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史
原先的牌楼
http://xuchuncaroline.blog.163.com/blog/static/628428332008612105316585/edit/
1930年,武大在街道口修建了一个木制牌坊,正面书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个木制牌坊于1935年被龙卷风刮走,后来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校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街道口看到的那座牌坊,而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坊,则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坊建造的。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题写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据武大历史系李工真教授透露,此六字的书写者当为武大数学系教授萧君绛。至于“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出自武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刘赜之手。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后来的牌楼(现街道口)
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工学院 文革时期,早期建筑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口号。这些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至今仍依稀可见。
东湖之滨 在尚没有环湖公路的1950年代之前,武大校园一直是和东湖融为一体的。
法学院一角
工学院远眺
国立武汉大学全景 1940年代,日据时期发行的一套《武漢三鎮の景》,共十四张,武大即为其中一景。此时,武大校园沦为侵华日军中原司令部,樱花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武大。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徽
武汉大学代校徽
最早的武大文凭
据悉,张之洞的奏折从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内找到的。记者看到,奏折纸面略显淡黄,宣 纸上均用整齐小楷字写成,一折6行,奏折每行18字,每每写到“皇上”、“上谕”或者“ 圣上”时,字体都要比正文高出,以显出尊贵。这件约3000字的奏折是张之洞的“陈情书 ”,为开办自强学堂据理力争。
建设中的珞珈山
老十八栋 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这是那个年代全国最好的教授住宅,也只有最好的教授才能入住。吴宓先生在武大任教时,因不能入住十八栋而离校,最终虎落平阳.
老十八栋原貌绘画 2005年9月16日,当年珞珈山新校舍建筑工程师之一的Richard Sachse先生的外孙女来武汉大学访问,参观了外公在汉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并赠送给校方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片。此画即为其中之一,左下角的石屋为李四光等人的办公场所,后被拆除。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是位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苏雪林曾这么写道:“北平帝皇居也许比这个更为壮丽,但却没有这样天然风景的陪衬。
老图书馆 武大的老建筑的琉璃瓦是孔雀蓝的,也就是蓝绿色的,环抱的森林树木又是绿色的,所以天空取蓝色是和老建筑最搭的颜色。
老图书馆背面观
老图书馆大厅
武大老建筑上有很多无字的云纹牌匾,只有这个是例外。其上所刻篆体“图书馆”三字,意味着这座建筑的功能由古代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
理学院侧面观 当年理学院后面的阶梯是可以直接通往东湖的,即使现在,主楼二层的阳台也是观赏东湖的一个好去处。见过带观光阳台的教室么?
理学院鸟瞰 理学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央穹隆屋顶为拜占庭式,前部配楼为中式城楼;后部配楼为西式建筑,且顶层屋檐为西式,下层屋檐取中式。还是需要强调的是,它是建在山上的,于是沿着山势造就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的阶梯教室。
理学院全景 时至今日,参天大树已经将理学院的中式配楼遮得严严实实,这种大气的视角不复存在。也别小瞧了下头的操场,蒋、周、毛都先后到过哟。
理学院一角
珞珈山远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今的珞珈山,已经没有任何一个视觉可以看到如此雄伟的建筑群了,只剩下满眼的绿。理学院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与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完美体现。
男生寄宿舍
女生寄宿舍 又名蝶宫、月宫、白宫和东宫,建于1932年。抗战胜利后,宿舍管理员为南开大学校花,有着“南开皇后”美誉的顾友如。当时的管理员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
侵华实录
秋到珞珈 武大情人坡上的银杏树树龄过百了,在没有樱花树和它相依前,马路对面种的是桃树和李树寓意着“桃李满天下”。通往情人坡的这条马路上的银杏树们还很年轻,但其惊艳度堪比爷爷辈。
狮子山建筑群
狮子山远眺
武大建筑群
武大正门 没搬到珞珈山的时候
108级台阶 最底下的台阶被后来抬高的樱花大道给淹没了
半山庐 1938年,蒋介石夫妇下榻此庐指挥抗战。位于珞珈山腰西北,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
殿顶之樱
东湖落日
工学院之顶 在工学院(行政楼)顶看樱顶,是目前观赏武大的最佳视角。右上角貌似灯笼的圆盘形水斗(承露盘),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全国有且仅有的建筑配饰。
鲲鹏广场
老十八栋之一
老十八栋之二
老十八栋之三
老十八栋之四
老图书馆的楼梯
老图书馆之碑 这是在武大随处可见的四个字。有人说国民政府在执政大陆期间没留下别的,就是建了一所武汉大学。
老图书馆之顶
理学院一处
凌波门外的东湖
珞珈鸟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近代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期内一气呵成且规模最大的大学校园建筑群,堪称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珞珈山水 从医学部的方向看珞珈山,依次是工学部、文理学部,山的那边是信息学部。
珞珈夕阳
珞珈之秋
珞珈之雪
情人坡
情人坡之晨 因为有了情人坡的存在,它上头的樱花大道又被叫做“恋人路”,它下头的没有名字的湖又被叫做“鸳鸯湖”。
狮
世纪广场一隅
四月之樱
万鸟腾飞 1930年代,武大校园有鸟类近300种,到现在也还有80多种。标本唐家传承的武大标本馆更是以千余件鸟类标本闻名于世。
武大全图
武大远眺
武汉大学全图
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某成员摄于2005-2006年的冬天。这张照片放得越大越能感受到什么叫“黉宇”,比如在教室投影时。百步梯的终点就是老图书馆,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雪人的守望
樱顶的天空
樱顶的雪
樱园鸟瞰
轴线对称 武大早期建筑的思想是“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轴线对称是第一位的。这张照片是在理学院的入口走廊拍摄的,正对着两百米开外的工学院。据说这条主轴线由李四光先生亲自勘定。
柱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508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近代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有大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档案馆和一座拥有20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的标本楼。图书馆藏书520万册,居全国高校第二位,中外期刊1万多种,是国家“211工程”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华中地区中心。
据悉,张之洞的奏折从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内找到的。记者看到,奏折纸面略显淡黄,宣 纸上均用整齐小楷字写成,一折6行,奏折每行18字,每每写到“皇上”、“上谕”或者“ 圣上”时,字体都要比正文高出,以显出尊贵。这件约3000字的奏折是张之洞的“陈情书 ”,为开办自强学堂据理力争。
湖北函授大学教师李新收藏的一张颁发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武大毕业证。“凭照”纸质为宣纸,幅面长约1米,宽约0.6米, 毛笔书写字和印刷字浑然一体。http://www.cnhubei.com/images/200311/ct-2003-111906-2.jpg
武大最早的教科书是华师大一位教授不久前捐出来的线装《中国历史》,纸面由木刻版印 刷,字迹仍十分清晰。
“阿波罗”功臣母校领文凭
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武大“老文凭”的主人回到了珞珈山。83岁的华裔科学家黄孝宗老先生领回了迟发61年的武大毕业证书。
黄孝宗先生1942年毕业于武大机械系,后由于战乱和学校迁往四川,自己又出国留学,耽 搁了毕业证领取。黄先生1949年获麻省理工大学研究院工程博士学位,1950年至1980年在 美国航天太空工业界工作,担任航太推进系统公司工程主任、总工程师及工程部门主管, 也是美国登月计划飞船动力总设计师。
几位武大老校长的后代为黄老先生颁发了毕业证书,黄老先生接过证书,深情地在 上面吻了一下,说:这么多年了,仍保存得这么完好,不容易,非常感激母校!
记者获悉,武大档案馆目前仍有近千份上世纪40年代的老文凭等待着主人,这些文凭的主 人多已80岁开外,一部分在海外居住,一部分已经不在人世,武大表示将认真为自己的学 子保管好没来认领的证书。
八旬校友家有八个武大生
88岁高龄的章金绶老人是42届武大老校友,重回母校,他心情非常激动:“今天回到这里,感觉变化太大了,我就认得当时的工学楼、理科楼还有图书馆了。”他骄傲的说: “我对武大有特殊的感情,我们家有八个武大生!”
虽然已88岁高龄,但章老精神依然很好,对当时求学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时考大学特 别难,录取率13∶1。我是1937年考上武大数学系的,读了半年之后,武大就迁到了四川乐山。毕业之后就在成都教书直至抗战结束。后来几经辗转才回到武汉,后来一直在铁路部 门做工程师。对了,阿波罗的制造者之一黄孝宗还是我的同学呢!”章老高兴地说:“今 天我太激动了,下次还想再来。”
闻一多巧改珞珈山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以后,见死伤的人数不多, 国家的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对参加 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 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还有一个传说:观音 菩萨有一次路过此山,落下袈裟一件,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落袈山。也有人说,这 座山的山主原是一家姓罗的,所以又叫罗家山。
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 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 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配合武汉大学恢宏壮丽的建筑群,实在是文雅而贴切。
武汉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3年11月29日的湖北自强学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产物。作为“兴实业”最大的手笔之一,他建起了远东第一大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而在长江对岸的武昌城内三佛阁大朝街口,作为“办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他又一手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二者隔江对望,相映成辉,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纪,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武汉大学。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强学堂便已是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最高学府”,其水平之高,影响之大,一如《清史稿》所言:“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无独有偶的是,多年以后,坐落于武昌珞珈山的武汉大学,竟又戏剧般地与共和国的钢铁巨人———武汉钢铁集团不期而遇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又是一次名校与名企的隔水相望,时代背景虽已大为迥异,但个中深意却仍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实业兴国,教育兴国!
早期建筑成标志
武大的早期建筑群,历经70多年风雨,依旧风采卓然,不仅成为武大的形象标志,而且还成为武汉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以及东北大学旧址同时入选。历史名校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达54054.62平方米,规模在入选的四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校门牌坊谁书写
1930年,武大在街道口修建了一个木制牌坊,正面书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个木制牌坊于1935年被龙卷风刮走,后来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校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街道口看到的那座牌坊,而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坊,则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坊建造的。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题写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据武大历史系李工真教授透露,此六字的书写者当为武大数学系教授萧君绛。至于“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出自武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刘赜之手。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花开花落是历史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武汉后,把武大作为中南战区总医院,并开始栽种樱花。由于战事紧迫,日本人仅种植了约100棵左右的樱花,种址在今小操场附近。在日军医院工作的中国工人和武大西迁时因生病而留下的老师为了表示中国人的尊严,便在小操场的樱花与珞珈山之间种植了梅花,在东湖边种植了桃花,在老斋舍西边种植了桂花,这些都是中国的典型花卉,于是形成了今天武大的梅园、湖滨和桂园。
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种的樱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一位日本老兵赠送给周恩来100棵樱花,由于周恩来抗战初期曾在珞珈山从事过革命活动,所以他回国后便将其中的64棵树种在武大,也就是现在的“樱花大道”两旁,而将另36棵种在中南海西花厅。现在“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大部分是这64棵树长大的。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周恩来又将日本首相赠送给中国的第一批红垂樱中的150株转赠给武大。如今的武大樱花,已有四个品种,即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云南樱花,后三种均为国产樱花
http://xuchuncaroline.blog.163.com/blog/static/628428332008612105316585/edit/
1930年,武大在街道口修建了一个木制牌坊,正面书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个木制牌坊于1935年被龙卷风刮走,后来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校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街道口看到的那座牌坊,而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坊,则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坊建造的。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题写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据武大历史系李工真教授透露,此六字的书写者当为武大数学系教授萧君绛。至于“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出自武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刘赜之手。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后来的牌楼(现街道口)
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工学院 文革时期,早期建筑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口号。这些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至今仍依稀可见。
东湖之滨 在尚没有环湖公路的1950年代之前,武大校园一直是和东湖融为一体的。
法学院一角
工学院远眺
国立武汉大学全景 1940年代,日据时期发行的一套《武漢三鎮の景》,共十四张,武大即为其中一景。此时,武大校园沦为侵华日军中原司令部,樱花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武大。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徽
武汉大学代校徽
最早的武大文凭
据悉,张之洞的奏折从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内找到的。记者看到,奏折纸面略显淡黄,宣 纸上均用整齐小楷字写成,一折6行,奏折每行18字,每每写到“皇上”、“上谕”或者“ 圣上”时,字体都要比正文高出,以显出尊贵。这件约3000字的奏折是张之洞的“陈情书 ”,为开办自强学堂据理力争。
建设中的珞珈山
老十八栋 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这是那个年代全国最好的教授住宅,也只有最好的教授才能入住。吴宓先生在武大任教时,因不能入住十八栋而离校,最终虎落平阳.
老十八栋原貌绘画 2005年9月16日,当年珞珈山新校舍建筑工程师之一的Richard Sachse先生的外孙女来武汉大学访问,参观了外公在汉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并赠送给校方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片。此画即为其中之一,左下角的石屋为李四光等人的办公场所,后被拆除。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是位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苏雪林曾这么写道:“北平帝皇居也许比这个更为壮丽,但却没有这样天然风景的陪衬。
老图书馆 武大的老建筑的琉璃瓦是孔雀蓝的,也就是蓝绿色的,环抱的森林树木又是绿色的,所以天空取蓝色是和老建筑最搭的颜色。
老图书馆背面观
老图书馆大厅
武大老建筑上有很多无字的云纹牌匾,只有这个是例外。其上所刻篆体“图书馆”三字,意味着这座建筑的功能由古代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
理学院侧面观 当年理学院后面的阶梯是可以直接通往东湖的,即使现在,主楼二层的阳台也是观赏东湖的一个好去处。见过带观光阳台的教室么?
理学院鸟瞰 理学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央穹隆屋顶为拜占庭式,前部配楼为中式城楼;后部配楼为西式建筑,且顶层屋檐为西式,下层屋檐取中式。还是需要强调的是,它是建在山上的,于是沿着山势造就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的阶梯教室。
理学院全景 时至今日,参天大树已经将理学院的中式配楼遮得严严实实,这种大气的视角不复存在。也别小瞧了下头的操场,蒋、周、毛都先后到过哟。
理学院一角
珞珈山远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今的珞珈山,已经没有任何一个视觉可以看到如此雄伟的建筑群了,只剩下满眼的绿。理学院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与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完美体现。
男生寄宿舍
女生寄宿舍 又名蝶宫、月宫、白宫和东宫,建于1932年。抗战胜利后,宿舍管理员为南开大学校花,有着“南开皇后”美誉的顾友如。当时的管理员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
侵华实录
秋到珞珈 武大情人坡上的银杏树树龄过百了,在没有樱花树和它相依前,马路对面种的是桃树和李树寓意着“桃李满天下”。通往情人坡的这条马路上的银杏树们还很年轻,但其惊艳度堪比爷爷辈。
狮子山建筑群
狮子山远眺
武大建筑群
武大正门 没搬到珞珈山的时候
108级台阶 最底下的台阶被后来抬高的樱花大道给淹没了
半山庐 1938年,蒋介石夫妇下榻此庐指挥抗战。位于珞珈山腰西北,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
殿顶之樱
东湖落日
工学院之顶 在工学院(行政楼)顶看樱顶,是目前观赏武大的最佳视角。右上角貌似灯笼的圆盘形水斗(承露盘),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全国有且仅有的建筑配饰。
鲲鹏广场
老十八栋之一
老十八栋之二
老十八栋之三
老十八栋之四
老图书馆的楼梯
老图书馆之碑 这是在武大随处可见的四个字。有人说国民政府在执政大陆期间没留下别的,就是建了一所武汉大学。
老图书馆之顶
理学院一处
凌波门外的东湖
珞珈鸟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近代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期内一气呵成且规模最大的大学校园建筑群,堪称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珞珈山水 从医学部的方向看珞珈山,依次是工学部、文理学部,山的那边是信息学部。
珞珈夕阳
珞珈之秋
珞珈之雪
情人坡
情人坡之晨 因为有了情人坡的存在,它上头的樱花大道又被叫做“恋人路”,它下头的没有名字的湖又被叫做“鸳鸯湖”。
狮
世纪广场一隅
四月之樱
万鸟腾飞 1930年代,武大校园有鸟类近300种,到现在也还有80多种。标本唐家传承的武大标本馆更是以千余件鸟类标本闻名于世。
武大全图
武大远眺
武汉大学全图
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某成员摄于2005-2006年的冬天。这张照片放得越大越能感受到什么叫“黉宇”,比如在教室投影时。百步梯的终点就是老图书馆,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雪人的守望
樱顶的天空
樱顶的雪
樱园鸟瞰
轴线对称 武大早期建筑的思想是“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轴线对称是第一位的。这张照片是在理学院的入口走廊拍摄的,正对着两百米开外的工学院。据说这条主轴线由李四光先生亲自勘定。
柱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508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近代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有大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档案馆和一座拥有20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的标本楼。图书馆藏书520万册,居全国高校第二位,中外期刊1万多种,是国家“211工程”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华中地区中心。
据悉,张之洞的奏折从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内找到的。记者看到,奏折纸面略显淡黄,宣 纸上均用整齐小楷字写成,一折6行,奏折每行18字,每每写到“皇上”、“上谕”或者“ 圣上”时,字体都要比正文高出,以显出尊贵。这件约3000字的奏折是张之洞的“陈情书 ”,为开办自强学堂据理力争。
湖北函授大学教师李新收藏的一张颁发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武大毕业证。“凭照”纸质为宣纸,幅面长约1米,宽约0.6米, 毛笔书写字和印刷字浑然一体。http://www.cnhubei.com/images/200311/ct-2003-111906-2.jpg
武大最早的教科书是华师大一位教授不久前捐出来的线装《中国历史》,纸面由木刻版印 刷,字迹仍十分清晰。
“阿波罗”功臣母校领文凭
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武大“老文凭”的主人回到了珞珈山。83岁的华裔科学家黄孝宗老先生领回了迟发61年的武大毕业证书。
黄孝宗先生1942年毕业于武大机械系,后由于战乱和学校迁往四川,自己又出国留学,耽 搁了毕业证领取。黄先生1949年获麻省理工大学研究院工程博士学位,1950年至1980年在 美国航天太空工业界工作,担任航太推进系统公司工程主任、总工程师及工程部门主管, 也是美国登月计划飞船动力总设计师。
几位武大老校长的后代为黄老先生颁发了毕业证书,黄老先生接过证书,深情地在 上面吻了一下,说:这么多年了,仍保存得这么完好,不容易,非常感激母校!
记者获悉,武大档案馆目前仍有近千份上世纪40年代的老文凭等待着主人,这些文凭的主 人多已80岁开外,一部分在海外居住,一部分已经不在人世,武大表示将认真为自己的学 子保管好没来认领的证书。
八旬校友家有八个武大生
88岁高龄的章金绶老人是42届武大老校友,重回母校,他心情非常激动:“今天回到这里,感觉变化太大了,我就认得当时的工学楼、理科楼还有图书馆了。”他骄傲的说: “我对武大有特殊的感情,我们家有八个武大生!”
虽然已88岁高龄,但章老精神依然很好,对当时求学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时考大学特 别难,录取率13∶1。我是1937年考上武大数学系的,读了半年之后,武大就迁到了四川乐山。毕业之后就在成都教书直至抗战结束。后来几经辗转才回到武汉,后来一直在铁路部 门做工程师。对了,阿波罗的制造者之一黄孝宗还是我的同学呢!”章老高兴地说:“今 天我太激动了,下次还想再来。”
闻一多巧改珞珈山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以后,见死伤的人数不多, 国家的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对参加 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 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还有一个传说:观音 菩萨有一次路过此山,落下袈裟一件,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落袈山。也有人说,这 座山的山主原是一家姓罗的,所以又叫罗家山。
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 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 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配合武汉大学恢宏壮丽的建筑群,实在是文雅而贴切。
武汉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3年11月29日的湖北自强学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产物。作为“兴实业”最大的手笔之一,他建起了远东第一大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而在长江对岸的武昌城内三佛阁大朝街口,作为“办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他又一手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二者隔江对望,相映成辉,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纪,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武汉大学。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强学堂便已是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最高学府”,其水平之高,影响之大,一如《清史稿》所言:“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无独有偶的是,多年以后,坐落于武昌珞珈山的武汉大学,竟又戏剧般地与共和国的钢铁巨人———武汉钢铁集团不期而遇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又是一次名校与名企的隔水相望,时代背景虽已大为迥异,但个中深意却仍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实业兴国,教育兴国!
早期建筑成标志
武大的早期建筑群,历经70多年风雨,依旧风采卓然,不仅成为武大的形象标志,而且还成为武汉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以及东北大学旧址同时入选。历史名校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达54054.62平方米,规模在入选的四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校门牌坊谁书写
1930年,武大在街道口修建了一个木制牌坊,正面书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个木制牌坊于1935年被龙卷风刮走,后来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校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街道口看到的那座牌坊,而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坊,则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坊建造的。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题写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据武大历史系李工真教授透露,此六字的书写者当为武大数学系教授萧君绛。至于“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出自武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刘赜之手。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花开花落是历史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武汉后,把武大作为中南战区总医院,并开始栽种樱花。由于战事紧迫,日本人仅种植了约100棵左右的樱花,种址在今小操场附近。在日军医院工作的中国工人和武大西迁时因生病而留下的老师为了表示中国人的尊严,便在小操场的樱花与珞珈山之间种植了梅花,在东湖边种植了桃花,在老斋舍西边种植了桂花,这些都是中国的典型花卉,于是形成了今天武大的梅园、湖滨和桂园。
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种的樱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一位日本老兵赠送给周恩来100棵樱花,由于周恩来抗战初期曾在珞珈山从事过革命活动,所以他回国后便将其中的64棵树种在武大,也就是现在的“樱花大道”两旁,而将另36棵种在中南海西花厅。现在“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大部分是这64棵树长大的。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周恩来又将日本首相赠送给中国的第一批红垂樱中的150株转赠给武大。如今的武大樱花,已有四个品种,即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云南樱花,后三种均为国产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