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竹海一日游
盼望着,盼望着,我迟来的春游终于成行了。
迷迷糊糊中,一惊,又下雨了,真是倒霉,看来今天又不能出去玩了,老天真是作孽,老是周末下雨,郁闷、气愤、恨呀!等等,等等,记得天气预报是预报大晴天的。(应该不是每次都那么不准的吧,那样的话,咱以后就反着看了)淡定,淡定。再仔细看看,哦,原来只是梦一场。
清晨,醒来一看,果然是个大大的晴天。终于,终于是要真的去春游了。(怎么感觉这文风像《情深深雨蒙蒙》)
收拾停当,我们出发了,驱车前往40公里外的蔡伦竹海。春末夏初的上午,阳光正好,热度恰适,小风徐来,我想大开窗户,开足音响,一路飞奔,想象电影里的公路旅行,何等惬意。只是,只是现实毕竟是骨感的,路况不熟,咱得小心驾驶,音乐也不开了,免得听不到导航的提示。一路小心翼翼,走过了相对宽阔平坦的国道,走过了狭窄曲折的乡道,走过了真正十八弯的山道,走过了被两旁房屋紧紧夹击的镇上街道,我们来到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一个萌芽中的旅游景点,处处透露着未成熟的特征。
到处都是施工人员,路面还没有完全铺好,景致还在建设当中,看不到景区服务咨询人员,但是雏形已经出来了,这种将发未发的状态是不是也有迷人之处呢?
我们在下面的广场小转了下,拍了几张小照,就上山去了。看着矮矮的小山坡,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多难爬,以为即便像我们这种基本不运动的人也可以三五下就上去了。让我高兴的是,还修了小路可以上山,本来以为只会有大的车道的。在当地人热心的指点下,我们循着小路去了。竹海竹海,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多呗,真真切切,大的树几乎都是竹子,看不到别的树,最多有点别的小草,小灌木之类的。漫山遍野的都是竹子,竹子有一些已经老了、死了,倒在路边上;有些长高了又弯下来了,估计路也不远了;有些还在剥落老壳,长出新的翠绿的竹节;还有极少的比较矮的全身被棕色的叶子包裹住的小竹子。潺潺的溪流声一直陪伴着我们,好几只白的、花的蝴蝶翩翩飞舞着,几只小壁虎嗖嗖地在草丛间穿梭,花儿很少,只看到几朵小白花,不知道是季节过了,还是本来就没有花。
我们上山的时候,有几个人在我们前面也沿着小路去了,大部分人都开着车走车道了。但是那几个人走得飞快,一晃眼的功夫就不见人影了。我们慢慢悠悠,走走停停的,一忽儿功夫就发现整个山上似乎只剩下了我们两个人,寂静的竹林里只有水声、偶来的鸟叫声,风不大,没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倒是有我们踩着干枯的竹叶行走的沙沙声。走在一级一级的石阶上,走在较窄的山道上,让我有种走在岳麓山上的感觉,也是这样矮矮的看起来很容易征服的小山,只是这里都是竹子,不是岳麓山上粗壮的大树,空气比岳麓山略好一点,毕竟远离城市。
在一个还未完全修好的亭子里休息的时候,周围是广阔空旷的空间,没有一个人,只有寂静的山林,第一次觉得大自然这么真实,离我这么近,完完整整地没有被人分割地躺在我面前,那种感觉太美好了。不知这沉静的山林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是否也会变得喧闹起来。就像这里开始经营农家饭店的山民是否也会慢慢变得精明能干,商业化而缺乏人情味?
不知不觉在山上转了两个小时后,走到一个分岔路口,又没有标识,正好又到中午了,我们两条路观望了下,就向着有袅袅炊烟的一条路上奔去了。走不到多远,果然看到了几处房屋,红砖砌起来的粗坯房,但是已没有人住了,大门上无情地落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之前想象的炊烟也不是炊烟,而是种菜的土里一堆闷烧的草冒出的轻烟,许是在烧肥?正在我们感觉中午要饿肚子的时候,再一个转角,遇到了一个大大的广告牌:农家乐,可以吃饭、住宿、停车。迷途的羊羔终于找到了他的群落,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这间还是民房模样的饭店,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端着茶壶,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我们只好试探性地问:“这里可以吃饭吗?”小女孩还是一脸不高兴,但是答道:“可以。”走累了,终于可以歇歇了,有点饿了,终于找到吃饭的地了,迷路了也终于可以找人问问了,不想走了,还可以打听打听怎么坐车,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这个小屋实在让我们很高兴。这个小小的饭店打着农家乐的招牌,确实是农家的感觉,应该就是一家人刚刚才经营起来,年老的婆婆,年幼的女孩都在帮忙做些杂活,一个中年男人,好像有三个中年女人,都在厨房忙活,来了客人,没有人招呼,没有菜单,点菜就到厨房看着菜点,结账也要送到厨房,没有人来管。老婆婆看上去60多岁,总是笑笑地,很客气,但是很迟钝,做事很慢,跟她说话也总是转不过弯,估计她看着整天有这么些人来家里吃饭,能挣到一些钱,心里乐开了花。小女孩扎着马尾辫,挺漂亮,但是总是一副不情愿的表情,对客人的要求爱理不理,不过看着她做事也不偷懒,忙前忙后地没有歇息,可能她对目前的处境很有怨言,读书放假的日子成了她在家帮忙做杂务的日子了,不能像别的玩伴一样自由自在地出去玩,被束缚在了家里,她很不高兴,或许她还有个不懂事的弟弟,因为小,因为是男孩相对不会做家务,因为更贪玩调皮,而没有因为家里的变化受到任何影响,她很不服气,但是又没有办法。这里的人和经营风格都还透着淳朴和未成熟,菜份量还挺足,价格也合理,我们点的一个干笋很好吃,估计原料比较好,免费的餐巾纸质量算好,比城里一般小饭店的纸好很多,娃哈哈500ml的水也只卖1.5元,一个商业气息不浓,萌芽中的农家饭店。
我们来之前,这里已有一家人准备在这里吃饭,他们是开车从山顶下来的,告诫我们步行上山还很远,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这家人很热心,看上去都是热情善良的人,看到店家来客人没人招呼,老是跑到厨房去告诉他们,有时还帮忙招呼,搞得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主人。对我们的问题也很认真地回答,还说如果我们现在想下去可以搭他们的车下去。我们听着他们的告诫,也不想花太多气力和时间自己爬山上去了,要是没有车还要步行下山,那就太累了,还要多留点精力开车,对付那山路十八弯呢。于是寄希望于搭上景区的旅游车去山顶,可是吃完饭的时候听说刚有一辆电瓶车往山上开去了,在那等了40分钟也没看到另外一辆上山的车,只看到一辆坐满了人下山的车,我们上山下山都只能靠步行了。怀抱着没有登上山顶的小小遗憾,我们往回走了。下山比上山快很多,虽然中间也停下来拍照、休息,但也很快就到了山下。钻进热浪滔天的车里,打道回府了。
虽然没有看到春天里盛开的各色花朵,虽然路确实超乎了想象地难走,虽然没有登到山顶的观景台,没有看到几处景点,但是在山林里慢悠悠地行走本身就很舒服,很享受。何况这次的摄影实践,还让我领悟到了几个小小的摄影知识:比如关于曝光点的选择、对比度、背景与主体的关系,明白了一点点书上写的东西的意思,呵呵,有这点收获很高兴。虽然照片拍得还是很不好,因为都是在中午的时段拍照,这样的光线很不利于照相,也因为怎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还有很多没有弄明白,还因为( 给自己找个借口)只是最普通的卡片机,所以没关系的,再接再厉吧。
最后要鸣谢老公清早起来,骑着小灰狼载着我淌过大路,走过小路,拐过弯路,来到目的地,还要帮我提重重的包和为了拍照用的高跟皮鞋(爬山穿运动鞋),还负责做我的人像摄影师,忍受我的各种要求。
迷迷糊糊中,一惊,又下雨了,真是倒霉,看来今天又不能出去玩了,老天真是作孽,老是周末下雨,郁闷、气愤、恨呀!等等,等等,记得天气预报是预报大晴天的。(应该不是每次都那么不准的吧,那样的话,咱以后就反着看了)淡定,淡定。再仔细看看,哦,原来只是梦一场。
清晨,醒来一看,果然是个大大的晴天。终于,终于是要真的去春游了。(怎么感觉这文风像《情深深雨蒙蒙》)
收拾停当,我们出发了,驱车前往40公里外的蔡伦竹海。春末夏初的上午,阳光正好,热度恰适,小风徐来,我想大开窗户,开足音响,一路飞奔,想象电影里的公路旅行,何等惬意。只是,只是现实毕竟是骨感的,路况不熟,咱得小心驾驶,音乐也不开了,免得听不到导航的提示。一路小心翼翼,走过了相对宽阔平坦的国道,走过了狭窄曲折的乡道,走过了真正十八弯的山道,走过了被两旁房屋紧紧夹击的镇上街道,我们来到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一个萌芽中的旅游景点,处处透露着未成熟的特征。
到处都是施工人员,路面还没有完全铺好,景致还在建设当中,看不到景区服务咨询人员,但是雏形已经出来了,这种将发未发的状态是不是也有迷人之处呢?
我们在下面的广场小转了下,拍了几张小照,就上山去了。看着矮矮的小山坡,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多难爬,以为即便像我们这种基本不运动的人也可以三五下就上去了。让我高兴的是,还修了小路可以上山,本来以为只会有大的车道的。在当地人热心的指点下,我们循着小路去了。竹海竹海,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多呗,真真切切,大的树几乎都是竹子,看不到别的树,最多有点别的小草,小灌木之类的。漫山遍野的都是竹子,竹子有一些已经老了、死了,倒在路边上;有些长高了又弯下来了,估计路也不远了;有些还在剥落老壳,长出新的翠绿的竹节;还有极少的比较矮的全身被棕色的叶子包裹住的小竹子。潺潺的溪流声一直陪伴着我们,好几只白的、花的蝴蝶翩翩飞舞着,几只小壁虎嗖嗖地在草丛间穿梭,花儿很少,只看到几朵小白花,不知道是季节过了,还是本来就没有花。
我们上山的时候,有几个人在我们前面也沿着小路去了,大部分人都开着车走车道了。但是那几个人走得飞快,一晃眼的功夫就不见人影了。我们慢慢悠悠,走走停停的,一忽儿功夫就发现整个山上似乎只剩下了我们两个人,寂静的竹林里只有水声、偶来的鸟叫声,风不大,没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倒是有我们踩着干枯的竹叶行走的沙沙声。走在一级一级的石阶上,走在较窄的山道上,让我有种走在岳麓山上的感觉,也是这样矮矮的看起来很容易征服的小山,只是这里都是竹子,不是岳麓山上粗壮的大树,空气比岳麓山略好一点,毕竟远离城市。
在一个还未完全修好的亭子里休息的时候,周围是广阔空旷的空间,没有一个人,只有寂静的山林,第一次觉得大自然这么真实,离我这么近,完完整整地没有被人分割地躺在我面前,那种感觉太美好了。不知这沉静的山林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是否也会变得喧闹起来。就像这里开始经营农家饭店的山民是否也会慢慢变得精明能干,商业化而缺乏人情味?
不知不觉在山上转了两个小时后,走到一个分岔路口,又没有标识,正好又到中午了,我们两条路观望了下,就向着有袅袅炊烟的一条路上奔去了。走不到多远,果然看到了几处房屋,红砖砌起来的粗坯房,但是已没有人住了,大门上无情地落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之前想象的炊烟也不是炊烟,而是种菜的土里一堆闷烧的草冒出的轻烟,许是在烧肥?正在我们感觉中午要饿肚子的时候,再一个转角,遇到了一个大大的广告牌:农家乐,可以吃饭、住宿、停车。迷途的羊羔终于找到了他的群落,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这间还是民房模样的饭店,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端着茶壶,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我们只好试探性地问:“这里可以吃饭吗?”小女孩还是一脸不高兴,但是答道:“可以。”走累了,终于可以歇歇了,有点饿了,终于找到吃饭的地了,迷路了也终于可以找人问问了,不想走了,还可以打听打听怎么坐车,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这个小屋实在让我们很高兴。这个小小的饭店打着农家乐的招牌,确实是农家的感觉,应该就是一家人刚刚才经营起来,年老的婆婆,年幼的女孩都在帮忙做些杂活,一个中年男人,好像有三个中年女人,都在厨房忙活,来了客人,没有人招呼,没有菜单,点菜就到厨房看着菜点,结账也要送到厨房,没有人来管。老婆婆看上去60多岁,总是笑笑地,很客气,但是很迟钝,做事很慢,跟她说话也总是转不过弯,估计她看着整天有这么些人来家里吃饭,能挣到一些钱,心里乐开了花。小女孩扎着马尾辫,挺漂亮,但是总是一副不情愿的表情,对客人的要求爱理不理,不过看着她做事也不偷懒,忙前忙后地没有歇息,可能她对目前的处境很有怨言,读书放假的日子成了她在家帮忙做杂务的日子了,不能像别的玩伴一样自由自在地出去玩,被束缚在了家里,她很不高兴,或许她还有个不懂事的弟弟,因为小,因为是男孩相对不会做家务,因为更贪玩调皮,而没有因为家里的变化受到任何影响,她很不服气,但是又没有办法。这里的人和经营风格都还透着淳朴和未成熟,菜份量还挺足,价格也合理,我们点的一个干笋很好吃,估计原料比较好,免费的餐巾纸质量算好,比城里一般小饭店的纸好很多,娃哈哈500ml的水也只卖1.5元,一个商业气息不浓,萌芽中的农家饭店。
我们来之前,这里已有一家人准备在这里吃饭,他们是开车从山顶下来的,告诫我们步行上山还很远,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这家人很热心,看上去都是热情善良的人,看到店家来客人没人招呼,老是跑到厨房去告诉他们,有时还帮忙招呼,搞得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主人。对我们的问题也很认真地回答,还说如果我们现在想下去可以搭他们的车下去。我们听着他们的告诫,也不想花太多气力和时间自己爬山上去了,要是没有车还要步行下山,那就太累了,还要多留点精力开车,对付那山路十八弯呢。于是寄希望于搭上景区的旅游车去山顶,可是吃完饭的时候听说刚有一辆电瓶车往山上开去了,在那等了40分钟也没看到另外一辆上山的车,只看到一辆坐满了人下山的车,我们上山下山都只能靠步行了。怀抱着没有登上山顶的小小遗憾,我们往回走了。下山比上山快很多,虽然中间也停下来拍照、休息,但也很快就到了山下。钻进热浪滔天的车里,打道回府了。
虽然没有看到春天里盛开的各色花朵,虽然路确实超乎了想象地难走,虽然没有登到山顶的观景台,没有看到几处景点,但是在山林里慢悠悠地行走本身就很舒服,很享受。何况这次的摄影实践,还让我领悟到了几个小小的摄影知识:比如关于曝光点的选择、对比度、背景与主体的关系,明白了一点点书上写的东西的意思,呵呵,有这点收获很高兴。虽然照片拍得还是很不好,因为都是在中午的时段拍照,这样的光线很不利于照相,也因为怎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还有很多没有弄明白,还因为( 给自己找个借口)只是最普通的卡片机,所以没关系的,再接再厉吧。
最后要鸣谢老公清早起来,骑着小灰狼载着我淌过大路,走过小路,拐过弯路,来到目的地,还要帮我提重重的包和为了拍照用的高跟皮鞋(爬山穿运动鞋),还负责做我的人像摄影师,忍受我的各种要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