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明:笔墨当随时代——《现代苏州》访谈
孟昌明,一位旅居美国二十多年的华裔艺术家。2010年,怀着一个文化夙愿,他回到祖国,在苏州十全街乌鹊桥畔创办了昌明文房,别致的装饰和典雅的格局引人注目。
昌明文房以弘扬文化、艺术为己任,主要经营书画展览、文房四宝、名家字画、艺术礼品等项,并不定期地举行文化艺术活动,推出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其文化品位和艺术追向渐渐赢得同好的关注。日前,我们联系到了孟昌明,从对他的访谈中,我们心中的种种好奇与疑团逐次解开。
苏州情缘
《现代苏州》:孟先生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在久居美国二十多年之后再回国开设昌明文房这样一个艺术平台的,您怎么会选择苏州作为您国内的起点呢?
孟昌明:苏州与我有一种亲情——这不光是文化意义上的,更有日常生活点滴露出的一种细致和优雅的因由。比起北京的政治和上海的商业,苏州则更有一种土或是水的、原汁原味的成分,说穿了就是一种传统的气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可能抽一个双休日,去狮子林拿着毛笔画写生,老百姓手里的折扇也喜欢有两句书法写出来的诗句。苏州的小而精粹的气息吸引我,让我在此地工作的同时感受到一个梦里乡原的照应。
《现代苏州》:您的新书《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也是由苏州的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机构出版的,可以说与苏州的情缘又加深了一份,您为什么会选择苏州的文汇,在国内出版这样一本集子又是基于一个什么想法呢?
孟昌明:我曾经在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台湾的三民书局出版过自己的著作,这些出版社,在海峡两岸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我个人而言,选择苏州的出版机构更是一种机缘,有编辑的慧眼和尊重,也是我乐意和苏州出版系统合作的一个因素。出书的目的更是想把自己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的对美的认识,对真理的绝对与崇高的敬仰加以表达。目前来说,除了我生活的美国加州,苏州离我最近,在苏州看到我自己的作品发行上市,就像看到邻里乡亲和你分享私家腌制的咸菜一样有声色、有滋味。
文化夙愿
《现代苏州》:孟先生久居异国他乡,原是怀着一个文化夙愿回到祖国的土地来的,能简单跟我们阐述一下您的文化夙愿吗?
孟昌明:二十多年前,当我粗粗读过几本西方现代哲学典籍之后,怀着一种强烈的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好奇心走遍了西方世界,并且长期浸淫在西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学习中,我甚至写了几本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书,如《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等等。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文化的性格对一个艺术家是多么重要的养分。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是我内心深处一个参照坐标,它可以让我对根植于逻辑系统中的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一番诗化透视,也可以让我把一个感性现行的东方艺术精神放在一个严肃的、科学的理论圭渠中做一番数理论证,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让东西方文化的边缘变得模糊,互相取长补短成为一种可能。我个人艺术生活和作品中这样的烙印很清晰,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参照物。
《现代苏州》:正因为久居国外,您便比身在此山中的人多了一份距离的审视和旁观的清醒,以这种眼光,您怎样看待当前的中国现代艺术现象?
孟昌明:一个艺术家需要有一个把自己置身事外的过程,旁观,理性,仅仅以东方古典哲学中一些不知道所以然的句子去变魔术的艺术家,做些自己也不能说清楚的作品不是难事,而对感性先行的艺术创作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知道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及理论素质的锤炼,就要求艺术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智,一个清醒的脑子,去论证艺术在学科意义上的一种本体价值,我们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审美习惯和宣传功用,往往在最真挚的点上扭曲了艺术自身的价值,文化和社会是一个不能割断的流,社会结构上的一些问题往往就直接影响到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艺术在学术上的浮夸风气,在商业笼罩下的窘态以及在哥们文化批评的怪圈中愈发显出一种畸形的身段,“文革”延续的“假大空”的腔调在很多艺术品中换个一副行头唱着同样的曲调。
艺术路径
《现代苏州》:除去文化上的修养和追求,您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您的书画作品,既秉承中国古哲今贤的滋惠,又透显出西方艺术和哲学的气息,您能就这方面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吗?
孟昌明:我自小喜欢书法和古典诗词,喜欢京剧,后来跟着陈氏太极拳十九世传人陈立法先生学习太极拳,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养育有一种深深的情感。在西方世界,我也曾经让自己静下心来对希腊和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印象派艺术和现代文学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就文化深层的看过去,东西方不是相对立的板块,在人性的肌理上,我们有相同的纹样。艺术无非是对真善美的遵从和赞扬,对真理的揭示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在这个意义上,米开朗基罗和八大山人不过是在不同的方位嘶吼着生命带着泪水的歌谣,凡高和金冬心爽朗的笔触里面也都暗藏着对人生怀疑对未可知的人类社会的某种敬畏和逃避的欲望;范宽的《雪山寒林图》和莫奈的通景荷花,不外乎传递对自然的一往深情及人和自然的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说,东西方先贤们对文化的贡献都是我们后学不可绕开的康庄大道。
《现代苏州》:我们知道您还是一个有很深厚学养造诣的艺术评论家,已先后出版《寻求飞翔的本质》、《群信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等艺术评论专著,请问能否对追寻艺术的年轻一辈提一些建议和指引?
孟昌明:艺术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个人劳动,是一个很可能没有彼岸的远足。对文化史深度的追寻不是一个信口开河、无关痛痒的俚语小调,就苏州面上的一些绘画作品而言,姑苏好风光、水乡、村姑、好一朵茉莉花这些惯常的概念其实已经不应该放在一个现代文化范畴去作为创作的资源搬出来,苏州已经不是昨天、前天的苏州,阳澄湖、沙家浜已经不是新四军驻扎的根据地——现代文明的号角让农耕时代的丰衣足食洋洋得意变得微不足道,“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看起来不是多深的理论却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事物让人觉得神秘没有什么理想境界让人觉得不能达到——除了你心不诚。
昌明文房以弘扬文化、艺术为己任,主要经营书画展览、文房四宝、名家字画、艺术礼品等项,并不定期地举行文化艺术活动,推出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其文化品位和艺术追向渐渐赢得同好的关注。日前,我们联系到了孟昌明,从对他的访谈中,我们心中的种种好奇与疑团逐次解开。
苏州情缘
《现代苏州》:孟先生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在久居美国二十多年之后再回国开设昌明文房这样一个艺术平台的,您怎么会选择苏州作为您国内的起点呢?
孟昌明:苏州与我有一种亲情——这不光是文化意义上的,更有日常生活点滴露出的一种细致和优雅的因由。比起北京的政治和上海的商业,苏州则更有一种土或是水的、原汁原味的成分,说穿了就是一种传统的气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可能抽一个双休日,去狮子林拿着毛笔画写生,老百姓手里的折扇也喜欢有两句书法写出来的诗句。苏州的小而精粹的气息吸引我,让我在此地工作的同时感受到一个梦里乡原的照应。
《现代苏州》:您的新书《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也是由苏州的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机构出版的,可以说与苏州的情缘又加深了一份,您为什么会选择苏州的文汇,在国内出版这样一本集子又是基于一个什么想法呢?
孟昌明:我曾经在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台湾的三民书局出版过自己的著作,这些出版社,在海峡两岸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我个人而言,选择苏州的出版机构更是一种机缘,有编辑的慧眼和尊重,也是我乐意和苏州出版系统合作的一个因素。出书的目的更是想把自己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的对美的认识,对真理的绝对与崇高的敬仰加以表达。目前来说,除了我生活的美国加州,苏州离我最近,在苏州看到我自己的作品发行上市,就像看到邻里乡亲和你分享私家腌制的咸菜一样有声色、有滋味。
![]() |
《人家枕河 深巷桥多》书法对联 |
文化夙愿
《现代苏州》:孟先生久居异国他乡,原是怀着一个文化夙愿回到祖国的土地来的,能简单跟我们阐述一下您的文化夙愿吗?
孟昌明:二十多年前,当我粗粗读过几本西方现代哲学典籍之后,怀着一种强烈的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好奇心走遍了西方世界,并且长期浸淫在西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学习中,我甚至写了几本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书,如《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等等。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文化的性格对一个艺术家是多么重要的养分。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是我内心深处一个参照坐标,它可以让我对根植于逻辑系统中的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一番诗化透视,也可以让我把一个感性现行的东方艺术精神放在一个严肃的、科学的理论圭渠中做一番数理论证,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让东西方文化的边缘变得模糊,互相取长补短成为一种可能。我个人艺术生活和作品中这样的烙印很清晰,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参照物。
《现代苏州》:正因为久居国外,您便比身在此山中的人多了一份距离的审视和旁观的清醒,以这种眼光,您怎样看待当前的中国现代艺术现象?
孟昌明:一个艺术家需要有一个把自己置身事外的过程,旁观,理性,仅仅以东方古典哲学中一些不知道所以然的句子去变魔术的艺术家,做些自己也不能说清楚的作品不是难事,而对感性先行的艺术创作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知道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及理论素质的锤炼,就要求艺术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智,一个清醒的脑子,去论证艺术在学科意义上的一种本体价值,我们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审美习惯和宣传功用,往往在最真挚的点上扭曲了艺术自身的价值,文化和社会是一个不能割断的流,社会结构上的一些问题往往就直接影响到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艺术在学术上的浮夸风气,在商业笼罩下的窘态以及在哥们文化批评的怪圈中愈发显出一种畸形的身段,“文革”延续的“假大空”的腔调在很多艺术品中换个一副行头唱着同样的曲调。
![]() |
《荷花鸳鸯》纸本水墨 |
艺术路径
《现代苏州》:除去文化上的修养和追求,您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您的书画作品,既秉承中国古哲今贤的滋惠,又透显出西方艺术和哲学的气息,您能就这方面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吗?
孟昌明:我自小喜欢书法和古典诗词,喜欢京剧,后来跟着陈氏太极拳十九世传人陈立法先生学习太极拳,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养育有一种深深的情感。在西方世界,我也曾经让自己静下心来对希腊和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印象派艺术和现代文学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就文化深层的看过去,东西方不是相对立的板块,在人性的肌理上,我们有相同的纹样。艺术无非是对真善美的遵从和赞扬,对真理的揭示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在这个意义上,米开朗基罗和八大山人不过是在不同的方位嘶吼着生命带着泪水的歌谣,凡高和金冬心爽朗的笔触里面也都暗藏着对人生怀疑对未可知的人类社会的某种敬畏和逃避的欲望;范宽的《雪山寒林图》和莫奈的通景荷花,不外乎传递对自然的一往深情及人和自然的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说,东西方先贤们对文化的贡献都是我们后学不可绕开的康庄大道。
《现代苏州》:我们知道您还是一个有很深厚学养造诣的艺术评论家,已先后出版《寻求飞翔的本质》、《群信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等艺术评论专著,请问能否对追寻艺术的年轻一辈提一些建议和指引?
孟昌明:艺术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个人劳动,是一个很可能没有彼岸的远足。对文化史深度的追寻不是一个信口开河、无关痛痒的俚语小调,就苏州面上的一些绘画作品而言,姑苏好风光、水乡、村姑、好一朵茉莉花这些惯常的概念其实已经不应该放在一个现代文化范畴去作为创作的资源搬出来,苏州已经不是昨天、前天的苏州,阳澄湖、沙家浜已经不是新四军驻扎的根据地——现代文明的号角让农耕时代的丰衣足食洋洋得意变得微不足道,“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看起来不是多深的理论却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事物让人觉得神秘没有什么理想境界让人觉得不能达到——除了你心不诚。
![]() |
《现代苏州》电子版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