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李氏一族
铁岭李氏一族
李英---李文彬---李春美---李泾---李成梁---李如松
李成梁有兄弟4人,李成梁==李成材==李成槟==李成用
李如松有兄弟5人,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
李文彬生五子,分为五房,老二房李春茂---李润---李成功---李如梓---李恒忠---李辉祖[元美]
李成功生:李如梴==李如梓
李如梴---李思忠
李如梓生:李一忠==李存忠==李恒忠
李辉祖,官刑部尚书,生3子:锟、 、锴. 李锴字铁君
汉军旗人谱书情况比较复杂。康熙六十一年(1722)汉军李树德重修《李氏谱系·世表》:“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这个李氏,就是为明朝镇守辽东几世的宁远伯李成梁族裔[23],其先世为朝鲜人,后徙居辽东铁岭。经历明清之际的大动荡,李氏族裔又成为汉军巨族。该谱一直把世系追溯到明初。蔚州《李氏家谱·序》则自称为陇西李氏之后,世居山西孝义县,“明洪武年间,副尉讳让公,以军职调隶蔚州卫,始卜居焉”。
首先应提到的是李氏家族。《李氏谱系》,康熙壬寅(1722年)十世裔孙李树德重修,抄本2册[55]。自明初以迄康熙末年,共载十三世。
家谱目录:卷一图系,卷二老长房,卷三老二房,卷四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内容包括:世系、字号、生卒年月、履历、墓地所在、妻妾姓氏、子女生母与婚配。
第一卷《世次原始·始祖》称:“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卜茔域于铁岭东南崔公堡之东,族人称为老坟,复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关于李氏谱系,日本学者园田一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即有考证,他认为,该族原是居住鸭绿江左岸的女真人,14世纪末在始祖李膺尼带领下由朝鲜迁至中国铁岭,后编入明朝卫所并出仕做官。
《李氏谱系》把李英列为一世祖,以军功授铁岭卫指挥佥事。第二世李文彬,第三世李春英(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该职。李泾有子四,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氏家族成为明末最显赫的军功贵族,主要由于李成梁的战绩。成梁生于嘉靖五年(1526),由辽东铁岭卫学生员袭指挥佥事、副总兵,万历二(1574)年升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前后近30载,攻略女真、蒙古诸部,屡奏大捷。明帝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赐其蟒衣金缯,加太子太保,拜宁远伯。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间罕有其匹。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82岁高龄始解任还京。
成梁子弟皆列崇阶。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均官至总兵;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亦皆至参将。其族权势炙手可热,联姻多为勋贵。如承袭宁远伯的李成梁孙李遵祖娶明朝宗室成国公朱纯臣之女。崇祯甲申年(1644)李自成陷北京,他与朱氏于四月初八日殉难。如桢一系姻亲有武靖伯赵氏、隆平侯张氏、以及锦衣卫高官。
尽管李氏父子屡次出兵围剿女真诸部,李氏一族与建州女真酋长后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一族却缔结姻缘。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役,明朝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四面出击,以期一举攻灭大金国(史称后金)。后金国集中精锐破其三路,惟剩李如柏一路,因逗遛独全,乃仓皇退去。事后,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疏中指称如柏曾纳奴(努尔哈赤)弟素儿哈赤(舒尔哈齐)女为妻,现生第三子,致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之谣,请迅速械系,以快公愤[57]。但明帝念李氏父子勋劳,仅诏令如柏回京候勘。既入都,如柏惶惧不已,寻自裁。《李氏谱系》仅称如柏卒于泰昌辛酉年(1621)九月十三日,葬直隶良乡。至于其与努尔哈赤家的瓜葛、萨尔浒战事及如柏死因,则讳莫如深。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后金兵克铁岭,李氏家族二十余口罹难。凡死难者,在家谱中均注明:“万历己未年铁岭城陷殉难失塚”或“失塚无嗣”。李氏一族与崛起中的女真(满洲族)互为征伐,彼此杀戮,血债盈盈,仇怨不已。但入清之后,李氏族裔却很快成为满洲统治者的新宠。
明朝末年,李氏一族中声势最显赫的是李成梁的老一房,入清以后,作为汉军旗人而人才辈出的则是李思忠的老二房。思忠之父如梴,成梁侄。思忠本人初官明太原同知,后罢归寓居抚顺,其妻为抚顺佟盛年之姐。佟氏又称佟佳氏,本女真(满洲)族。天命四年(1619),后金克抚顺,佟盛年之父养真(后代史书为避雍正帝讳,改称佟养正)及弟养性及佟氏一族俱降,思忠随妻族至佛阿拉(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不久,后金破铁岭,思忠父如梴与弟如梓及思忠的4兄弟俱死于难。
佟氏与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是世代姻亲,在清朝的地位极其尊崇。养性娶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女,称额驸,长期统率八旗汉军。佟盛年满名图赖,军功卓著,顺治朝仕至兵部尚书、都统。更重要的是,康熙帝玄烨生母孝康皇后是盛年之女,父以女贵,康熙元年(1662)追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盛年二子,一国纲,仕至内大臣、议政大臣、都统;一国维,由头等侍卫晋封一等公,其女又是玄烨的孝懿皇后。这种与爱新觉罗氏父一辈子一辈的姻亲关系,注定佟氏荣宠有加的显赫地位。而李思忠一系,也因与佟氏联姻拥有了牢不可破的政治靠山。
按《李氏谱系》:李思忠初任正西堡备御,二任铁岭游击,三任盖州参将,四任副都统,五任礼部侍郎,六任陕西提督兼管四旗汉军官兵昂邦章京(昂邦章京即将军),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八旗通志》二集卷一九四有传:“太祖定辽阳,敕思忠收集其族人之流亡者,思忠招徕户口并复故业”。这成为李氏一族劫难之余的转机。
思忠一系隶属汉军正黄旗,子孙多高官厚爵。长子荣祖,任佐领,工部郎中,参领;次子荫祖,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兵部尚书;三子显祖,满名塞伯理,由侍卫升参领,江南左路总兵官,康熙八年(1669)授浙江提督。思忠孙李鈵,官福建布政使,兵部侍郎、安徽巡抚;曾孙李树德(李鈵长子),由佐领升山东巡抚,授福州将军,署镶白旗汉军都统;李育德(李鈵次子),仕至四川按察使。第十一世李景纲(树德之子),袭授佐领,雍正元年(1723)升授銮仪卫前所掌印云麾使。李氏这一支中如恒忠、献祖等,在清朝均位居高官。
此外,老一房李如梧有二子宏训和继先;宏训有子献箴,继先有子丹箴、秉箴。丹箴、秉箴俱于铁岭之役殉难无嗣,献箴被掠,后被清太宗皇太极选充侍卫,累功授爵一等阿达哈哈番,官参领。献箴的兄弟及族人多亡于后金,但其三子向尧、向舜、向禹,却为清廷效力阵亡。其第四子向文,满名色冷,由国学生授礼部员外郎,授佐领,升副都统、苏州等处地方副将军。向舜之子林盛,初袭父爵,康熙朝官至广西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右翼四旗火器营总统。向文(满名色稜)之子林隆,屡积军功,官至固原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至第十一世,李氏子弟或在朝或在旗,仍旧为官为宦。
从明到清,李氏都是一个武功世家,但是随着清初文风的蔚起,族中还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文士,即思忠孙子李锴(父李辉祖,湖广总督)。锴,字铁夫,号眉山,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监生补授本旗银库笔帖式,隐居盘山。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特科不第,遂携其妻(康熙名臣索额图之女)至京郊隐居,以赋诗会友为乐,尤殚于经史,著述颇多[58]。
满洲统治者,一向以赐名、赐姓、联姻、收为养子等方式,笼络汉族降将降臣。李氏之满名,始由满洲皇帝所赐。李恒忠,初任侍卫,太宗皇帝赐名宜哈纳。其子荣祖,满名立都;显祖,满名塞伯理。是否皇帝所赐已无从得知。李向文,满名色冷(献箴四子,又写色稜)。老二房的李献祖,满名代都(戴都)。其子李鈊,满名华色(花塞);李鑰,满名尹寿。
李氏一族降金后,老一房献箴一系和老二房思忠一系,均隶属旗主之一的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麾下,年幼的恒忠、献箴、献祖等人还被选充侍卫(虾)。他们被赐满名,娶满妇,在语言、习俗乃至心态上已逐步满洲化。同时被授以官职、世袭爵位、世袭佐领[59],世代享受贵族特权。这无疑是满洲统治者成功控制和笼络汉军旗人的重要手段。
李英---李文彬---李春美---李泾---李成梁---李如松
李成梁有兄弟4人,李成梁==李成材==李成槟==李成用
李如松有兄弟5人,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
李文彬生五子,分为五房,老二房李春茂---李润---李成功---李如梓---李恒忠---李辉祖[元美]
李成功生:李如梴==李如梓
李如梴---李思忠
李如梓生:李一忠==李存忠==李恒忠
李辉祖,官刑部尚书,生3子:锟、 、锴. 李锴字铁君
汉军旗人谱书情况比较复杂。康熙六十一年(1722)汉军李树德重修《李氏谱系·世表》:“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这个李氏,就是为明朝镇守辽东几世的宁远伯李成梁族裔[23],其先世为朝鲜人,后徙居辽东铁岭。经历明清之际的大动荡,李氏族裔又成为汉军巨族。该谱一直把世系追溯到明初。蔚州《李氏家谱·序》则自称为陇西李氏之后,世居山西孝义县,“明洪武年间,副尉讳让公,以军职调隶蔚州卫,始卜居焉”。
首先应提到的是李氏家族。《李氏谱系》,康熙壬寅(1722年)十世裔孙李树德重修,抄本2册[55]。自明初以迄康熙末年,共载十三世。
家谱目录:卷一图系,卷二老长房,卷三老二房,卷四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内容包括:世系、字号、生卒年月、履历、墓地所在、妻妾姓氏、子女生母与婚配。
第一卷《世次原始·始祖》称:“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卜茔域于铁岭东南崔公堡之东,族人称为老坟,复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关于李氏谱系,日本学者园田一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即有考证,他认为,该族原是居住鸭绿江左岸的女真人,14世纪末在始祖李膺尼带领下由朝鲜迁至中国铁岭,后编入明朝卫所并出仕做官。
《李氏谱系》把李英列为一世祖,以军功授铁岭卫指挥佥事。第二世李文彬,第三世李春英(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该职。李泾有子四,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氏家族成为明末最显赫的军功贵族,主要由于李成梁的战绩。成梁生于嘉靖五年(1526),由辽东铁岭卫学生员袭指挥佥事、副总兵,万历二(1574)年升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前后近30载,攻略女真、蒙古诸部,屡奏大捷。明帝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赐其蟒衣金缯,加太子太保,拜宁远伯。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间罕有其匹。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82岁高龄始解任还京。
成梁子弟皆列崇阶。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均官至总兵;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亦皆至参将。其族权势炙手可热,联姻多为勋贵。如承袭宁远伯的李成梁孙李遵祖娶明朝宗室成国公朱纯臣之女。崇祯甲申年(1644)李自成陷北京,他与朱氏于四月初八日殉难。如桢一系姻亲有武靖伯赵氏、隆平侯张氏、以及锦衣卫高官。
尽管李氏父子屡次出兵围剿女真诸部,李氏一族与建州女真酋长后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一族却缔结姻缘。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役,明朝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四面出击,以期一举攻灭大金国(史称后金)。后金国集中精锐破其三路,惟剩李如柏一路,因逗遛独全,乃仓皇退去。事后,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疏中指称如柏曾纳奴(努尔哈赤)弟素儿哈赤(舒尔哈齐)女为妻,现生第三子,致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之谣,请迅速械系,以快公愤[57]。但明帝念李氏父子勋劳,仅诏令如柏回京候勘。既入都,如柏惶惧不已,寻自裁。《李氏谱系》仅称如柏卒于泰昌辛酉年(1621)九月十三日,葬直隶良乡。至于其与努尔哈赤家的瓜葛、萨尔浒战事及如柏死因,则讳莫如深。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后金兵克铁岭,李氏家族二十余口罹难。凡死难者,在家谱中均注明:“万历己未年铁岭城陷殉难失塚”或“失塚无嗣”。李氏一族与崛起中的女真(满洲族)互为征伐,彼此杀戮,血债盈盈,仇怨不已。但入清之后,李氏族裔却很快成为满洲统治者的新宠。
明朝末年,李氏一族中声势最显赫的是李成梁的老一房,入清以后,作为汉军旗人而人才辈出的则是李思忠的老二房。思忠之父如梴,成梁侄。思忠本人初官明太原同知,后罢归寓居抚顺,其妻为抚顺佟盛年之姐。佟氏又称佟佳氏,本女真(满洲)族。天命四年(1619),后金克抚顺,佟盛年之父养真(后代史书为避雍正帝讳,改称佟养正)及弟养性及佟氏一族俱降,思忠随妻族至佛阿拉(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不久,后金破铁岭,思忠父如梴与弟如梓及思忠的4兄弟俱死于难。
佟氏与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是世代姻亲,在清朝的地位极其尊崇。养性娶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女,称额驸,长期统率八旗汉军。佟盛年满名图赖,军功卓著,顺治朝仕至兵部尚书、都统。更重要的是,康熙帝玄烨生母孝康皇后是盛年之女,父以女贵,康熙元年(1662)追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盛年二子,一国纲,仕至内大臣、议政大臣、都统;一国维,由头等侍卫晋封一等公,其女又是玄烨的孝懿皇后。这种与爱新觉罗氏父一辈子一辈的姻亲关系,注定佟氏荣宠有加的显赫地位。而李思忠一系,也因与佟氏联姻拥有了牢不可破的政治靠山。
按《李氏谱系》:李思忠初任正西堡备御,二任铁岭游击,三任盖州参将,四任副都统,五任礼部侍郎,六任陕西提督兼管四旗汉军官兵昂邦章京(昂邦章京即将军),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八旗通志》二集卷一九四有传:“太祖定辽阳,敕思忠收集其族人之流亡者,思忠招徕户口并复故业”。这成为李氏一族劫难之余的转机。
思忠一系隶属汉军正黄旗,子孙多高官厚爵。长子荣祖,任佐领,工部郎中,参领;次子荫祖,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兵部尚书;三子显祖,满名塞伯理,由侍卫升参领,江南左路总兵官,康熙八年(1669)授浙江提督。思忠孙李鈵,官福建布政使,兵部侍郎、安徽巡抚;曾孙李树德(李鈵长子),由佐领升山东巡抚,授福州将军,署镶白旗汉军都统;李育德(李鈵次子),仕至四川按察使。第十一世李景纲(树德之子),袭授佐领,雍正元年(1723)升授銮仪卫前所掌印云麾使。李氏这一支中如恒忠、献祖等,在清朝均位居高官。
此外,老一房李如梧有二子宏训和继先;宏训有子献箴,继先有子丹箴、秉箴。丹箴、秉箴俱于铁岭之役殉难无嗣,献箴被掠,后被清太宗皇太极选充侍卫,累功授爵一等阿达哈哈番,官参领。献箴的兄弟及族人多亡于后金,但其三子向尧、向舜、向禹,却为清廷效力阵亡。其第四子向文,满名色冷,由国学生授礼部员外郎,授佐领,升副都统、苏州等处地方副将军。向舜之子林盛,初袭父爵,康熙朝官至广西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右翼四旗火器营总统。向文(满名色稜)之子林隆,屡积军功,官至固原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至第十一世,李氏子弟或在朝或在旗,仍旧为官为宦。
从明到清,李氏都是一个武功世家,但是随着清初文风的蔚起,族中还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文士,即思忠孙子李锴(父李辉祖,湖广总督)。锴,字铁夫,号眉山,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监生补授本旗银库笔帖式,隐居盘山。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特科不第,遂携其妻(康熙名臣索额图之女)至京郊隐居,以赋诗会友为乐,尤殚于经史,著述颇多[58]。
满洲统治者,一向以赐名、赐姓、联姻、收为养子等方式,笼络汉族降将降臣。李氏之满名,始由满洲皇帝所赐。李恒忠,初任侍卫,太宗皇帝赐名宜哈纳。其子荣祖,满名立都;显祖,满名塞伯理。是否皇帝所赐已无从得知。李向文,满名色冷(献箴四子,又写色稜)。老二房的李献祖,满名代都(戴都)。其子李鈊,满名华色(花塞);李鑰,满名尹寿。
李氏一族降金后,老一房献箴一系和老二房思忠一系,均隶属旗主之一的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麾下,年幼的恒忠、献箴、献祖等人还被选充侍卫(虾)。他们被赐满名,娶满妇,在语言、习俗乃至心态上已逐步满洲化。同时被授以官职、世袭爵位、世袭佐领[59],世代享受贵族特权。这无疑是满洲统治者成功控制和笼络汉军旗人的重要手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