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评图活动
8个国内学院一同做了重庆18梯地区的一个城市及建筑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周末大家在北京进行了集中中期汇报。
由于人多,各个作业的设计、评价、认识、理解总是在不同的层面及水准上交错着。
可以说这个课题涉及山地,范围又大,是比较难的,教学上标准也很难统一。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很象一个真实的项目。这种类型的项目中业主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对于习惯于等到任务书再开工的建筑师,确实有点难。但是,作为专业人员,你必须在设计中对业主表明自己的立场,说出你必须说的话,给业主一个更优更有远见的建议。至于具体怎么做,那不也就同大多数项目一样,要挖空心思地想的么。
虽然这次课题的基地是山地,场地上有仅存的老山城居住及街道景观,这次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大多数还是把场地当成空,或者几乎是空地来想。就象在新城中做城市设计一样。看来我们大多数城市设计的专业训练都是针对空地造新房子的,一来老城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大多数设计中不是很在意现状场地中的除了高程之外的信息,拿到任务后就要把基地的角角落落都插上房子,用新房子把基地占满。你给多少红线,我就帮你盖多少房子。现状被极端地漠视。有的组有非常精致而深入的模型,但是细看下来除了形式还是形式,好可惜、好浪费呀。也有的组,不管场地具体状态,先划格子画地块,再在地块中塞进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深化的房子。似乎城市设计除了地块就再没有其他方法可用了。要是这是真实项目,规划师一下子给出那么多莫名的地块及地块上不知所云的房子的话,让下一阶段接手的建筑师可怎么弄啊。
另外,很多学生都信仰一种叫“类型提取”的做法。无论是剖面空间、院落空间,还是坡顶形态,新房子只要用了与老房子相同尺寸,相似拓扑形,似乎就同老房子及基地之间有了血缘关系,然后新建筑就有了正统身份。建筑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新房子放进场地上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这种“提取”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并解决了问题,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掩耳盗铃。
再说说评图。评图教室中充斥的总是针对不同等级问题、正误、积极消极、深或浅的话语。绝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评图其实也都是这样。有的老师想得深,说出来学生也跟不太上。有的老师没仔细想过,临场发挥虾说说,嗓门一点也不会小。有的问题是很实质的,也许也就一语带过。有的问题是非常非常次要的,倒有可能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你要让学生去判别这些话语的真伪,再看如何发展自己的设计,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对自己的城市设计策略并不是很有信心。大家看见别的组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设计”,我们却在小打小闹地将新建筑补进老建筑之间,心里很发毛。这种在老城设计中通行的设计方法,不被大多数人认同,想想有点小悲哀。
由于人多,各个作业的设计、评价、认识、理解总是在不同的层面及水准上交错着。
可以说这个课题涉及山地,范围又大,是比较难的,教学上标准也很难统一。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很象一个真实的项目。这种类型的项目中业主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对于习惯于等到任务书再开工的建筑师,确实有点难。但是,作为专业人员,你必须在设计中对业主表明自己的立场,说出你必须说的话,给业主一个更优更有远见的建议。至于具体怎么做,那不也就同大多数项目一样,要挖空心思地想的么。
虽然这次课题的基地是山地,场地上有仅存的老山城居住及街道景观,这次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大多数还是把场地当成空,或者几乎是空地来想。就象在新城中做城市设计一样。看来我们大多数城市设计的专业训练都是针对空地造新房子的,一来老城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大多数设计中不是很在意现状场地中的除了高程之外的信息,拿到任务后就要把基地的角角落落都插上房子,用新房子把基地占满。你给多少红线,我就帮你盖多少房子。现状被极端地漠视。有的组有非常精致而深入的模型,但是细看下来除了形式还是形式,好可惜、好浪费呀。也有的组,不管场地具体状态,先划格子画地块,再在地块中塞进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深化的房子。似乎城市设计除了地块就再没有其他方法可用了。要是这是真实项目,规划师一下子给出那么多莫名的地块及地块上不知所云的房子的话,让下一阶段接手的建筑师可怎么弄啊。
另外,很多学生都信仰一种叫“类型提取”的做法。无论是剖面空间、院落空间,还是坡顶形态,新房子只要用了与老房子相同尺寸,相似拓扑形,似乎就同老房子及基地之间有了血缘关系,然后新建筑就有了正统身份。建筑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新房子放进场地上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这种“提取”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并解决了问题,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掩耳盗铃。
再说说评图。评图教室中充斥的总是针对不同等级问题、正误、积极消极、深或浅的话语。绝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评图其实也都是这样。有的老师想得深,说出来学生也跟不太上。有的老师没仔细想过,临场发挥虾说说,嗓门一点也不会小。有的问题是很实质的,也许也就一语带过。有的问题是非常非常次要的,倒有可能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你要让学生去判别这些话语的真伪,再看如何发展自己的设计,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对自己的城市设计策略并不是很有信心。大家看见别的组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设计”,我们却在小打小闹地将新建筑补进老建筑之间,心里很发毛。这种在老城设计中通行的设计方法,不被大多数人认同,想想有点小悲哀。