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选择、叙事结构及编辑尺度
假如你有一个主题拍摄计划,你拍摄的时候会严格过滤不符合此主题的场景吗?这个问题对有些人不成问题,比如拍摄的目的完全是开放式的,是反映自己的心境情绪沉浮的。但即使是有明确主题的,非得要排斥落到主题之外的场景吗? 稍有纪实摄影的初步经验后,便会发现摄影过程总是充满了遗憾,往往很好的镜头,在犹豫之间错失。如为主题的束缚而舍弃,岂不可惜?那么还有一种做法,就是主题拍摄以符合主题的场景为主,但也不限制拍摄非主题场景,留待日后编辑选择。当然,这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拍摄过程中,你的脑子总是在来回切换。
相册的叙事结构。如果单幅相片用来描述一个现实中的某种场景的平衡的结构和气氛,那么整个相册就在弹奏一曲由单幅相片复合而成的曲调。是局部重复,在得到一定的强调后变奏呢?还是采取一种随机的散漫的结构?比如无限制地累积、重复,让主题逐渐浮现、增强?需要把相似性质的照片放在一起吗?如此一来,假如强调、渲染得太突出,是不是会变成直白的喊叫?需要故意在相册中放入冲淡主题的照片吗?
那么最终,涉及到一个编辑的问题。编辑的目的性真的要很强烈吗?这是一个问号。急于表达可能反而会导致表达的滑铁卢吗?
相册的叙事结构。如果单幅相片用来描述一个现实中的某种场景的平衡的结构和气氛,那么整个相册就在弹奏一曲由单幅相片复合而成的曲调。是局部重复,在得到一定的强调后变奏呢?还是采取一种随机的散漫的结构?比如无限制地累积、重复,让主题逐渐浮现、增强?需要把相似性质的照片放在一起吗?如此一来,假如强调、渲染得太突出,是不是会变成直白的喊叫?需要故意在相册中放入冲淡主题的照片吗?
那么最终,涉及到一个编辑的问题。编辑的目的性真的要很强烈吗?这是一个问号。急于表达可能反而会导致表达的滑铁卢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