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彭导的虚幌与剪刀手
《伊莎贝拉》——彭导的虚幌与剪刀手
杨信莲
有人说彭浩翔的电影是“作者电影”,他的电影里面有着清晰明朗的属于他的风格,比如确立一个转折点,溯流而上或逆流而下,让人霎时间不得其解,他就是这样来设置悬疑,或者说他灵活运用了影片剪辑,这似乎成为彭浩翔电影中一个特色元素。《伊莎贝拉》(《伊莎》)中,其将“剪刀手”效果更是发挥得美好。
在电影界中有这样一段轶事,雷德利.斯科特分别在初出茅庐和如日中天时的两部作品遭遇口碑票房双双惨败,但是无一例外的结局是,导演在首次上映后若干时间后推出导演剪辑版,大获成功,令影迷为之沸腾。顺其推之,剪辑岂止是重要,简直是扭转乾坤。大概不少人对《伊莎》的印象贴上了某些标签,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彭导用他灵活的“剪刀手”给大家玩了二把虚幌,将一切的衔接、延续表现得游刃有余、赏心悦目。这里剪辑所带来的效果不言而喻。
影片的音乐很美,与缓缓的画面交相辉映,烘托画面宁静,非常唯美。这种唯美不同于《恋爱絮语》(《恋爱》),《伊莎》的唯美有如油画般,层次分明,质地均匀,色彩饱满而不腻。《恋爱》固然美,但虚、幻,是水彩。彭导虽然只是《恋爱》的监制,但是我们也可以捕捉到那种点与点之间的切换风格,或溯,或逆,将故事拍的张弛有度。在《志明与春娇》(《志明》)中,同样有类似的元素。再一个,彭导很会抓住一个大的政治环境,比如《志明》里面的禁烟、《伊莎》里面的回归,但是影片演绎的却可以是和人们下意识的、既定的想象大相径庭。
回归到影片《伊莎》上,故事若非是以这般迷离的手法拍摄,其实并不复杂,虽然在情节上有些故弄玄虚,但是却非常地感染人,这份感染并非来自于煽情,或者说并非刻意地煽情。彭浩翔将澳门拍的很美,就连破败的门楼甚至是废墟上的青苔痕迹都很美好。宁静中透露着生机,家常得来又不失清新别致。虽然它涉及有暴力、性、黑帮等元素,但又将这些悄然地隐去,看不着又有一丝回味。暂且不论故事情节,就影片的整体味道,我觉得这是彭导用镜头创作的油画(我原来想说是绣花)。油画自然要说到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隐喻和节奏点,《黑天鹅》就是将色彩运用与影片节奏融为一体为故事铺垫的绝佳典范。从张碧欣初初露面时的绿色,到粉红到后来浑然一体的暖黄、淡黄、纯白,这其实也是表明心境和关系的一种趋势。语言轻声巧语,非常耐听幽默。音乐没得说,作曲金陪达为香港屈指可数的电影原创音乐家,不负众望,影片的配乐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银熊奖,从起初的吉他音,一步一步地弹到观者的心坎上。
彭浩翔电影中不乏他的独具匠心,《志明》里将干冰倒进马桶制造幻影,这里同样有,张碧欣带马振成跑上东望洋塔,给他看在玻璃球中倒转的澳门。那会,她操纵着精密的齿轮有条不紊地咬合,一束阳光打下来,真有时光流泻之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首经典曲子《时光飞逝》,也想起了《本杰明.巴顿》里时针倒转的大笨钟。
影片的感情是主旨,同时也是彭导娴熟运用他的镜头与剪刀手来制造悬疑迷惑观众的部分,两招虚幌皆出于此,和“乱伦”打出一个优美弧度的不擦边的球,制造噱头。这样的处理再好不过。也许这是导演和观影者开的一个玩笑,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特写出“游戏开始”字样,而事实上游戏正是从那开始。可以说是玩笑,但是不能亵渎他们的感情,兴许唯一被蒙在鼓里的是未得知真相前的马振成。张碧欣或许从头到尾就晓得真相,她一直都将马振成当做她的男人,或许这其中有个她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就好像她得知西施狗“伊莎贝拉”已经有了下落但隐瞒了下来,怕失去依附于他的砝码,她知道的真相无疑是更大的砝码,加或减一念之间。
马振成的感情要分好些层次,他将坐在狭小楼梯间吃汤粉的张碧欣手中的碗一把掀开,宣泄了心中的尴与尬,毕竟他那时还并不知情,这时方知晓他的在乎。他教张碧欣爆樽、骑小绵羊车,渲染小人物的乐趣和给予。从陌生到怜爱再到救赎,他们已经感觉到彼此的息息相关。只有张碧欣知道,她是以爱情来经营的。旁逸斜出的其他都是导演剪出来的虚幌子,不动声色之间,她已经将真相过渡给他了,我想这才是马振成在张碧欣背后留下两行泪痕的原因吧。
《伊莎贝拉》和“乱伦”没有一丝关系,它是爱情片,讲的是责任和承诺。关于片名伊莎贝拉(Isabella),西班牙语就是“上帝的承诺”的意思。张碧欣回归于马振成,是他上一个承诺无效后的延续,她对他的崇拜和依赖便是出于母亲张丽华对马振成爱情无意识之下的根植和传递。
杨信莲
有人说彭浩翔的电影是“作者电影”,他的电影里面有着清晰明朗的属于他的风格,比如确立一个转折点,溯流而上或逆流而下,让人霎时间不得其解,他就是这样来设置悬疑,或者说他灵活运用了影片剪辑,这似乎成为彭浩翔电影中一个特色元素。《伊莎贝拉》(《伊莎》)中,其将“剪刀手”效果更是发挥得美好。
在电影界中有这样一段轶事,雷德利.斯科特分别在初出茅庐和如日中天时的两部作品遭遇口碑票房双双惨败,但是无一例外的结局是,导演在首次上映后若干时间后推出导演剪辑版,大获成功,令影迷为之沸腾。顺其推之,剪辑岂止是重要,简直是扭转乾坤。大概不少人对《伊莎》的印象贴上了某些标签,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彭导用他灵活的“剪刀手”给大家玩了二把虚幌,将一切的衔接、延续表现得游刃有余、赏心悦目。这里剪辑所带来的效果不言而喻。
影片的音乐很美,与缓缓的画面交相辉映,烘托画面宁静,非常唯美。这种唯美不同于《恋爱絮语》(《恋爱》),《伊莎》的唯美有如油画般,层次分明,质地均匀,色彩饱满而不腻。《恋爱》固然美,但虚、幻,是水彩。彭导虽然只是《恋爱》的监制,但是我们也可以捕捉到那种点与点之间的切换风格,或溯,或逆,将故事拍的张弛有度。在《志明与春娇》(《志明》)中,同样有类似的元素。再一个,彭导很会抓住一个大的政治环境,比如《志明》里面的禁烟、《伊莎》里面的回归,但是影片演绎的却可以是和人们下意识的、既定的想象大相径庭。
回归到影片《伊莎》上,故事若非是以这般迷离的手法拍摄,其实并不复杂,虽然在情节上有些故弄玄虚,但是却非常地感染人,这份感染并非来自于煽情,或者说并非刻意地煽情。彭浩翔将澳门拍的很美,就连破败的门楼甚至是废墟上的青苔痕迹都很美好。宁静中透露着生机,家常得来又不失清新别致。虽然它涉及有暴力、性、黑帮等元素,但又将这些悄然地隐去,看不着又有一丝回味。暂且不论故事情节,就影片的整体味道,我觉得这是彭导用镜头创作的油画(我原来想说是绣花)。油画自然要说到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隐喻和节奏点,《黑天鹅》就是将色彩运用与影片节奏融为一体为故事铺垫的绝佳典范。从张碧欣初初露面时的绿色,到粉红到后来浑然一体的暖黄、淡黄、纯白,这其实也是表明心境和关系的一种趋势。语言轻声巧语,非常耐听幽默。音乐没得说,作曲金陪达为香港屈指可数的电影原创音乐家,不负众望,影片的配乐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银熊奖,从起初的吉他音,一步一步地弹到观者的心坎上。
彭浩翔电影中不乏他的独具匠心,《志明》里将干冰倒进马桶制造幻影,这里同样有,张碧欣带马振成跑上东望洋塔,给他看在玻璃球中倒转的澳门。那会,她操纵着精密的齿轮有条不紊地咬合,一束阳光打下来,真有时光流泻之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首经典曲子《时光飞逝》,也想起了《本杰明.巴顿》里时针倒转的大笨钟。
影片的感情是主旨,同时也是彭导娴熟运用他的镜头与剪刀手来制造悬疑迷惑观众的部分,两招虚幌皆出于此,和“乱伦”打出一个优美弧度的不擦边的球,制造噱头。这样的处理再好不过。也许这是导演和观影者开的一个玩笑,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特写出“游戏开始”字样,而事实上游戏正是从那开始。可以说是玩笑,但是不能亵渎他们的感情,兴许唯一被蒙在鼓里的是未得知真相前的马振成。张碧欣或许从头到尾就晓得真相,她一直都将马振成当做她的男人,或许这其中有个她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就好像她得知西施狗“伊莎贝拉”已经有了下落但隐瞒了下来,怕失去依附于他的砝码,她知道的真相无疑是更大的砝码,加或减一念之间。
马振成的感情要分好些层次,他将坐在狭小楼梯间吃汤粉的张碧欣手中的碗一把掀开,宣泄了心中的尴与尬,毕竟他那时还并不知情,这时方知晓他的在乎。他教张碧欣爆樽、骑小绵羊车,渲染小人物的乐趣和给予。从陌生到怜爱再到救赎,他们已经感觉到彼此的息息相关。只有张碧欣知道,她是以爱情来经营的。旁逸斜出的其他都是导演剪出来的虚幌子,不动声色之间,她已经将真相过渡给他了,我想这才是马振成在张碧欣背后留下两行泪痕的原因吧。
《伊莎贝拉》和“乱伦”没有一丝关系,它是爱情片,讲的是责任和承诺。关于片名伊莎贝拉(Isabella),西班牙语就是“上帝的承诺”的意思。张碧欣回归于马振成,是他上一个承诺无效后的延续,她对他的崇拜和依赖便是出于母亲张丽华对马振成爱情无意识之下的根植和传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