传
承的合评(《华丽的世纪末——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在进入具体文本批评时,所操“武
器”又不尽相同:或将作品置于宽广的文学/文化脉络里,探讨当代都市小说的渊源与传承(《从
“海派”到“张派”——张爱玲小说的渊源与传承》、《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
事学》);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文学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关系;或着重叙事修辞与意识形态的互
动,探索小说地图与现实人生的交相映照。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实证研究以及感悟式的鉴赏评点,
作者在立足文本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参照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系,
暴露出创作主体的隐秘体验与内在的感觉结构。流动于批评文字中的对于作品细节的详察与文学
符号的辨识,在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公共问题与私人经验之间游走纵横,由此生发诸多洞见,
读来让人颇受启发。
与这种理论修养与知识储备相联系的,是王德威品评作品的独到的鉴赏力和敏锐的感悟力。
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能别出心裁,言人未言。关于《骆驼祥子》,以前的研究者往往从老舍
对被压迫者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切入,众口一词;王德威却从结尾处祥子走在出殡的灵旗哀乐
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老舍小说中一直存在的嘉年华式冲动,对暴力、非理性人生以及死亡的难
以言说的迷恋与迷惑”。对于张爱玲从《金锁记》到《怨女》,从中文到英文,不断写着同一个故
事的重复叙事学,王德威也不停留于“张也许是想藉不断书写老上海,来救赎她日益模糊的记忆”
或者“张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这样的常识论断,而是从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角度,发掘了张爱玲对抗现实以及现实主义的生命冲动和女性书写立场。
王德威游走于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与作者的心灵世界之间,不仅识见高超,而且文体也自成
一家。他的文字细腻摇曳,行文错落有致,类似“绵密不尽的日常生活,其实早有十面埋伏;炊
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海上一场繁华春梦,正是如电如影。浮花浪蕊的精魄,何所凭依?天
长地久,此恨绵绵”这样的灵动文句,俯拾皆是。然而,倘若仅把它们认作似锦繁花,反倒买椟
还珠,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难道,你真的没有读到那个“如此繁华”背后的“如此苍凉”
吗?
如此繁华,如此苍凉
张春田
读王德威教授的《如此繁华》,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奇情卓见袭面而来。学贯中西的视野,旖
旎浪漫的才思,瑰玮酣畅的行文,成就了他的美妙文章。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王德威先生,出身于比较文学科班,不仅谙熟西方各派文学批评
理论,对近代以来内地、香港、台湾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下过很多功夫,而且对当下华文文坛状
况了然于心。这让他在面对诸多作家作品时,显得游刃有余。《如此繁华》分为“北京篇”、“上
海篇”、“香港篇”、“台北篇”四组,汇集了作者在过去十多年里,从“城市\)文学”视角所写的
关于现当代华文写作的系列评论文章。入选的20 篇文章,既有对某一城市文学的整体扫描(《文
学的上海,1931》、《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跨世纪,小说台北》),又有对城市记忆流变的
细致剖析(《北京梦华录:北京人到台湾》);有聚焦一人的专论(《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
的颠覆性》、《世俗的技艺——阿城论》、《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也有梳理传
承的合评(《华丽的世纪末——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在进入具体文本批评时,所操“武
器”又不尽相同:或将作品置于宽广的文学/文化脉络里,探讨当代都市小说的渊源与传承(《从
“海派”到“张派”——张爱玲小说的渊源与传承》、《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
事学》);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文学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关系;或着重叙事修辞与意识形态的互
动,探索小说地图与现实人生的交相映照。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实证研究以及感悟式的鉴赏评点,
作者在立足文本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参照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系,
暴露出创作主体的隐秘体验与内在的感觉结构。流动于批评文字中的对于作品细节的详察与文学
符号的辨识,在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公共问题与私人经验之间游走纵横,由此生发诸多洞见,
读来让人颇受启发。
与这种理论修养与知识储备相联系的,是王德威品评作品的独到的鉴赏力和敏锐的感悟力。
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能别出心裁,言人未言。关于《骆驼祥子》,以前的研究者往往从老舍
对被压迫者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切入,众口一词;王德威却从结尾处祥子走在出殡的灵旗哀乐
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老舍小说中一直存在的嘉年华式冲动,对暴力、非理性人生以及死亡的难
以言说的迷恋与迷惑”。对于张爱玲从《金锁记》到《怨女》,从中文到英文,不断写着同一个故
事的重复叙事学,王德威也不停留于“张也许是想藉不断书写老上海,来救赎她日益模糊的记忆”
或者“张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这样的常识论断,而是从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角度,发掘了张爱玲对抗现实以及现实主义的生命冲动和女性书写立场。
王德威游走于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与作者的心灵世界之间,不仅识见高超,而且文体也自成
一家。他的文字细腻摇曳,行文错落有致,类似“绵密不尽的日常生活,其实早有十面埋伏;炊
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海上一场繁华春梦,正是如电如影。浮花浪蕊的精魄,何所凭依?天
长地久,此恨绵绵”这样的灵动文句,俯拾皆是。然而,倘若仅把它们认作似锦繁花,反倒买椟
还珠,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难道,你真的没有读到那个“如此繁华”背后的“如此苍凉”
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